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螺旋(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第八讲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一、 黄金分割1. 黄金分割的概念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是(√5-1):2,取其小数点后三位的近似值是0.618。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柔和,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 )曾说“几何学有两大宝藏,其一为毕氏定理,其二为将一线段分成外内比。
前者如黄金,后者如珍珠。
”所谓将一线段分成“中外比(或称中末比或外内比)”,这是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公元前三世纪前后)里的说法:A straight line is said to have been cut in extreme and mean radio when, as the whole line is to the greater segment, so is the greater to the less.分一线段为二线段,当整体线段比大线段等于大线段比小线段时,则称此线段被分为中外比。
关于黄金分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已经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而《几何原本》是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学帕乔利称之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神圣分割。
当时,人们都还是称之为“中外比”,直到19世纪初,黄金分割这个名称才出现。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
这种算法在印度称之为“三率法”或“三数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例方法。
数列教案二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与应用
数列教案二: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与应用引言:斐波那契数列是数学上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列,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中。
它的前几项是:1、1、2、3、5、8、13、21、34、……(后面的项依次为前面两项之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与应用。
一、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1.黄金分割比: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之一是黄金分割比。
定义为,将一个线段分成两段,较长的一段与整个线段的比值等于较短的一段与较长的一段的比值,该比值为φ (phi),即:$\frac{a+b}{a}=\frac{a}{b}=\phi$其中,a 和 b 分别为较长和较短的线段。
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逐渐趋近于黄金分割比,即:$\frac{2}{1}, \frac{3}{2}, \frac{5}{3}, \frac{8}{5}, \frac{13}{8}, \frac{21}{13}, ……$这个比值在美学和建筑学中应用广泛。
2.递归性: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是:F(1)=1,F(2)=1,F(n)=F(n-1)+F(n-2)(n≥3)。
这个定义具有递归性质,即当前的某一项可以由前面的两项推导而来。
这个递归特性可以简化许多计算程序。
3.对称性:斐波那契数列具有左右对称性,即第 n 个项与第 (n+1)个项在黄金分割比两侧的距离是相等的。
例如:F(6)=8=F(7)-F(5)F(7)=13=F(6)+F(5)F(8)=21=F(7)+F(6)……由此可见,斐波那契数列在建筑学和对称性的应用上正好符合黄金分割比的几何形态。
二、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1.斐波那契螺旋线:斐波那契数列可以绘制成螺旋线,称为斐波那契螺旋线。
它有以下性质:(1)外形美观,符合数学美学;(2)螺旋线与出生生长的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螺旋形态极为相似;(3)斐波那契螺旋线可以用于编程、、图像处理等领域。
2.斐波那契数列的金融应用:(1)股票投资:斐波那契数列被广泛应用于股票市场。
斐波那契螺旋(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 约1175-约1240)也许是在生活在丢番图(Diophantos)之后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之前这2000年间欧洲最杰出的数论学家。
我们对他的生平知道得很少。
他出生在意大利那个后来因为伽里略做过落体实验而著名的斜塔所在的城市里,现在那里还有他的一座雕像。
他年轻是跟随经商的父亲在北非和欧洲旅行,大概就是由此而学习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算术体系。
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算盘书》(Liber Abaci,写于1202年)中,引进了印度-阿拉伯数码(包括0)及其演算法则。
数论方面他在丢番图方程和同余方程方面有重要贡献。
坐落在意大利比萨的斐波那契雕像数学中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数列: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数列中前两项之和。
这个数列是斐波那契在他的《算盘书》的“兔子问题”中提出的。
在问题中他假设如果一对兔子每月能生一对小兔(一雄一雌),而每对小兔在它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又能开始生小兔,如果没有死亡,由一对刚出生的小兔开始,一年后一共会有多少对兔子?将问题一般化后答案就是,第n个月时的兔子数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数有很密切的联系。
斐波那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和这个数列看得特别重要,在《算盘书》中兔子问题只不过是书里许多问题中并不特别的其中一个罢了。
但是在此后的岁月中,这个数列似乎和题中的高产兔子一样,引发了为数众多的数学论文和介绍文章(本文似乎也在步此后尘)。
不过在这里我不想介绍浩如烟海的有关斐波那契数列的数学文章,只想欣赏大自然的造化。
在现实的自然世界中,《算盘书》里那样的神奇兔子自然是找不到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大自然使用斐波那契数列。
本期封面上是起绒草椭球状的花头,你可以看见那上面有许多螺旋。
很容易想像,如果从上面俯视下去的话,这些螺旋从中心向外盘旋,有些是顺时针方向的,还有些是逆时针方向的。
斐波那契数列是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数列是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因数学家莱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以兔子繁殖为例子而引入,故又称为“兔子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21、34、……在数学上,斐波那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推的方法定义:F(0)=0,F(1)=1,F(n)=F(n - 1)+F(n - 2)(n≥ 2,n∈N*)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那契数列都有直接的应用,为此,美国数学会从1963 年起出版了以《斐波那契数列季刊》为名的一份数学杂志,用于专门刊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定义
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21,34,55,89...这个数列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者,是意大利数学家莱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年,卒于1250年,籍贯是比萨。
他被人称作“比萨的莱昂纳多”。
1202年,他撰写了《算盘全书》(Liber Abacci)一书。
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
他的父亲被比萨的一家商业团体聘任为外交领事,派驻地点于阿尔及利亚地区,莱昂纳多因此得以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
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等地研究数学。
另外斐波那契还在计算机C语言程序题中应用广泛。
黄金分割法和斐波那契法的区别
黄金分割法和斐波那契法的区别黄金分割法和斐波那契法是两种在数学、艺术和自然界中被广泛运用的概念,它们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并且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黄金分割法,也称为黄金比例,是指一种在美学和艺术中被广泛运用的比例原则。
它的数学定义是: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在使得整体和较大部分之间的比值等于较大部分和较小部分之间的比值。
这种比例约等于1:1.618,被认为是最具美感和和谐的比例之一。
黄金分割法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中被广泛运用,也被认为是大自然之美的来源之一。
相对的,斐波那契法是一种数学上的数列,以及由这种数列所构成的图形和比例。
具体来说,这个数列的特点是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即0、1、1、2、3、5、8、13、21……以此类推。
这个数列的性质非常有趣,它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特性,并且在计算机科学和自然界的模式中被广泛应用。
那么,黄金分割法和斐波那契法有什么区别呢?黄金分割法更多的是一种比例和比例的原则,它强调的是对称、和谐和美感。
而斐波那契法更多的是一种数列和数学规律,它强调的是数学的严谨性和递推关系。
黄金分割法更多的是在艺术和美学领域中被应用,而斐波那契法更多的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被应用。
在我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金分割法是一种对称和和谐的原则,它可以帮助人们创造出更美感的作品。
而斐波那契法则是一种严谨和有趣的数学规律,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描述自然界中的一些模式和现象。
这两种方法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但它们都展示了人类对美感和数学的追求和探索。
黄金分割法和斐波那契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它们在艺术、数学和自然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希望通过今天的探讨,你能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两种方法,并且对它们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你能继续探索并运用这些方法,创造出更美感和有趣的作品。
黄金分割法和斐波那契法是两种在数学、艺术和自然界中被广泛运用且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的概念。
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波浪理论的数学基础
斐波那契数列
依次类推可以列出下表: 所经过月数:1、2、3、4、5、6、 7、 8、 9、10、11、 12 兔子对数: 1、1、2、3、5、8、13、21、34、55、89、144
黄金分割与斐波纳契数列的关系
黄金数是方程 x2x10的根,整理
方程有: x 1 1 x
建筑中的神秘数字
建筑中的神秘数字
建筑中的神秘数字
绘画艺术中的黄金分割
绘画艺术中的黄金分割
绘画艺术中的黄金分割
武器装备与黄金分割
当发射子弹的步枪刚刚制造出来的时候,它的枪把和 枪身的长度比例很不科学合理,很不方便于抓握和瞄准。 到了1918年,一个名叫阿尔文·约克的美远征军下士, 对这种步枪进行了改造,改进后的枪型枪身和枪把的比 例恰恰符合0.618的比例。
植物的神秘数字
计算机绘制的斐波纳契螺旋
生命的神秘数字
动物界的神秘数字
人体的黄金分割点
人体的黄金分割点
面部的黄金分割
维纳斯的标准体型
芭蕾演员虽然身材 修长,但其腰长与身 高之比平均约为0.58, 只有在翩翩起舞时、 踮起脚尖,方能展现 0.618的魅力。
健康的黄金分割率
气温在人体正常体温的 黄金分割点上23℃左右时, 恰是人的身心最适度的温 度;医学专家也观察到, 当人的脑电波频率下限是8 赫兹,而上限是12.9赫兹, 上下限的比率接近于0.618 时,乃是身心最具快乐欢 愉之感的时刻。正常人的 心跳在心电图上也显示出T 波出现的位置恰好大约是 一次心跳节拍的“黄金分 割”位置上(如图)。
生命的黄金分割
最有意味的是,在人的生命程序 DNA 分子中,也包含着“黄金分割 比”。它的每个双螺旋结构中都是 由长 34个埃与宽21个埃之比组成 的,当然34和21是斐波那契系列中 的数字,它们的比率为1.6190476, 非常接近黄金分割的1.6180339。 这是否说明黄金分割律是比DNA中 的遗传密码更基本的东西?因为承 载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 也遵循黄金分割律。黄金分割律也 许是我们的宇宙的DNA中的遗传密 码?
数学文化之旅------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孟柳比萨的列奥纳多,又称斐波那契(Leonardo Pisano ,Fibonacci, Leonardo Bigollo,1175年-1250年),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是西方第一个研究斐波那契数的人,并将现代书写数和乘数的位值表示法系统引入欧洲。
列奥纳多的父亲Guilielmo(威廉),外号Bonacci.因此列奥纳多就得到了外号斐波那契(Fibonacci,意即filius Bonacci,Bonacci之子)。
1202年,他撰写了《算盘全书》(Liber Abacci)一书。
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
他的父亲被比萨的一家商业团体聘任为外交领事,派驻地点相当于今日的阿尔及利亚地区,当时仍是小伙子的列奥纳多已经开始协助父亲工作,因此得以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
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等地研究数学。
于是他就学会了阿拉伯数字。
他是西方第一个研究斐波那契数的人,并将现代书写数和乘数的位值表示法系统引入欧洲。
主要著作有《算盘书》《几何实践》《花朵》《平方数书》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兔子问题:一般而言,兔子在出生两个月后就具有了繁殖能力,一对兔子每个月能生出一对兔子,如果兔子都不死,那么一年后能有多少对兔子?拿新出生的一对兔子研究:第一个月兔子没有繁殖能力,两个月后生下一对小兔总数共有两对;三个月后,老兔子生下又一对,因为上一轮的小兔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总数是三对;…………..1,1,2,3,5,8,13,21,34,55,89,144……依次类推下去,你会发现,它后一个数等于前面两个数的和。
在这个数列中的数字,就被称为斐波那契数。
2是第3个斐波那契数。
斐波那契数列还满足一下特点:1.任一项的平方数都等于与它相邻的两项乘积相差12.相邻的4个数,内积与外积相差13.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大约是0.6184.后一项比前一项大约是1.618经研究发现,相邻两个斐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
斐波那契-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黄⾦分割斐波那契数列普通递推F0=0,F1=1,F n=F n−1+F n−2快速倍增递推F2n=F n(2F n+1−F n)F2n=F n(F n+1+F n−1)F2n+1=F2n+1+F2n 矩阵递推1 1 1 0F n−1F n−2=F nF n−1通项公式及其推导令ϕ=1+√52,ˆϕ=1−√52∵F_n = \dfrac{1}{\sqrt{5}}(\phi^n-\hat\phi^n)=\lfloor \dfrac{\phi^i}{\sqrt{5}} + \dfrac{1}{2} \rfloor所以、斐波那契以指数形式增长1.母函数法$ \digamma(x)=\sum\limits_{\infin} F_nx n\ \digamma(x)=x2\digamma(x)+x\digamma(x)+x\ \digamma(x)=\dfrac{1-x-x2} $母函数进⾏展开,⾸先我们要知道⽜顿⼆项式定理、⽜顿⼴义⼆项式定理、⼆项式定理的推⼴⽜顿⼆项式定理(n \in N^{+})(x+y)^n = \sum\limits_{i=0}^{n} C_{n}^{i} x^{n-i}y^{i}**⼆项式定理推⼴⾄(n \in N) **(1+x)^n=\sum\limits_{i=0}^{\infin} C_{n}^{i} x^i~~~~(n>0)(1+x)^{-n} = \sum\limits_{i=0}^{\infin} C_{-n}^{i} x^i=\sum\limits_{i=0}^{\infin}(-1)^i C_{n+i-1}^{i} x^i⽜顿⼴义⼆项式定理(\alpha \in R)(x+y)^{\alpha}=\sum\limits_{i=0}^{\infin}\tbinom{\alpha}{i} x^{\alpha-i}y^k其中\tbinom{\alpha}{i}类似组合数\tbinom{\alpha}{i}=\dfrac{\alpha(\alpha-1)\cdots(\alpha-i+1)}{i!}特殊形式(1+x)^n = (1-x)^{-n} = \sum\limits_{i=0}^{\infin} C_{n}^{i}x^i推导开始:设~\digamma(x)=\frac{x}{1-x-x^2}=\frac{A}{1-\alpha x}+\frac{B}{1-\beta x} \\=\frac{A+B-x(A\beta+B\alpha)}{1-(\alpha+\beta)x+\alpha\beta x^2}\\ \left\{ \begin{matrix} A+B=0\\A\beta+B\alpha=-1\\ \alpha+\beta=1\\ \alpha\beta=-1 \end{matrix} \right. \Rightarrow \left\{ \begin{matrix} A=\frac{1}{\sqrt{5}}\\ B=-\frac{1}{\sqrt{5}}\\ \alpha=\phi\\ \beta=\hat\phi\end{matrix} \right.\\ \therefore \digamma(x)=\frac{1}{\sqrt{5}}(\frac{1}{1-\phi x}-\frac{1}{1-\hat\phi x})\\ \because\frac{1}{1-x}=\sum\limits_{n=0}^{\infin}x^n\\ \digamma(x)=\frac{1}{\sqrt{5}}\sum\limits_{n=0}^{\infin}(\phi^n-\hat\phi^n) x^n2.数列待定系数法类似于求解a_n = pa_{n-1}+q性质1.卡西尼性质F_{n-1}F_{n+1}-F_n^2=(-1)^n证:F_{n-1}F_{n+1}-F_n^2\\ =det \left( \left[ \begin{matrix} F_{n+1}~~F_{n}\\ F_{n}~~F_{n-1} \end{matrix} \right] \right) =det \left( \left[ \begin{matrix} 1~~~~1\\ 1~~~~0 \end{matrix} \right] \right)^n = \left( det \left( \left[ \begin{matrix} 1~~~~1\\ 1~~~~0 \end{matrix} \right] \right) \right)^n=(-1)^n2.附加性质F_{n+m}=F_m F_{n+1}+F_{m-1}F_{n}证:\because \left[ \begin{matrix} F_{n}~~~F_{n-1}\\ F_{n-1}~~~F_{n-2} \end{matrix} \right] = \left[ \begin{matrix} 1~~~~1\\ 1~~~~0 \end{matrix} \right]^{n-1}\\ \therefore \left[ \begin{matrix} F_{n+m}~~~F_{n+m-1}\\ F_{n+m-1}~~~F_{n+m-2} \end{matrix} \right] = \left[ \begin{matrix} 1~~~~1\\ 1~~~~0 \end{matrix} \right]^{n+m-1}=\left[ \begin{matrix} 1~~~~1\\ 1~~~~0\end{matrix} \right]^{n} \left[ \begin{matrix} 1~~~~1\\ 1~~~~0 \end{matrix} \right]^{m-1}= \left[ \begin{matrix} F_{n+1}~~~F_{n}\\ F_{n}~~~F_{n-1} \end{matrix} \right] \left[ \begin{matrix} F_{m}~~~F_{m-1}\\ F_{m-1}~~~F_{m-2} \end{matrix} \right]\\ \therefore F_{n+m}=F_{n+1}F_{m}+F_nF_{m-1}变形:F_{2n} = F_n(F_{n+1}+F_{n-1}) .3.整除与GCD性质\forall a,b \in N,F_a|F_b\Leftrightarrow a|b[][][](F_n,F_m) = F_{(n,m)}证:设~n>m~~则~(F_n,F_m)=(F_{n-km},F_m)\\ 设~r=n-km~,r<m~则~(F_r,F_m)=(F_r,F_{m-kr})\\ 这就类似于欧⼏⾥德算法的过程\\ \therefore~(F_n,F_m)=F_{(n,m)}4.求和公式奇数项:\sum\limits_{i=1}^{2n-1}[2\nmid i] F_{i}= F_{2n}偶数项:\sum\limits_{i=2}^{2n}[2\mid i] F_{i}= F_{2n+1}-1平⽅项:\sum\limits_{i=1}^{n}F_i^2=F_n F_{n+1}证:画图推⼴1.⼴义斐波那契数列当n<0时F_n=F_{n+2}-F_{n+1}F_{-n}=(-1)^{n-1}F_n2 .类斐波那契数列⼜称斐波那契—卢卡斯数列对于数列G,若G_0=a,G_1=b,且数列满⾜递推关系式,则称G是类斐波那契数列G_n =a F_{n-1} + b F_{n}⽤矩阵可证类斐波那契数列也有部分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斐波那契—卢卡斯数列之和或差仍然是斐波那契—卢卡斯数列3. Lucas数列与Fibonacci数列Lucas数列为a=2,b=1的类斐波那契数列,记为LL_n = (\dfrac{1+\sqrt{5}}{2})^n+(\dfrac{1-\sqrt{5}}{2})^n~~~~(n\ge 2)Lucas数列能够辅助写出看似很困难的等式2L_{n+m}=5 F_n F_m+L_n L_m\\ 2F_{n+m}=5 F_n L_m+L_n F_m\\ L_{2n}=L_n^2-2(-1)^n\\ F_{2n}=F_n L_n\\ L_n=F_{n+1}+F_{n-1}4.编码(齐肯多夫定理)齐肯多夫表述法表⽰任何正整数都可以表⽰成若⼲个不连续的斐波那契数之和证:若~m~为斐波那契数,成⽴\\ 否则考虑最⼤~n1~满⾜~F_{n1}< m<F_{n1+1}\\ 继续考虑最⼤~n2~满⾜~F_{n2} < m-F_{n1}<F_{n2+1}\\ 反证:\\ 若~F_{n1}~和~F_{n2}~为连续斐波那契数\\ 则~F_{n1+1}<m~与~F_{n1+1}>m~⽭盾模意义下的循环对于任意整数n , 数列为F_i~(mod~n)周期数列. ⽪萨诺周期\pi(n)记为该数列的周期.例如,模3的斐波那契数列前若⼲项为:0, 1, 1, 2, 0, 2, 2, 1, 0, 1, 1, 2, 0, 2, 2, 1, 0, 1, 1, 2, 0, 2, 2, 1, 0\cdots\therefore \pi(3) = 8.性质:1.~~\pi(n)\le 6 n且只有满⾜n=2*5^k的形式时才取得到等号2.~~\forall a,b\in N~且~(a,b)=1,\pi(a)\pi(b)=\pi(ab)Loading [MathJax]/jax/element/mml/optable/MathOperators.js。
斐波那契数列
这些植物懂得斐波那契数列吗? 应该并非如此,它们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才进化成这样。 这似乎是植物排列种子的“优化方式”,它能使所有种子具有差不多的 大小却又疏密得当,不至于在圆心处挤了太多的种子而在圆周处却又稀稀 拉拉。叶子的生长方式也是如此,对于许多植物来说,每片叶子从中轴附 近生长出来,为了在生长的过程中一直都能最佳地利用空间(要考虑到叶 子是一片一片逐渐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的),每片叶子和 前一片叶子之间的角度应该是222.5度,这个角度称为“黄金角度”,因 为它和整个圆周360度之比是黄金分割数0.618033989……的倒数,而这种 生长方式就决定了斐波那契螺旋的产生。向日葵的种子排列形成的斐波那 契螺旋有时能达到89,甚至144条。 1992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通过对花瓣形成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实验,证 实了在系统保持最低能量的状态下,花朵会以斐波那契数列长出花瓣。
与黄金分割的关系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完全是自然数的数列,通项公式却是用无理数 来表达的。而且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值越来越 逼近黄金分割0.618.(或者说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小数部分越来越 逼近黄金分割0.618、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值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 0.618) 1÷1=1,1÷2=0.5,2÷3=0.666...,3÷5=0.6,5÷8=0.625,…………, 55÷89=0.617977…,………… 144÷233=0.618025… 46368.
子每个月能生出一对小兔子来。如果所有兔子都不死,那 么一年以后可以繁殖多少对兔子? 我们不妨拿新出生的一对小兔子分析一下: 第一个月小兔子没有繁殖能力,所以还是一对 两个月后,生下一对小兔对数共有两对 三个月以后,老兔子又生下一对,因为小兔子还没有繁殖 能力,所以一共是三对 ------ 依次类推可以列出下表: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教案 高二上学期数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数学活动课: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数学活动课,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高中数学活动课应关注高中数学课程的特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亲自探索、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实践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苏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中,斐波那契数列共计出现四处,分别为第120-121页数列一章目录的背景图片,第122页的章头问题,第123页的问题5,第164-165页的阅读材料.斐波那契数列与等差、等比数列一样,都是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的重要数列模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从单元视角来看,斐波那契数列模型的建立与研究有助于学生对数列单元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把握.而数列又是特殊的函数,基本遵循函数的研究路径:背景—概念—性质—应用.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极限思想在斐波那契数列的研究过程中均有体现.“黄金分割”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图形的相似”第二节内容,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2],是对线段成比例的巩固.初中阶段侧重从“形”的角度研究黄金分割,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之美,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高中阶段则是从“数”的角度发现黄金比,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斐波那契数列,通过代数运算导出黄金比.可见,初高中数学在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中方法和途经存在差异性,这正体现了数学课程在内容呈现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一致性,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达成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整合性.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数学抽象、数学探究、数学欣赏、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连贯性与统一性.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提升数学关键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高中数学学科育人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探究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的关系.二、教学目标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寻兔子繁殖规律,得到斐波那契数列的概念和递推公式,发展数学建模和数学抽象素养;(2)经历三个数学探究活动,从数与形两方面了解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研究一个数学对象的基本路径,感悟初高中数学在研究问题时的差异性和统一性,提高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3)通过数学欣赏,拓展视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刻画审美的共性,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学科育人.三、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高二学生,他们基础较扎实,思维活跃,有一定的探究活动经验和自主学习能力.1.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初中时,学生通过线段成比例认识了黄金分割,借助一元二次方程求出了黄金比,也学习了一些与黄金矩形和黄金三角形有关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了解了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取值规律、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及简单应用,掌握了由二阶递推关系求数列通项的基本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类比等差数列的学习,对等比数列进行了探究,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经验积累.2.达成教学目标所需具备的认知基础学生应熟知特殊数列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对数列的研究路径有一定的理解,面对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经验,能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类比迁移到新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3.“已有的基础”与“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与等差、等比数列相比,斐波那契数列取值规律以及与黄金比有关的性质隐蔽性较强,不易发掘.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品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4.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教学难点: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比有关的性质的发现与推导.突破策略:(1)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对斐波那契数列展开探究;(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点拨以及技术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比的关系.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情境—问题—活动—结果.在教法上,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教学内容.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提升科学精神、应用意识和人文素养.在学法上,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给与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时间和机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现人人参与活动,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评价上,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核心素养的提升.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到多元评价、及时反馈.五、教学过程设计引导语: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现象,有些现象与“数”紧密联系并具有一定的规律.其中具有等差、等比规律的数列我们已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神奇的数列.1.创设情境,规律探究情境: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其著作《计算之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兔子问题:假设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雌一雄),一个月后能长成大兔,再过一个月便能生下一对小兔(一雌一雄),此后每个月生一对小兔. 如果不发生死亡,那么由一对刚出生的小兔开始,50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时间/月小兔子/对大兔子/对兔子总数/对1101201131124 1 2 3问题:第5至12个月的兔子对数分别是多少?学生活动:尝试用列举、树状图、列表等方法得到第5至12个月的兔子对数.追问1:你是怎么得到这些月的兔子对数的?追问2:这个规律适合每个月的兔子对数吗?追问3:假设第n 个月的兔子对数为F n ,你能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这个规律吗?师: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就能得到更多月份的兔子对数,这些数构成了一个数列,由于这个数列最早是由斐波那契提出的,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个数列称为斐波那契数列,通常记为数列{}n F ,数列中的项称为斐波那契数.【设计意图】以经典的兔子繁殖问题创设情境,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探寻兔子繁殖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斐波那契数列.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串,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兔子繁殖规律的数学本质是一种特殊的递推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进行正确表征,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抽象素养.2.类比迁移,性质探究探究活动:类比等差、等比数列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对斐波那契数列展开探究.要求:明确探究主题(一个或多个);小组分工合作;写出探究过程和结论.预设1:学生探究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预设2:学生探究斐波那契数列相邻两项的比值.预设3:学生探究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 项和.预设4:学生探究斐波那契数列奇数项或偶数项的和.预设5:学生探究斐波那契数列相邻三项的关系.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通过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斐波那契数列每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值交替地大于或510.618-≈),并且该比值无限趋近于黄金比. 【设计意图】等差、等比数列的学习经验是探究活动的生长点,学生在对斐波那契数列的探究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类比发现、动手计算、演绎证明、归纳猜想等方式,发现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特别是与黄金比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特别是思维层面的积极建构,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构造、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表达与沟通、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等高价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3.动手操作,深化探究探究活动:用所给的正方形纸片拼成矩形(从最小的两个正方形开始,每次添加一个正方形).并思考:⑴如果最小的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个单位长度,那么其它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⑵观察每次所得矩形的宽和长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⑶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每次所得矩形的面积,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将“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每次所得矩形的面积”得到的等式进行推广,归纳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又一个性质:22221231n n n F F F F F F ++++⋅⋅⋅+=.介绍斐波那契矩形和斐波那契螺旋线,以及它们与黄金矩形、黄金螺线的关系.【设计意图】从“形”的角度继续对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的关系进行探究,以形助数,尝试发现新性质;以数解(释)形,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图形隐含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直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多角度地把握现象的规律性.4.数学欣赏,拓展探究欣赏图片和视频,感受无处不在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设计意图】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蕴含着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的应用更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优选法、五角星既是黄金分割的直接应用,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图片和视频,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实现德育与智育、美育的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总结反思,升华探究表2师:本节课,我们遵循研究数列的一般路径,通过合作探究,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的神秘关系,也体会了初高中数学在研究问题时的差异性及统一性.在活动中,同学们能自主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探究精神,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最后和同学们分享一则斐波那契数列带给我们的启示:明天的成就=今天的努力+昨天的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设计意图】结合数学活动评价表(见表2),引导学生回顾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方法,感悟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路径:背景—概念—性质—结构(联系)—应用,以及研究数列的一般观念:运算.总结活动经验,增强学习自信,培养数学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养成及时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6.分层作业,延伸探究⑴完成《数学活动评价表》;⑵尝试用代数方法证明22221231n n n F F F F F F ++++⋅⋅⋅+=;⑶(选做)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撰写小论文.【设计意图】必做作业意在帮助学生巩固斐波那契数列的有关知识,掌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选做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厚实阅读、丰富阅历,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活动时间同学或小组评价老师评语 又是如何发现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比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评价表活动名称个人评价 1.回顾本节课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怎样展开对斐波那契数列的研究的?2.你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你是否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启发?3.你对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有哪些新的体会?参考文献:[1] 帅建卓.初中数学活动课文献综述[J].中学数学杂志,2012,8(2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69.。
斐波那契与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比萨的列奥纳多,又称斐波那契(Leonardo Pisano ,Fibonacci, Leonardo Bigollo,1175年-1250年),意大利数学家,西方第一个研究斐波那契数,并将现代书写数和乘数的位值表示法系统引入欧洲。
目录1人物背景2数列3质数4重要作品1人物背景家庭列奥纳多的父亲Guilielmo(威廉),外号Bonacci(意即「好、自然」或「简单」)。
因此列奥纳多就得到了外号斐波那契 (Fibonacci,意即filius Bonacci,Bonacci之子)。
威廉是商人,在北非一带工作(今阿尔及利亚Bejaia),当时仍是小伙子的列奥纳多已经开始协助父亲工作。
于是他就学会了阿拉伯数字。
学习有感使用阿拉伯数字比罗马数字更有效,列奥纳多前往地中海一带向当时著名的阿拉伯数学家学习,约于1200年回国。
1202年,27岁的他将其所学写进计算之书(Liber Abaci)。
这本书通过在记帐、重量计算、利息、汇率和其他的应用,显示了新的数字系统的实用价值。
这本书大大影响了欧洲人的思想,可是在三世纪后印制术发明之前,十进制数字并不流行。
(例子:1482年,Ptolemaeus世界地图,Lienhart Holle在Ulm印制)成就列奥纳多曾成为热爱数学和科学的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的坐上客。
欧洲数学在希腊文明衰落之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2世纪才有复苏的迹象。
这种复苏开始是受了翻译、传播希腊、阿拉伯著作的刺激。
对希腊与东方古典数学成就的发掘、探讨,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欧洲数学的高涨。
文艺复兴的前哨意大利,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与贸易联系而成为东西方文化的熔炉。
意大利学者早在12~13世纪就开始翻译、介绍希腊与阿拉伯的数学文献。
欧洲,黑暗时代以后第一位有影响的数学家斐波那契(约1175~1240),其拉丁文代表著作《算经》、《几何实践》等也是根据阿拉伯文与希腊文材料编译而成的,斐波那契,即比萨的列昂纳多(Leonardo of Pisa),早年随父在北非从师阿拉伯人习算,后又游历地中海沿岸诸国,回意大利后即写成《算经》(Liber Abac·1202,亦译作《算盘书》)。
波浪理论数学结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
波浪理论数学结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因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da Fibonacci)以兔子繁殖为例子而引入,故又称为“兔子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21、34、……在数学上,斐波纳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推的方法定义:F(1)=1,F(2)=1, F(n)=F(n-1)+F(n-2)(n>=3,n∈N*)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纳契数列都有直接的应用,为此,美国数学会从1963年起出版了以《斐波纳契数列季刊》为名的一份数学杂志,用于专门刊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
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1、波浪理论的推动浪,浪形为5(1、2、3、4、5),调整浪的浪型为3(a\b\c),合起来为8。
若把波浪细化,大的推动浪又可分为1、3、5浪为推动,2、4为调整。
a、c为推动,b为调整。
这样大的推动浪为5+3+5+3+5=21,调整浪为5+3+5=13,合起来为34。
若再进行更详细的浪形划分,大的推动浪为21+13+21+13+21=89,调整浪为21+13+21=55,合起来为144。
所以,波浪理论怎么细分,都精确在这个数列上:1、2、3、5、8、13、21、34、55、89、144、2332、这个数列就是斐波那契数列。
它满足如下特性:每两个相连数字相加等于其后第一个数字;前一个数字大约是后一个数字的0.618倍;前一个数字约是其后第二个数字的0.382倍;后一个数字约是前一个数字的1.618倍;后一个数字约是前面第二个数字的2.618倍;3、由此计算出常见的黄金分割率为(0.5和1.5外):0.191、0.236、0.382、0.618、0.809、1.236、1.382、1.618、1.764、1.809 4、黄金分割比率对于股票市场运行的时间周期和价格幅度模型具有重要启示及应用价值。
自然界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自然界中的斐波那契数列自然界中的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也称黄金分割数列,是指从0和1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即0、1、1、2、3、5、8、13、21、34……这样的序列。
这个序列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奇妙的应用。
以下是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七个应用:1. 植物的叶子排列斐波那契数列在植物的叶子排列中有着显著的应用。
很多植物的叶子排列是由一个斐波那契数列生成的。
例如,百合花的叶子数量通常是3或5,是斐波那契数列3和5;向日葵的花瓣数目是34或55,分别对应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九个和第十个数字。
2. 壳类生物的生长许多壳类生物的生长和斐波那契数列有关。
许多螺旋壳的构造可以用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来描述。
这是因为每个新的旋涡都是前一旋涡大小的斐波那契倍数。
螺旋壳的形态构造反映了斐波那契数列的黄金比例。
3. 发芽的树苗斐波那契数列在树苗的发芽方面也有着应用。
在极少数情况下,树苗的分枝方式会遵循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
4. 黄金比例黄金比例是指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较大部分与整条线段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之和的比值。
黄金比例的比值约为1:1.618,即两个相邻斐波那契数之间的比值。
在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比例都符合黄金比例。
比如,蛇身的转弯,黄蜂身体的分割,甚至人脸的比例都符合黄金比例。
5. 螺旋形状的分布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生成了一个螺旋形状的分布。
这个形状在许多自然界中的物体中都可以看到,比如龙卷风、鸟巢、某些物种的贝壳、蜗牛壳等等。
螺旋形状的分布遵循斐波那契数列,这在生物学和自然科学中被广泛应用。
6. 蝴蝶的迁徙蝴蝶的迁徙也和斐波那契数列有关。
科学家们曾经研究过蝴蝶的迁徙路径,发现它们会按照一个类似于斐波那契数列的路径进行迁徙。
这个规律也出现在许多其他动物的迁徙中。
7. 大象的牙齿生长大象的牙齿生长也与斐波那契数列有关。
大象每次换牙时,都会产生一个新的牙齿,这个牙齿会比上一颗牙齿长约斐波那契数字的倍数。
奇妙的裴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
奇妙的裴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的创造者,是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年,卒于1240年。
籍贯大概是比萨〕。
他被人称作“比萨的列昂纳多〞。
1202年,他撰写了?珠算原理?(Liber Abaci)一书。
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
他的父亲被比萨的一家商业团体聘任为外交领事,派驻地点相当于今日的阿尔及利亚地区,列昂纳多因此得以在一个阿拉伯教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
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研究数学。
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0,1,1,2,3,5,8,13,21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场,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它的通项公式为:(1/ 5)*{[(1+ 5)/2]^n - [(1- 5)/2]^n}〔又叫“比内公式〞,是用无理数表示有理数的一个范例。
〕【5表示根号5】很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完全是自然数的数列,通项公式居然是用无理数来表达的。
【该数列有很多奇妙的属性】比方: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逼近黄金分割0.6180339887还有一项性质,从第二项开场,每个奇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少〔请自己验证后自己确定〕1,每个偶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多〔请自己验证后自己确定〕1。
如果你看到有这样一个题目:某人把一个8*8的方格切成四块,拼成一个5*13的长方形,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64=65?其实就是利用了斐波那契数列的这个性质:5、8、13正是数列中相邻的三项,事实上前后两块的面积确实差1,只不过后面那个图中有一条细长的狭缝,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
如果任意挑两个数为起始,比方5、-2.4,然后两项两项地相加下去,形成5、-2.4、2.6、0.2、2.8、3、5.8、8.8、14.6 等,你将发现随着数列的开展,前后两项之比也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且某一项的平方与前后两项之积的差值也交替相差某个值。
斐波那切数列的公式
斐波那切数列的公式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0、1、1、2、3、5、8、13、21、34、…… 。
在数学上,斐波那契数列以如下递推的方法定义:$F(0)=0$,$F(1)=1$, $F(n)=F(n - 1)+F(n - 2)$($n ≥ 2$,$n ∈ N*$)要说斐波那契数列的公式,咱们得先好好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数列。
就拿我之前教学生的经历来说吧,有一次上课我给孩子们讲斐波那契数列,好多孩子一开始都觉得挺难理解的。
有个小男孩瞪着大眼睛,一脸迷茫地问我:“老师,这一堆数字到底有啥规律呀?”我笑着跟他说:“别着急,咱们一起来探索。
”我在黑板上从 0 和 1 开始,一个一个地往后推算,边写边给他们解释:“你看,第三个数 1 ,就是前面两个数 0 和 1 相加得到的;再往后,第四个数 2 ,就是 1 和 1 相加。
”孩子们跟着我的节奏,一点点地理解。
那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是:$F(n)=\frac{1}{\sqrt{5}}[(\frac{1+\sqrt{5}}{2})^n - (\frac{1-\sqrt{5}}{2})^n]$ 。
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复杂,不过咱们慢慢拆解一下。
这里面的$\sqrt{5}$(根号 5)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有点头疼,但其实它就是一个数学常数。
还有那两个分式,$\frac{1+\sqrt{5}}{2}$和$\frac{1-\sqrt{5}}{2}$,虽然样子有点奇怪,可它们在这个公式里起着关键的作用。
咱们来实际算一算。
比如说,咱们想求第 6 个数。
把 n = 6 代入公式里,经过一番计算,就能得出是 8 ,和咱们之前按照递推规律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在生活中,斐波那契数列也有不少有趣的应用呢。
比如说植物的生长,有些花朵的花瓣数量就符合斐波那契数列;还有一些贝壳的螺旋形状,也能看到斐波那契数列的影子。
还记得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看到一片向日葵,我就突然想到了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是两个在数学和自然界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概念。
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这使得它们的研究不仅仅是数学领域的事情,更加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界和艺术创作的思考与探索。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无穷序列,其规律是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起始数列为0、1,那么接下来的数列就是0、1、1、2、3、5、8、13……以此类推。
这个数列最早出现在公元1202年的《算盘书》中,由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所提出,因此得名。
很有趣的是,斐波那契数列与自然界中许多现象存在着奇妙的关系。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黄金分割率,也称黄金比例或黄金比。
它是一个无理数,约等于1.6180339887。
而黄金分割率与斐波那契数列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即相邻两项的商会逐渐趋近于黄金分割率。
例如,8/5约等于1.6,13/8约等于1.625,21/13约等于1.615,随着数列的继续,这种趋近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
黄金分割率在自然界中表现出了非常多的妙用。
例如,许多植物的布局和分支方式都符合黄金分割率。
我们可以发现,花瓣的数目、树枝的分支、植物叶子的排列等等,都具有黄金分割率的特征。
这种规律不仅赋予了自然界以美感,还使得植物能够更好地获取阳光和养分,提高生存竞争力。
黄金分割率还在建筑艺术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许多古代文明的建筑物,如希腊神庙、埃及金字塔等,都采用了黄金分割率来构建其神圣而和谐的外观。
这种比例关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们感觉到一种与大自然一致的平衡感。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数学领域,它们还给我们提供了对自然界和艺术创作的启示。
它们揭示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和美感,引导我们在设计和创作中追求和谐、平衡和美感。
进一步探究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与自然、数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
总之,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界奥秘的结晶。
它们的相互关联不仅为数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使得我们对自然界和艺术的追求更加深入。
斐波那契螺旋系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斐波那契螺旋系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斐波那契螺旋系数是指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的极限值。
在数学上,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从0和1开始,后续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即0、1、1、2、3、5、8、13等。
而斐波那契螺旋是以斐波那契数列构成的一种螺旋形状。
斐波那契螺旋系数的研究对于理解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和这种特殊螺旋形状的生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数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首先介绍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和特性,然后详细探讨斐波那契螺旋的定义和螺旋特点。
最后,我们将讨论斐波那契螺旋系数的意义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斐波那契螺旋系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美丽和奇妙,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启示。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首先介绍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和特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每个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斐波那契螺旋系数的背景和重要性。
首先会简要介绍斐波那契数列,这是斐波那契螺旋系数的基础。
然后会引出斐波那契螺旋的概念,解释其定义和特点。
最后给出本文的目的,明确阐述斐波那契螺旋系数的意义和应用领域。
正文部分围绕斐波那契数列和斐波那契螺旋展开。
首先在2.1节详细定义斐波那契数列,包括其递推公式和初始值。
接着分析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包括数列的性质、增长规律以及与黄金分割的关系。
然后在2.2节介绍斐波那契螺旋的定义,说明螺旋的构成和生成方式。
并探讨斐波那契螺旋的特点,包括递增性、自相似性以及与黄金矩形的关系。
结论部分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强调斐波那契螺旋系数的意义和潜在应用领域。
首先指出斐波那契螺旋系数在数学和几何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在自然界和人文领域的实际应用。
然后探讨斐波那契螺旋系数在设计、艺术和建筑等领域的价值,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阐述斐波那契螺旋系数的相关内容,旨在增加读者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引发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一个参考写作样例:引言: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是数学领域中一种非常著名的数列,其特点是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而螺旋线,作为一种几何形态,具有无限延伸且宛如旋转而成的曲线。
本文旨在探究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斐波那契数列的生成过程和螺旋线的定义及性质,揭示二者之间的数学联系。
通过对斐波那契数列和螺旋线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斐波那契数列和螺旋线的数学本质,并为未来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提供展望。
本文将首先介绍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探究螺旋线的定义和性质,接着分析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的生成过程,最后总结斐波那契数列和螺旋线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认识到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之间的奇妙关联,以及它们在数学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的主题,并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了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将重点讨论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的关系。
首先,我们会介绍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它的递推公式和数值规律。
接着,我们会介绍螺旋线的定义和性质,包括螺旋线的方程和几何特征。
第三部分将深入探究斐波那契数列和螺旋线的关系。
我们会详细讲解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的生成过程,探究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
通过分析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例和螺旋线的特征,我们将揭示它们之间隐藏的联系。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对斐波那契数列和螺旋线的关系进行总结,概括归纳前面的研究结果。
同时,我们还会展望未来,对斐波那契数列和螺旋线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我们将全面介绍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线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它们之间奇妙数学联系的理解。
黄金分割用法
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数学比例,它可以帮助我们构造出美丽,愉悦的画面。
我们把它叫做 - 黄金分割。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为大家讲解如何使用黄金分割,并且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从远古时代,美观与美学就开始受到人们的赞扬。
但很少有人知道最有效、最平衡完美、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创作往往和数学有着丝丝的联系。
直到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心理学家Gustav Theodor Fechner提出一个简单比率,通过一个无理数来定义大自然中的平衡,即黄金分割率。
Fechner的实验很简单:十个矩形具有不同的长宽比,请人们从中选出最美好的一个。
结果显示,最受青睐的选择是具有“黄金分割率的矩形”(比例为)。
什么是黄金分割?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密切相关(如果你看过达芬奇密码,你应该对它非常熟悉。
同时1123的名字也与之息息相关哦),黄金分割描述了两者(图形)之间的完美对称关系。
这个数值约等于1:,通过黄金矩形我们可以将黄金分割形象的描述为下图:一个大的矩形被分成了一个方形和一个小的矩形,他的长宽之比为黄金分割率。
换言之,矩形的短边为长边的倍。
矩形的边长为黄金黄金比例如果我们将下图中的正方形移除,我们会得到一个稍微小一些的黄金矩形,这样可以无限循环,好像斐波那契数列也是无限循环的。
Φ是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中从第二位起相邻两数之比,即2/3,3/5,5/8,8/13,13/21,...的近似值。
在该数字序列中,下一个数字(从第三个开始)是前两个数字之和,即1+1=2,1+2=3,2+3=5,……。
该序列中两个相邻数字相比,如5/3=,21/13=,所得的结果与φ越来越接近。
我们经常看到贝壳的螺旋形状就是自然对黄金分割的一种应用。
黄金分割的应用人类对黄金分割的应用大约要追述到4000年以前,但是很多人相信这个时间将更久远 - 部分学者认为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时候使用了黄金分割原理。
在近代,我们可以从音乐,艺术,设计等各种领域扑捉到黄金分割的影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黄金分割在经典艺术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 约1175-约1240)也许是在生活在丢番
图(Diophantos)之后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之前这2000年间欧洲最杰出的数论学家。
我们对他的生平知道得很少。
他出生在意大利那个后来因为伽里略做过落体实验而著名的斜塔所在的城市里,现在那里还有他的一座雕像。
他年轻是跟随经商的父亲在北非和欧洲旅行,大概就是由此而学习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算术体系。
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算盘书》(Liber Abaci,写于1202年)中,引进了印度-阿拉伯数码(包括0)及其演算法则。
数论方面他在丢番图方程和同余方程方面有重要贡献。
坐落在意大利比萨的斐波那契雕像
数学中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数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
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数列中前两项之和。
这个数列是斐波那契在
他的《算盘书》的“兔子问题”中提出的。
在问题中他假设如果一对兔子每月能生一对小兔(一雄一雌),而每对小兔在它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又能开始生小兔,如果没有死亡,由一对刚出生的小兔开始,一年后一共会有多少对兔子?将问题一般化后答案就是,第n个月时的兔子数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数有很密切的联系。
斐波那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和这个数列看得特别重要,在《算盘书》中兔子问题只不过是书里许多问题中并不特别的其中一个罢了。
但是在此后的岁月中,这个数列似乎和题中的高产兔子一样,引发了为数众多的数学论文和介绍文章(本文似乎也在步此后尘)。
不过在这里我不想介绍浩如烟海的有关斐波那契数列的数学文章,只想欣赏大自然的造化。
在现实的自然世界中,《算盘书》里那样的神奇兔子自然是找不到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大自然使用斐波那契数列。
本期封面上是起绒草椭球状的花头,你可以看见那上面有许多螺旋。
很容易想像,如果从上面俯视下去的话,这些螺旋从中心向外盘旋,有些是顺时针方向的,还有些是逆时针方向的。
为了仔细观察这些螺旋,我们挑选另一种具有类似特点的植物——蓟,它们的头部几乎呈球状。
在下面这个图里,标出了两条不同方向的螺旋。
我们可以数一下,顺时针旋转的
具有13条顺时针旋转和21条逆时针旋转的螺旋的蓟的头部
(和左边那条旋转方向相同)螺旋一共有13条,而逆时针旋转的则有21条。
而下面这幅图中的顺逆方向螺旋数目则恰好相反。
具有13条逆时针旋转和21条逆时针旋转的螺旋的蓟的头部以这样的形式排列种子、花瓣或叶子的植物还有很多(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向日葵),下面的图片是一些看起来明显的例子(可以点击看大图),事实上许多常见的植物,我们食用的蔬菜如青菜,包心菜,芹菜等的叶子排列也具有这个特性,只是不容易观察清楚。
尽管这些顺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它们也并不随机,它们是斐波那契序列中的相邻数字。
这样的螺旋被称为斐波那契螺旋。
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斐波那契螺旋(点击看大图)
这些植物懂得斐波那契数列吗?应该并非如此,它们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才进化成这样。
这似乎是植物排列种子的“优化方式”,它能使所有种子具有差不多的大小却又疏密得当,不至于在圆心处挤了太多的种子而在圆周处却又稀稀拉拉。
叶子的生长方式也是如此,对于许多植物来说,每片叶子从中轴附近生长出来,为了在生长的过程中一直都能最佳地利用空间(要考虑到叶子是一片一片逐渐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的),每片叶子和前一片叶子之间的角度应该是222.5度,这个角度称为“黄金角度”,因为它和整个圆周360 度之比是黄金分割数1.618033989……的倒数,而这种生长方式就决定了斐波那契螺旋的产生。
向日葵的种子排列形成的斐波那契螺旋有时能达到89,甚至144条。
由于是自然规律而并非抽象的数学或哲学原理决定了植物各种器官的排列图样;另外还有具体环境的影响,比如地形、气候或病害,你并不总能找到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
即使是生长得很健康的植物,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仔细观察上面的图片,你会发现螺旋的中心经常是一片混乱。
所以最后还是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由计算机绘制出来的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吧(点击看大图)。
计算机绘制的斐波那契螺旋
斐波那契数列与自然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出现是如此地频繁,人们深信这不是偶然的.
a)细察下列各种花,它们的花瓣的数目具有斐波那契数:延龄草、野玫瑰、南美血根草、大波斯菊、金凤花、耧斗菜、百合花、蝴蝶花.
b)细察以下花的类似花瓣部分,它们也具有斐波那契数:紫宛、大波斯菊、雏菊.
斐波那契数经常与花瓣的数目相结合:
3………百合和蝴蝶花
5………蓝花耧斗菜、金凤花、飞燕草
8…………翠雀花
13…………金盏草
21…………紫宛
34, 55,84…雏菊
C)斐波那契数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排列中发现.例如,在树木的枝干上选一片叶子,记其为数0,然后依序点数叶子(假定没有折损),直至到达与那片叶子正对的位置,则其间的叶子数多半是斐波那契数.叶子从一个位置到达下一个正对的位置称为一个循回.叶子在一个循回中旋转的圈数也是斐波那契数.在一个循回中叶子数与叶子旋转圈数的比称为叶序(源自希腊词,意即叶子的排列)比.多数的叶序比呈现为斐波那契数的比.
d)斐波那契数有时也称松果数,因为连续的斐波那契数会出现在松果的左和右的两种螺旋形走向的数目之中.这种情况在向日葵的种子盘中也会看到.此外,你能发现一些连续的鲁卡斯数①吗?
e)菠萝是又一种可以检验斐波那契数的植物.对于菠萝,我们可以去数一下它表面上六角形鳞片所形成的螺旋线数.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比值
相继的斐波那契数的比的数列
1,2,1.5,1.6,1.6,1.625,1.6153,1.619…
它们交错地或大于或小于黄金比φ的值.该数列的极限为φ.这种联系暗示了无论(尤其在自然现象中)在哪里出现黄金比、黄金矩形或等角螺线,那里也就会出现斐波那契数,反之亦然.
①原注:鲁卡斯数构成一个类斐波那契数列,它起于数1和3,其后继数可由前两个数相加得到.这样,鲁卡斯数列便是1,3,4,7,11,….这个名字是19世纪数学家后来命名的,他们在研究斐波那契再生数列时,给鲁卡斯数列命了名.鲁卡斯数列还可以直接从它与斐波那契数列之间的关系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