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与当代乡土--第24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摘 要:第24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0月17至10月20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学生围绕“传统民居与当代乡土”这一主题与“传统民居特色与价值再认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当代民居(乡土)建筑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与建设”四个分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传统民居(聚落)与当代乡土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研究新动向。
关键词:传统民居;当代乡土;传统聚落;乡村振兴;学术会议
Abstract :The 24th Annual Academic Conference of Chinese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was held a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More than 300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outstanding young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xchanged their thoughts and ideas on the them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and four subthem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 of 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dwellings(vernacular)”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conference presented the lates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new trend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settlements) research at multiple levels and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traditional dwellings;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rural revitaliz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4144(2019)-12-86(5)
作者简介
林祖锐,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
刘晓晖,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李双双,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与当代乡土
——第24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综述
林祖锐 刘晓晖 李双双
2019年10月17至10月20日第24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厚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共同承办。会议共收到了295篇投稿论文,通过三次评选择优选取96篇入选优秀论文集并由中国建筑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时评选出优秀论文16篇并在大会闭幕式上颁发获奖证书。会期共举办了9场主旨报告及50场分论坛报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专业单位的三百余名民居建筑学者和优秀青年学生围绕“传统民居与当代乡土”主题,以及“传统民居特色与价值再认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当代民居(乡土)建筑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与建设”四个分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大会主题旨在通过向历史回溯,探讨新时期传统民居(聚落)的深层价值及对当下城乡建设的启示意义,同时关注因应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当代民居的发展与流变。
1 传统民居特色与价值再认识
传统民居是民居建筑研究会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的核心阵地,其蕴藏的营建智慧对现代民居乃至现代建筑设计产生着恒久的影响力,传统民居的特色与价值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重新认知,在本次会议上诸多专家学者就这一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民居建筑大师、厦门大学教授戴志坚先生在主旨报告《中国南方民系与福建建筑流派研究》中,以汉民族共同体两大支脉“北系”和“南系”为引子,介
绍南方五大民系形成与分布特征,阐述了福建省的建筑流派大致可分为:闽南地区(泉州派、漳州派、潮州派);莆仙地区(莆仙派);闽东地区(福州派 、福安派);闽北地区(闽北派);闽中地区(永安派);闽西地区(客家派)六大地区九大派,分别对福建省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总结。戴教授在结论中指出:传统民居具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应当尊重和保护它,从居住现状与环境上我们必须改造和发展它[1]。戴教授对福建建筑流派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福建地区传统民居的营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也有助于外地人感受闽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和融合性,更好地了解我国南方民系。
华东理工大学张杰教授作了《闽南古厝二维立面参数化解构》的报告,通过研究技术优化创新,基于ArcGIS平台对闽南古厝立面进行二维参数化解构,以此揭示闽南古厝立面数理关系,为进一步解析闽南古厝美学表征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美术学院石宏超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整体的匠艺探寻到个体的匠心关照——传统匠师营造“口述史”研究探微》,通过在民居匠艺研究中引入口述史的方法,再认识传统民居的营造工序和价值特征;吉林建筑大学金日学副教授在分论坛报告《朝鲜族农村住宅居住空间特性及地域重构》中以建筑计划学方式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民居的空间特性及变迁过程,从技术形态和空间形态两个方面总结了朝鲜族民居的特色和价值;塔里木大学赵会讲师的报告题目为《环塔里木盆地传统民居的生态融合与适应——以和田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对和田地区的地理区位、文化特征及民居建筑形态的分析,归类出和田传统民居的类型与民居的生态融合联系,对当下和田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性;本次入选论文集[2]的《赣中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研究》《基于住居学的蒙中牧区民居演变的现代适应性研究》《苏州民居中蟹眼天井的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研究》分别从生态学、住居学、小尺度空间的视角来研究传统民居的特色与价值,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民居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2 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中国传统聚落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凝聚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
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深厚意蕴,表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
记录并表征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系统、哲理思想、宗
法观念、环境意识和思维特征,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利用
价值,如何开展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是当下民居
建筑学界的热点话题[3]。
华南理工大学肖大威教授的主旨报告《传统聚落与
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首先介绍了传
统聚落和民居研究的历程,肖教授通过对传统聚落和民
居建筑类型、基本形制和环境关系方面进行研究,得到
聚落与民居景观背后的信息,如技术材料发展、生态环
境影响、经济形态差异等等,这不仅反映出人地关系,
让我们了解鲜明的区域人文特色,而且对于理解地域性
人类社会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肖教授认为几乎所有的
民俗、观念、形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源自居住所处的
自然气候和地貌环境,这正是文化地理所要研究的重要
内容,而人文因素又包含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意识
文化,通过了解人文因素,我们可系统揭示民居建筑科
学和生态节能的地方经验与智慧、探寻村落布局和民居
营造中的制度文化、探索揭示物质空间中的经济条件与
意识文化。肖教授将文化地理学应用到传统聚落的研究中,为我们展现了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的重大意义。
在主旨报告《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利
用的思考与探索》中,西南民族大学赵兵教授首先概括
了藏羌彝走廊地带具有“多民族、多宗教、多分布、多
边缘”的特点,从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提出了
该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框架由基础理论与村落现状、应用实践与民族特色、数字化构建与模式创新三
部分构成,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的
内容,提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从村落文化遗产价
值评估体系的构建和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活用体系
的构建两个方面考虑。最后总结传统村落精细化保护
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提高保护发展规划的编
制实施和监督服务水平,真正让村民成为传统村落保
护和发展的主体,努力追求“立足本地资源、激发内
生活力、加强社会合作、促进活态传承”的思路。赵
兵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创作实践经验为传统聚落的
保护与更新带来启发。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