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植物病害(虫害)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植物病害(⾍害)分析
⽬录
1. 兰花炭疽病 (1)
1.1 病害分布 (1)
1.2 发病规律 (1)
1.3 发病症状 (2)
1.4 防治措施 (2)
2. ⽉季⽩粉病 (4)
2.1 病害分布 (4)
2.2 发病规律 (4)
2.3 发病症状 (4)
2.4 防治措施 (5)
3. 桃缩叶病 (6)
3.1 病害分布 (6)
3.2 发病规律 (6)
3.3 发病症状 (6)
3.4 防治措施 (7)
4. 茶饼病 (8)
4.1 病害分布 (8)
4.2 发病规律 (8)
4.3 发病症状 (9)
4.4 防治措施 (9)
5.银杏茎腐病 (10)
5.1 病害分布 (10)
5.2 发病规律 (10)
5.3 发病症状 (10)
5.4 防治措施 (11)
1. 兰花炭疽病
兰花炭疽病⼜称⿊斑病,褐斑病,是由兰花
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Allesch f.
Cymbidii Allesch)危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叶⽚,
也可危害茎部,是兰花常见的重要病害。

该病不
仅严重阻碍兰花⽣长,还严重影响观赏价值,特
别是⼀些以观叶为主的叶艺品种。

1.1 病害分布
兰花炭疽病是兰花上普遍发⽣的严重病害。

除危害兰花外,还可为害虎头兰、宽叶兰、⼴东万年青等园林植物。

我国兰花栽培区均有发⽣。

兰花炭疽病轻者影响观赏效果,重者导致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1.2 发病规律
兰花炭疽病在蕙兰兰株上发病率为最⾼,⼤于90%,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残体和枯萎的叶基苞⽚上越冬。

分⽣孢⼦经越冬,其萌芽率⼤为降低,病菌借风⾬和昆⾍传播。

次年春末、夏初天⽓潮湿多⾬,病菌开
始侵染,有伤⼝和急风暴⾬更易感染,
温度22~28℃,相对湿度90%以上,
⼟壤PH为5.5~6时有利于病菌孢⼦萌
发。

⽼叶⼀般于4⽉份开始发病,新叶
则从8⽉份开始发病。

⾼温多⾬季节发
病严重。

如果整株受害严重,幼芽刚萌
发时亦受侵染发病。

1.3 发病症状
兰花炭疽病发⽣轻时,在叶⽚上出现⼤⼩不等的斑点,使其观赏价值下降;发⽣严重时,叶⽚枯死,兰株不开花,失去观赏价值。

国兰炭疽病发病初期,叶尖呈现红褐⾊病斑,病斑下延致使叶⽚成段枯死。

叶⽚中部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

叶缘病斑呈半圆形。

叶脊染病,病斑连成⼀线,形成条斑。

在叶基部发⽣,病斑连成⼀⽚,可致叶⽚枯断。

后期病斑颜⾊变浅,中央偶有褐黄⾊轮纹,并散⽣⼩⿊点,是病原菌分⽣孢⼦盘。

病斑可以相互愈合成⼤斑,有时纵向破裂,致使叶⽚形成穿孔.病斑⼤⼩不⼀,直径1~20mm均有。

在果实上发病,病斑形状不⼀,⼀般成⿊褐⾊、长条形。

新叶、⽼叶在发病时间上有差异。

上半年⼀般是⽼叶发病,下半年多为新叶发病。

1.4 防治措施
防治兰花炭疽病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

作为观赏花卉,⼀旦叶⽚上带有病斑,不但⼤⼤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影响商品价值。

⾸先要改善栽培环境,使通风良好,并降低湿度,减少病害传播。

不良环境可导致植株⽣育不良,或因光照不⾜导致植株徒长,致使抗病⼒降低,适度修剪植株,使通风良好、光照充⾜,可强化植株,增进抗病⼒。

叶⽚发⽣病斑后,⽴即剪除,并于伤⼝涂抹药液。

加强肥⽔管理。

是防病的关键技术之⼀。

本病病原菌为弱寄⽣型之病原菌,往往于植株⽼化或肥、⽔、光、温管理不当。

植株衰弱时较易感染,故加强肥⽔管理,增进植株的健康,提⾼植株抗病⼒。

适度施⽤钙肥,可增进中果胶层,强化细胞壁增强抗病⼒。

1. 通风、控湿、控温
栽培兰花选择空⽓⽐较流通的场所,可⼤⼤减少炭疽病的发⽣。

但也不能太通风,因为空⽓太流通,湿度太⼩,不利于兰花⽣长。

兰盆排放疏密应适当,绝对不能太密,以免兰叶互相交错、重叠,影响通风透⽓,使炭疽病菌交叉传染。

温度在22~28℃以上、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最易致炭疽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定要把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此界限以下。

对控温,有两种办法:⼀是在⾼温季节架遮荫⽹,遮去部分强光;⼆是向地⾯、墙⾯、花架喷⽔或洒⽔,每天3~4次,降低温度。

兰花在梅⾬季节、暴⾬转晴或连续阴⾬⾼温后,因⾼温⾼湿,最易暴发炭疽病。

在这段时间,除做好栽培场所的通风透⽓外,还应尽量减少叶⾯喷⽔和兰盆浇⽔次数,最好停⽌喷⽔和浇⽔,争取把空⽓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

当相对湿度过⼤难以控制时,也可⽤⿎风机或电风扇定时吹风,对控湿⼗分有效。

2. 将病叶、病株剪除,烧毁
对已患炭疽病的兰叶要忍痛割爱,剪除发病部分;整株发⽣、确实没有抢救希望的,要整株拔除,绝不能⼿软,免得蔓延为害,造成更⼤的损失。

个别兰盆发病,也可隔离栽培。

应注意两点:在剪叶过程中,剪⼑应不断⽤酒精消毒,防⽌剪⼝染病;⼆是剪去的病叶和清除的病株,应集中烧毁,不能到处乱放,以免造成再次传染。

3. 喷药、浸药
防治炭疽病的农药很多,传统的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锌等,新药有必菌鲨,喷克,喷克菌等,是专治各种园林花卉炭疽病的抑菌剂,具有内吸、预防、保护和治疗作⽤,是⼀种低毒、安全、不污染环境、不易产⽣抗药性的农药
在发病初期,喷10000倍稀释液,发病严重时适当加⼤药量。

该药可与多种农药混合使⽤,但不宜与强酸强碱混合。

炭疽病重在预防。

预防从冬眠期就应开始,⽽且喷药要全⾯,兰叶、兰株、兰盆、兰⼟和兰圃都要全⾯喷药,把病菌消灭在萌发阶段。

炭疽病⼀般在春夏季开始发⽣,7~8⽉最严重,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喷药,不仅要喷叶⾯,更要喷叶背,这样才能彻底灭菌。

对预防不⼒、已造成炭疽病蔓延为害并⼊⼟侵害到兰根的,光靠表⾯喷药已不能根治,⼀定要换盆换⼟,把整盆兰花倒出,除去旧⼟,剪去病叶、病根、病芽,⽤清⽔洗净,再⽤10000倍喷克稀释液喷叶,并浸泡兰根2~3h,取出晾⼲后重新⽤新⼟上盆。

若再⽤旧兰盆,⼀定要清洗,浸泡农药消毒,并曝晒1天。

也可在新叶抽出时,定期定时交替喷药,50%多菌灵500倍,50%克菌丹500倍液,50%苯菌灵1500倍,0.5%~1%等量式波尔多液,
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10
天1次,共4-5次。

2.⽉季⽩粉病
⽉季⽩粉病是⼀种真菌性病害,危害⽉季、蔷
薇科植物等花卉,5⽉中下旬初次侵染,6、7⽉份
蔓延。

受害后,叶⾯、嫩梢上⽣⼀层⽩⾊粉状物,
发⽣严重时叶⽚变黄脱落,严重影响植株⽣长和开
花。

2.1 病害分布
⽉季⽩粉病是⼀种常见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

2.2 发病规律
⽩粉病⼀般在温暖、⼲燥或潮湿的环境易发病,降⾬则不利于病害发⽣。

施氮肥过多,⼟壤缺少钙或钾肥时易发该病,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严重。

温度变化剧烈,花盆⼟壤过⼲等,使寄主细胞膨压降低,都将减弱
植物的抗病能⼒,⽽有利于病害的发⽣。

2.3 发病症状
⽩粉病危害⽉季的叶⽚、嫩梢、花蕾及花
梗等部位。

嫩叶感病后,叶⽚皱缩、卷曲呈畸
形,有时变成紫红⾊,⽼叶感病后,叶⾯出现
近圆形,⽔渍状褪绿的黄斑,与健康组织⽆明
显界限,叶背病斑处有⽩⾊状物,严重受害时,
叶⽚枯萎脱落。

嫩梢及花梗受害部位略膨⼤,
其顶部向地⾯弯曲。

花蕾受侵染后不能开放,
或花姿畸形。

受害部位的表⾯布满⽩⾊粉层,
这是⽩粉病的典型特征。

2.4 防治措施
1. 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壤湿及时浇⽔
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应适当增施钾、钙肥,以增强植株长势,保持健壮的植株,本⾝就抗御了⾃然界栽培技术杂菌的侵袭。

适时修剪整形,去掉病梢、病叶,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室内盆栽⽉季,应置于通风良好、光照充⾜之处。

冬季要控制室内温湿,夜间要注意通⽓。

秋末冬初移⼊温室前,应仔细检查,发现病叶、病梢⽴即剪除并烧毁,以免带⼊室内传播蔓延。

2. 药剂防治
⽩粉病为⽉季常见病,所以要特别注意苗⽊病⾍害的预防和管理,⼤⼩苗⽊栽之前应根据温室、⼟壤的实际情况做好杀菌、杀⾍的消毒⼯作,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4度⽯硫合剂,可消灭在芽鳞内的越冬病菌;春季⽣长期交替使⽤500-800倍的代森锰锌、百菌清、多菌灵、托布津各⼀次(波尔多液、⽯硫合剂也⾏),发病期可喷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国光三唑酮、国光英纳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粉锈宁的残效期可达20⾄25天,喷药后受害部位的⽩粉层变暗灰⾊,⼲缩并消失。

黄梅与秋⾬期是发病⾼峰,夏季湿热多⾬发病也很强烈,在此期间,施药间隔要缩短。

喷药注意:⼀般上午8点-10点,下午4点-7点。

晴天⽆风喷洒为佳。

3.桃缩叶病
3.1 病害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发⽣,在浙江省发⽣较重。

除危害桃树外,还危害樱花、李、杏、梅等园林
植物。

发病后引起早期落叶、落花、落果,减少
当年新梢⽣长量,严重时树势衰退,容易受冻害。

3.2 发病规律
春季桃树萌芽期⽓温低,桃缩叶病常严重发⽣。

⼀般⽓温在10~16℃时,桃树最易发病,⽽温度在21℃以上时,发病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温低,桃幼叶⽣长慢,寄主组织不易成熟,有利于病菌侵⼊。

反之,⽓温⾼,桃叶⽣长较快,就减少了染病的机会。

另外,湿度⾼的地区,有利于病害的发⽣,早春(桃树萌芽展叶期)低温多⾬的年份或地区,桃缩叶病发⽣严重;如早春温暖⼲燥,则发病轻。

从品
种上看,以早熟桃发病较重,晚熟桃发病轻。

3.3 发病症状
桃缩叶病主要为害叶⽚,严重时也可以为
害花、幼果和新梢。

嫩叶刚伸出时就显现卷曲
状,颜⾊发红。

叶⽚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
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
叶⽚完全变形。

病叶较肥⼤,叶⽚厚薄不均,
质地松脆,呈淡黄⾊⾄红褐⾊;后期在病叶表
⾯长出⼀层灰⽩⾊粉状物,即病菌的⼦囊层。

病叶最后⼲枯脱落。

在新梢下部先长出的叶⽚受害较严重,长出迟的叶⽚则较轻。

如新梢本⾝未受害、病叶枯落后,其上的不定芽仍能抽出健全的新叶。

新梢受害呈灰绿⾊或黄⾊,⽐正常的枝条短⽽
粗,其上病叶丛⽣,受害严重的枝条会枯死。

花和幼果受害后多数脱落,故不易觉察。

未脱落的病果,发育不均,有块状隆起斑,黄⾊⾄红褐⾊,果⾯常龟裂。

这种畸形果实,不久也要脱落。

3.4 防治措施
在早春桃发芽前喷药防治,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在展叶后喷药,则不仅不能起到防病的作⽤,且容易发⽣药害,必须引起注意。

药剂防治,在早春桃芽开始膨⼤但未展开时,喷射波美5度⽯硫合剂⼀次,这样连续喷药⼆、三年,就可彻底根除桃缩叶病。

在发病很严重的桃园,由于果园内菌量极多,⼀次喷药往往不能全歼病菌,可在当年桃树落叶后(11~12⽉)喷2~3%硫酸铜⼀次,以杀灭粘附在冬芽上的⼤量芽孢⼦。

到第⼆年早春再喷波美5度⽯硫合剂⼀次,使防治效果更加稳定。

早春萌芽期喷⽤的药剂,除波美5度⽯硫合剂外,也可喷⽤1%波尔多液。

喷药后,如有少数病叶出现,应及时摘除,集中烧毁,以减少第⼆年的菌源。

发病重、落叶多的桃园,要增施肥料,加强栽培管理,以促使树势恢复。

4. 茶饼病
4.1 病害分布
茶树芽叶的重要病害之⼀, ⼜名叶
肿病。

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
江西、福建、⼴东、浙江、安徽、湖北、
⼴西、台湾等省区的⼭区茶园, 尤以云、
贵、川三省的⼭区茶园发病最重。

印度、斯⾥兰卡、印度尼西亚、⽇本等国均有发⽣。

4.2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的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

翌春或秋季, 平均⽓温在15~20℃, 相对湿度85%以上时, 菌丝开始⽣长发育产⽣担孢⼦,随风、⾬传播初侵染, 并在⽔膜的条件下萌发, 芽管直接由表⽪侵⼊寄主组织, 在细胞间扩展直⾄病斑背⾯形成⼦实层。

担孢⼦成熟后⼜飞散传播进⾏再次侵染。

⼀个成熟的病斑在24⼩时内可产⽣近百万个担孢⼦, 病菌寄⽣性强, 当病组织死亡后, 其中寄⽣的菌丝体也随之死亡。

担孢⼦寿命短, 2~3天后便丧失萌发⼒,在直射阳光下, 0.5~1⼩时即死亡。

病害的潜育期长短也与⽓温、湿度和⽇照的关系密切。

⼀般⽇平均⽓温为19.7℃时, 为3~4天; 15.5~16.3℃, 需9~18天。

⼭地茶园在适温⾼湿、⽇照少及连绵阴⾬的季节, 最易发病。

西南茶区于7~11⽉, 华东及中南茶区于3~5
⽉和9~10⽉, ⼴东海南茶区于9⽉中旬⾄翌年2
⽉期间, 都常有发⽣和流⾏。

就茶园本⾝来说,低
洼、阴湿、杂草丛⽣、采摘过度、偏施氮肥、不
适时的台刈和修剪以及遮荫过度等, 也利于发病。

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定的差异, 通常⼩叶种
表现抗病, ⽽⼤叶种则表现为感病, ⼤叶种中⼜
以叶薄、柔嫩多汁的品种最易感病。

4.3 发病症状
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或红棕⾊半透明⼩点,后渐扩⼤并下陷成淡黄褐⾊或紫红⾊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毫⽶,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有灰⽩⾊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褐⾊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下陷。

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

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4.4 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 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 以增强茶树抗病⼒。

及时采茶, 清除病原, 减少病害。

发病严重茶园冬季可⽤波美0.3~0.5度⽯硫合剂封园, 早春⽤0.6~0.7%⽯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发病期间可⽤0.2~0.5%硫酸铜、0.2%硫酸镍液, 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100ppm多抗霉素喷施, 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在国外, 曾⽤0.15%⼗三吗啉药液抑制病斑上担孢⼦的形成, ⽤50ppm的⽐锈灵药液可完全抑制担孢⼦萌发,⽤500ppm或1 000ppm药液喷雾,可控制已被感染6~9天的病斑扩展。

5.银杏茎腐病
5.1 病害分布
分布于⼴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
南、湖北、⼴东、⼴西和新疆等省、⾃治区,在长江流
域以南地区发⽣普遍严重。

5.2 发病规律
茎腐病菌通常在⼟壤中营腐⽣⽣活,属于弱寄⽣真
菌。

在适宜条件下⾃苗⽊伤⼝处侵⼊。

因此,病害发⽣
与寄主和⽴地环境条件有关。

苗⽊受害的根本原因是由
于地表温度过⾼,苗⽊基部受⾼温灼伤后造成病菌侵⼊。

苗⽊⽊质化程度越低此病的发病率越⾼。

在苗床低洼积
⽔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银杏扦插苗,在6~8⽉份当苗床⾼温达30℃以上时,插后10~l5d即开始发病,严重时⼤⾯积接穗发⿊死亡。

试验证明,拮抗性放线菌能有效的抑制该病病菌的蔓延扩散。

5.3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幼苗基部变褐,叶⽚失去正常绿⾊,并稍向下垂,但不脱落。

感病部位迅速向上扩展,以⾄全株枯死。

病苗基部⽪层出现皱缩,⽪内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灰⽩,并夹有许多细⼩⿊⾊的菌核。

此病病菌也能侵⼊幼苗⽊质部,因⽽褐⾊中空的髓部有时也见⼩菌核产⽣。

此后病菌逐渐扩展⾄根,使根⽪⽪层腐烂。

如⽤⼿拔病苗,只能拔出⽊质部,根部⽪层则留于⼟壤之中。

银杏扦插苗在⾼温或低温的条件下,茎腐病也能发⽣,可使插穗表⽪呈筒状套在⽊质部上,韧⽪部薄摆组织则全部发⿊腐烂。

5.4 防治措施
根据银杏茎腐病发病的原因,⽬前应以预防为主。

1. 提早播种争取⼟壤解冻时即⾏播种,此项措施有利于苗⽊早期⽊质化,增强对⼟表⾼温的抵御能⼒。

2. 合理密播密播有利于发挥苗⽊的群体效应,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

试验证明,苗⽊密度愈⼩发病率愈⾼,密度愈⼤发病事愈低。

实践还证明,过去每亩播种25~40kg种⼦,如改为每亩80~l00kg种⼦的播种量之后,不仅发病率降低,⽽且单位产苗量增加,既节约了⼟地⼜减少了发病。

3. 防治地下害⾍苗⽊受地下害⾍的危害之后;极易为茎腐病菌所感染,因此,播种前后⼀定要时刻注意消灭地下害⾍。

4. 防⽌苗⽊的机械损伤当年⽣播种苗或⼀年⽣移植苗在松⼟除草或起苗栽植过程中⼀定要注意不要损伤苗⽊的根茎,否则极易引起茎腐病的发⽣。

5. 遮荫降温为防⽌太阳辐射地温增⾼,育苗地应采取搭荫棚、⾏间覆草、种植⽟⽶,插枝遮阳等措施以降低对幼苗的危害。

6. 灌⽔喷⽔在⾼温季节应及时灌⽔喷⽔以降低地表温度,有条件的地⽅可采取喷溉,更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

7. 药物和⽣物防治结合灌⽔可喷洒各种杀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波尔多液等。

也可6⽉中旬追施有机肥料时加⼊拮抗性放线菌,或追施草⽊灰/过磷酸钙(1/0.25)并加⼊拮抗性放线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