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诊断综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公共卫生难题。目前,全球有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受威胁人口达到6亿,感染者高达2亿之多[l]。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流行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区),受威胁人群达1 亿[2]。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吡喹酮化疗,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人数已降低了90%[3],但人类与血吸虫的抗战仍没有结束。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消长与血吸虫病感染关系密切。受水位变化和汛期洪水的影响,一些早已消灭钉螺的地方重新出现螺情,进而发展成再度流行血吸虫病的地区[4]。因此,选择并建立一种更有效的、准确的诊断方法用于血吸虫病的诊断对于血吸虫病的诊断、疗效的考核以及传染源的监测非常重要。

1.现有诊断方法

目前血吸虫病常用的诊断方法分为基于粪便检查的病原学诊断和基于抗体或抗原检测的免疫学诊断两大类。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吸虫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也已有相关文献报道。

1.1 病原学诊断方法

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内,所产生的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到达宿主肠腔,随粪便排出,对粪便中血吸虫卵的检测可作为初步的筛选方法。目前,粪便中的血吸虫卵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厚涂片透明法(也叫加藤法),改良的加藤法,过滤集卵镜捡法以及孵化法。加藤法是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的常用标准[5],其大概过程为取粪便置于载玻片上,用浸透甘油透明液的玻璃纸覆盖,轻压,镜检时需特别注意与未受精蛔虫卵的鉴别。此法与常规直接涂片法相比可提高虫卵的检出率[6]。Teixeira CF[7]等人用磁珠-外凝集素偶联物分离粪便中的血吸虫卵,然后进行镜检,在虫卵粪便质量比为1.3:1时检出率为100%,其灵敏度比加藤法高三倍,对于低度血吸虫病流行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时,部分虫卵可随血流至肝等处,在肠组织内的部分虫卵可以排至外界。在病人得病后期,成虫虽继续排卵,但由于肠组织纤维增生的加重,虫卵出现于粪便的比例也相应地减少,因而检查在组织内的虫卵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常见的检查方法有直肠粘膜内组织检查、直肠显微检查以及肝活组织检查[6]。

但病原学检测方法在中度或低度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敏感性并不令人满意,漏检率较高,而且多数病原学方法操作繁琐,必须以更敏感和较简便的方法来替代或补充病原学方法

的不足,因而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逐步发展起来。

1.2 免疫学诊断方法

常用的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尾蚴膜试验(cercarien hulien reaction,CHR)、环卵沉淀试验(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COPT)、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胶体金标记技术等。

1.2.1 皮内试验(ID)

ID是一种检测受试者对血吸虫抗原的速发性超敏反应试验。其反应原理与一般免疫反应相同,也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但仅限于感染宿主的局部(皮肤)。若受试者曾感染血吸虫,则其机体内存有相应抗体(皮肤致敏性抗体IgE),当在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时,抗原即与皮内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宿主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细胞浸润等,呈现局部组织反应,产生局部红肿现象(丘疹),即为阳性。若受试者未感染血吸虫,则在注射抗原后不会引起局部红肿现象,即为阴性[8]。ID操作简便快速,具有早期诊断参考价值,可以起到过筛作用,极大地减少了粪检的工作量。同时还用作检查新感染的方法,特别对低龄儿童,可用以考核预防结果。但经研究发现,ID对于经过有效化疗治愈多年的患者仍呈阳性反应[9],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D已经很少在现场使用。

1.2.2尾蚴膜实验(CHR)

CHR以新鲜逸出的尾蚴或冰冻干燥尾蚴的排泄分泌物(ESP)作为抗原,加入受试血清,盖上盖玻片,放入湿盒中,置25℃,24h,在尾蚴周围形成明显的透明膜或套膜,即为阳性反应;如尾蚴置于健康者血清中,因血清中无相应抗体,不会形成上述薄膜,即为阴性反应[8]。甘怀杰首次将CHR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10]。该法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于综合查病。但动物实验表明,在无再感染机会的情况下,尾蚴膜反应抗体可自然下降,而造成较多的假阴性,在现场也已基本不使用这种方法。

1.2.3 环卵沉淀试验(COPT)

COPT是一种以血吸虫的成虫卵作为抗原的特异免疫血清学试验。当成熟虫卵内毛蚴的ESP与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即为阳性反应;在非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因无相应抗体存在,在虫卵周围不出现特异的沉淀物,即为阴性反应[8]。

1954年开始应用COPT诊断曼氏血吸虫病[11],国内于1958年用该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

此后国内学者对虫卵抗原作了不断的改进,成功地制备了冰冻干燥虫卵及热处理热超声干卵,并使抗原的制备达到了标准化[12,13]。在检测方法上也作了很大改进,除常规的蜡封片法外,还发展了双面胶纸条法、PVC膜片法、塑料管法等,这些改进简化了COPT的操作。COP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据报道与粪检的符合率可达94.1%-98.6%,与非疫区的健康人的假阳性率为0%-3.6%。在曼氏血吸虫病中低度流行区,COPT被认为是诊断血吸虫病的“金标准”[14]。但COPT操作较为繁琐,判断结果时间较长(72 h),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这限制了该法在广大流行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1.2.4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IHA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红细胞)的表面作为试剂,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血清学方法。其特点是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可借红细胞凝集现象表现出来。由于红细胞的凝集是由吸附在红细胞表面的抗原(抗体)与相应抗体(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动凝集在一起,故又称被动血凝试验[7]。

Kagan(1955)最早应用IHA诊断曼氏血吸虫病[11],我国于1958年首次用来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杨赞元等(1986)最早应用冻干致敏红细胞代替新鲜红细胞,为该法的现场应用创造了条件[15]。吴福东等又以经SephadexG-100纯化的血吸虫虫卵抗原代替粗制的虫卵抗原致敏红细胞,提高了该法的特异性和稳定性[16]。该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粪检的符合率达93%-100%,与非疫区的健康人的假阳性率为0-3%,与肺吸虫病人的交叉反应为64%-84%(粗抗原)和0-31.3%(纯化抗原),而与其它寄生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很低。IHA还具有操作简便、判断结果较快、廉价等优点,故已成为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血吸虫病辅助诊断方法之一。但其诊断抗原的稳定性较差,交叉反应率稍高,且致敏红细胞存在着批间差异,反应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17],有待进一步研究。

1.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ELISA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为主要试剂的检测方法,属于一种标记免疫技术,在各种诊断方法中,对ELISA的研究最为详细。

1971年Engvall等用ELISA对IgG进行了定量的测定[18],Huldt等(1975)最早应用ELISA诊断曼氏血吸虫病[19]。严自助等首先用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特异性抗体,取得较好的效果[20]。此后,国内对ELISA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作了很多改进。由于使用的抗原不同,在应用范围、诊断效能上也有新的发展。

1.2.5.1 检测抗体

血清学抗体检测因检测成本低,操作易掌握,方法较成熟,被广泛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