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教材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说课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解读:这项课标关注的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规律。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学生动手实验,最终达到让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图及总结出它们分布和季节移动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出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引导学生绘制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总结出它们分布及季节移动的规律。
难点: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出它们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制作模型图和绘制分布图,交流学习体会,提高地理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从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这个过程,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法与学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法、交流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演示】
回顾最简单的大气运动方式——热力环流,分析环流形成的因素和气流运动的特点。
动力来源:地面间的冷热不均。
气流运动:垂直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水平气流——高压吹向低压
利用三个假设,步步接近实际,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假设一: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出环流图。
假设二: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利用多媒体作引导,讲述北半球的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注意分析环流形成因素:动力环流或热力环流。
让学生利用自制模型,印证北半球的环流过程,并模拟出南半球环流圈形成过程。总结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在自制的全球低、中、高纬度界线图中,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图,实现难点的突破。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展示讨论结果。
假设三:直射点居于赤道及回归运动。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与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留下悬疑:地表形态的差异对这些规律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影响?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对我们各地的气候形成有什么作用呢?
课堂小结
强化本节重难点,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在模型演示和交流合作中的得与失,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现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与风带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课堂练习
1、画简图表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
2、下图是地球上某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风带表示
A、北半球信风带
B、南半球信风带
C、北半球西风带
D、南半球西风带
(2)“M”表示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时广东省正值冬季
B、此时广东全省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此时广东全省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D、此时广东省盛行东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