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规范

合集下载

词语的读音及书写应规范

词语的读音及书写应规范

词语的读音及书写应规范重庆市忠县中学校陈家富邮编:404300 电话: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出版。

以下简称“第5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以下简称《规范词典》)在词语的读音及书写方面有不统一规范的地方,现列举部分,以就教于行家。

1.【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也说“博问强记”。

(第5版P105)【博闻强识】现在一般写作“博闻强志”。

(《规范词典》P97)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由此,建议统一写成“博闻强志”。

2.【对簿】(第5版p344)【对簿】在公堂上根据诉状核对事实。

旧指在官府受审;今指原告和被告在法庭上对质打官司。

(《规范词典》p335)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由此:“对簿”应该为“受审问”意。

3.【箪食壶浆】dānsìhújiāng (第5版p267)【箪食壶浆】dānshí-hújiāng。

“食”旧读sì。

(《规范词典》p262)【出处】①《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②白居易《观刈麦》:“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由此,“箪食壶浆”中的“食”应是“食物”意,作名词,读“shí”。

4.不明确;不清晰:~其辞(第5版p534)【含糊其辞】现在一般写作“含糊其词”。

(《规范词典》p510)【出自】: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由此,建议统一写成“含糊其辞”。

5.【红彤彤】hóngtōngtōng (第5版p565)【红彤彤】hóngtóngtóng ㈡在口语中“彤彤”读tōngtōng。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解释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解释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解释作为一种日常沟通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

而在语言中,词汇则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使用中,遵循词汇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用词规范,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使用规则。

1.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接受性原则在现代汉语中,规范用词应该遵循“接受性原则”。

所谓“接受性”,指的是某个用词在语言使用中是否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这一原则对于控制语言的纯度和规范程度非常重要。

首先,语言使用者应该尽可能使用更广泛接受的词汇。

其次,在语言使用中,我们要注意言辞的得体性,不要使用那些可能被人们视为引起争议或冒犯的词汇。

2.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的常见问题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有一些常见的用词规范问题。

例如,同一概念或一个意思可能有多种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最常用的或最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

另外,一些词汇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实际使用中考虑清楚词语的意思,以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困惑。

3.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的改变和演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汉语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和演进。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中,“微信”、“微博”等新词汇的产生被普遍接受和使用。

另外,一些词汇的使用含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大家应该积极地接受这些改变,并适时地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

4.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的重要性在现代汉语中,用词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确的用词不仅能够起到准确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能够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遵循规范用词还能够加强我们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养,使我们的语言更具有优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5.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的参考资源为了正确地使用现代汉语词汇,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语言学习资料,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实用现代汉语》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来学习和借鉴语言使用中的优秀范例。

公文用词规范

公文用词规范

公文用词规范一、引言公文是政府机关、组织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办理公务过程中用于沟通、交流和传达信息的重要文书形式。

公文的撰写要求准确、明确、规范,使用合适的用词是公文写作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公文用词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遵守相关规则,以提高公文的质量和效率。

二、用词规范原则1. 正式用语公文是一种正式文书,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俚语、方言等非正式用语。

应使用规范、准确、通用的标准汉语来表达意思。

2. 简练明确公文的语言应简练明确,避免使用冗长复杂的句子和词语。

应尽量用简洁的语句表达清晰的意思。

3. 专业术语当涉及特定领域的概念、事务或术语时,应使用该领域内公认的专业术语。

避免使用不准确或模糊的通用词汇。

4. 正确用词用词应准确无误,不得曲解事实或含糊其辞。

避免使用歧义词语和充满主观色彩的词汇。

三、常见公文用词问题及解决方法1. 简称的使用在公文中,可以适当使用机构或组织的简称,但在首次出现时需要将全称写在括号内。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

2. 称谓的使用公文中在提到别人时,应该使用相应的称谓。

例如,对于政府机关,可以使用“各位领导”、“同志们”等;对于企事业单位,可以使用“负责人”、“同事们”等。

3. 适当使用辞谢词在公文中,可以适当使用辞谢词以表示礼貌。

例如,对于给予帮助的人,可以使用“衷心感谢”、“谨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等。

4. 时间和日期的表达在公文中,时间和日期的表达要规范准确,使用统一的格式。

例如,使用“二○二一年六月十日”代替“2021年6月10日”。

5. 数字和单位的表示在公文中,数字和单位的表示应符合国家规范。

例如,使用“一百”代替“100”、“万元”代替“万”。

四、总结公文用词规范对于保证公文的准确性、效率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遵守公文用词规范原则,使用正式用语、简练明确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非正式用语,可以提高公文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公文的表达力和可读性。

作为公文撰写人员,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公文用词规范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提升公文的质量和形象做出贡献。

法律常用词语使用规范

法律常用词语使用规范
示例1: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三条)
示例2: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
示例3: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一款)
13.
日,
工作日
“日”和“工作日”在法律时限中的区别是:“日”包含节假日,“工作日”不包含节假日。对于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或者行使权力可能严重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其他权利的,应当用“日”,不用“工作日”。
14.
作出,
做出
1)“作出”多与决定、解释等词语搭配使用。
示例1: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示例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三十一条)
4.
但是,

“但是”与“但”二者的含义相同,只是运用习惯的不同。法律中的但书,一般用“但是”,不用单音节词“但”。“但是”后一般加逗号,在简单句中也可以不加。
5.
除……外,
除……以外
“除……外”和“除……以外”搭配的句式用于对条文内容作排除、例外或者扩充规定的表述。对条文内容作排除、例外表达的,置于句首或者条文中间,表述为“除……外,……”或者“……除……以外,……”;对条文内容作扩充表达的,置于条文中间,表述为“……除……以外,还……”。

词语规范

词语规范

常用的词语规范一、2005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若干语文规范进行了调整。

但就常用词语而言,应注意到几个常用的词语规范,并及时进行调整。

1.做和作“当做”“叫做”“看做”等已是倾向。

作报告。

“作”和“做”。

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

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

“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

“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2.坐和座上版中现汉在词条中列“坐位”为推荐词,但是在举例或者释义中却用“座位”;现在改为“座位”为推荐词。

3.唯和惟上版中在“只,单单”义项上,现汉以“惟”为推荐字,如“惟一”“惟恐”“惟利是图”等;现在以“唯”为推荐字。

提醒:“惟妙惟肖”应为“惟”。

4.像和象上版“想像”是推荐词,且只收“想像力”一词;可能是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已经审定的要求,现在改为“想象”为推荐词,并只收“想象力”一词。

词语中表人或物的“形态或样子”时要用“象”,例如:表象、旱象、幻象、假象、天象、险象、现象、形象、意象、印象。

“像”指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或光线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

也就是说,“像”指的不是人或物本身的形态或样子,而是人为的或自然形成的相似图景。

所以,以下词语中都应用“像”:画像、录像、偶像、摄像、神像、塑像、图像肖像、绣像、影像。

二、容易混用的字词1.“制订”与“制定”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就会发现,“制定”的解释是“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的解释是“创制拟定”。

撇开它们相同的语素‘制“不谈,就看不同的语素“定”和“订”:“定”指决定、使确定,有完成了的意思,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可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

规范用语标准

规范用语标准

规范用语标准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确立一套规范标准的用语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用语和短语,它们的正确性对于我们的交流和表述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规范用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一、礼节用语在社交场合,礼节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让我们展现出自己的素质和教养,让别人对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例如,见面时可以说一句“你好”或者“您好”,告别时可以说“再见”或者“谢谢招待”。

同时,在写邮件或者发短信时,也要注意使用礼节用语,比如“尊敬的”、“敬爱的”、“谢谢您的来信”等,这些用语可以增强我们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二、专业用语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和领域,专业用语也十分重要。

它可以增强我们在这些领域内的认同感和可信度。

例如,在医学领域中,我们要使用一些专业的术语,比如“心脏病”、“肺炎”等,这些用语可以表达我们对于疾病的准确认知。

在法律领域中,我们要使用一些法律用语,比如“侵权”、“诉讼”等,这些用语可以表达我们对于法律事务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三、语气用语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语气用语也非常重要。

它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委婉和礼貌,同时也可以表达出我们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在向别人提建议时,可以使用一些委婉的语气用语,比如“或许可以考虑一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等,这些用语可以让别人不会觉得你是在指责他们。

在向别人表达感谢时,也可以使用一些感恩的语气用语,比如“感激不尽”、“十分感谢”等,这些用语可以表达出我们的感激之情。

四、正确用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注意使用正确的词语。

不少人往往使用错误的词语,这不仅会导致交流上的困难,还会给听众带来混淆和不安。

例如,许多人常常将“削减”和“增加”搞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又如“管理”和“经营”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很多人将它们混淆使用。

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正确的词语非常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清晰。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爱滋病/艾滋病 迪斯科/的士高 桑那/桑拿/桑纳
这类情况在内地跟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反映最为突出。 例如:
麦克风/咪高峰(香港) 马达/摩打(香港) 盎司/安士(香港) 做秀(台湾)/做骚 (香港) 新西兰/纽西兰(台湾)
►大量的不同字形的外来词的存在既不利于学习,也 不利于信息化的处理。可以先做一些调查研究的工 作,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处理。
新词新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新词新语新 用法也对语言规范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判断新词新语新用法是否符合规范,主要依据以下两大 原则:
(一)交际需要的原则 1.表义的需要 判断一个词语是否符合规范化的要求,首先要看是否满足
表义的需要。 微波炉、扫描仪、磁悬浮 等离子电视、数码相机
2.经济的需要 社会交际要求语言日趋精确细密,但在交际中,出于省 时省力的需要,人们又要求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语言尽量 简洁明了,于是大量用简缩造成的新词就产生了。比如:
狡奸(狡猾奸诈) 疏薄(稀疏且薄) 生救(生产自救
2、简缩词 短语,特别是一些常用短语,由于语言的精简原则,常 常会简缩,而且重要是按照双音节化来简缩,有相当一部分 已经“词化”。例如:
(1)衣架(衣服架子) 扫盲(扫除文盲) (2)调研(调查研究) 环保(环境保护) (3)家电(家用电器) 超市(超级市场)
彩电、挖潜、集资、研制、调研
在确定一个简缩形式是新词还是生造词,或者说看一 个语言片段是否有必要简缩成词时,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使用频率。使用频率与词语长度成反比。使用 频率越大,词语长度要越短。这是语言发展经济原则的一条 很重要的规律。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人们越要求其简短。
第二,凝固程度。凝固程度与简缩可能性成正比。 词语之间的凝固程度越高,它简缩成词的可能性就越 大。如果几个词语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甚至已经成 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那么它就非常有可能简缩成 一个词。

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

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

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有:①必要的原则,看是否埴补了汉语词灌一的空白以及普通话中是否有这些词语,如""博导"一国两制""和""减肥"。

②丰富的原则。

即丰富了汉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词语反映了新的观点新的事物,这跟上面有一点交叉:一是新词语提供了有用的同义或近义形式,如"的士"和"健全人"。

③经一断明白的原则。

经济,如"扫黄"和"共识"等双音节化的简称。

明白,即表义清楚,让人理解。

如表示设匈一等的"硬件"和表示管理等的"软件"。

④符合结构规律的原则,即符合汉语允许的大的结构规律,如"一辣"和"洒脱"合成的"泼脱",就比较牵强。

⑤重一国际通用的原则,有些东西汉语中没有译词,不用点旨一母词就难以交流,从而回避不了,如"CT""B超"⑥大汉语观要考虑到广大汉语使用地义的情况如"E。

mail"台湾地区用样"电子邮件",规定术语时厂一考虑到世界华人区的情况。

⑦品位的原则。

品位主要指思想性。

一是过于粗俗的从严,二是注意适当一避讳。

三是要有动态的观点⑧动态使用的原则。

个一存在抽象的不分使用情况的规范。

有时候不是词一本身的问题。

使用也很重要。

如从"BP机"到'寻田一机"。

从"大哥大"到"手机"都有个变化的过程。

⑨围一导的原则。

我们常说鼓励创造,常说规范有利干售一造,但是我们。

很多关干规范的意见和规定没有充分一现出这一点我们要在规范的原则里列上这一条,-指鼓励创新。

二是指规范策略。

规范用语要求

规范用语要求

规范用语要求一、引言规范用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对于有效沟通和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要求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做到准确、明确、得体、恰当。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用语的要求及其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

二、规范用语的准确性1. 语法准确:在表达时要注意语法的正确性,包括词性搭配、句子结构等。

使用正确的语法可以使信息更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或听众。

2. 词语准确: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避免使用模糊、不确切或歧义的词语。

通过使用准确的词汇,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避免产生误解。

三、规范用语的明确性1. 简洁明了:用简洁明了的句子表达信息,避免过多冗长的修饰语或连词。

这样可以使读者或听众更快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2. 前后呼应:在句子结构和段落组织上,要使得前后内容有条理、连贯,避免出现突兀、断章取义的情况。

四、规范用语的得体性1. 运用恰当的场合:不同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正式场合需要使用正式的语言,而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随性的语言风格。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以确保与对方的交流顺利进行。

2. 尊重他人: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使用冒犯、歧视、侮辱性的语言,尤其是涉及到敏感话题时应更加谨慎。

五、规范用语的恰当性1. 拒绝俚语和口头语:在正式场合,应避免使用俚语和口头语,以免给人留下不正式或不专业的印象。

2. 避免使用缩写词和缩略语:除非在特定场合下,不应过多使用缩写词和缩略语,以免造成误解。

六、规范用语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1. 写作场合:在写作中,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得体性和恰当性,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词汇,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读者的理解。

2. 商务场合:在商务交流中,要用正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与客户沟通、撰写商务信函等,避免使用口头语或俚语。

3. 社交场合:在社交场合,可以更加随性地使用语言,但也要注意尊重他人和避免冒犯性言辞。

七、总结规范用语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语法、词汇、逻辑和场合选择上都做到准确、明确、得体和恰当。

学校词汇及书写规范化制度

学校词汇及书写规范化制度

学校词汇及书写规范化制度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制定本规范化制度,以指导全校师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正确使用词汇,规范书写。

一、词汇使用规范1. 标准词汇:在书面语及口头语中,应使用规范、标准的词汇,避免使用方言、俚语、网络用语等。

2. 准确用词:根据语境准确选择词汇,避免词义混淆、用词不当的情况。

3. 文明用语:在交流中,应使用文明、礼貌的词汇,禁止使用侮辱性、攻击性的语言。

4. 词汇创新: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词汇,但需确保词汇的准确性和适宜性。

二、书写规范1. 字体选择:在书面材料中,应使用规范的字体,如宋体、黑体等,确保字迹清晰。

2. 字号颜色:正式文件应使用黑色字体,字号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建议使用四号或小四号字体。

3. 行间距:行间距应适中,一般建议每行之间空出两个字符的距离。

4. 段落格式:段落之间应有适当的空行,一般建议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5. 页边距:页面设置应合理,一般上下左右边距设置为2.54厘米。

6. 页眉页脚:正式文件应有页眉页脚,一般包含页码、文件名称等信息。

7. 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确保表达清晰、准确。

8. 引用格式:对于引用的内容,应使用引号,并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

三、监督与奖励1. 监督机制:学校将定期对师生的词汇使用和书写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

2. 奖励措施:对于在词汇使用和书写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本规范化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学校将适时进行修订。

希望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为创建一个语言环境优美、书写规范的学校贡献力量。

学会使用词语进行简单的写作规范

学会使用词语进行简单的写作规范

学会使用词语进行简单的写作规范在写作过程中,使用恰当的词语能够提升文章的品质,让语言更加精准、清晰。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写作规范,帮助读者学会如何运用词语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规范。

1. 使用准确的词语表达意思。

在写作中,我们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或词语的多义性,如果不确定某个词语的意思,可以查阅字典或者百科等参考资料,确保使用正确的词汇。

2. 避免重复使用词语。

为了避免重复,可以运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换相同的词语,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

同时,也要注意在同一段落或文章中避免过度使用相同的词汇。

3. 使用具体、生动的词语。

选择具象词语能够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比如,用“翩翩起舞”来形容舞蹈者的动作,比用“跳舞”更加生动形象。

4. 控制使用陈词滥调词语。

在写作中,一些陈词滥调的词语往往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避免使用过度的俗语或固定词组。

5. 使用适合的文体辞藻。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和用词要求。

比如说,一篇新闻报道需要使用客观、简练的词汇;而一篇散文则可以运用较为诗意或抒情的词汇。

6. 注意使用词语的逻辑性。

在写作中,要注意使用词语的逻辑性,确保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逻辑关系相符。

避免使用与文章内容不相关的词语,以免破坏文章的逻辑连贯性。

7. 避免过度使用空洞词语。

有些词语在写作中容易被滥用,如“好”、“美”等空洞词语,为了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用具体的描写来取而代之。

总之,使用合适的词语能够让文章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通过运用具体、生动的词汇,避免重复和陈词滥调,使用适合的文体辞藻以及注意词语的逻辑性,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阅读体验。

因此,在写作中要学会使用词语进行简单的写作规范,使文章更具规范和吸引力。

正如普度大师所言:“言之有物,思之有据,行之有纪。

”。

词语的规范应用

词语的规范应用
• 二是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比如“小二→服务员” 就反映了人们对服务行业人员认识观念和情感态 度上的转变。
• 三是方言的接触。比如“大排档、快餐店”都是 港台词语,后来进入普通话。又如“铁板烧”来 自日语。
• 四是旧词产生了新义。比如“酒店”,原来的意 义是酒馆,现在多指较大而设备较好的宾馆。
课堂活动 ● ● ●美食博览会
• 四、你认为下面词语哪些是新词语, 哪些是生造词。
学习目标:
• 认识:词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旧词语不断消亡,新词语不断产 生,新词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堂活动步骤
• 1、阅读文段,体会词语变化的 状况。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补 充一些更新更流行的用语 。
2、举出实例,归纳词语变化 的现象。
• (1)哪些词语只在过去使用,现在已经 消失。
• A.音译。这类词语是按照原词的声音直 接译过来的。如:
• “布丁”:一种用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鸡蛋、水果等 制成的西餐点心,来自英语 “pudding”;
• “曲奇”:一种小甜饼,来自英语 “cookie”或“cooky”;
• “巧克力”:一种甜食,来自英语 “chocolate”;
• “沙拉”:西餐中的一种凉拌菜,来自 英语“salad”;
练习
• 一、请找出下面这段文字中的新词语。再模仿这 段话,选择一个当今的热点问题写一篇短文,要 求使用尽可能多的新词语。
• 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特别快,所 以我们要想不落后于时代,就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另一方面,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 了,国家为了适应人民生活的新要求,与世界经 济接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抓大放小”给企 业松绑,“多劳多得”直接让工作成果与劳动收 入挂钩,还一直在狠抓菜篮子工程,关心人民的 切身利益。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内容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内容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内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是为了统一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提高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美感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定。

以下是常见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内容:1. 语法规范:包括句子成分的正确搭配和语法结构的正确使用。

例如,主谓一致、时态语态正确等。

2. 标点符号规范:包括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例如,在句子中使用逗号分隔并列成分,使用句号表示句子的结束。

3. 词汇规范:包括词语的正确拼写和用词准确。

例如,不出现错别字、词义混淆等错误。

4. 用字规范:包括汉字的正确书写和用字的规范。

例如,使用规范的字体和字号,不出现乱码或变形现象。

5. 书写规范:包括字迹工整、排版合理等要求。

例如,书写清晰、工整,段落分明。

6. 整体规范:文档整体要符合统一的格式规范,如页边距、字体、行距、标题等要统一规范。

7. 表达规范:语句表达要简洁明了,语气得体,不出现过度修饰和冗长的句子。

8. 逻辑规范:文章内容要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句子之间必须有合理的连接和过渡。

例如,使用连接词进行衔接,段落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9. 准确性规范:文字表达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含糊、模糊、不明确等问题。

例如,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10. 美感规范:文字表达要考虑美感,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例如,运用修辞手法、运用音韵美、合理运用修辞方法等。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可以提高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美感性,使得文字更具有艺术性和表达力。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并避免给读者造成困惑和误解。

“作出”还是“做出”:法律常用词语要求要求规范

“作出”还是“做出”:法律常用词语要求要求规范

“作出”还是“做出”:法律常用词语规范(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对实践中使用比较混乱,意思相近的,且容易引起歧义的一些法律常用词语的使用作了规范。

包括:和,以及,或者;应当,必须;不得,禁止;但是,但;除……外,除……以外;依照,按照,参照;制定,规定;会同,商;缴纳,交纳;抵销,抵消;账,帐;以上,以下,以内,不满,超过;日,工作日等。

《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二)》对立法实践中一些存在混用或者使用不一致的法律常用词语进行了规范。

包括:作出,做出;公布,发布,公告;违法,非法;设定,设立;执业人员,从业人员;批准,核准;注销,吊销,撤销;根据,依据;谋取,牟取等。

《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三、法律常用词语规范13.和,以及,或者13·1“和”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无主次之分,互换位置后在语法意义上不会发生意思变化,但是在法律表述中应当根据句子成分的重要性、逻辑关系或者用语习惯排序。

示例1: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示例2:较大的车站、机场、港口、高等院校和宾馆应当设置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邮政营业场所。

13·2“以及”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有主次之分,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后位置不宜互换。

示例1:开庭应当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当事人约定不公开的除外。

示例2: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

13·3“或者”表示一种选择关系,一般只指其所连接的成分中的某一部分。

示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4.应当,必须“应当”与“必须”的含义没有实质区别。

法律在表述义务性规范时,一般用“应当”,不用“必须”。

示例:仲裁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应当进行调解。

如何正确使用词语

如何正确使用词语

如何正确使用词语在日常的写作和口语中,正确使用词语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准确、得体的用词不仅能有效表达思想,还能提升文章或演讲的质量。

然而,使用词语的规范和准确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非母语为中文的人来说。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如何正确使用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一、选择准确的词语词语的选择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表达思想和意图的关键之一。

在选择词语时,要根据上下文、语义和语体等因素进行合理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1.考虑语义的准确性确保所选择的词语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相符合。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或者辞典来确定词语的确切含义和用法。

例如,如果要表达“珍惜”的意思,我们可以使用“cherish”这个词,而不是“value”或者“treasure”,因为它们的语义有所区别。

2.注意词语的语域不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

所以,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词语。

有些词语常用于正式场合,例如学术论文和正式演讲;而有些词语则适合用于口语交流或者非正式写作。

例如,如果在正式场合表达“感谢”的意思,我们可以使用“appreciate”这个词,而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thank”或者“thanks”。

3.避免滥用词语避免频繁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可以通过使用同义词或者词语的替代形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例如,如果要表达“重要”的意思,我们可以使用同义词“significant”、“crucial”或者“essential”。

二、使用词语的语法正确性除了选择准确的词语,正确运用词语的语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和避免它们的方法:1.注意词性的变化各个词汇具有不同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使用词语时要注意其词性的变化。

例如,如果要形容一个人很有创造力,我们可以使用“creative”这个形容词,而不是名词“creativity”。

2.注意单复数的一致性在使用名词时要注意单复数的一致性,特别是当名词作为主语或者谓语时。

法律文本的词语选择与用词规范

法律文本的词语选择与用词规范

法律文本的词语选择与用词规范在法律文本的撰写过程中,准确和规范的词语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正确的用词可以确保法律文本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歧义和误解;另一方面,用词规范可以增强法律文本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使其更符合法律条款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从词语选择和用词规范两个方面来探讨法律文本的写作技巧。

一、词语选择1.具体明确的词语在法律文本中,应尽量选择具体明确的词语,以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例如,可以使用“居住”代替“生活”,使用“违反”代替“违背”,使用“提供”代替“给予”。

这样的词语选择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法律条款的意图,避免歧义和误解。

2.法律术语法律文本需要使用大量的法律术语来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这些术语通常具有明确的定义,使用它们可以减少解释和争议的空间。

例如,“侵权行为”、“合同解除”、“犯罪嫌疑人”等都是常见的法律术语,需要准确无误地使用。

3.简洁明了的词语由于法律文本往往内容繁杂,为了使文本更易阅读和理解,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词汇,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例如,“机动车”可以替换为“汽车”,“消费者”可以替换为“顾客”。

二、用词规范1.正式用词法律文本应使用正式用词,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例如,应使用“申请人”代替“你”,使用“购买”代替“买”,使用“责任”代替“担当”。

这样的用词规范能够提升文本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2.遵循惯用语在法律文本的撰写中,应尽量遵循惯用语的用法,使文本更符合法律条款的规范要求,避免造成歧义和误解。

例如,使用“受让人”代替“买方”,使用“抵押权”代替“房贷”。

3.同义词替换为了避免文本过于重复、单调,可以适当进行同义词的替换。

但在替换时要保持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引起歧义和误解。

例如,可以使用“因此”代替“所以”,使用“适用于”代替“适合于”。

综上所述,法律文本的词语选择和用词规范对于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清晰度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具体明确的词语、运用丰富的法律术语,以及遵循用词规范和惯用语的要求,可以使法律文本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易错词语规范使用及举例说明

易错词语规范使用及举例说明

易错词语规范使用及举例说明1. 美丽和漂亮:两个词都表示外表优美,美丽更加形容词,漂亮则更常用于描写人的外表,比如某人很漂亮。

2. 丑陋和丑恶:丑陋形容外貌不好看,丑陋的东西可以是外观,比如沉重、笨重等,丑恶则是指道德上的不好,比如作恶、狂妄等。

3. 可爱和可爱:可爱通常描述小动物或者人物的风趣或有爱心的品质,如小狗或孩子可爱;可爱则表示含有设计或衣服,表示外观或音乐,风格,等等方面的花哨而被人喜爱,比如节日的可爱装扮。

4. 诚恳和真诚:两者都可以表达坦率真实的意思,诚恳可能更多用于表达意愿或承诺,说明行动更直接,真诚也常常用于基于感情或态度方面的表达,如真诚的爱或他的言辞是真诚的。

5. 喜爱和喜爱:两个词都表示喜欢或崇拜的意思,喜爱可能更倾向于强调对某件事物或事情的感官感觉,喜好则更倾向于强调对某个过程或情感的忠诚。

6. 害羞和腼腆:害羞是指在别人面前不自在,腼腆则是指不自信,比较简单,可以用他害羞地走进了房间和他腼腆地微笑表示责怪。

7. 大胆和勇敢:两者都意味着具备在某种情境下不会害怕的勇气,大胆常常用于此刻的行动,表示勇敢地尝试或临时考虑,勇敢则更常用于持久的干劲,关注长时间的抵抗力。

8. 幸福和高兴:两个词都可以描述感觉快乐的状态,幸福通常强调内心感受,高兴则更倾向于描述表面现象。

9. 热情和热情:两个词都表示对一些事物或想法的强烈兴趣或欲望,热情则强调行动,热忱则更强调愿意。

10. 香甜和芬芳:两个词都可以形容气味或味道,香甜更多指口感,比如食物或饮料味道,芬芳则更倾向于描写香气或氛围。

11. 冷淡和淡漠:两者都强调某人或某事情的冷静,冷淡更强调心态上的不热情,淡漠则更多地表达对局势或环境的漠不关心。

12. 意外和出乎意料:两个词都表示发生的事情与预期不符,但意外强调不好的事情,出乎意料则强调好的事情。

13. 丰富和充实:两个词都可以描述时间或空间的满足程度,丰富更多指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实则更多强调整体性和深度。

表示规范化的词语

表示规范化的词语

表示规范化的词语1、表示“规范”的成语有:井井有条、动静有法、动循矩法、方言矩行、矩步方行、礼顺人情。

2、成语分析:井井有条、动静有法、动循矩法、方言矩行、矩步方行、礼顺人情。

(1)【成语】:井井有条【解释】:井井:形容有条理。

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出处】:《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举例造句】:鲁小姐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

(2)【成语】:动静有法【解释】:法:常规,法则。

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

指行动合乎规范。

【出处】:《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举例造句】: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3)【成语】:动循矩法【解释】:循:遵循;矩:规矩;法:法则,礼法。

举动遵循规矩礼法。

形容一举一动都符合道德规范。

【出处】:《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襄城公主,下嫁萧锐,性孝睦,动循矩法。

”【举例造句】:他是如此的动循矩法,叫人找不到任何把柄。

(4)【成语】:方言矩行【解释】:指言行方正,合乎规范。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珑,字云客,长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举例造句】:你要保持得你的方言矩行才可以有机会上台演讲。

(5)【成语】:矩步方行【解释】: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

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断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举例造句】:你可不可以稍微矩步方行一点,这样弯腰驼背的难看极了。

(6)【成语】:礼顺人情【解释】: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

【出处】:《后汉书·卓茂传》:“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举例造句】:切闻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若非判府龙图明断,孤寡终身何恃!。

形容规范的词语

形容规范的词语

形容规范的词语规范的词语,是指在使用时符合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表达准确明确,不含有歧义和模糊性的词汇。

接下来,我将从不同方面来形容规范的词语。

一、规范的词汇在语义上准确明确。

规范的词语具有明确的词义和使用范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爱国”、“责任”、“礼貌”等词语,它们的意义清晰明确,大家对它们有共同的理解,使用时不会产生歧义。

二、规范的词汇符合语法规则。

规范的词语遵循语法规则,使用正确的格、时、态等语法要素,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例如,“我们正在学习英语”、“他是一个聪明的人”等句子,使用了正确的语法结构,使语言表达更加规范。

三、规范的词汇使用文明、得体的措辞。

规范的词语遵循社会公共道德,不使用侮辱、诅咒、歧视等不文明的词汇,用词得体,注意语言的文雅和礼貌。

例如,“请”、“谢谢”等词语,用于日常交往中,能够表达出礼貌和尊重,是规范的语言使用。

四、规范的词汇具备专业性和准确性。

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是规范的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相应的领域中有着准确的定义和特定的含义。

例如,在医学领域,“心脏病”、“癌症”等词语都是专业的术语,具有准确明确的定义,使用时能够准确地描述疾病情况。

五、规范的词汇具备时代性和适应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的词汇不断产生,与时俱进地使用新的词汇是规范的表现。

例如,“网络”、“微信”等词语,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使用时能够准确地描述当前社会中的新事物和新现象。

六、规范的词汇遵从语言文字的规范与规则。

汉字、注音、拼音等语言文字符号是规范的载体,在使用规范的词汇时,要严格遵循语言文字的书写、发音规范,以确保准确表达和交流。

例如,“优美”、“热情”等词语,在注音和书写上符合汉字的规范,准确地传达词义。

综上所述,规范的词语在语义、语法、文明得体、专业性、时代性和语言文字规范等方面都表现出准确明确、合乎规则和标准的特点。

使用规范的词汇既能够准确传达信息,又能够有效地避免歧义和不必要的误解,是交流表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词语的规范化

词语的规范化
如:闪窜、基训、爆笑、自我心思 麦克风/话筒 布拉吉/连衣裙 德律风/电话
财务/财物 期中/期终
几点认识:
1.还存在互补性原则、效率原则、生动鲜花原则等。
2.上述几点原则是相对的,动态的。一个词语只要突出 地符合其一条,就可以成立了。
3.这些原则在具体的使用中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使用 环境和使用对象,对词语的规范化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四、新生词的规范化一定要避免生造词语
容易出现生造词语的类型:
1.近义杂糅:在意义相类或相近的词语中各抽 出一个语素,组合成一个生造词语,使得词 义含糊不清,妨碍思想的表达和交流。 如:滥肆/拙实/奥微/冗实/缠萦/违挠/协帮/揍 打
四、新生词的规范化一定要避免生造词语
2.生拼硬造。改变了词的内在规律。 如:“一声刺声的喇叭尖叫”
4.我们既强调原则、规范的必要性,又承认语言发展变 化的必然性,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特殊词语的规范化
2
外来词的规范化
方言词的规范化
1
新生词的规范化
3
古语词的规范化
4
一、方言词规范化的原则和条件
1.普通话中已有适当的词可用,就不必吸收 方言词。
如:火柴/洋火、取灯儿、自来火 2.普通话中虽然已有和方言词大致对应的词, 但方言词的表现力更强,词面更鲜明、生动,范化的原则
必要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
1.必要性原则(首要原则): 就是根据语言实践的需要,对 词语
进行选择和取舍。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根本上说就是源于需要!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填空性原则。 伏尔泰:一个新词,只有在绝对必要、明白 易懂并且悦耳时才情有可原。
2.普遍性原则: 就是要选用那些流行范围广、使用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词语规范一、2005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若干语文规范进行了调整。

但就常用词语而言,应注意到几个常用的词语规范,并及时进行调整。

1.做和作“当做”“叫做”“看做”等已是倾向。

作报告。

“作”和“做”。

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

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

“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

“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2.坐和座上版中现汉在词条中列“坐位”为推荐词,但是在举例或者释义中却用“座位”;现在改为“座位”为推荐词。

3.唯和惟上版中在“只,单单”义项上,现汉以“惟”为推荐字,如“惟一”“惟恐”“惟利是图”等;现在以“唯”为推荐字。

提醒:“惟妙惟肖”应为“惟”。

4.像和象上版“想像”是推荐词,且只收“想像力”一词;可能是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已经审定的要求,现在改为“想象”为推荐词,并只收“想象力”一词。

词语中表人或物的“形态或样子”时要用“象”,例如:表象、旱象、幻象、假象、天象、险象、现象、形象、意象、印象。

“像”指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或光线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

也就是说,“像”指的不是人或物本身的形态或样子,而是人为的或自然形成的相似图景。

所以,以下词语中都应用“像”:画像、录像、偶像、摄像、神像、塑像、图像肖像、绣像、影像。

二、容易混用的字词1.“制订”与“制定”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就会发现,“制定”的解释是“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的解释是“创制拟定”。

撇开它们相同的语素‘制“不谈,就看不同的语素“定”和“订”:“定”指决定、使确定,有完成了的意思,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可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

比如我们编撰或整理前人的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的本子就叫它“定本”。

而“订”则有“拟”的意思,未必形成最终结果,多强调行为的过程,一般不能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进行时”或“将来时”。

“制定”和“制订”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动词,都有表示创制、拟定的意思。

区别是:“制定”是动补型,“制订”是联合型。

“制定”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

“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制订”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

2.“考查”和“考察”“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

“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

例如:考查干部的工作成绩、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察”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

例如:考察国外水利工程、考察环保产业现状。

两者的目的和对象都不相同。

3.“权力”和“权利”“权力”指政治上的支配力量。

例如:国家权力、权力机关。

“权力”也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例如:会议主席的权力、县长的权力。

“权利”指依法享受的权力和利益。

例如:公民的权利、村民的权利、妇女的权利。

“保留追究赔偿……”涉及追究者的利益,这里应当用“权利”。

4.“必须”和“必需”“必须”和“必需”,都有“一定要”的意思,但用法的差别很大。

“必须”是副词,“一定要”的意思,它常与后面的动词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必需”是动词,意为“一定要有”“必不可少”,使用对象一般是物品、物资、人力、资金、条件等。

“必需”常与“所”“的”“品”等构成“必需品”“必需的”“所必需”等结构。

“必须”没有这种用法。

5.“程度”和“限度”“程度”既指文化、教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又指事物变化达到的状况。

“限度”既指范围的极限,又指最高或最低的数量和程度。

6.“对于”和“关于”“对于”和“关于”都是介词,用法有同有异。

“对于”侧重于指出对象,“关于”侧重于表示关涉。

因此,凡是指确定对象的,用“对于”,不能用“关于”,而且“对于”常在主语前或后。

如果用来表示“关涉”或某种范围时,用“关于”,不能用“对于”,而且“关于”大多放在主语前,而不放在后。

但二者在表示兼指时,既不单纯指对象,又不单纯指范围,则可通用。

不过“对于”侧重于对象,“关于”侧重于范围。

7.“决不”和“绝不”“决不”的“决”是一定的意思,“决不”侧重于主观上强烈的决心。

“绝不”的“绝”则是绝对的意思,侧重于客观上可能性的完全程度。

因而,在表示主观上坚决时应当写“决”,表示客观上的绝对时应当写“绝”。

8.“置疑”和“质疑”“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如“无可置疑”“不容置疑”等。

“质疑”指提出疑问,常用作“提出”“加以”等动词的宾语。

9.“倍受”和“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

“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0.“度”和“渡”“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

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

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

“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

“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11.“分”和“份”由于“身份证”在实践中使用频率较大,《现代汉语词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收入了“身份”这个并不符合字义的词。

但与此同义的“本分”、“缘分”、“成分”等仍用“分”。

“县份”、“省份”、“年份”、“月份”用“份”不用“分”。

“分量”一般不写作“份量”。

12.“界限”和“界线”“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

“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13.“记”和“纪”“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

“纪行”不写作“记行”。

“纪念”“纪要”也可写作“记念”“记要”,但一般提倡写作“纪念”“纪要”。

“记录”“纪录片”也可写作“纪录”“记录片”,但“记录”“纪录片”是提倡的写法。

14.“通信”和“通讯”不论采用何种手段传递信息,都叫“通信”。

而“通讯”的意思,一是指利用电码传递消息,如“通讯社”“通讯网”;二是指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员”指报刊、电台等约请为其经常写作新闻报道的非专业人员;“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传送公文信件的人员。

15.“学历”和“学力”“学历”一般指(在校)学习的经历;“学力”一般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16.“法制”和“法治”法制与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法制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合法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

其精神实质是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以及普遍遵守。

法治是执政者以法律、制度限制和制约国家权力,依法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利,形成普遍遵守法律和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状态。

作为治国方略的“法治”则是指形成这种状态的手段。

法治相对于人治,奉行一系列独特的原则,如法律至上(也可表述为宪法至上,在这个意义上说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法律平等、司法独立等。

“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

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三、几个常用字词的使用1.“的”“地”“得”的使用“的”“地”“得”在说话的时候,是一样的,都读为轻声的de ,“的”“地”“得”的区分是书面上的。

例如:(1)这是一次愉快的回见。

(2)他愉快地会见了外国客人。

(3)会见进行得很愉快。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看到,“的”“地”“得”将定语、状语、补语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迅捷、清楚地读懂意思。

所以,区分“的”“地”“得”在书面表达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2. 对“差强人意”一词的理解“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词是指大体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3.“等”和“等等”“等”和“等等”,都可以表示“列举未尽”。

有时可以互换。

“等”,除了表示“列举未尽”之外,还可以表示“列举后煞尾”。

此外,“等”还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或用在指事和指物的词语后面,表示复数。

这两种用法是“等等”所不具备的。

“等等”比“等”的强调意味更重,前面可以有标点隔开。

“等”则必须紧紧附在词或短语之后。

二编室刘杰2009-0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