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肖军旺
今年10月份,中心领导安排我到北京传媒大学举办的“电视编
导培训班”进行学习。

通过学习,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关于电视解说词
和画面的关系。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写解说词、每天都要拍摄画面,那
么电视解说和画面应该怎么配合更好一些,怎么配合更符合电视规律、让电视节目更好看、更出彩?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串缀起来的新闻稿,成为事件“重大”的标志,人们从不同传播工具中看到读到的东西,会有惊人相似的语态。

这种“高调”在中央台被称为“新华体”。

很长时间以来,这种“新华体”象征权威,象征可信度,被视为无坚不摧的“利器”,安全、简单、好用。

其实,现在除了中央政府授权发布的重大公告、评论员文章、社论等,中央电视台照才全文播发外,他们现在的新闻节目基本不再用报纸的文字来作解说词。

因为电视解说词不单纯是一种写作,是需要和其他手段的协调和配合的关系。

按照电视解说词的功能要求:解说词不去、也不要独立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更不能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其他手段(尤其电视画面)一道配合完成,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到。

解说词不独立存在,更不能独立成章,甚至语句是不连贯的、不完整的、片断的、零碎的,表现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同时,电视解说词要做到不堆砌,只镶嵌;不画龙,只点睛。

电视解说词不要描绘景色、描写形象,电视解说词不需要描写。

现在,我们电视中已经较少犯那种低级的错误:比如画面上出现了载歌载舞的镜头,解说仍在喋喋不休的转告:“欢乐的人群在尽情的舞蹈”,而现场的歌声观众一点也听不到。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要尽量摒弃“你现在看到的是一头牛”这种画蛇添足、对号入座式的解说;都知道不能让冗赘的解说挤掉宝贵的现场声和环境声音;知道不能依靠解说词来完成人物所处环境的交代,而要通过画面镜头来交代;知道记者的讲述或解说词的转述不能替代事件发生现场的细节捕捉;知道在设计和选取镜头的时候尽量展示画面的视觉环境…….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常识,因为记录性的镜头和过程化的电视手段已经深入人心。

电视解说词起什么作用呢?电视解说词要解决的是:1.说什么。

说观众想听、愿意听的话,不能甩高腔、说套话;2.怎么说。

是一个语言表述的问题。

同样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什么时候说。

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者表现不好的情况下,使用解说词;4.说多少。

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的量越少越好,解说的分量少了,说明画面的表现力提高了。

具体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基本原则是少到离开解说词,观众能看清楚、能看明白,等观众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时候,再加解说词。

在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中央政局常委集体与中外媒体见面的这条新闻,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除了本身题材重大以外,中央电视台记者电视表现手段的充分运用也是这条新闻获奖的重要依据。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的新闻稿是这样写的:“新当选的中共中央
总书记胡锦涛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罗干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十六大的中外记者见面。

请看报道”。

播音员在演播室的导语结束后,接下来胡锦涛介绍各位常委和
讲话全部是同期声。

试想:如果中央电视台直接按新华社的稿件原文
播发,观众既感受不到总书记向中外记者问候时的亲切,也想象不到
新一届领导集体所展现在中国和世界人民面前的开明形象。

在现场,总书记的讲话平和、亲切,让许多中外媒体记者感受到中国政坛的新
气象,这是其它媒体不能做到的。

在许多地方,包括中央电视台,经常会有许多平面媒体的同行和一些专家学者嘲笑电视缺乏深度,说电视没有文化。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虽然同为媒体,但是媒体与媒体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媒体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媒体运用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尽管运用不同的手段,但是结果是殊途同归地深入人心。

平面媒体在理性深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电视媒体天生的优势则在于首先为观众提供感性的材料,观众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得到愉悦,也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实现认识的飞跃。

所以我们自己不能用平面媒体的深刻来要求电视,更不要舍近求远地盲目追求原属于平面媒体的那种理性深刻,这种追求往往以丧失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而告终。

电视解说就是要把观众的想像活动结合起来,画面内外结合起来、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使它的外延扩大,内涵升华,从而提高画面的表现力。

大家看2002年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有困难找政府》这条新
闻的解说词:“滚滚洪水流窗移,深深关爱暖人心”。

两天来,国务院
副总理温家宝带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深切关怀,进帐篷、住农户。

在重灾区北湖区岳风乡瑶族村,村民丘昌文流着泪告诉温家宝,
他的弟弟丘昌武夫妇都被洪水冲走了,只剩下9岁的女儿丘菲和3岁
的儿子丘志豪。

温家宝执意要看看这对不幸的孩子。

这就是这条新闻的电视解说词,一共136个字。

如果不看画面、
不听声音,光看文字,大家只知道温家宝去灾区慰问了,根本感受不
到温家宝看到灾区人民失去家园时那种痛苦、揪心和难过,更不会听
到温家宝说“有什么困难找政府,或者找我,我还会来看你们的”等
等这些发自内心亲切的话语,也不会看到温家宝像所有的长辈一样,
动情的把孩子搂在怀里、脸贴在孩子脸上的那一幕。

而且,每个人通
过观看这条新闻,都会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和关注点,这正是电视的魅
力所在。

当然,电视画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电视画面对过去历史发生的问题进行再现,即再现历史存
在局限。

对于这些,往往用空间表现时间。

也就是表现在同一空间环
境中,过去时间内发生的事情。

由于空间的接近,使观众通过地理环
境的认同,产生历史的认同感;当我们利用摄像机进行情景再现时,
不允许出现人物的正面形象,避免给观众造成误解,产生歧义;更不
允许出现过于细节的东西;要多用逆光、局部大特写;还必须明确提
示观众,这是情景再现,所表现的必须让观众能够接受。

其次,电视画面无法展望未来的局限,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以利用解说词的虚拟性和想像的能力,调动观众想像的未来场景。

对脑海中的记忆表象和感知经验进行加工,组合成个人想像中的未来。

但绝非未来情况的真实写照。

第三,电视画面无法直接解释复杂的人物内心。

电视画面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间接揭示。

“怎禁她、临去时、回眸一笑”都属于间接揭示,而无法正确反映人物的真实心理。

第四,对于不具备形象电视画面难以表现其主题。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画面怎么表现。

很多画面具有多释性,这个时候,就需要解说词为其指示定向、塑造。

总之,电视作为独立的媒体,不管是画面的构思、剪辑,还是解说词的撰写,都是具有其传播和制作规律的,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理解、利用和挖掘,是我们制作一切优秀作品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