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协调功能概述
运动治疗技术 平衡与协调训练 协调功能概述
1.大脑性、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深感觉性协调运动障碍的患者,以及帕金 森病等; 2.上运动神经元疾病及损伤(如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及脊髓炎等) 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四肢瘫痪患者; 3.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及损伤(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等)引起的运动及 协调运动障碍; 4.运动系统伤病的患者。
协调功能概述
协调
协调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
判断运动完成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协调功能障碍
协调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等)的损 伤,导致以笨拙、不平衡以及不准确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额叶性共济失调
顶叶性共济失调
颞叶性共济失调
1 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与协调有重要关系。视觉对协调功能有补偿作用,本体感觉 同样有益于协调的维持。
2 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越接近正常,则协调功能越接近正常。
3 动作的频率
协调动作的频率越低,越易保持协调;反之,协调动作的频率越高,则越易 失去协调性。
4 其他因素
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的主动性等。患者有抑郁或焦虑情绪会影响协调 训练的效果,认知功能差则训练效果可能不明显,主动性差也会影响训练效 果。
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有无异常。主要包括指鼻试验 、指—指试验、轮替试验、示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握拳试验、拍膝 试验、跟一膝一胫试验、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等。 这些试验主要观察动作的完成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 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异常。评定时 还需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 、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
康复治疗技术简介ppt
康复治疗技术还可以帮助医护 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制 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康复治疗技术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如神经系统 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心肺疾病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康复治疗技术还将不断发展和完 善,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工作能力。
作用
主要作用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 理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方法
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职业 训练和社交训练等。
言语疗法
01
02
03
定义
言语疗法是指利用各种方 法来评估、治疗和预防言 语和语言障碍的一门技术 。
作用
主要作用是改善患者的言 语和语言能力,包括听说 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方法
包括言语评估、言语治疗 和言语训练等。
03
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施与评估
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施流程
康复评定
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 会状况等评定,以及康复目标
的制定和计划制定。
康复治疗
根据康复评定结果,采用物理疗 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 疗法等康复治疗方法,以改善患 者的功能障碍。
康复转归
经过康复治疗,患者功能逐渐得到 改善,最终实现回归家庭、回归社 会的目标。
02
康复治疗技术的种类与内容
物理疗法
定义
物理疗法是指利用物理方法来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技术。
作用
主要作用是改善血液循环、放松 肌肉、缓解疼痛、促进关节活动 范围、改善运动功能等。
方法
包括温热疗法、冷疗法、电疗法、 超声波疗法、光疗法等。
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ppt
包括单脚站立时间、完成动作 时间等时间指标,可反映个体
的平衡协调水平。
空间指标
包括身体晃动幅度、位移轨迹等 空间指标,可反映个体的平衡协 调能力。
功能指标
包括动作质量、运动效率等指标, 可反映个体在完成各项功能活动时 的平衡协调能力。
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主观评估工具
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表等,可 了解个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及可
课程内容和结构
• 课程内容: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感知和认知训练:通过增强患者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身体的运动和平衡状态。 •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 协调性训练: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协调性训练,提高身体各个部位和器官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将训练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洗澡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心理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与患者沟通
在训练后,与患者进行充分沟 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提高康复效果。
06
平衡协调康复训练的应用
脑瘫和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瘫
针对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应注重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调整姿势控 制。通过专门的平衡协调训练,脑瘫患者可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一般来说,早晨进行训练效果 较好,因为此时患者精神状态
较好,注意力集中。
训练频率
建议每周进行3-5次训练,以达 到较好的效果。
05
康复训练的实施
训练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01
02
03
运动治疗技术—平衡与协调训练(康复治疗技术课件)
3 稳定极限
稳定极限是指在不失衡的条件下,重心在支撑点上方摆动时所允许的最大角 度,其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和性质,大、硬、平整时稳定极限大,小、 软、不平整时稳定极限则小。
4 摆动的频率
摆动的频率越低,平衡越好,反之摆动的频率越高,则越容易失去平衡。
5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正常情况下在睁眼时控制平 衡以本体感觉和视觉为主,反应灵敏,而在闭目时则需依靠前庭感觉,但反 应不如本体感觉、视觉灵敏。
主要适用于因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
中枢性瘫痪伴有重度痉挛者;精神紧张导致痉挛加重者;对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的患者要在治疗师的监督下进行。
平衡训练方法
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 坐位→站立位
仰卧位的平衡训练主要是躯干的平衡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桥式运动, 其目的主要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 干及下肢的痉挛,提高躯干肌肌力和平态平衡训练。
辅助站立训练 在患者尚不能独立站立时,需首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可以由治疗师扶助患 者,也可以由患者自己扶助肋木、助行架、手杖或腋杖等,或者患者站于平 行杠内扶助步行。
独立站立训练 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这样在训练时可以提供视觉反馈,协助调整 正确的姿势。独立站立并可保持平衡达到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进行自动态站 立平衡训练。
循序渐进原则 1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2 稳定极限由大到小 3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 从睁眼到闭眼
个体化原则
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训练方案。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平衡功能障碍 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亦不相同,因此应该坚持个体化原则。
康复培训-平衡协调PPT课件
-
13
平衡的评定
• 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状 态。
• 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 平衡量表,Tinnetti量表 ,以及“站起-走” 计时测试 。
• 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 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种类包括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 BPM ) , Balance Master,Smart Balance,Equitest 等。
上肢和手的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应速度快慢、动作节律性等方面进 行
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向的运动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
睁眼练习开始:
先睁眼练习后闭眼训练。两侧程度不等时先从轻侧开始
注意事项
给予足够时间休息,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相等。所有训练要在可动范围内进行 ,并注意保护
-
34
协调训练目的和原则
2. 整体动作 原地踏步走、原地高抬腿跑、 跳绳、踢毽子等。 下肢协调训练时也需注意动作的节律 性,先慢后快逐渐练习,训练开始时在睁眼 的状态下进行,功能改善后,将有些训练项 目改为闭眼状态下进行,如:指鼻练习、对 指练习等等。
-
37
谢谢!
-
38
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
11
二、平衡功能的分级与评 定
返回
-
12
12
平衡功能分级
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 级 • 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 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 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
衡;
• IV级:不能完成活动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 护,以免发生跌倒。
(最新整理)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2021/7/26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25
动态姿势图基本原理
平衡调节主要依赖躯体感觉、视觉和前庭 觉三种感觉,采取如下方法可评估平衡控制中 感觉的作用。
2021/7/26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36
协调功能评定的目的
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
能力; 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功能
障碍的原因; 为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依据; 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2021/7/26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前、后、左、右跨步以维
持平衡。
2021/7/26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19
静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2021/7/26
平衡评定: 坐位平衡,睁眼、闭眼站 位平衡;
双脚前后站立: 睁眼;闭眼;
站立在泡沫塑料垫上: 睁眼;闭眼;
单脚站立: 睁眼、闭眼、单脚站立转头、 单脚站在泡沫塑料上。
2021/7/26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29
依靠躯体感觉调节平衡
3、睁眼,支持面稳 定,视野摆动。 结果分析:受试者主 要依靠躯体感觉调节 平衡,若此时有失衡 表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30
主要依靠视觉调节平衡
4、睁眼,支持面摆 动,视野稳定。 结果分析:受试者只 能依靠视觉调节平衡 ,若此时有失衡表现 ,提示受试者视觉有 障碍。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分:6学时:108开课学期: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院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后续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言语治疗学》。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医院调研为基础,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医院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
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院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具备……的能力,促进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掌握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的能力,并具备熟练应用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方法评定患者的各项功能的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康复评定技术(高职)
一疼痛概述 二疼痛的评定及方法
一平衡功能概述 二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 三平衡功能的评定及方法
一协调功能概述 二常见的协调障碍 三协调功能的评定及方法
一步态概述 二步态分析方法 三常见的异常步态
一心血管功能概述 二心电运动试验
一呼吸功能概述 二呼吸困难分级 三肺呼吸功能评定 四运动气体代谢测定
一失语症概述 二失语症的评定方法 三失语症语言功能检测的注意事项
一构音障碍概述 二构音障碍的评定
一正常吞咽 二吞咽障碍 三吞咽障碍评定技术
一选择题 二简答题
项目一神经肌肉电生 理概述
项目二肌电图检查
项目三神经传导检测 项目四表面肌电图
考纲摘要
复习思考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特性 二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的注意事项
一肌电图概述 二正常肌电图 三异常肌电图
一神经传导检测的技术要求 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 三感觉神经传导测定 四常用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一表面肌电图概述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
一选择题 二简答题
读书笔记
这是《康复评定技术(高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康复评定技术(高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康复评定技术(高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评定
治疗
技术
功能
注意事项
项目
摘要
评定
康复
技术 评定
模块
技术
方法
考纲
功能
障碍
神经
作业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标准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以康复医学为基础,以康复治疗为主导的技能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能力,为今后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包括康复医学、物理疗法、职业疗法、言语疗法等;了解康复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
2. 技能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康复治疗的相关技能,包括物理疗法技术、作业疗法技术、言语疗法技能等;能够独立完成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包括评估、诊断、治疗、效果评估等。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康复医学基础:介绍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康复对象和范围等。
2. 物理疗法技术:包括关节活动技术、肌肉牵伸技术、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等。
3. 作业疗法技术: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手功能康复、康复工器具使用等。
4. 言语疗法技能:包括言语评估、沟通技巧、矫治器制作等。
5. 康复治疗程序:介绍康复治疗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6. 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康复治疗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训练、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康复治疗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 线上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4. 校企合作:与康复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理论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康复治疗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技能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检验学生的康复治疗技能水平。
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功能、肌力与耐力训练
功能、肌力与耐力训练
一、功能训练
1、被动运动: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下患者,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运动或动作。
其目的是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为进行主动运动做准备。
2、主动介助训练:在外力的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
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
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形式。
其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3、主动运动:适用于肌力在3级的患者,主要通过患者主动用力收缩,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来阻力而完成的训练。
其目的是改善与恢复肌肉功能、关节功能和神经协调功能等。
4、牵张运动:是通过治疗师被动牵张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或患者通过自身的姿势改变进行主动牵张训练。
其目的是使原动肌肌张力升高,拮抗肌肌张力降低,肌肉、肌腱和韧带恢复长度,关节活动度增加。
二、肌力与耐力训练
肌力是肌肉收缩的能力,而肌肉耐力是肌肉进行持续收缩和反复收缩的能力。
前者是像举重运动员那样在短时间内把肌肉力量爆发出来,
后者是像跑马拉松那样训练肌肉长时间用力。
根据训练的目的不同,训练的方法也不同。
当训练的目的为增加肌力时,应加大负荷量,加快运动速度及缩短训练时间,而以増强耐力为目的时,则负荷量应相对减少,重复次数应增加,训练时间应延长。
康复评定三章协调障碍5
(3)意向性震颤:在随意运动时发生震颤。
(4)轮替运动障碍:完成快速交替动作困难。 (5)动作节律:完成动作时不是一个平滑的动 作,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2.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患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 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 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
(5)肌张力障碍症:躯干和接近躯干的四肢部 分肌肉不断痉挛的状态。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病变造成深感觉障碍,此类患者不能 辨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1)平衡紊乱:当患者闭眼或房间里太黑时, 由于视觉反馈的减弱,平衡出现紊乱,站立时 身体左右摇晃倾斜,易跌倒。 (2)步态异常: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高 抬腿,步距不等,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3)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 准确触及某一特定的物体,患者不用眼睛看就 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手上或皮肤上写的文字。
常见的协调障碍:
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 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病变部位,共济失调 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 索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三种。
1.小脑共济失调
因小脑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小脑 共济失调。症状主要是四肢和躯干不能灵活、 顺利、准确地完成动作。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特点是与视觉无关,不受睁 眼与闭眼的影响,无感觉、位置与振动觉障碍。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佳。
全国高职高专康复治疗专业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康复评定技术》
主讲: 闵水平
主任医师
第三章 运动功能评定技术
第四节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康复康复工程教学设计:康复康复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运动学原理:研究人体运动的力 学原理,包括运动分析、运动控 制和运动学习
康复工程:运用人体生物力学和 运动学原理,帮助患者恢复运动 功能
康复工程应用:包括假肢、矫形 器、辅助器具等,帮助患者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
人体神经生理学原理
神经系统的组 成和功能
整治疗方案
3
康复康复工程的基本原 理
8
人体运动系统和功能评估
人体运动系统: 骨骼、肌肉、关 节等
功能评估:运动 能力、平衡能力、 协调能力等
康复工程原理: 利用物理、生物、 心理等方法,帮 助患者恢复运动 功能和生活能力
康复工程应用: 运动疗法、物理 疗法、作业疗法 等
人体生物力学和运动学原理
神经系统疾病的 种类:如脑卒中、 帕金森病、阿尔
茨海默病等
康复康复工程的 应用:如运动疗 法、作业疗法、
言语疗法等
康复效果:改善 患者功能障碍,
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康复工程的 发展趋势:智能 化、个性化、精
准化
骨骼肌肉疾病的康复
骨骼肌肉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康复康复工程在骨骼肌肉疾病中的应用原理 康复康复工程在骨骼肌肉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康复康复工程在骨骼肌肉疾病康复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神经反射和调 节机制
神经传导和信 号传递
神经损伤和修 复机制
人体感知和认知原理
感觉系统:视觉、 听觉、触觉、嗅
觉、味觉等
认知系统:记忆、 思维、注意力、
决策等
感知和认知的关 系: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
康复康复工程中 的应用:通过改 善感知和认知功 能,提高康复效
果
4
康复康复工程的应用领 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功能概述
(一)定义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地运动的能力。
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ia)。
(二)分类
小脑、脊髓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而完成精确的协调运动,因此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将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小脑病变(如脑卒中、炎症)因无代偿,临床症状较慢性病变更为明显。
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患者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
震颤愈明显,并有快速及轮替运动异常,字愈写愈大(大写症);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的酩酊步态。
2.大脑性共济失调
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其病变可引起共济失调,但较小脑病变的症状轻。
可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
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健反射亢进和出现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2)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
(3)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的病变会造成深感觉障碍,从而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
此类患者的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
检查是会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确失,闭目难立征阳性。
(三)协调的维持机制
简单来说,保持人体协调与平衡一样,也需要3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
但与平衡有所不同,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而前庭觉所起的作用不大;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以上3个环节共同作用,就可以保证协调功能的正常;无论哪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协调功能障碍的产生。
(四)协调的评定
主要是观察被试对象.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有无异常,包括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示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跟—膝—胫试验、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等。
这些试验主要观察动作的完成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团眼时有无异常,评定时还需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