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通用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通用8篇)
《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下面小编收集了两篇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篇1
作品原文
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⑵。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⑶?
青青子佩⑷,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⑸,在城阙兮⑹。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
词句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
嗣(yí)音: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
白话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2][3]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
世则学校不修焉。
”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
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
”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2]
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
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篇2
君子阳阳
原文: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译文
舞师喜洋洋,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
心里乐又爽!
舞师乐陶陶,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
快乐真不少!
注释
①君子:指舞师。
阳阳:洋洋得意。
②簧:古乐器名,竹制,似笙而大。
③我:舞师(君子)的同事。
由房:为一种房中乐。
毛传:“由,用也。
国君有房中之乐。
”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
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
”一说由房即游放。
④只且(音居):语助词。
⑤陶陶:和乐舒畅貌。
⑥翿(音道):歌舞所用道具,用五彩野鸡羽毛做成,扇形。
⑦由敖:当为舞曲名。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
”郑笺:“右手招我,欲使我从于燕舞之位。
”朱熹《诗集传》:“骜,舞位也。
”
鉴赏
关于此诗题旨,历来争论不一。
《毛诗序》说:“《君子阳阳》,闵周也。
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
”说乐官遭乱,相招下属归隐,据诗中“招”字为说。
朱熹《诗集传》认为“盖其夫既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安于贫贱以自乐,其家人又识其意而深叹美之。
”说征夫归家与妻子自乐,据诗中“房”字为说。
从诗文本身来看,是描写舞师与乐工共同歌舞的场面。
执簧、执翿与《邶风·简兮》中伶官执籥、秉翟相似。
说明东周王室衰微,苟安洛阳,仍有专职的
乐工和歌舞伎以供统治者享乐。
诗共三章,摄取了两组歌舞的画面,一是奏“由房”、一是舞“由敖”。
“由房”可能是“由庚”、“由仪”一类的笙乐,属房中之乐。
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
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
”而“敖”可能即骜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
”今天已不知两舞曲的内容,但从君子(舞师)“阳阳”、“陶陶”等神情上看,当是两支欢快的舞乐。
“其乐只且”恰恰说明其乐之甚。
“只”,韩诗作“旨”;《诗三家义集疏》:“旨本训美,乐旨,犹言乐之美者,意为乐甚。
”
诗的格调流美。
所演奏的是房中宴乐,乐曲比较轻快,而演奏者本人也自得其乐,《程子遗书):“阳阳,自得。
陶陶,自乐之状。
皆不任忧责,全身自乐而已。
”想见舞师与乐工是乐在其中。
诗人为乐工,故诗中“我”在描写歌舞场面时也就比较轻快,牛运震《诗志)评曰:“读之有逸宕不群之概。
”这与《王风》其他篇章那种苍凉的风格迥然不同。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篇3
《国风·魏风·硕鼠》
先秦:佚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通汝)
《国风·魏风·硕鼠》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
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国风·魏风·硕鼠》注释
硕鼠:大老鼠。
一说田鼠。
无:毋,不要。
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三岁:多年。
三,非实数。
贯:借作“宦”,侍奉。
逝:通“誓”。
去:离开。
女:同“汝”。
爰:于是,在此。
所:处所。
德:恩惠。
国:域,即地方。
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
”一说同值。
劳:慰劳。
之:其,表示诘问语气。
号:呼喊。
《国风·魏风·硕鼠》赏析
《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
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
”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
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
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
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
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
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
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
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
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
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国风·魏风·硕鼠》创作背景
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经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奴隶更由逃亡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
《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篇4
《国风·郑风·狡童》
先秦:佚名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国风·郑风·狡童》译文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和我说话?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饭也吃不下。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与我共餐?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觉也睡不安。
《国风·郑风·狡童》注释
狡童:美貌少年。
狡,同“姣”,美好。
一说为狡猾,如口语说“滑头”之类,是戏谑之语。
彼:那。
维:为,因为。
不能餐:饭吃不香,吃不下。
食:一起吃饭。
息:安稳入睡。
《国风·郑风·狡童》鉴赏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
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复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
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
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
《郑风·狡童》中的这位女子就是如此,或许是一次口角,或许是一个误会,小伙子两个失爱的举动,她竟为之寝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
第一章曰:“不与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
所谓“不与我言”,并非道途相遇,掉头不顾,而当理解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所谓“不与我食”,是指始而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继而至分而居之,不与共食。
爱情的小舟,遇到了急风狂浪,正面临倾覆的危险。
与此相应,女子失恋的痛苦也随之步步加深。
共食不睬,虽一日三餐不宁而长夜同寝尚安;而分居离食,就食不甘味更寝不安席了。
因此这位女子要直言呼告,痛诉怨恨。
其次,诗篇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初遭失恋而情感缠绵,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女子形象。
《诗经》中刻划了许多遭遇情变的形象,情变程度有别,痛苦感受不同。
《郑风·狡童》中的女子面临失恋的情况,听她的呼告,能感觉在怨恨与焦虑中,仍对恋人充满了渴望与深情。
“狡童”的“狡”,一说通“佼”,亦即强壮俊美
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个强壮漂亮的小伙子啊”。
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
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读风臆补》)。
而两章的后两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则由前两句第三人称的“彼”,转变为第二人称的直面式的呼告了,从而把对“狡童”的恋慕期待之情表现得缠绵难割。
古老的《诗经》,传达的是古今相通之情,只因语言简奥,才会艰深难解。
《郑风·狡童》则不然,不仅女子的感情哀伤动人,女子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话,句句入耳。
可是,一首直抒胸臆之诗,千百年来却久遭曲解。
“诗必取足于己,空诸依傍而词意相宣,庶几斐然成章;……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管锥编》第一册)。
钱钟书对“《诗》作诗读”之旨作了淋漓透辟的发挥,读《郑风·狡童》然,读一切古诗均然。
《国风·郑风·狡童》创作背景
关于《郑风·狡童》这首诗,汉代经生以之为刺诗。
郑昭公忽不能与贤人共图国事,致使祭仲擅权,危害国家,故诗人作此刺之。
后人多从其说。
而现代学者一般不赞成这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热烈的情歌或女子失恋的诗歌。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篇5
《国风·周南·芣苢》
先秦:佚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国风·周南·芣苢》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国风·周南·芣苢》注释
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薄言:“薄”“言”发语词,无义。
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国风·周南·芣苢》赏析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
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
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
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
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
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
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
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
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
剪剪蜡烛,薄言剪之。
’闻者绝倒。
”(《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
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
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
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
现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
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
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
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
”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
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
在朝鲜族(包括
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
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
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
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
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
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
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国风·周南·芣苢》创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国风·周南·芣苢》诗经译文及注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