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课后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4课《在柏林》作业练习题精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4课《在柏林》作业练习题精编一、词句过关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腮()脂()遐()2、照样子,写词语。
咔嚓咔嚓(ABAB式拟声词):阅读能力大提升3、补充四字词语。
指()画()不()思索神志()4、造句。
不假思索:神志不清:参考答案:1、腮(腮帮)脂(脂肪)遐(遐想)2、哗啦哗啦咕咚咕咚淅沥淅沥3、指手画脚不假思索神志不清4、回答问题前要多加思考,不要总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已到了神志不清的地步。
二、课内阅读1、读文句,回答问题●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问题: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问题: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地做各种动作。
不假思索:文中指小姑娘不经过思考,毫无顾忌地嘲笑他人。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现代文阅读】《在柏林》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在柏林》阅读附答案
在柏林[美]奥莱尔
① 一列火车缓缓驶出柏林。
车厢里坐满了妇女和儿童。
几乎看不出一个强壮的人。
在一辆马车里,有一位白发的战时预备役老兵。
在他旁边是一个虚弱而生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正在独自冥想,乘客们听到她在数:“一,二,三……”在轮子的“咔嗒”声中。
停顿了一会儿后,她不时地重复数数。
看到这种奇怪的行为,两个小女孩指了指,漫不经
心地笑了起来。
一位老人狠狠地瞥了他们一眼,然后车就安静了下来。
②“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这个可怜的女人是我的妻子时,你可能不会笑。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在战场上死去的儿子。
现在轮到我去前线了。
我必须在去之前把他们
的母亲送到疯人院。
”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请找出描述后备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个描述揭示了什么?(2分)
(2)、联系上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为什么车厢里一片可怕的寂静?这样的结局有什么好处?(2分)
参考答案:
(1)《灰白的头发》和《瘦弱的身体》揭示了残酷战争对无辜人民身心的巨大伤害。
(2)失去了三个儿子
(3)一方面,这种环境描述描述描述了在听到老兵们“可怕的沉默”的话语后,车
厢里的人们内心的震惊;一方面,它不仅表现了人们极度沉重的心情和车厢里的悲伤气氛,还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图文讲解+练习在柏林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3、“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4、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视频朗读知识点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课内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
前文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柏.林()嗤.笑()车厢.()后备役.()寂.静()咔嚓.()旅.客()独自沉.思()二、读拼音,写词语。
huǎn màn jiàn zhuàng shén zhì bú qīng zhǐ shǒu huà jiǎo()()()()dà gài tíng dùn bú jiǎ sī suǒ xū ruò duō bìng()()()()三、解释下面的词语并造句。
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四、选词填空。
果然显然1.()她在独自沉思。
2.妈妈答应带我去看电影,星期六我们()去看电影了。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六、课文理解。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2.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参考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柏.林(bó)嗤.笑(chī)车厢.(xiāng)后备役.(yì)寂.静(jì)咔嚓.(chā)旅.客(lǚ)独自沉.思(chén)二、读拼音,写词语。
huǎn màn jiàn zhuàng shén zhì bú qīng zhǐ shǒu huà jiǎo(缓慢)(健壮)(神志不清)(指手画脚)dà gài tíng dùn bú jiǎ sī suǒ xū ruò duō bìng(大概)(停顿)(不假思索)(虚弱多病)三、解释下面的词语并造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14 在柏林(含答案)
14 在柏林一、填空题(共6题)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咔嚓..(______)(______)嗤.笑(______)不假.思索(______)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不能重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男子(__________)的头发(__________)的老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神志(_____)不假(_____)指(_____)画(_____)一片(_____)1.小姑娘看到(_____)的老妇人重复地数数,(_____)地嗤笑起来.2.那个男人站在路边(______),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愤怒地看着他.4.形近字组词.思(________)指(________)假(________)神(________)箱(________)腮(________)脂(________)遐(________)伸(________)厢(________)5.按课文内容填空.(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思_____________而射之.(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____________的人,能比较_____________,会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3)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_______________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________和_________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获得了_________.6.查字典填空,并选择恰当字义的序号填在括号里.“甩”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再查音节(___);用数笔画查字法应查(___)画.“甩”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抡,扔. ②抛开,抛弃.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甩.卖(____) B.甩.袖子(____)二、选择题(共6题)7.小明在作文中要写“kè尽职守”这个词,但是他拿不准是哪个kè字,查《现代汉语词典》以后,发现四个kè字,根据意思小明应选择的一项是()A.刻:形容程度极深B.恪:谨慎而恭敬C.克:克服;克制D.客:客人8.“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画面,原因是()A.那些健壮的男子都去打仗了. B.那些健壮的男子都外出工作去了.C.这是一趟妇女和孩子的专列.9.为下面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是一个非常的星球.②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了,草木丛林也都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A.干燥干枯干涸B.干枯干涸干枯C.干燥干涸干枯D.干涸干枯干燥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雪花漫天飞舞着,曾经活跃在田野里的各种动物都已__________.(2)我之所以说这件事,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__________地下结论.(3)鼓浪屿环境__________清静,风景独秀,不失为一个放松身心、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A.销声匿迹轻率幽雅 B.杳无音信轻易优雅C.销声匿迹轻易优雅 D.杳无音信轻率幽雅11.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苍穹.(qóng)羞.涩(xiū) 瞻.仰(zhān) 柏.林(bó)B.豁.开(huō) 鳌.头(āo) 姓郝.(hǎo) 旗帜.(zhì)C.狞.笑(níng) 魁.梧(kuí) 协商.(shāng) 肆虐.(nüè)D.嘟囔.(náng) 汹.涌(xiōng) 明朗.(lǎnɡ)擎.着(qīnɡ)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妈妈带我去参加蝴蝶展览. B.我们要做到讲究卫生的习惯.C.秋天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地方. D.亮亮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三、语言表达(共2题)13.按要求改写句子.1.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2.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瘦弱的老妇人.(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按要求改写句子.1.从会场上爆发出来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不改变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在前面玩竹节人,坐在后面的同学怎能不看着着迷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列缓慢驶出柏林的火车的车厢里坐着妇女和孩子.(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过玩这个游戏,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信息匹配(共4题)15.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后打“√”,错误的请改正在括号里.柏.(bái)林(_______)战役.(yì)(_______)咔嚓.(cā)(_______)嗤.(chī)笑(_______)傻.(shǎ)笑(_______)重.(chóng)复(_______)16.给“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之:①的;②指弈秋的教导;③指鸿鹄;④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17.给加点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固:A.结实;B.坚决地;C.本来;D.姓.(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_____)(2)战士们固.守阵地,不让敌人前进一步.(_____)(3)傣家竹楼不但有利于防酷暑和湿气,而且坚固.耐用.(_____)18.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1.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gào)将至,思援弓缴.(zhuó jiǎo)而射之.2.为是其智弗.(fèi fú)若与.(yú yù)?曰.(rì yuē):非然也.3.孰.(shú shóu)为汝.(nǔ rǔ)多知乎?五、现代文阅读(共6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霍金——轮椅上的勇士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从不(抱报)怨,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他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夸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倔强)地重新“站”起来.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坚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19.用“√”标出文中括号内使用正确的字词.(抱报)怨(炫耀夸耀)(顽强倔强)(坚艰)难20.第1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21.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抄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22.理解下列词语在短文中具体指什么.“横冲直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行动的恶果:__________________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站”字为什么加引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读完短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吧?请把你想对霍金说的话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kā chā chī jiǎ2.健壮飘逸年迈年轻乌黑慈祥神秘亮丽恶毒3.不清思索手脚寂静神志不清不假思索指手画脚4.思念手指真假出神箱子两腮脂肪遐想伸手车厢5.专心致志鸿鹄将至援弓缴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镭青春信念 10项奖金 16种奖章 107个名誉头衔两次诺贝尔奖6.S suai 5 ②①7.B8.A9.C10.A11.C12.C13.走之前,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 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14.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从会场上爆发出来. 我们在前面玩竹节人,坐在后面的同学看着都着迷. 车厢里坐着妇女和孩子. 通过玩这个游戏,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或玩这个游戏,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15.bó√ chā√√√16.①②③④17.C B A18.hú zhuófú yú yuēshú rǔ19.抱夸耀顽强艰20.设问排比21.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22.指霍金驱动着轮椅在路上艰难地前行. 指霍金多次从轮椅上跌倒下来. 23.“站”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并不是指霍金真的站立起来,而是指他与命运顽强抗争,即使跌倒了,也能顽强地回到轮椅上继续工作.24.霍金爷爷,您是科学巨匠,您为了科学工作呕心沥血,虽然您身有残疾,但您那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会视您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作业第14课《在柏林》(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4.在柏林课时作业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是()A.柏.(bó)林嗤.(cī)笑B.咔.(kā)嚓.(cā)健状.(zhuàng)C.后备役.(yì)不假.(jiǎ)思索D.指手划.(huà)脚气氛.(fèn)2.下列一段话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质疑”就是独立思考,敢于提问。
如果要追根问底,就不要怕所谓的“教师权威”。
B.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就是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
C.因为敢与“质疑”,所以学得更好。
D.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都要不是敢于“疑”,而是善于“疑”。
3.下列句子对小说主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歌颂老兵一家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B.反映战争在人们心灵深处造成的巨大灾难。
C.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侵略战争的罪恶。
D.暗示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李阳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
B.教育是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C.万名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盐城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D.通过“我心中的英雄”评选活动,全社会掀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热潮。
5.对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理解不正确的是( )A.“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了震撼。
B.“静得可怕”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C.“静得可怕”是基于老兵说话的同时眼光散发出的威慑力。
D .“静得可怕”激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与愤恨。
二、填空题6.读拼音写词语:b ó lin ji àn zhu àng b ù ji ǎ s ī su ǒ h òu b èi y ì zh ǐ sh ǒu hu à ji ǎo(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7.形近字组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4课《在柏林》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柏林:德德国首都和第一大城市。
位于东部施普雷河与哈弗尔河交汇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柏林分成东、西两区。
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柏林墙拆除,东、西柏林合并,成为德国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组词。
思()指()假()神()腮()脂()遐()伸()二、照样子,写词语。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在柏林》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在柏林》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柏.(bǎi bó)林傻.(shǎ sā)笑寂静.(jìn jìng)战役.(yì yù)嗤.(chī chǐ)笑咔嚓.(cā chā)二、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指()画()一片()神志()不假()1. 那个男人站在路边(),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愤怒地看着他。
2. 小姑娘看到()的老妇人重复地数数,()地嗤笑起来。
三、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 《在柏林》是国作家写的一部微型小说,内容以为背景,表明了。
2.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的原因可能是。
四、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 用“”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语言的句子,他的一番话让两位小姑娘不再笑的原因是。
2. 那位老妇人不断地重复数着“一、二、三”,是对的痛苦诉说,也是作者对战争的。
3.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写“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文中最后一段写“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两处的“静”有什么区别呢?五、拓展延伸。
课文深刻揭露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古代也有许多描写战争或将士戍边的诗词,这些诗词或悲壮,或豪迈。
部编版六(上)一课一练:第14课《在柏林》(附答案)
部编版六(上)一课一练第14课《在柏林》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是( )A.退役( yì) B.嗤笑(chī) C.咔嚓(kǎ) D.寂静(jì)2.选字填空既即慨概(1)她猛回头,微微笑了起来,随( )呆呆地坐着。
(2)( )然母爱如此不可思议,那么拥有者便是一个幸运儿了。
(3)-场春雨从天而降,大( )是天上的仙人失手打翻了酒杯。
(4)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 )多。
3.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中“嗤笑”一词指____地笑,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_。
清你结合下面的描述,写出与“笑”有关的词语。
(1)无意义地一个劲儿地笑。
( )(2)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
( )(3)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 ) 4.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课内四字词语(1)他没有思考,迅速地一口答应下来。
( )(2)一个失去了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的人躺在地板上喃喃自语。
( ) 5.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A.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伤的气氛B.这句环境描写衬托出老兵内心的愤怒,他痛恨小姑娘的无情C.这句话让人们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震撼,深深地感到战争的可怕D.这样的结尾含蓄,发人深省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②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③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④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1)片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第_____句是描写“面”,第___句是描写“点”。
(2)片段中画“___”的句子暗示了_______________,结合老妇人的言行,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同步练习及答案
14 在柏林快乐积累一、用“\”画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柏.林(bó băi)寂静.(jìn jìng)总得.(dé děi)咔嚓.(cā chā)嗤.笑(chī cī)后备役.(yì yù)二、用“笑”组词,并填空。
( ) ( ) ( )1.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 )起来。
2.受到别人的( )并不可怕,关键是你不要妄自菲薄。
3.老师( )着迎接新同学的到来。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随后就;立刻。
( )2.形容说话做事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 )3.知觉和理智不清楚,失去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 )4.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在柏林》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奥菜尔。
( )2.课文以《在柏林》为题,一是揭示二战背景下特定的社会环境;二是以小见大,以一节车厢里发生的小事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 )3.《在柏林》和《桥》这两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上都采用了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
( )4.小说按篇幅及内容一般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
( )精彩挑战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怪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大笑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平静),静得可怕。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在柏林 一课一练及答案
14 在柏林
一、组词。
思()指()假()神()
腮()脂()遐()伸()
二、造句。
不假思索:
指手画脚:
三、本文两次写到小姑娘“笑”的目的是()
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四、阅读练习。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坐在他身边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做了怎样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一、思想腮红手指脂肪假期闻名遐迩神仙伸手
二、老师的问题出来后,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
不了解情况就不要在一边指手画脚。
三、AC
四、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2.“身体瘦弱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
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14在柏林(含答案)
14 在柏林
一、组词。
思()指()假()神()
腮()脂()遐()伸()
二、造句。
不假思索:
指手画脚:
三、本文两次写到小姑娘“笑”的目的是()
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四、阅读练习。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坐在他身边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做了怎样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一、思想腮红手指脂肪假期闻名遐迩神仙伸手
二、老师的问题出来后,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
不了解情况就不要在一边指手画脚。
三、AC
四、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2.“身体瘦弱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15课《在柏林》课文解析及练习(解析版)—2020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五四制
15课《在柏林》课文简介《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一部微型小说。
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肉体苦痛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
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斗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
作者的笔写出了战斗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头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课文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缘由及后续也即将上战场的故事。
反映了战斗对人民带来的损害以及作者对战斗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原文阅读在柏林[美]奥莱尔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明显她在独自深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怪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考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知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或许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斗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安静,静得可怕。
学问点多音字柏:bó (柏林)bǎi (侧柏)bò (黄柏)数:shǔ(数一数) shù(数学)假:jiǎ(不假思考) jià(度假)理解词语深思:深思。
奇怪:跟寻常的不一样;惊异而特殊。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教导、批判。
造句:他总宠爱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考: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快速。
2019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在柏林 一课一练及答案
14 在柏林
一、组词。
思()指()假()神()
腮()脂()遐()伸()
二、造句。
不假思索:
指手画脚:
三、本文两次写到小姑娘“笑”的目的是()
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四、阅读练习。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坐在他身边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做了怎样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一、思想腮红手指脂肪假期闻名遐迩神仙伸手
二、老师的问题出来后,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
不了解情况就不要在一边指手画脚。
三、AC
四、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2.“身体瘦弱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赛课课件】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课后练习课件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4/12021/4/12021/4/1Apr-211- Apr-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4/12021/4/12021/4/1Thursday, April 01,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4/12021/4/12021/4/12021/4/14/1/2021
3.品析课文。
(3)下列对“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D
(
)。
A.人们被老兵的神态吓住了,都不敢说话了。
B.老兵的一席话引起了全车厢所有人的理解与同情。
C.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对老妇人未来悲惨命运的思考。
D.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深深感到了战争带来
的可怕灾难。
4.根据课文内容,做一做。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4/12021/4/12021/4/12021/4/1
谢谢大家
“扫”:①除去,消灭;②很快地左右移动;③归拢在 一起;④拿笤帚等除去尘土或垃圾。 (1)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 ( ② )
·
(2)我把妈妈做的饭一扫而光。 ( ① )
· (3)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 ④ ) (4)他揣起机枪,对着敌人一阵扫·射。 ( ② )
3.品析课文。
(1)小姑娘的“笑”在文中又怎样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恰
语文(RJ) 六年级上册
课后练部分
14 在柏林
1.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
项是( C )。
A.老师提出问题后,聪明的同桌不假思索地举
起了手。
····
《在柏林》课后习题
《在柏林》课后习题姓名:完成情况:一、本文两次写到小姑娘“笑”的目的是()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1、正确的打“√“”,错误的改正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按要求写句子。
1、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
(改为双重否定句)2、小姑娘嗤笑起来。
(扩句)4、温故知新《在柏林》是()国作家()写的一篇小小说,文章讲的是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的妻子送往()的故事,文章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及作者对()的厌恶和对()的渴望。
5、课文剖析。
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画面,原因是()A、那些健壮的男子都去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了。
B、那些健壮的男子都外出工作去了。
C、这是一趟妇女和孩子的专列。
2、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1)用横线画出关于描写老妇人身体状况的词语。
(2)读了这两句话,我们心中的疑问是()。
A、老妇人为什么会变得神志不清B、老妇人为什么会重复数着“一、二、三”?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是老兵生了两个小姑娘的气,因为两个小姑娘太不尊重老人了。
()(2)文中两次写到小姑娘的笑,第二次的笑使故事发展到了高潮。
()6、重点思考1、老妇人之所以神志不清地数着“一、二、三”是为什么?她丈夫为什么要把她送进疯人院?2、如何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 在柏林 一课一练及答案
类文阅读-14 在柏林战地钟声(节选)海明威罗伯特·乔丹听到枪声,而且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现在枪声逼近了,但是公路转弯处还是看不见车辆、坦克或者人。
他朝桥头走了一半路,公路上还是没动静;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仍然没有动静。
他手里的线也放得很顺利,没有缠上任何东西。
当他手拿电线远远伸出桥外以免电线缠上桥架时,那边公路上还是没动静。
他上了公路,对岸公路上还是没动静。
接着他顺着公路内侧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小沟迅速地退着走,同时把电线轻轻地绷紧;他的动作就像棒球场上外野手退着接飞球一样。
这时,他快到安塞莫藏身的路标石碑对面了。
然而对岸还是没有动静。
后来他听见卡车沿公路开下来。
他扭头一看,卡车已经驶上桥头长坡。
他一甩手,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了一圈,对安塞莫大喊一声:“炸桥!”他双脚一蹬,又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一圈,同时往后一靠,把电线拉紧。
卡车声继续从后面传来,前面是公路、打死的哨兵、长桥和对岸一段没有动静的公路。
接着,轰然一声,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他把脸埋在布满鹅卵石的山沟里,两手紧抱着头,这时候才感到爆炸的气浪向他冲过来。
他把脸贴着鹅卵石的时候,桥梁落了下来,就落在原来桥架的地方。
一股熟悉的黄烟夹着辛辣的气味向他滚过来,接着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钢铁碎片下完以后,他还活着。
他抬头往桥上看去,桥梁中段已经没有了。
桥上和公路上散了一地缺缺凹凹的钢条铁片;由于是新炸断的,边子和头子都发亮。
那辆卡车离桥一百码左右停住了,驾驶员和同车的两个人朝着一条排水沟奔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然——()迅速——()熟悉——()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A.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B.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C.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3.从文中找出罗伯特·乔丹布线的路径,用“”画出来。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15课《在柏林》课文解析及练习%28解析版%29—2020年秋山东省济宁市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5课《在柏林》课文简介《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一部微型小说。
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
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
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课文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也即将上战场的故事。
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原文阅读在柏林[美]奥莱尔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知识点多音字柏:bó (柏林)bǎi (侧柏)bò (黄柏)数:shǔ(数一数) shù(数学)假:jiǎ(不假思索) jià(度假)理解词语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读了这两句话,我们心中的疑问是()。
A.老妇人为什么会变得神志不清
B.老妇人为什么会重复数着“一、二、三”?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是老兵生了两个小姑娘的气,因为两个小姑娘太不尊重老人了。()
(2)文中两次写到小姑娘的笑,第二次的笑使故事发展到了高潮。()
六、重点思考
1.老妇人之所以神志不清地数着“一、二、三”是为什么?她丈夫为什么要把她送进疯人院?
2.如何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
五、课文剖析。
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画面,原因是()
A.那些健壮的男子都去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了。
B.那些健壮的男子都外出工作去了。
C.这是一趟妇女和孩子的专列。
2.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改为双重否定句)
2.小姑娘嗤笑起来。(扩句)
四、 温故知新
《在柏林》是()国作家()写的一篇小小说,文章讲的是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
的妻子送往()的故事,文章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及作者对()的厌恶和对()的渴望。
《柏林》练习
班级:座号:姓名:完成情况:
一、本文两次写到小姑娘“笑”的目的是( )
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一、正确的打“√“”,错误的改正
二、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