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性别差异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女性别差异与教育

性别差异与教育

性别差异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一)智力的性别差异

一是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女性智商分布较均匀,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二是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三是男女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女性智力表现较早,男性智力表现较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如学龄前男孩和女孩的智力差异不太明显。从童年期开始,智力差异开始显现,女生智力较优于男生。

(二)学习动机发展的性别差异

小学阶段,女生的成就动机中的认知动机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愿意学习、喜欢学习,倾向于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等;男生在附属动机上高于女生,主要表现在为满足家长的要求或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学习。

中学阶段,男生成就动机中所含的竞争性、新奇性等成分高于女生,女生成就动机中的获取知识因素高于男生。此外,在诸如完成老师要求等附属动机上男生也高于女生,说明附属动机对男生学习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三)性别差异与教育

1.依据性别差异教学,既要根据男女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性”施教,又要使男女间相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既应“扬长”,更应“补短”,缩小因社会要求不当而人为造成的性别差异。男女生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教育他(她)们以人之长,补已之短。

2.要树立正确的观点,既要承认性别差异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特点,又要明确男女学生智力发展能达到的高度是相同的,关键是教育要切合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其发展。

改变传统观念,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要彻底改变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对女生的进步注意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女生学习上的失败不要过多地归咎为其本身的原因,应热心指导,帮助他们与男生驾齐驱。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制约并规定着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等原则。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第一,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代表该阶段特征的主要行为模式;第二,各阶段出现的年龄特征可因个体和个体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或提前,或推后。但是,无论差异有多大,都不能改变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第三,前一阶段的思维模式总是要整合到后一阶段的思维模式之中,为后一阶段做准备。前后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

连续性和阶段性,且各个阶段又有其独特性,或者说是主要矛盾与危机。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矛盾,顺利渡过发展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认识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性别差异

二、中小学生心理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关于性别差异的辩证思考

(一)性别差异定义及体现

性别差异,习惯上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男女性别差异体现于:

1、在智力上,男女的智商存在着差异,但不明显。

2、在许多特殊能力方面,性别差异较为明显。

3、在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情绪反应、性心理、家庭生活方面,都存在着性别差异。

(二)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1、遗传生理因素的差别

(1)男女两性大脑的结构不同

女性的大脑左半球早期优势化且有所偏侧,随之发展的右半球则不占优势;相反,男性大脑右半球的优势比女性强。

(2)男女两性的生理机能不同

男女进入青春发育期后会在体征上表现出基本的差异。女性生理发育比男性早,速度也快,因而成熟较早。

(3)男女两性神经机能活动特性不同

两性神经活动特性的不同,使男性反应快些,但综合能力强;女性的反应慢一些,具有对事物的细节迅速辨别的能力较强。

2、社会生活经验的影响

(1)家庭

在家庭里,当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按照社会上要求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去培养孩子的行为。

(2)学校与社会

在学校环境里,儿童的行为也是在性别角色化的模式下发展的。

在社会环境里,社会对适当的性别角色的需求是通过广泛的各种信息渠道来传播的。

性别角色模式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

─────────────┼──────────────

攻击性强│没有攻击性

独立性强│依赖性强

理智性强情绪性强

感情很少外露感情容易外露

主导性强顺从性强

比较喜欢数理化比较喜欢文学艺术

竞争性强竞争性弱

感情不易伤害感情容易被伤害

冒险性强缺乏冒险性

决择果断决择不太果断

很少流泪轻易流泪

自信心强缺乏自信心

善于分离理智与情感很难分离情感与理智

认为男人比女人强认为女人比男人强

不注意别人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敏感

不善表达善于表达

不太需要安全感非常需要安全感

很少表达柔弱情感容易表达柔弱情感

可见,传统的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看法、期望和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在身体特征上,通常认为男性刚强、自立、粗犷,女性温柔、依赖、细心;在角色行为上,通常认为男性适于社会工作,女性适于家务等。社会生活诸因素影响为男女儿童所理解、模仿、接受,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承担了具有性别差异的男性或女性角色。

二中小学生心理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心理的性别差异

1、智力活动的性别差异

(1)学习成绩差异

从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看,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女生优于男生;初中时男女学生的成绩转向持平,并逐渐出现男生优于女生的趋势;到高中时,在总体上男生的学习成绩优于女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