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光的世界里单元练习卷(解析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光的世界里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以下情景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A.影子的形成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C.水中筷子弯曲了D.小孔成像
【解答】解:
(1)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水中筷子弯曲了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选:C。
2.大伟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
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D.蜡烛的倒立像
【解答】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D。
3.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50°,反射角为()
A.0°B.40°C.50°D.90°
【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等于50°。
故选:C。
4.如图,小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把周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
接着,他再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关于周老师的眼睛和眼镜说法正确的是()
A.周老师是近视眼,戴凹透镜
B.周老师是近视眼,戴凸透镜
C.周老师是远视眼,戴凹透镜
D.周老师是远视眼,戴凸透镜
【解答】解: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延迟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近视眼的。
故选:A。
5.如图是一位同学眼球成像的示意图,他所患眼疾及矫正视力应配戴的透镜类型是()
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进行矫正,故D正确。
故选:D。
6.彩色电视机呈现出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是()A.品红、黄、蓝B.品红、绿、紫C.红、绿、蓝D.红、黄、绿【解答】解:彩色电视机荧屏上呈现各种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故ABD 错误、C正确。
故选:C。
7.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经透镜形成了倒立缩小的虚像
B.蜡烛向左移会让清晰的像变大一点
C.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跟图中情形相同
D.图中的凸透镜的焦距大约是10cm
【解答】解:
AC、由图可知,此时的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则所成的像是实像;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A错误,C正确;
B、蜡烛向左移,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会变小,故B错误;
D、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u=20.0cm
>2f,f<v=10cm<2f,解得5.0cm<f<10.0cm,故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10cm,故D错误。
故选:C。
8.如图1所示,从P点发出的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P′点。
现有一条光线也从P点发出,经过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如图2的四种表示中,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答】解:由题知,P′是P点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那么由P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一定过像点P',由图2知,甲图正确,乙、丙、丁错误。
故选:A。
9.用显微镜和开普勒望远镜观察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作用相同,都能得到物体倒立、放大的实像
B.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作用相同,都能将物镜成的像放大
C.显微镜和望远镜所观察的像与物体比较都是放大的
D.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为得到正立的像,都应先将物体倒放
【解答】解:
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物体时,最终目镜成的像相对物体是倒立的;
理论上将物体倒放是可以得到正立的像,但是望眼镜无法将远处的物体倒放,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已使被观察物体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解答】解:显微镜的物镜是将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的作用,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应缩小物距,才能使像变大;
显微镜的目镜是起一个放大镜的作用,以物镜所成的像为物体,再进行二次成像,此时的“物体”在目镜的焦距之内,根据放大镜“物远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应使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对照选项可知,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11.小华站在与水平地面垂直的平面镜M前,如图,现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1cm,小华在平面镜中的像将()
A.向上移动1cm B.向上移动2cm
C.向下移动1cm D.不动
【解答】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小华静止不动,若把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向上平移1cm时,镜中像不会移动。
故选:D。
12.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为了不踩到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和背着月光走时,该如何选()
A.背着月光走时走亮的地方,迎着月光走时走亮的地方
B.背着月光走时走亮的地方,迎着月光走时走暗的地方
C.背着月光走时走暗的地方,迎着月光走时走暗的地方
D.背着月光走时走暗的地方,迎着月光走时走亮的地方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
(1)如图,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所以迎着月光走时走暗的地方。
(2)如图,背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水面暗;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少量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亮,所以背着月光走时走亮的地方。
故选:B。
13.小梅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A.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应该将蜡烛B也点燃
B.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会变大
C.蜡烛A与蜡烛B的连线与玻璃板不一定垂直
D.取下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一张光屏,光屏上不会出现蜡烛A的像
【解答】解:A、实验中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玻璃板前后对比不明显,后面蜡烛A的像不容易观察,效果不明显。
故A错误;
B、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物大小相等,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
C、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故C错误;
D、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而平面镜成虚像,故取下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
一张光屏,光屏上不会出现蜡烛A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14.光从室外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A.B.
C.D.
【解答】解: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右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折射:先过O′点垂直玻璃左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的左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
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右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故选:B。
15.在平静的湖面能看到“鱼在白云中穿梭,鸟在水草中翱翔”的美丽奇观。
在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描述人看见水中的“鱼”或“鸟”的光路图的是()
A.
B.
C.
D.
【解答】解:AB、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A选项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B选项中光的传播方向错误,故AB错误;
C、人看见水中的“鸟”是由于光的反射,不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D、鸟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逆着反射光线看上去,看
到的是鸟在水中的虚像,如图所示,故D正确。
故选:D。
16.仔细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图中的光路示意图正确的是()
A.B.
C.D.
【解答】解:白色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由上至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由于紫光的折射率最大,所以偏折最大;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则偏折程度最小。
故屏上端为红光,屏下端是紫光。
故选:A。
二、填空题。
1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当把蜡烛从a点移动到c的过程中,像的大小逐渐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蜡烛位于d点时,光屏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解答】解:当把蜡烛从a点移动到c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当蜡烛位于d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故答案为:变大;不能。
18.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雷雨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在空气中光速大于声速的缘故。
【解答】解: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说明队就排直了,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队伍排直的时候,该同学就会挡住前面所有同学射向自己眼中的光;
发生雷电时,闪电和打雷总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由于在空气中光速大于声速的缘故。
故答案为:光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光速大于声速的缘故。
19.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位,初中生近视比例高达71.6%,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是一大主要原因。
如图所示,乙(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凹(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故图乙是近视眼的成像光路示意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使光线发散一些。
故答案为:乙;凹。
20.如图甲所示是小壮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实验中将蜡烛A远离
玻璃板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的像将偏高(选填“低”或“高”)。
【解答】解:(1)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2)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A的像将偏高;
故答案为:不变;高。
2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凸透镜组成,它的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填光学仪器名称),使物体成倒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
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境,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这样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个投影仪。
故答案为:投影仪;放大。
22.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 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5°,则此时水面上的反射角会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若此时保持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顺时针转过10°,则此时的反射角为10°。
【解答】解: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5°,但水面总是水平的,所以入射光线仍与水面垂直,故此时水面上的反射角不变。
若此时保持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顺时针转过10°,则此时入射角为1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此时的反射角也为10°。
故答案为:不变;10。
23.河水看起来比真实的要浅,这是光的折射缘故,所以不要贸然下河游泳。
小军眼睛近视了,医生会给他配戴合适的凹(选填“凸”或“凹”)透镜。
【解答】解:
(1)光线由水中进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水变浅了;
(2)小军的眼睛近视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光线推迟会聚,使像成在视网膜上;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他应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折射;凹。
24.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七色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色光屏上会呈现红色;保留红色玻璃,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则绿色纸板上会呈现黑色。
【解答】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
在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绿色纸板只能反射绿光,其他光线被它吸收,所以我们能看到黑色。
故答案为:光的色散;红;黑。
三、作图题。
25.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重合,即:上半部分在空气中,下半部分在水中,请在图中作出已知光线的入射光线,以及入水后的折射光线。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由此可以画出这条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2)过入射点垂直于水面作出法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6.如图所示,S′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凸透镜左侧焦点F。
要求:
(1)画出点光源S;
(2)补充入射光线;
(3)画出反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解答】解:(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据此做出发光点S;
(2)由图可知,像与反射光线的连线与镜面的交点为反射点,连接S和反射点,该光线为入射光线;
(3)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7.画出图中一束光线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光路。
【解答】解:
(1)第一条光线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
(2)第二条光线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即折射光线向三棱镜的底边偏折。
如图所示:
28.如图所示,墙上竖直挂着一块平面镜MN,站在地面上的小明对着镜子看自己。
用带箭头线段AB表示小明,并假设小明的眼睛在箭头顶端,虚线表示墙。
(1)作出小明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他能否通过该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并作图分析。
【解答】解(1)分别作出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小明在平面镜中的像。
如图所示:
(2)人若能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需满足的条件是:人的头顶和脚反射的光,经镜子反射后都能进入人的眼睛,即人像的上、下两端与眼睛的连线必须都穿过镜子。
如图
所示,AB表示人的全身,A点表示人眼的位置。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人的像A'B'.将A'和A,B'和A分别用直线连接起来。
由图可知,B′A没有穿过平面镜,所以他不能通过该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1)不能;图和分析见解答。
四、实验探究题。
29.如图乙所示是小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烛焰、光屏、凸透镜三者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3)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和光屏调整到图乙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缩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的照相机(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4)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再次看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接着用一块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是完整(“完整”或“不完整”)的。
(5)若将一远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接着要将光屏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解答】解:(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由图甲可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焦点,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所以焦距为60.0cm﹣50.0cm=10.0cm;
(3)由图乙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0.0cm﹣20.0cm=30.0cm,即物距大于2f,所以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时,可以在光屏上再次看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如果凸透镜被某同学用遮光布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还是完整的;
(5)若将一远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此时的像会向左移动,要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像才能清晰。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10.0cm;(3)缩小;照相机;(4)放大;完整;(5)靠近。
3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
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为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反复测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
(2)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此时在纸板F上不能(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填“存在”或“不存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在图甲中,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射到O点,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1)在此题中,要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反复测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
(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只有在E,F板在同一平面上时,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则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图甲中,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射到O点,光将沿OA方向射出。
故答案为:(1)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反复测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得到普遍规律;(2)不能;存在;证明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OA;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亮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实验中,小亮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是为了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且玻璃板越薄(选填“厚”或“薄”)实验效果越好;
(2)小亮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可看到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大小相等,撤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发现光屏上没有承接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选填“实”或“虚”)像;
(3)小亮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所示,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小亮在某次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未点燃的蜡烛B,发现无论怎样在水平面上移动,都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在水平面上。
【解答】解:(1)本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大小完全相等的蜡烛A和B是为了便于比较物与
像的大小关系;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大小相等;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当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小亮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所示,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在水平面上。
故答案为:(1)大小;确定像的位置;薄;(2)像与物大小相等;虚;(3)刻度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在水平面上。
五、计算题。
32.某人看见闪电经过5s才听到雷声,那么,
(1)人们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2)打雷处到这个人的距离约为多少km?
【解答】解:(1)人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2)根据公式v=得,打雷处距人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1.7km。
答:(1)人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2)打雷处到这个人的距离约为1.7km。
33.人类至今唯一一个亲身访问过的天体就是月球。
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108米。
激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用激光反射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
(1)经过多少秒在地面接收到返回的激光信号?
(2)能否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