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信安一班周坚义09
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各个阶级都曾寻求救国的药方,但是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各种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历史实践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成功的摆脱了民族危机,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昂首阔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意义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要超越目前的资本主义的理论形态,指导人类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它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实实在在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思想武器,在各国和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一批人借口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阉割其精髓塞进资产阶级的私货,这就是修正主义,他们往往是玷污真理的人。

戈尔巴乔夫主义就是其代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所在国的特例。

当代中国,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反动阶级总是鼓吹反马克思主义。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导致倒退和混乱。

新中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在于,首先从理论上确认了中国需要一场大规模的革命。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个经济基础的第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产力。

生产也只有在某些生产关系中才能发生,这些关系是经济基础第二个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起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伴随着这个经济基础并在其之上有个功能性的政治上层建筑,同样的,这种功能性解释了上层建筑何以存在。

“上层建筑的构成是:国家和法律制度,以及要么是所有非经济的体制,要么是所有可以对经济基础的功能性来说明的体制。

上层建筑只有在错误意识的层面上,借助于伦理规则、经济理论和宗教信仰体系、构成意识形态的相关观念,才被合法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解释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的历史动力。

“这种发展意味着特定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是具有反作用的。

这种反作用达到了一种冲突点,此时仅仅改革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还不奏效:一场革命的转变发生了。

例如,封建主义让位给了资本主义。

”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理性设计迎合了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且比新文化运动走的更远。

这种观念得到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赞同,也包括国民党的知识分子。

也就是说,对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理性设计认同度很高。

这是中国需要革命的思想观念指导。

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

中国革命的合法性得自于用唯物史观直接反观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自救无效导致了旧秩序的崩溃和新型社会力量的兴起。

新兴的知识分子运用唯物史观去解释过去,认为:“只有在确定中国社会已经达到的历史阶段之后才能形成一个政治的革命理论。

”继而对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行
了深入地探讨。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这些半封建关系拥有在农业经济中的优势,就等于占领了整个中国经济的优势。

在全国经济生活比重上,半封建关系仍然占据优势。

就整个中国经济关系来说,城市的资本主义确已占领了领导地位,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确已是走向资本主义的过程。

中国不独在城市中已经受了财政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统治,在农村中也已经开始资本主义的分化。

说到中国的资本主义,我们不能不记住帝国主义占着绝对优势。

帝国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财政资本主义的势力,加紧的向整个中国经济进攻。

正是这样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

这种反帝反封导源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关系。

这就从唯物史观的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的合法性。

换言之,国家的解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

这既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推论结果,也是一种政治考虑的结果。

第三,指引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直接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中国的革命是在“两半社会”的境遇中发起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先后要经历五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民族的特殊情况,也可能发生跨越式的发展,但整个过程则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根据这一理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引下,先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新中国。

继而又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毛泽东同志说:“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建设的指导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行动指南。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主义政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上产关系。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犯错误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帮助党走出了误区。

文化大革命后期,邓小平正确地运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敏锐地注意到并坚决支持和正确引导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用实践的观点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条件,推动了以十一届三全会为开端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并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实践第一的思想。

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进入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利好时期。

最后,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由于时代的限制,任何理论所揭示的真理都不可穷尽。

真理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所揭示的真理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历史时代变迁了,社会经济实践变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必然随之发展、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验证了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为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是武装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产生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既符合规律,又顺乎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接受。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觉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去,成为一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创造性力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得人们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观察社会问题,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制定的基本纲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脚踏实地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基于以上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坚持毛主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

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和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建设真正繁荣昌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