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古老节令体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一年中按地球公转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由太阳直射点移动到黄经0度的时刻,即黄道上每隔15度划分的24个时期。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交替,标志着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各种农事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之始,也就是一年的极点。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和中秋节都恰好是在春分、秋分之间和夏至、冬至之间举行。

一年中的节气时间点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确定,与时区没有关系,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时间是一致的。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各地民间流传,而且也在文学中得到广泛表现。

不少古时诗词歌曲中都充满了二十四节气的影子。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雪》这首诗中写道:“瀚海沸腾风有声,铁马冰河入梦行。

5冰壶秋月霜满地,人静山青钟不鸣。

”诗人以“夜来大雪”描绘了寒冷冬季的荒凉景象,表达出自己对冬季的感受与思考。

还有唐代的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利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来形容咸阳城墙外的崤山,给人以清新感和欣悦之情。

这些诗句流落千年,至今仍能唤起人们对时光的回忆和感慨。

除了诗词,传统戏曲也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大量创作,其中以春节期间的“春节宫灯戏”最为著名。

这种戏曲以扮演魔怪和百姓的对抗为主要内容,极具娱乐性和表现力。

在各地方节日活动中,戏曲表演往往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祭祀传统和节日习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之一,为我们今日生活中的许多文化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示。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一、“二十四节气”考点汇总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2、历史进程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

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5、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不管国考,还是省考,行测都举足轻重。

五大模块题目众多,疯狂刷题固然有效,但如果有一种适合你的复习方法,,更能事半功倍哦。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并且在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一、“二十四节气”核心考点总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出自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这是第一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经典考点再现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解析】B。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芒种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芒种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日期是每年的6月5日至7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全国基本都进入夏季,降水大幅增加,气温显著升高。

《礼记·月令》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意思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时节,全国不分南北,都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即最高气温达到35℃及以上)。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了梅雨季节,这时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对降水的需求比较高,适当的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但如果降水过多则有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思是大麦、小麦等有芒的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急需抢收。

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称“芒种”。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管理,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农谚指导农事,“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芒种下种大暑莳”、“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等等。

芒种时节,我国各地的习俗不同,流传最广的风俗之一是送花神。

此时百花凋零,民间在此时举行送花神的仪式,表示饯送花神归位,同时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在江南还有煮梅的风俗,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来源于此。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春秋时期,早期汉字中有“白虎”,“朱雀”,“玄武”,“青龙”这四种文字。

它们象征着四季变化,因此,人们有了记录四季节令。

以下就是24节气的常识。

一、24节气的定义
24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日月几乎每月15日前后的两个月的中气的中气的合称。

它是从冬至(每年12月21日22日之间)开始,以每隔15天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直至下一年冬至,这样依次循环记录整个一年之中日月变化的一种节令,通常可用于节日纪念,庆祝节日。

二、24节气的起源
24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学家,他们以每隔15°的角度为一个节气,它们在地球围绕太阳一圈的运行形成了一个圆圈,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节气的纪念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24节气在农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用来记录一年中的季节更迭,而且也是纪念中国古老节日的重要标志。

每个节气都伴随着祭祖,祈福,出行等一系列的活动,表达着人们期望祖先庇佑,恩德传承,家国安宁的崇敬之情。

四、总结
24节气是古代人们记录季节变化的一种节令,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每年春夏秋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现如今这个城市化时代,24节气仍然是人们了解春夏秋冬,记录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和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情况,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用来划分季节、农事和生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名称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感悟。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农事生活的指导,还渗透到了文学艺术、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谣和民谣,反映了人们对节气的重视和热爱。

在文学作品中,二十四节气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的景象,反映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感情。

在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中,可以看到很多描写节气的诗句和歌谣,如"立春时,百花吐艳"、"清明时,柳绿花红"等。

这些诗句歌谣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除了文学作品,二十四节气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节气的影子。

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常常描绘节气和自然景象,如"春之景"、"夏之韵"等。

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也常常以节气为主题,如"清明上河图"、"夏至点灯"等。

二十四节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与节气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春节时,人们吃春节美食,放爆竹、舞龙舞狮,欢度节日。

清明时,人们扫墓祭祖,祭祀先人,纪念故人。

端午时,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庆祝节日。

这些传统习俗和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对节气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题库

二十四节气题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题库篇一: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6.37.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

(春分)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3、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4、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5、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6、节气涵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2017年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之二十四节气

2017年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之二十四节气

2017年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之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的落幕,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体现出国家、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因此“二十四节气”将是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重点考试内容。

一、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主要包括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今年的政治题考察24节气

今年的政治题考察24节气

今年的政治题考察24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公基考点中当之无愧的明星,在历史人、科技常识和地理国情等模块中都有涉及,那么今天我们就较为详细的来聊聊二十四节气。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

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

《尚书·尧典》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周礼》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称呼。

到了西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xx、邓x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天气与物候的对应。

太阳历简称阳历。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分12个月。

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气温不同,因此产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日落日出,风雷雨雾。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二十四节气.doc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二十四节气.doc

在公共基础知识的备考中,很多考生头疼的一个板块就是常识,为什么是它?首先常识包含的知识体系很庞杂,其次内容形式多样不好把握。

所以在有限的备考中要抓住重点去突破。

这一期主要介绍中国人文常识的一个高频考点,二十四节气。

说道二十四节气,我们都会想到一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几行字,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指干支纪年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 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指导我们一年当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那么它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很多人张口就会说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其实不然。

节气的确立最初和古代的封建帝王有关系,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央专制集权体系全面建立起来,帝王不但要掌管全国的自然资源,还要掌管时间和历法,节气的确立是为了服务于帝王,而非农民。

把四季的变化归结为阴阳的消长,统治者施行奖罚,祭天,战争等等都和特定的节气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二十四节气来规定统治者一年当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才是二十四节气存在的最核心内涵。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演变,渐渐的节气就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了一起,因为农业的生产和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这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否则一次的疏漏就可能带来全年的颗粒无收。

例如春分节气适合播种,因为从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的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如果在春分前播种很有可能种子就被冻死了,那今年的收成就无法保障。

再比如说到了清明节前后,我们都知道要出去踏青扫墓了,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的位置继续向北偏移,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也开始生长,出门游玩不会轻易感冒。

24节气的知识点

24节气的知识点

24节气的知识点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节气划分方式。

它是根据地球公转、自转和地球轴倾角变化而来,记录了一年中太阳直射地面位置的变化。

以下是24节气相关的知识点:1.节气划分:二十四节气分为前后两两相邻,每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大约为15天左右。

前12个节气为阳气日渐增长的节气,被称为前六气;后12个为阳气逐渐减退的节气,被称为后六气。

2.节气名称: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

这些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现象,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3.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节气到来时,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与节气有着密切的关联。

4.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轨道和地球轴倾角的改变而引起的。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我国各地的气候和温度也会相应变化,如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等。

6.农事活动:历史上,二十四节气也是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

根据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判断什么时候进行播种、耕作、收获等农事工作,使农作物的生长更加有序。

7.健康养生:适应节气的变化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气象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调节饮食、作息和锻炼习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8.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传承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可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9.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谷雨时期,人们会多吃一些清补凉的食物来抵抗湿气,而在冬至时则会食用一些暖身的食物来御寒等。

10.传统习俗:二十四节气与我国许多传统习俗紧密相关。

例如,农历初一和十五会有庆祝活动,纪念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冬至当天,人们会吃饺子、喝汤圆,象征团圆和固定人际关系。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用于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和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种观测方法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逐渐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虽然“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彰显出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属于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领域。

这种观测方法反映了四季变化、温度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也有一首歌,反映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特点。

其中,“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春分、秋风、夏至和冬至则分别表示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其中夏至和冬至被称为“二至”,分别标志着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和冬至日通常分别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北半球的白昼在夏至时最长,在冬至时最短。

春分和秋分合称为“二分”,分别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在中国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谷雨前后,人们会种瓜点豆;在立春时,人们会吃春饼和春卷;农历新年通常是在立春之前;而迎春花则在立春时盛开。

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

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

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24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为大家提供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请大家仔细阅读相关知识!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交子之时,吃饺子”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对于吃货而言它是一道道大餐,对于朴实的农民而言它是农耕时期掌握天气的经验之谈,对于考试的我们而言,它是常识板块中的常客。

那么对于24节气,建议大家至少掌握以下几点内容,以备考试不时之需。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一、24节气的分类24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它分为以下24种: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二、有关24节气的小常识1.“立春”和“大寒”分别为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和最后一个节气。

2.每一个月份都有两个节气,每隔十五天一个节气3.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当天昼夜平分,即当天有12小时白昼12小时黑夜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天北半球达到一年中白昼最长一天,南半球达到黑夜最长一天;冬至这天则正好相反,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天北半球达到一年中黑夜最长一天,南半球达到白昼最长一天4.24节气说法始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汉5.在《淮南子》一书中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有现存文献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6.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大暑;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是大寒三、试题小测【例1】为了方便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编有二十四节气歌,其第三句为“秋处露秋寒霜降”,其中“处”的意思为( )。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她是我国古人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正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管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备考之巧解二十四节气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备考之巧解二十四节气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备考之巧解二十四节气备考2018年国考行测常识,当然要早早准备起来。

在我国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中常识是一个重要模块,国考行测常识模块中地理常识又是经常出现的一个考点,比如16年联考中对于风蚀地貌的考察,15年关于国家地理纬度的考察等,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地理常识中另一个比较容易考到的知识点---“二十四节气”。

助力2018年国考行测常识备考!“二十四节气”最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已经记录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

在《淮南子》中才有了和现在一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我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了解更多的仅仅局限于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但是在我们的考试中考察的却是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和其相关的一些常识现象,比如:下面诗句与节气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立秋B.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大暑C.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谷雨D.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惊蛰“春雨惊春清谷天”表示的都是春季里面的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忙夏暑相连”表示的都是夏季里面的节气,分别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表示的都是秋季里面的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表示的都是冬季里面的节气,分别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这些节气里面需要大家注意的是: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是我国四季变化的标志,比如立春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到春天;而春分、夏至、立秋、冬至则表示的是太阳高度;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则表示的是降水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贵如油等描述的则是雨水时节;3、小暑、大暑、处暑则表示的是天气热的程度,但是处暑是属于秋季当中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秋老虎”,比如容易导致中暑、蚊蝇孳生的时节指的就是大暑;4、白露、寒露、霜降则表示的是气温的变化;5、小寒、大寒则表示的是冷的程度、6、其他的例如:小满、芒种则是和农作物的成熟和种植有关、惊蛰则指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什么意思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什么意思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什么意思【篇一: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把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意思是第一候的时候风没有了凉意,开始变得温热起来;第二候的时候蟋蟀离开了田野,来到屋檐下(躲避炎热的天气);第三候的时候鹰也因为炎热而离开地面在天空翱翔。

小暑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结束了梅雨天气,进入副热带高压带来的高温天气。

但是有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意思是说小暑这一天如果打雷(出现雷雨)的话,那么,又将要重新开始象“黄梅天”那样的闷热潮湿的气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并不会有大幅减少。

小暑是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地区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加,并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此时抗旱防涝任务进入紧张时期,有“小暑大暑,灌死老鼠”之说。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过后,气温上升更加明显,人体出汗量明显增多,无机盐消耗比较大,要注意降温解暑,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小暑一般出现的极端天气更多,而大暑期间,空气湿度更大,更为闷热。

唐朝诗人元稹著有《小暑六月节》一诗:“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反映了小暑气温上升,降水增多的气候特点。

(红麒麟2014版强势升级,打造更权威、更智能、更实用的公考学习平台,专属方案、迭代题库、视频课程和配套练习、解析问答、学订阅红麒麟官方微信,随时接收每日一常识、面试经典用语、申论材料等精彩内容!——源自【篇二:电饭锅煲莲藕排骨汤】“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小暑意为小热,意思是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

不少地方有小暑吃藕的习惯。

今天小编给筒子们介绍一种用电饭锅煲排骨莲藕汤的做法,口味香醇、清淡不油腻、制作又极其简单,非常推荐居家一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
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也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答案】B
【解析】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
(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1)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第四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1)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2)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清明反映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故本题选B。

2.下列属于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是( )。

A、立夏
B、夏至
C、小暑
D、大暑
【答案】D
【解析】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故本题选D。

3.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有误的一项是( )。

A.立春一谷雨一惊蛰一清明
B.立夏一小满一夏至一小暑
C.立秋一处暑一白露一寒露
D.立冬一大雪一冬至一大寒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二部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得知,二十四节气的排序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故本题选A。

4.判断题: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春分和秋分分别是春季、秋季的一半。

【解析】
√。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是一年中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的总称,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一半。

5.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解析】
A项错误,小满过后,我国各地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温度升高,降水进一步增多,呼吸疾病减少;
B项错误,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接近夏季,春困的感觉应该减少;
C项正确,处暑天气由热转凉,北方尤为明显,中暑人数减少;
D项错误,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但仍处于初春低温时期,蚊蝇较少。

故正确答案为C
6.下列诗句描写的情景和季节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
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季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春季
C、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秋季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季
【解析】
根据诗句描写的情景对应季节、根据节气对应季节是近两年常考的方式。

C项错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七言绝句《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并非秋季。

本题为选非题,股正确答案是C。

立春:春饼和春卷(咬春),迎春花开
雨水: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
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柳树发芽,杏花开放,鱼跃水面
惊蛰:祭拜“雷公”;桃花开;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二月二,龙抬头;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
春分:海棠花开
清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踏青
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浮萍茂盛生长;牡丹花开,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立夏:芍药花开
小满: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苦菜花开
芒种:小麦成熟,谷黍播种;南方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合欢树开花;螳螂破壳出生;端午节
夏至:鹿角脱落
小暑:小暑和大暑指热的程度;西瓜成熟;荷花开
大暑:气温最高;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萤火虫飞舞
立秋:早晚开始变得凉爽,但是白天依然炎热;天气不会立即凉爽,会有短期的回热现象,俗称秋老虎
处暑:“处”是“躲藏,终止”;
白露:桂花飘香
秋分:动物开始准备冬眠,建造自己的住所;中秋节
寒露:重阳节
霜降:木芙蓉开花;一场霜降,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长,霜降一过百草枯
立冬: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
小雪:
大雪: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至: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北方;九九歌: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到九九。

小寒:
大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