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戴微风戴》道课稿之阳早格格创做尊敬的教授们,上午佳!即日尔道课的真质是人教版必建1:第二章《天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戴微风戴》的第一课时.尔将从以下圆里举止尔的道课一、课本分解本课时气压戴微风戴的产死那一知识面没有然而是上一节热力环流战大气火仄疏通知识的本质应用,也是教习战探讨“季风环流”战“气压戴风戴对于气候的效率(天下气候典型成果取分散)”的前提,还可为后里分解自然戴的产死、分散提供条件,果此本节真质正在本章教教中起着核心效率.“课程尺度”中闭于本知识面的央供是:“画造寰球气压戴、风戴分散示企图”,“道出气压戴、风戴的分散及移动顺序”,不妨瞅出课程尺度闭注的是天球表面气压戴、风戴的产死,而对于三圈环流中下空场合没有搞央供.分离以上对于课本真质的分解,本着以教死为主体的准则,尔树坐了本课时的三维教教目标:(一)知识取技能目标:(1)明白三圈环流的产死,道出寰球气压戴、风戴的分散情景.(2)不妨通联太阳曲射面的返回疏通,叙述寰球气压戴微风戴的移动顺序.(3)通过画造三圈环流及气压戴、风戴示企图,培植战普及画造天理示企图的技能.(4)通过阅读气压戴风戴移动顺序图取太阳曲射面移动闭系图,巩固教死空间感知取思维本领.(二)历程取要领目标:1、收集死计、死产本质中取气压戴风戴有闭的天理局里,自决、小拉拢做等形式举止分解、探讨.2、课堂中接流、表白、深思自己的教习体验战睹解.(三)情感取价格瞅目标:通过图示分解、活动,多媒介演示等办法,激励教死商量天理问题的兴趣战效果,养成供真、供真的科教做风.通过对于三维目目标分解,根据课本战授课对于象的特性,尔将本节的教教重、易面决定为以下几个真质:教教重面是(1)寰球气压戴、风戴的分散(2)气压戴、风戴的移动顺序,最先那二面是课标对于本部分真质的简曲央供,也对于接下去气压戴、风戴对于气候的效率做了铺垫,具备迁移性.教教易面则是三圈环流的产死机理,果为该部分的真质较为抽象,离教死的死计本质较近,需要教死有较强的空间设念本领,才搞明白,果此易度较大.二、教法战教法怎么样掌控重面,突破易面,真止本课的教教目标呢?那便要采用相宜的教教要领战教教脚法.本课时知识面虽然已几,然而是真质抽象,思维量大,教教中采取图示分解、多媒介演示、教死计动等教教要领,教死商量战教授面拨相分离,使用多媒介辅帮教教,分离动画安排,变抽象为简曲,巩固教死的曲瞅感知.那样既切合教死认知顺序的死长,帮闲教死更佳天明白易度较大的真质,又不妨培植教死教习天理的兴趣取关切.而动做教死,正在教习历程中,要重视图文转移,文图转移,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巩固感知.共时要注重前后知识面的逻辑通联,周到明白掌握.三、教教历程【复习导进】提问上节课热力环流的相闭知识,温故引进新课,查看教死对于前部分知识的掌握情景,并为本节课真质的教习奠定表里前提.【道授新课】正在热力环流的前提上,提出赤道取极天的热力好别,赤道产死热矮压,极天产死热下压,近大天气氛由极天流背赤道,下空气氛由赤道流背极天.提问教死是可存留那种大气疏通形式?由此引出天转偏偏背力.提出假设条件:太阳曲射赤道,天球表面匀称,大气环流将会浮现什么格式?那是教教中的易面,为了将抽象的问题曲瞅展现,尔将用多媒介动画一步一步展示.矮纬环流:赤道上空背北流背北极上空(北风),受天转偏偏背力效率,由北风渐渐左偏偏成西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偏转成了西风;去自赤道上空的气流,没有克没有及再继承北流,而是形成自西背东疏通.由于赤道上空的气氛源源没有竭天流过去,正在30°N附近上空散集,爆收下重气流,以致近大天气压降下,产死副热戴下气压戴.基于副热戴下气压戴的成果明白起去易度较大,正在此尔安插了教死计动演示:决定圆背战二条纬线,赤道战北纬30°,由十个教死代表下气氛流,从赤道背北步止代表下空大气的疏通,受天转偏偏背力的效率,正在北纬30°偏偏转成背东,北纬30°上空气氛汇集,正在重力效率下下重.疑赖通过那样的演示,不妨帮闲教死更佳天明白.近大天,正在气压梯度力效率下,大气由副热戴下气压戴背北北流出.背北的一收流背赤道矮压,正在天转偏偏背力效率下,由冬风渐渐左偏偏成东冬风,称为东北疑风.东北疑风取北半球的东北疑风正在赤道附近辐合降下,正在赤道取副热戴天区之间便产死了矮纬环流圈.中纬环流战下纬环流:正在近大天,从副热戴下气压背北流的一收气流,正在天转偏偏背力的效率下渐渐左偏偏成西北风即衰止西风.从极天下气压戴背北流的气流(冬风),正在天转偏偏背力效率下渐渐背左偏偏产死东冬风,即极天东风.较温的衰止西风取热热的极天东风正在60°N附近相逢,产死锋里(极锋).温而沉的气流爬降到热而重的气流之上,产死了副极天降下气流.降下气流到下空,又分别流背北北,背北的一收气流正在副热戴天区下重,于是正在副热戴天区取副极天天区之间形成中纬度环流圈;背北的一收气流正在北极天区下重,于是正在副极天天区取极天之间形成了下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天降下气流到下空便背北北流出,以致近大天的气压落矮,产死了副极天矮气压戴.共理,正在北半球共样存留着矮纬、中纬、下纬三个环流圈.由教死画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战睦压戴风戴,产死完备的气压戴的分散.下矮气压相间分散,爆收气压梯度力,产死风.由教死画出风戴,进而产死完备的气压戴风戴分散图.回瞅假设条件,去掉“太阳曲射赤道”,引进太阳曲射面的移动,提出问题,对于气压戴风戴有什么效率呢?读图回问,师死共共得出论断:北半球夏季偏偏北,冬季偏偏北.【课堂小结】【安插做业】末尾安插相闭做业,让教死课后温习所教知识.尔的道课到此中断,开开大家。
《气压带和风带》优质说课稿
学 法 设 计
读图分析法
任务驱动法 启发探究教学法
播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合作讨论法
启发式教育法案例探究法Fra bibliotek《气压带和风带》说课
教学过程——情景剧
5分钟1
前情提要、剧情简介 第一幕:认识气压带风带 第二幕: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第三幕:读图懂 两带 第四幕: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小结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 第一幕:认识气压带风带 主角:气压带和风带
1、问一问:高压和低压是怎么形成的 呢?(随机提问) 2、提出大气环流中的两个假设,小组 讨论回答。 3、总结讲述三圈环流模型。系统讲解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
使用分组讨论的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磨合小组 内成员间的关系,为其后 的互助协作打好基础。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 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气候带与风带》说课 尾声:课堂小结和作业
课堂小结:使用“我看 到了,我认识了,我理解了, 我发现了”造一个句子,既 巩固了新知,也培养了学生 的发散思维。
作业: 《气候带与风带》 地理填充册。
《气候带与风带》说课
教学反思
敬请批评指正!
sunjie0127@
重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点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的唯物辩证观。
教学目标
关键点
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结构及成因 掌握1、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 熟练掌握形成的主要高低气压中心名 称与位置 制与理解
难 点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
教法展示
2 10分钟
5分钟3
10分钟 4
10分钟 5 5分钟6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
学过程
图1 图2
赤道至北纬30度间形成“低纬环流”
【板书】低纬环流
北纬30至北纬60度间形成“中纬环流”
【板书】中纬环流
北纬60至北纬90度间形成“高纬环流”
【板书】高纬环流
这样在假设地球自转偏向力存在的条件下,北半球就形成的三圈环流(图2)。
对于南半球来说,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
【活动】
请一个同学上来画一下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这样,全球就形成了7个气压带。
7个气压带之间又形成了6个风带。
【探究】7个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
接着我们来打破第3条假设,来看一下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风带、气压带北移
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风点、气压带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
1.说教材
本知识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二章《地球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各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研究自然带的形成的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细节,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学目标上主要是:①指导学生会会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其移动的规律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②运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原理,教会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进行正确的理解;③通过图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同时注重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方面还要注重重难点的把握。
重点内容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气压中心分布对气候的影响;难点主要是在30°纬度上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和图示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气压带与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与风带(说课稿)老师和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气压带与风带》,本次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第二章第二节,这节课运用了上节课热力环流的知识,同时学好本节课的知识也是为学习往下的内容气压中心、全球气候的做好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章书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说出单圈环流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掌握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能画出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
还要能够理解和说出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推理出单圈环流与三圈环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通过画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与分布规律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在内容上的学习是建立一个全球气候的认知基础,运用气压带风带的知识来更好地掌握全球气候的形成,对全球气候形成一个本质概念。
二、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很大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怎么学,而不是填鸭式地传授知识。
本次课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与引导,教师在不断引入旧知识热力环流的知识、通过不断地设问来引导学生推理出新的知识单圈环流与三圈环流等知识,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来演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与分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复习导入、新课讲授、练习反馈、课后总结。
1.复习导入:为了防止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遗忘和以旧知识推到出新知识,我在课堂前5分钟先复习回顾一下热力环流的知识,然后在次基础上引出大气环流的定义,这样学生才不会对上节课的知识脱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2.讲授新课:根据课本内容,先让学生看一看36页活动中的内容,找出三个假设条件(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并根据热力环流这个旧知识,引导学生推理出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气压带说课稿人教版
气压带说课稿人教版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 学生能够描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 学生能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象图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复杂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 全球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2.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差异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如此之大?”激发学生的兴- 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探究活动- 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分布规律。
- 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气候有何影响?3. 知识讲解-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因素。
- 详细介绍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温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 选取具体地区(如撒哈拉沙漠、亚马逊雨林),分析其气候特征与所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 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拓展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可能影响。
四、板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四、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及影响五、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六、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可能影响五、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 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更多互动环节或实际案例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尊重的老师们,早上好!我是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的陈高经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现我的说课程序为(点击课件)二、说课程序(主板说课课件)1.教材分析(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课文分析、重点难点)2.学情分析3.学生活动设计4.教学方式和教学手腕5.教学程序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背景分析1.我把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转变和季风环流的形成;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2.本课时的知识点在本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继往开来的纽带,不仅是咱们上节课“冷热不均引发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转变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散布)”的基础。
1(二).教学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育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散布示用意,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育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用意的地理技术。
3.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切探讨。
(三)本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内容、图象和一些活动,用三种假设条件分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三圈环流的形成:第一个假设条件是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单圈环流;(北半球)第二个是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均匀,地球是自转——三圈环流形成;(北半球,南半球让学生完成)低中高纬度的三圈环流形成。
第三个是地球表面均匀,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进程。
2.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用意的绘制与理解。
2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散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用大气环流的形成前提(假设条件)的变化贯穿教学过程:1、第一次假设,在3个前提下分析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为后面三圈环流做好铺垫2、第二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有变化(地球自转带来地向偏向力的影响),绘制三圈环流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第三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又有变化(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解释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规律。
4、第四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还有变化(地表不均匀),预告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读图绘图、协作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一、大气环流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大气运动》的第二节的内容,即“气压带和风带”。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反思等五个部分: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三维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二、说教法(一)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理由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二)主要方法: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说一说“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高中地理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一、教材解析在高中地理中,“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反演和生态建设的基础知识,它是指地球上大气压力和风力的分布区域。
根据经纬度和纬度等因素,地球上的空气按照压力、温度和湿度逐渐递变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风带。
它控制着大气环流、气候和风向。
同时,气压带和风带也是世界地理布局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以及它对气候的影响;2. 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特征和相互作用;3. 培养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论联系具体实践的运用能力,加深对气候反演和生态建设的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应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特征,了解它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的学习,如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气候特征开展全球旅游、农业生产等。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以“生活化教学”、“模拟教学”和“大课堂讨论”为主要方法,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1.生活化教学依托生活化的教学,通过实地旅游、美食推荐、季节风俗及自然景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气候区的特点。
例如:太阳能、雪山滑翔、冰雪娱乐等。
2.模拟教学通过“气压和风速计的制作”、“风向和风速测量器制作”等手作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会气体物理学原理。
同时,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大课堂讨论通过气候、环境和地理工程等方面的大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们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接受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开拓新的途径,向未知的领域发掘。
五、教学案例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在全球旅游中,可根据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季节特征,设计相应的旅游线路,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益。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说课稿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特征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地理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气压带和风带为核心,向四周延伸出形成原因、分布特征、影响气候等主要内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同时运用箭头、框图等元素展现知识结构。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促进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地球仪、气压计、风向标等,用于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分布特征。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动画等,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气候现象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解析:通过地球仪和PPT,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其形成原因。
2.分布特征:以动画和图表形式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影响气候: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不仅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分布)”的基础,还可为后面分析自然带的形成、分布提供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知识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确立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3)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绘制地理示意图的技能.(4)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生活、生产实际中与气压带风带有关的地理现象,自主、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分析、探讨。
2、课堂中交流、表达、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示分析、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几个内容:教学重点是(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首先这两点是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作了铺垫,具有迁移性.教学难点则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因为该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因此难度较大.二、教法和学法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这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二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高二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高二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高二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和处理: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3.教材思路分析:本节课主要三部分内容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4.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课时内容: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6.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本课时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53度。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解;了解气候的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1.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二、说学情三、说教法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此外还可用到引导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四、说学法(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教学过程及方法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一)冬、夏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点击标题1,展示“大陆空气柱”点击标题2,展示“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1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呈块状,仅以低压中心存在于海洋上。
点击标题3,展示图2-14“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7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呈块状,仅以高压中心存在于海洋上。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点拨。
教师导入:由于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
[启发式提问](1)理想模式等压线分布有何特点?(2)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纬度上?出现了什么高压中心?(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学生读图探究,教师讲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教材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说课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解读:这项课标关注的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学生动手实验,最终达到让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图及总结出它们分布和季节移动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出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引导学生绘制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总结出它们分布及季节移动的规律。
难点: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分析出它们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制作模型图和绘制分布图,交流学习体会,提高地理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从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这个过程,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法与学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法、交流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演示】
回顾最简单的大气运动方式——热力环流,分析环流形成的因素和气流运动的特点。
动力来源:地面间的冷热不均。
气流运动:垂直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水平气流——高压吹向低压
利用三个假设,步步接近实际,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假设一: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引导学生分析出环流图。
假设二: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
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利用多媒体作引导,讲述北半球的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注意分析环流形成因素:动力环流或热力环流。
让学生利用自制模型,印证北半球的环流过程,并模拟出南半球环流圈形成过程。
总结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在自制的全球低、中、高纬度界线图中,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图,实现难点的突破。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展示讨论结果。
假设三:直射点居于赤道及回归运动。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与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留下悬疑:地表形态的差异对这些规律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影响?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对我们各地的气候形成有什么作用呢?
课堂小结
强化本节重难点,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在模型演示和交流合作中的得与失,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现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与风带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课堂练习
1、画简图表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
2、下图是地球上某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风带表示
A、北半球信风带
B、南半球信风带
C、北半球西风带
D、南半球西风带
(2)“M”表示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时广东省正值冬季
B、此时广东全省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此时广东全省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D、此时广东省盛行东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