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学案例
柞水县下梁中学张文芳
一、设计理念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即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课文内容有三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三是西安事变。
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部分的第一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段历史事实,即第一次国内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了解国共两党矛盾重重,国民党为了把共产党消灭殆尽,前后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长征,但恰恰在这国共矛盾激化的时期,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从而使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演变形成了一致对外的民族矛盾,也使中华民族面临了生死存亡民族危机,由此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也打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三、内容标准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史实;知道九一八事
变后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内外因素(2).讨论归纳:张学良、杨虎成发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共产党号召并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表现出民族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展现了中国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坦荡胸怀和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
五、重难点分析
1. 重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 难点:分析和平解决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1. 提前安排预习课文、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料。
2. 准备好必需的相关图片、地图、录音机、多媒体等。
八、教学方法:讲述和讨论相结合
九、学生学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十、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过哪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又通过《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控制东北,步步紧逼,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板书课题)
2. 板书课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新课探究
(一)阅读“九一八”一目;放视屏《九一八事变》
1、分析背景和原因
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②急需摆脱经济危机;③国民党
全力“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
2、事变经过
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炸毁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却反诬系中国军队所为,并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次日晨,攻占沈阳城
3、国民党态度
(1)国民政府: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2)东北军: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下令东北军不予抵抗,退入关内。
4、结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伪满洲国建立)
5、播放《松花江上》
问:歌曲表达了什么?
东北军民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6、社会矛盾变化:
解释:“攘外必先安内”强调日本预谋制造事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二).阅读“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探究问题:事变发生后社会各阶层的态度和做法?
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全国民众行动起来,开展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侵略。
著名的义勇军有:马占山——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杨靖宇——东
北抗日联军;
全国各大城市:召开抗日救国大会。
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青年学生: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部分爱国将士坚持局部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
如: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多次打退日本进攻;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人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长城沿线抗击日军。
合作探究:如果你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面对日本人的入侵你会做什么?
老师: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而蒋介石仍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结果国民党左派公然抵制引发了“西安事变”
(三)西安事变(1936.12.12 又称双十二事变)
阅读:西安事变(小组合作,8分钟)
师生互动:以对话方式解决下列问题
1. 说说西安事变是怎么回事?
2. 发动事变的是谁?事变前他们被蒋介石派去执行什么任务?后来为什么与红军停了战?
3. “兵谏”是什么意思?张、杨发动“兵谏”的目的是什么?
4. 分组讨论:( 1)抓住了蒋介石以后该怎么办?如何处置他呢?
(2)西安事变最后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现在抓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
这是为了什么?
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发起者(张学良、杨虎成)、亲日派的态度(杀蒋)、亲英美派的态度(救蒋)、共产党的态度(放蒋)、结果(和平解决)?
( 3 )你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什么意义?
总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在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作云,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
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合作探究: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上,革命队伍中也存在杀蒋、审蒋、放蒋等不同意见。
请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谈谈为什么“杀蒋”不对?
(四)、巩固练习
1、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我国上百个城市都进行鸣笛活动,目的是教育国民不忘国耻。
这一活动与下列哪次事件有关( )
A、《马关条约》签订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
变D、南京大屠杀
2.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B.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D.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加剧
3、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张杨两将军兵谏扣蒋,要求抗日
B.中共派出代表团到西安调停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中共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五、小结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原因,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表现出民族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六、作业:谈谈西安事变中为什么不能杀掉蒋介石?(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九一八事变
1、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为了摆脱危机
2、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沈阳
3、经过:日本关东军“贼喊捉贼”,张学良下令不予抵抗(蒋介石的旨意)
4、结果:(1)不到半年,日本完全侵占了东北。
(2)1932年日本挟持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5、影响:中国与日本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
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
全国各大城市:召开抗日救国大会
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青年学生:请愿
西安事变:1、原因(背景)
2、目的: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西安,张学良、杨虎城
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提出八项主张(如何处置蒋
介石?)
4、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意义:(P84)
六、课后反思
我所讲授的课程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它选自于华东师范版教科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西安事变。
其内容标准要求教师在讲授中要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让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其目的是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分析能够让学生表现出民族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按照我校的“导引-合作-展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学生在自学、质疑,学生在讨论、交流,学生在台前讲解与板演展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主导,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学案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在内涵上讲,自评是很欣慰的,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
在教学的时候注意给学生灌输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以“情景导读”为导入,引起学生对当时中国东北沦亡的悲惨境地的愤慨,进而引导学生探寻中国被欺凌的原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历史的真相。
在西安事变如何解决上,当时有哪些主张?你生活在当时,你会赞同哪一派的主张?为什么?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认识到中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并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问题。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能顺利处理随堂检测的练习题。
针对我在本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克服。
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学生在课堂环节上
的技能的实际演练,并辅以学法上的指导。
“学贵在于疑”。
待学生熟练掌握课堂模式、基本能解决老师所提的问题后,着手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再能提些有价值的问题,以强化学生质疑意识与能力。
只有学中生疑,以疑促学,学生才能乐在学中。
另一方面,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感知与理解历史,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