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原文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1
《月夜》作者: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
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
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州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
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
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
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
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
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
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
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
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
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
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
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
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
实为中肯。
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
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A的迫切心情。
赏析二:
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当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的一个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改元至德。
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把家人安置在羌村之后,只身奔往灵武的肃宗行在,想为国效力,不料在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押往长安。
因官职卑微,也没有什么名声,未被囚禁,但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
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句解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州闺中独看。
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
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
“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
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
新颖而别致。
“~州”,今陕西省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悬念之苦。
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她)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
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
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
“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
须溪(刘辰翁)云:‘愈缓愈悲’是也。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
这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绘了一个似乎近在身旁却又远在天边的幻象,诗人神思恍惚的情态也可以想见。
明末王嗣]《杜臆》云:“语丽而情更悲”。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雾”,夜雾本无香,香是从云鬟中散出。
“云鬟”,妇女如云一样的鬓发。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何时能团聚,双双依偎在薄帷前,共赏和今天一样的月光?让月光照干我俩两地相思的泪痕!
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泪下。
诗人想到妻子忧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
这是补足前面未曾说出的忧思之泪。
两地“独看”,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
“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双照”,指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与“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以结尾为难,既要收得住,又要宕开去,给人以遐思。
此诗结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评解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
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
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五律至此,无愧诗圣矣!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
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写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滞。
一代诗圣,落笔见奇,因情造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子的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这类景象,都是诗人意中之景。
其写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悲婉微至,精丽绝伦。
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2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翻译
凛冽的江风飘摇而起,吹得江边高树秋声萧瑟。
登上船头只觉清夜景色佳美,扬帆起航小舟前进。
舟上只见月儿随着碧山回转,水与青天相合而流。
晃晃悠悠仿佛行往遥远的星河,只觉得云压树林幽暗一片。
眺望归路水流浩荡,眺望前程逝水滔滔。
徒然悲伤蕙草衰歇,又听那采菱之歌满含哀怨。
曲折的江岸掩迷了后边的渡口,明亮的沙滩看见前边的小洲。
思念您啊又不可相见,眺望远方徒然增加离别的情怀。
注释
飘飘:一作“飘摇”。
萧飒:稀疏,凄凉。
舻:船前头刺棹处。
挂席:扬帆。
碧山:青山。
星河:银河。
蕙草:香草名。
又名熏草、零陵香。
菱歌:采菱之歌。
瞰:俯视。
离忧:即“罹忧”,遭忧之意。
创作背景
崔宗之乃李白好友。
崔宗之先李白而逝,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云:“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没。
惟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极深厚。
这首《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是诗人在江南时怀念崔宗之的作品。
赏析
“飘摇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江风飘飘,海树萧萧,时值清秋。
诗人登上舟船,扬起帆席,在江面上轻轻移动,明月挂空,气爽天高,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曹植《公宴诗》云:“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清夜”,不仅是宜人之夜,而且还是适合于游乐之夜。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联系谢诗,此诗的“挂席”又多么充满诗情画意。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舟行,则月似随舟而行;舟随碧山转,月也似随碧山而转,有“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之意。
游兴正浓,故觉明月处处时时解人意,时时处处自来亲人;月色空明,水面开阔,故觉水天相连,水接天流。
山色之“碧”,天色之“青”,正显出月色之明。
诗中并未明写诗人的兴致,而兴致自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水色澄空,星河倒影,恍恍惚惚,仿佛已离开人间,在杳杳渺渺的星河上行舟。
晋王羲之《镜湖》诗云:“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
”南朝陈释惠标有《咏水》诗云:“舟如空里泛,
人似镜中行。
”李白《清溪行》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都把至清的水比喻为镜,用的是明喻;此诗暗示江清如镜,因为天上的星河都映于水中,而且进一层说舟是在星河间行,写得更神奇,更有情趣。
因为有天上星河行的感觉,因此所见云林也就有如天界之物,格外幽渺。
“云林幽”以上的六句叙写“月夜江行”。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两句过渡。
上文写清夜曰“美”,写舟移曰“轻”,写月行曰“随”,写山曰“碧”,写天曰“青”,良辰美景,足见诗人心境的恬适。
然而,回顾来途则归路浩浩,瞻望前路则见徂川悠悠,心中不觉升起一缕淡淡的哀绪。
“浩浩”、“悠悠”,仍然是眼前之景,但景中已不露声色地注入作者的情感。
接着,引出“徒悲”,听歌愁,引出怀宗之,增离忧,情绪直转而下,用笔自然,不露凿痕。
“蕙草歇”,回应“海树秋”;“蕙草”,一种香草,《楚辞》常用来比喻贤人。
“徒悲蕙草歇”,有所思美人不可见之意。
秋日怀人,情调凄楚。
此时,又有菱歌泛夜,莲娃无忧无虑地唱着欢快的歌,无形中反而增添了诗人的哀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又是两句景语。
河岸曲折,后浦迷不可觅;沙头明亮,前洲清楚可见。
“后浦”、“前洲”暗应“归路”、“徂川”。
归路凄迷,不知何时才能再同友人聚首;徂川汩汩,逝者如斯,不知来日还有几多。
往日携手同游的一幕幕似又映现在眼前。
《忆崔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有“忆与崔宗之,白水弄奇月”的描写,可见他们曾月下出游,眼前明月依旧,而两情异地,不能相聚,不禁叫人伤怀。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本来,望远是望冀见到君面,但君既“远”,望又不能及之。
既不能及之,望而反增忧愁。
结二句,落在题面“寄崔”。
月朗气清,江风猎猎,如此良夜,诗人登舻江行,怡然自得。
面对江风明月,不觉触发怀念好友崔宗之之情。
宗之和自己一样,有着白眼看鸡虫的傲岸个性,和自己一样能“吟诗作赋北窗里”,和自己一样“会须一饮三百杯”,月夜江行,无此良朋,不禁增忧。
前半写景,景色清雅,优美如画,最初出游本无所谓忧。
“归路”、“徂川”两句,触景生情,情绪陡转,或正面写蕙草歇,或反面听菱歌怨,愈
写愈悲,愈写愈愁,结二句直吐对宗之的一片深情。
用笔有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戛然而止。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
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解读二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
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昏庸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
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附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
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昏庸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
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
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
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
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
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
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
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
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
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
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
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
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
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
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
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
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
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