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分配法步骤

合集下载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简介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工程分析方法,用于计算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的分布情况以及力矩的平衡。

根据力矩分配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有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矩和为零。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计算物体上各点的力的大小和分布。

基本原理力矩是一个力在距离某一点的作用线上产生的旋转效果。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在平衡状态下,力的合力和力矩的合力都为零。

根据力矩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的力矩分配方程:其中,表示物体上所有力矩的代数和。

力矩分配法的步骤力矩分配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给定各个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

2.计算每个力的力矩。

力的力矩可以通过力乘以力臂得到,力臂是力的作用点到某一参考点的直线距离。

3.将各个力矩代入力矩分配方程,求解未知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

可以利用代数方程或者力矩图等方法进行计算。

4.验证计算结果,检查力矩的合力是否为零,以验证平衡状态。

5.如果力矩不为零,则需要重新调整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再次计算和验证。

力矩分配法的应用力矩分配法在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例子:1.结构平衡:力矩分配法可以用于计算结构上各个部分受力的平衡情况,如梁、桁架等结构的受力分析。

2.机械设计:力矩分配法可以用于计算机械装置中各个零件受力的分布情况,如齿轮传动、支撑结构等。

3.车辆平衡:力矩分配法可以应用于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平衡分析,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物体悬挂:力矩分配法可以计算物体悬挂时各个支点的受力情况,如吊车、吊车臂等。

总结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力学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力矩的平衡来推导出物体上各点的力的分布情况。

它在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结构平衡、机械设计、车辆平衡等领域。

使用力矩分配法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力的作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结构和设备。

力矩分配法公式

力矩分配法公式

力矩分配法公式力矩分配法是结构力学中求解超静定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但其实只要咱们一步步来,也能把它搞明白。

我记得之前给学生们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叫小李的同学,那表情简直就像是被扔进了一团迷雾里,完全找不着北。

我就问他:“小李,咋啦?”他苦着脸说:“老师,这力矩分配法的公式我咋看都像外星文,根本理解不了啊!”其实啊,力矩分配法的核心就是通过逐次分配和传递不平衡力矩,来逐步逼近真实的内力解。

那力矩分配法的公式到底是啥呢?咱们来瞅瞅。

先说基本的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μij 等于连接在节点 i 的 j 杆端的转动刚度 Sij 除以交于节点 i 的各杆端转动刚度之和∑Sik 。

这就好比一群小伙伴分糖果,每个人能分到的糖果数取决于自己手里的“筹码”(转动刚度)占总“筹码”的比例。

再看传递系数 Cij。

对于不同的杆件,传递系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两端固定的梁,近端的传递系数是 1/2,远端是 0;一端固定一端铰支的梁,固定端的传递系数是 1/2,铰支端是 0 。

然后就是不平衡力矩的分配和传递啦。

先计算不平衡力矩 M,它等于固端弯矩之和。

接着将不平衡力矩按照分配系数分配给各杆端,得到分配弯矩。

分配弯矩再乘以传递系数传递到远端,就得到传递弯矩。

就拿一个简单的连续梁来说吧。

假设我们有一个两跨连续梁,AB跨和 BC 跨,B 节点处有一个集中力。

我们先计算各杆端的转动刚度,确定分配系数。

算出不平衡力矩后进行分配和传递,一次次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在实际解题的时候,可别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给吓住了。

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来。

就像小李同学,在我给他耐心讲解,又带着他做了几道练习题后,他终于恍然大悟,一拍脑门说:“哎呀,老师,原来也没那么难嘛!”总之,力矩分配法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多做几道题练练手,就能把它拿下。

同学们,加油哦!。

《土木工程力学》-力矩分配法

《土木工程力学》-力矩分配法

土木工程力学辅导——力矩分配法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运算● 三个基本概念转动刚度: 111z S M k k =k S 1:1k 杆的1用的弯矩。

分配系数: M SS M kkk )1(111=∑k 1μ:当结点1杆的1端的力矩。

传递系数: k k k M C M 111=k C 1矩的比值。

当单位力偶作用在结点1弯矩乘以传递系数。

● 一个基本运算如图1所示,各杆的转动刚度为:141413131212,4,3i S i S i S ===各杆的力矩分配系数为:∑∑∑===)1(11414)1(11313)1(11212,,kKkS S S S S S μμμ分配给各杆的分配力矩即近端弯矩为: M SS MM SS MM M SS Mkkk∑∑∑====)1(11414)1(1131312)1(11212,,μμμμ各杆的传递系数为:1,21,0141312-===C C C各杆的传递弯矩即远端弯矩为:144113131331121221,21,0M MM M C MM C MCCC -=====2.具有一个结点角位移结构的计算 步骤:●加约束:在刚结点i 处加一附加刚臂,求出固端弯矩,再求出附加刚臂给结点的约束力矩f i M 。

●放松约束:为消掉约束力矩f i M ,加-f i M ,求出各杆端弯矩。

分配系数固端弯矩分配及传递弯矩最后弯矩M图(单位:KN.m)附加刚臂对结点的约束力矩为:m KN MBf .7560135=-=● 放松结点:在结点B 上加外力偶Bf M-,求出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

定义lEI i =转动刚度为:i i S i i S BC BC AB BA 44,33====分配系数为:57.043.0=+==+=BCAB BC BC BCBA BA BA S S S S S S μμ分配弯矩为: ()()mkN Mm kN M BCBA .25.327543.0.75.427557.0-=-⨯=-=-⨯=μμ传递弯矩为: ()mkN MM CBcABc .38.2175.42210-=-⨯==● 合并,固端弯矩+分配弯矩=近端弯矩,固端弯矩+传递弯矩=远端弯矩。

第十七章力矩分配法

第十七章力矩分配法

M
F AB
ql2 12
1582 12
80kN m
M
F BA
ql 2 12
1582 12
80kN
m
M
F BC
Fl 8
100 6 8
75kN
m
M
F CD
ql 2 8
1582 8
120kN
M
M
F DC
0
2. 确定各刚节点处各杆的分配系数,(可令 EI = 1) B 节点处:
SBA
4iAB
由此可知,一个节点所连各杆的近端杆端分配弯矩总和在数值上等于节点不平衡力矩,
但符号相反,即:
M
BA
M
BC
M
BD
S BA SB
(
M
F B
)
S BC SB
(
M
F B
)
S BD SB
(
M
F B
)
(
M
F B
)
而各杆的近端分配弯矩是将不平衡力矩变号后按比例分配得到的。
3、远端传递弯矩的计算及传递系数 近端杆端分配弯矩可通过固端弯矩按比例分配得到,而远端传递 弯矩则可通过近端位移弯矩得到。 设
1、转动刚度(S)
定义:杆件固定端转动单位角位移所引起的力矩称为该杆的转动刚度,(转动刚度也可
定义为使杆件固定端转动单位角位移所需施加的力矩)。转动刚度与远端约束及线刚度有关
远端固定:
S=4i
远端铰支:
S = 3i
远端双滑动支座: S = i
远端自由:
S = 0 (i 为线刚度)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
3. 通过列表方式计算分配弯矩与传递弯矩及杆端弯矩。 4. 叠加计算,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矩图。

第七章 力矩分配法

第七章 力矩分配法

第七章 渐近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1、多跨连续梁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分配系数 固端弯矩 0.0 45.0
0.4 0.0
0.6
0.5
0.5
-225.0
+225.0 -135.0
+67.5 -78.8 -78.7 +11.8 -5.9 -5.9 +0.9 -0.5 -0.4
0.0 0.0 0.0
B点一次分、传
-16
+7.53 -0.67 -0.06 -9.2 +8.47 +1.43 -0.76 +0.12 -0.06 +9.2 +4.24 +2.86 -0.38 +0.23 -0.03 +0.02 +6.94 -131.2 -30.5
-9
+1.90 +0.15 +0.01 -6.94 +30.5
-9
+0.95 +0.08
号的不平衡力矩,使结点上的不平衡力矩被消除而获得平衡。这个反号的不 平衡力矩按分配系数的大小分配到各近端,于是各近端得到分配弯矩,同时 各自按传递系数大小向远端传递,于是各远端得到传递弯矩。 3、计算各杆端弯矩 各 近端弯矩等于分配弯矩加固端弯矩;各远端弯矩等 于传递弯矩加固端弯矩。
四、计算示例
例1:试绘制图示连续梁的弯矩图
2、用力矩分配法计算 首先采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出杆端弯矩,然后利用
静力平衡条件,计算系数和自由项;
3、解典型方程 求基本未知量的值; 4、用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二、算例
M M 1Z1 M P
例:试计算图(a)所示的刚架,并绘制弯矩图。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课件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课件

THANK YOU
复杂结构的力矩分配法分析
总结词
需要对复杂结构进行精细的力矩分配
详细描述
对于复杂结构,如桥梁、高层建筑等,力矩分配法需要更加精细的分析。这需要对结构的各种参数进 行详细的计算和调整,包括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等。通过合理的简化模型和精细的计算, 可以获得结构的整体性能和局部细节,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应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刚性转动 部分的连续梁和框架
适用于具有弹性支撑 的连续梁和框架
适用于具有弹性转动 部分的连续梁和框架
适用条件
结构体系为连续梁或框架 结构具有刚性转动部分,且转动部分在分配力矩后不会出现弹性变形
结构具有弹性支撑,且弹性支撑在分配力矩后不会出现弹性变形
计算复杂度与精度要求
力矩分配法的计算复杂度取决于梁和框 架的自由度数量,自由度越多,计算越

误差传递
由于传递系数和分配系数的近似 计算,可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
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计算复杂度
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力矩分配法 的计算量可能会变得很大,需要
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
改进与发展方向
01
02
03
04
数值优化
通过改进算法和优化计算方法 ,提高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效率
和精度。
考虑非线性因素
将非线性因素纳入力矩分配法 中,以适应更广泛的结构类型
在力矩分配法中,将结构中的结点分为两类:基本结点和附属结点。基本结点是承 受力矩的结点,附属结点则是传递力矩的结点。
力矩分配法的原理是将所有结点的力矩自由度进行分配,通过调整传递系数来使各 结点的力矩平衡,从而求解出各个结点的位移。
刚度系数与传递系数
刚度系数是指单位力矩作用下结 点的位移,它反映了结点的刚度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
基于位移法的力矩分配法,直接求得杆端弯矩,精度满足工程 要求,应用广泛。适合于手算,与电算并存。常见还有无剪力 分配法、迭代法等。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1.正负号的规定
力矩分配法中对杆端弯矩、固端弯矩的正负号规
﹑ 定,与位移法相同,即假设对杆端顺时针转为
正,反之为负;对结点则以逆时针转为正,反之 为负。
MB B MFBC=0
MB
M
F BA
M
F BC
M BFA
(顺时针为正)
A M’AB
MB 放松约束
C
B
(c)
M’BA M’BC
②放松B点的约束,使之由MB到零(原结构没有这
个约束)。
方法:在B点施加力矩-MB
-MB单独作用: 分配力矩: M'BA , M'BC
传递力矩:
M
' AB
③叠加: (b)、 (c)相加后与原结构受力相同。
i AC
1 3
iCE
1 3
AG
4/3 4/3 41/3
0.5
AC
41/ 3 4/3 41/3
0.5
20kN/m A 2I G
I
CI H
I
E
基本结构
CA
41/
3
41/ 3 2/ 3
41/
3
4/3 10 / 3
0.4
CH
2/3 10 / 3
0.2 ,
CE
4/3 10 / 3
0.4
(2)固端弯矩
则: M Aj Aj M 即: M AB AB M
M
D
A
B
A
M AC AC M
M AD AD M

结构力学第七章力矩分配法

结构力学第七章力矩分配法

§7-1 引言
➢ 力矩分配法是基于位移法的逐步逼近精确解的 近似方法。
➢ 力矩分配法可以避免解联立方程组,其计算精 度可按要求来控制。在工程中曾经广泛应用。
➢ 从数学上说,是一种异步迭代法。
➢ 单独使用时只能用于无侧移(线位移)的结构。
➢ 力矩分配法的理论基础是位移法,力矩分配法 中对杆端转角、杆端弯矩、固端弯矩的正负号 规定,与位移法相同(顺时针旋转为正号)。
1
远端铰支时: 3i A i B
C=0
1
远端定向时: i A i B
C=-1
与远端支承 情况有关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例7-1 结构的A端、B端,C端的支撑及各杆刚度如图
所示,求SBA、SBC、SBD及CBA、CBC、CBD。
(a)
B
C
A EI
EI
EI l
D
l
l
(b) A
B EI
EI
θB C
结点B作用的力偶,按各杆的分配系数分配给各杆的近端;
可见:各杆B 端的弯矩与各杆B 端的转动刚度成正比。 例7-1 结构的A端、B端,C端的支撑及各杆刚度如图所示,求SBA、SBC、SBD及CBA、CBC、CBD。
近端弯矩MBA、MBC为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结点B的力矩平衡条件∑MB=0,得
A
B
k=EI/l 3 l
A
θ =1
B
Δ =θ l
FyB=k
SAB
A
B
FyB EI/l
解:当A 端转动θ=1时,因AB杆是刚性转动,所以B 产
生向下的竖向位移Δ=l×θ=l ,弹簧反力FyB=kΔ=EI/l2 。则

9力矩分配法

9力矩分配法

CB 1
CD 0
③传递系数
1 CCB 2
CBC 0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9-3 对称结构的计算
取一半结构进行计算,注意杆件截半后,线刚度增倍。 例9-3-1 求矩形衬砌在上部土压力作用下的弯矩图。
q
A EI1 F
B
EI2
K
l2
C
解:设梁的线刚度为i1=EI1/l1 柱的线刚度为i2=EI2/l2
⑸最后一轮循环最后一个结点分配后只向其他结点传递。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⑹不能同时放松相邻结点(因定不出其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 但可以同时放松所有不相邻的结点,以加快收敛速度。
A
B
C
D
E
B、D同时分配后向C传递,C分配后再同时向B、D传递,如此循 环。
A
B
C
D
E
F
B、D同时分配后同时向C、E传递,C、E同时分配后再同时向B、 D传递,如此循环。
A
B
15.86 3m 3m
C M (kNm) 6m
结点
A
B
C
解:① 不平衡力矩
m
g AB
Pl 8
20 6 8
15
m
g BA
Pl 8
15
mBgC
ql2 8
9
mBg
m
g BA
mBgC
6
杆端
AB
BA BC CB ②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
4/7 3/7
固端弯矩 -15
15
-9 0
平衡
分配传递 -1.72 -3.43 -2.57 0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力矩分配法计算步骤

力矩分配法计算步骤

力矩分配法计算步骤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

你想想啊,这力矩分配法就像是搭积木,得一块一块稳稳地往上放。

第一步呢,就是要把结构拆分成一个个杆件,这就好比把一个大拼图
拆成小块,得拆得仔细,不能有遗漏。

然后呢,要计算各个杆件的转动刚度。

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给每个
小积木标上它的重要性一样。

每个杆件都有它自己的“分量”呢!
接着呀,就是确定刚节点处的不平衡力矩。

这就好像是找到积木堆
里不平衡的地方,得想办法让它平衡起来。

之后呢,就开始分配力矩啦!把不平衡力矩按照转动刚度的比例分
配给各个杆件,这就像把多的积木往少的地方匀一匀。

分配完了还不算完哦,还得传递呢!就像是把匀过去的积木再传递
到其他地方,让整个结构都能稳稳当当的。

在这过程中,可别小看了每一步的计算和处理,稍有差错,那可就
像搭积木歪了一块,后面可能就全乱套啦!
你说这力矩分配法是不是很有意思?就像是在玩一个精细的游戏,
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又得充满智慧。

咱再打个比方,这力矩分配法就如同做菜,杆件就是各种食材,转动刚度是调料的用量,不平衡力矩是食材搭配的不协调,分配和传递就是翻炒、搅拌的过程,最后得出一道完美的“结构大餐”。

所以啊,大家在学习力矩分配法计算步骤的时候,可一定要认真仔细,把每一个环节都搞清楚,弄明白。

这样才能在实际运用中游刃有余呀!
总之呢,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虽然有些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一定能掌握好它。

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过程艰难,但登顶后的风景绝对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呀!加油吧,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征服力矩分配法这座“山峰”!。

力矩分配法计算框架结构节点弯矩

力矩分配法计算框架结构节点弯矩

力矩分配法计算框架结构节点弯矩引言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于计算框架结构节点弯矩的方法。

在结构工程领域中,节点弯矩是分析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文将介绍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步骤和应用注意事项。

基本原理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计算方法。

它假设结构中的刚性连接处的节点处于力矩平衡状态,根据这一假设,可以通过力矩的分配计算得到节点的弯矩。

计算步骤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给定框架结构的节点布局和结构参数。

2.假设节点的受力情况,通常将节点选为自由度为2或3的刚性节点。

3.建立力矩平衡方程,将力矩平衡方程表示为矩阵形式。

4.解矩阵方程组,求解出节点的弯矩。

5.根据得到的节点弯矩,可以进一步计算其他参数,如节点位移等。

应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框架结构节点弯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选择合适的刚性节点进行计算,通常选取自由度较少的节点。

2.在建立力矩平衡方程时,需要考虑力的平衡性和力矩的平衡性。

3.解矩阵方程组时,可以使用常见的数值计算方法,如高斯消元法、L U分解法等。

4.在计算节点的位移时,应考虑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等因素。

5.在进行力矩分配法计算时,应注意力矩的正负方向以及单位的一致性。

总结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于计算框架结构节点弯矩的计算方法。

它基于力矩平衡原理,通过建立力矩平衡方程并解方程组来求解节点的弯矩。

在应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刚性节点的选择、力矩平衡的建立和解方程组的求解。

力矩分配法为工程师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计算框架结构节点弯矩的手段。

更多关于力矩分配法的内容,请参阅相关的结构工程教材和技术文献。

第20章:力矩分配法

第20章:力矩分配法

-ql
2/8
=
-10×8
2/8
=
-
80kN·m
F
MCB =0
将它们填入表中第二行相应杆端下面。
由表可求得B点的不平衡力矩。但因B点有 外力偶,故不平衡力矩等于:
MB = -80 +150 = 70 kN·m
3、计算分配弯矩与传递弯矩
将结点B的不平衡力矩反号乘以各杆分配系 数得各杆近端分配弯矩。将所得分配弯矩 乘以相应杆的传递系数即得远端传递弯矩。
Mjc C = Mij
远端固定端时,C = 1/2 远端铰支座时, C = 0 远端定向支座时, C = -1
三、最终弯矩
将第一步固定结点各杆端的固端弯矩与 第二步放松节点时相应杆端的分配弯矩 或传递弯矩相加即得出杆端的最终弯矩。
例20-1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a)所示的两 跨连续梁,画出弯矩图。
3、将杆端的固端弯矩与分配弯矩或 传递弯矩相加,得到杆端最终弯矩。
一、固定结点
在结点1上附加刚臂,限制结点1的转动,原刚 架被解体成三个单跨梁,此时单跨梁A1两端 产生的弯矩即是位移法中所提到的固端弯矩。
q
M1
A 1
C
M1
M1A 1
M1C
B
M1B
查表得:MAF1 = 0
M1FA = 1 ql 2 由于附加刚臂阻8止了结点1转动,附加
F
MBA=
Pa
2b/l
= 50×42×6/10
= 48 kN·m
F
MBC=-ql
2/12=-25×122
/12=-300
kN·m
F
MCB=
ql
2/12=
25×12
2/12=

第6章力矩分配法

第6章力矩分配法

80kNm A EI 4m B 2m EI
100kN C 2m
20kN/m 2EI 4m D
40kNm
80kNm A EI 4m B 2m EI
100kN C 2m
20kN/m 2EI 4m
40kNm D
分配系数 固端弯矩 分配弯矩 和 3.12 传递弯矩 0 32.5
0.5 0 65
0.5 -50 65 -12.5
µ M µ CB M CD
M C CD
放松
-MCBC
A B
FP
C
MCCB
D 约束B 约束
M C AB
M µ BA
M µ BC
M C CB
二轮
MCBC
A B
FP
-MCCB
放松 C D 约束C 约束
M C BC
M µ CB M µ CD
M C CD
例2.如图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并绘弯矩图。 .如图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并绘弯矩图。
第6章 力矩分配法 章
学习目标
1.牢记力矩分配法的使用条件是没有结点 线位移。 2.掌握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 位移刚架。
学习重点
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 1)计算转动刚度、分配系数和传递系 数; 2)计算各杆固端弯矩和不平衡力矩。 3)不平衡力矩的分配和传递 4)最后杆端弯矩的计算。
第一节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µCB =
S CB 1 = = 0.5 SCB + SCD 1 + 1
µCD
S CD 1 = = = 0.5 SCB + S CD 1 + 1
例2.如图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并绘弯矩图。 .如图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并绘弯矩图。

结构力学 力矩分配法

结构力学  力矩分配法

同时:各杆远端产生传递弯矩:
M A B

1 2
M
B A
MCB 0
(三)(b)图+(c)图=(a)图,即:
M BA

M
g BA
M B A
M AB

M
g AB
M A B
M BC M B C
MCB 0
归纳:
②①② ①放固放 固松 定松定节 节节节点 点点点, ,,,分 各分各配 杆配杆弯 端弯端矩 有矩有, 固,固传 端传端弯递弯递弯 矩弯矩矩 ,矩,。 有。有节节点点不不平平衡衡力力矩矩。。
第8章 力矩分配法
8.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属于位移法类型的渐近解法。 一、力矩分配法依据
1. 理论基础:位移法 2. 解题方法:渐进法 3. 适用范围:连续梁、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4. 计算对象:杆端弯矩,正负号规定与位移法相同 二、力矩分配法的三个基本概念
(一)转动刚度 转动刚度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数值上
M
M AB

S AB S
M
D
A θA
B
A
M AC

S AC S
M
分配弯矩
A
C
θA

M
S
A
M AD

S AD S
M
A

μAj

S Aj S
(
j

B,C, D)
A
(a)
M AB SAB θA 4 iAB θA
M AC S AC θA iAC θA
M AD S AD θA 3iAD θA
例: 试绘制连续梁的弯矩图。

力矩分配法步骤

力矩分配法步骤

力矩分配法步骤一、力矩分配法概述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力学计算方法,通过将外力作用于结构的力矩分配到各个构件上,进而求解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本文将介绍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步骤,以帮助读者理解并运用该方法。

二、确定支座反力在应用力矩分配法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的支座反力。

通过平衡条件和约束条件,可以求解出支座反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选择适当的截面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力学性质,选择适当的截面进行内力计算。

一般情况下,选择在结构中能够产生最大弯矩或剪力的截面进行计算。

四、计算截面的惯性矩根据所选截面的几何形状,计算出截面的惯性矩。

惯性矩是描述截面抗弯刚度大小的物理量,计算时需要考虑截面形状和材料的分布。

五、计算截面的受力矩根据外力作用点与截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计算出截面上的受力矩。

受力矩的计算需要考虑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结构的几何形状。

六、应用力矩分配公式根据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将截面上的受力矩按比例分配到各个构件上。

分配的比例通常根据截面的惯性矩和构件的刚度来确定。

七、计算构件的内力根据分配到各个构件上的受力矩和构件的刚度,计算出各个构件的内力。

一般情况下,根据受力矩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确定构件的弯矩和剪力。

八、计算构件的变形根据构件的内力和材料的力学性质,计算出构件的变形。

变形的计算可以采用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考虑构件的材料性质和几何约束条件。

九、检验计算结果对于复杂的结构系统,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可以通过平衡条件、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位移相容性等原理来检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十、总结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求解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通过确定支座反力、选择适当的截面、计算截面的惯性矩、计算截面的受力矩、应用力矩分配公式、计算构件的内力、计算构件的变形和检验计算结果等步骤,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能。

但需要注意,在应用力矩分配法时要考虑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假设条件,以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

16力矩分配法讲解

16力矩分配法讲解

看成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
一种是刚结点处不产生角位 移,只由荷载引起的杆端弯 矩值,即相当于结点1处附加 刚臂,以 R1F 约束转动时, 荷载引起的杆端弯矩值,如 图b所示,我们称其为固定状
态。
目录
第十六章 力矩分配法\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另一种是刚结点产生Z1角位移 所引起的杆端弯矩值,即相当
于在结点1处施加一力
16.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16.2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 16.3 多层多跨刚架的近似计算
返回
第十六章 力矩分配法
第十六章 力矩分配法
【学习要求】
1. 了解转动刚度、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等概念,掌握力矩 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2. 熟练掌握用力矩分配法求解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内力。 3. 掌握用分层法和反弯点法对多层多跨刚架进行近似计算。
F μ M BC M BC M BC 30kN m 18kN m 48kN m
MCB = 0
目录
第十六章 力矩分配法\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以上计算过程也可列表进行(见下面算表)。
6)绘M图。根据杆端最后弯矩值,绘出M图如图b所示。
b) (b)( M 图(kN· m)
第一步,在结点B、C处加刚臂约束转动。然后再加荷载F,
结点B、C的不平衡力矩分为 RBF 、 RCF 。此时,仅在荷载作用 跨有变形如图b所示。 目录
第十六章 力矩分配法\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
第二步,松开B点的约束刚臂(C点约束刚臂仍夹紧),B点产 生一个角位移,如图c所示。同时消除了B点的不平衡力矩 RBF ,
返回
第十六章 力矩分配法\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16.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16.1.1 力矩分配法的解题思路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一种渐近方法。

力矩分配法是根据位移法基本原理,从开始建立近似状态,逐步通过增量调整来修正,最后收敛于真实状态。

力矩分配法的未知量为杆端弯矩,正负号规定同位移法。

力矩分配法只适用于求解无结点线位移的结构。

在力矩分配法求解超静定问题中,有四大步骤:
第一步:分析结构体系(是否为几何不变体系,是否有结点角位移),结构体系中的结点角位移就是结构的基本未知量。

第二步:求解四大参数(线刚度i 、转动刚度nm S 、分配系数nm 、
固端弯矩g nm M )
第三步:求解杆端弯矩
第四步:求跨中弯矩,作M 图,Q 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矩分配法步骤
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工程计算方法,用于计算多个力矩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情况。

以下是力矩分配法的步骤:
1. 确定物体的支撑点和质心位置。

支撑点是物体受力的点,质心是物体受力后所处的重心位置。

2. 根据物体的几何形状和质量分布,计算出每个力矩的大小和方向。

力矩是由力和力臂(即力作用点到支撑点的距离)组成的向量。

3. 将每个力矩沿着垂直于力臂的方向进行分解,得到平行于支撑面和垂直于支撑面的两个力矩。

4. 对于平行于支撑面的力矩,将它们相加,得到总的平行力矩。

对于垂直于支撑面的力矩,将它们相加,得到总的垂直力矩。

5. 根据平行力矩和垂直力矩的大小关系,判断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还是失衡状态。

如果平行力矩和垂直力矩大小相等,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否则,物体处于失衡状态。

6. 如果物体处于失衡状态,需要调整力矩的大小和方向,直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可以通过移动力作用点、改变力的大小或方向等方式来调整力矩。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使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物体在多个力矩作用下的平衡情况,并调整力矩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