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成分及体型特征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成分及体型特征的研究
汤代林
【摘要】应用希思——卡特体型分类测量法和皮褶厚度法,对35名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进行体型和身体成分测量。
结果显示: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的体型特征为4.20—1.05-3.29,属于外胚性内胚叶型体型;前锋、中锋和后卫的体型特征无明显差异,没有表现出场上位置不同的体型特征;三个位置运动员的体型与全队的体型三联数一致。
体型特征离篮球运动专项的“理想体型”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身体成分体脂百分比较大、瘦体重较小和体型特征的结果一致,表明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By using Heath - Carter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skin thickness method, body shape and com- position of 35 top female junior basketball player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dy shape fea- ture of them was 4.20--1.05--3.29, which belonged to the body shape of endoblast with ectonorphy; the body shape features of forward, center forward and rear guard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 and no body shape featur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basketball field ; the body shape of the players in the three posi- tions complied with the figure of the whole team. The large gap existed between the requirements of ideal body shape and the real body shape features. The body composition with high fatness, slender shape and low weigh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body shape features, which showed possibl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期刊名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2(029)003
【总页数】4页(P47-50)
【关键词】少年女篮;身体成分;体型
【作者】汤代林
【作者单位】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成都6102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41
随着21世纪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对运动员提出的高智慧、高身材、高体能、高速度、高强度的要求,如何对篮球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以充分挖掘运动员的竞技潜力,达到这一要求,是当前提高我国竞技篮球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型作为运动员选材的指标以及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后国外一些体育科研人员就体型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不同专项和同一项目不同级别或不同场上位置存在优秀运动员的“理想体型”,即运动成绩越好,体型分布越集中[1][2]。
国内研究人员对高水平花样游泳、跆拳道、手球、体操等项目的运动员也进行了体型研究[3][4][5][6]。
但有关女
篮运动员的体型研究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应用希思——卡特体型测量法对少年
女篮运动员的体型进行研究,拟为后期研究篮球运动员选材奠定基础,为今后选拔少年女篮集训运动员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20名,平均骨龄16.0 ±0.74岁,训练年限2.99±1.58年。
1.2 测量方法及测量指标
应用希思——卡特体型分类测量法[7],运动员于安静状态进行测量。
皮褶厚度测量:肱三头肌处(肩峰点至鹰嘴连线的中点);肩胛下角处(肩胛骨下角点下约1厘米处);髂嵴处(髂嵴上缘与腋中线相交处上方约1厘米处)。
骨径测量:肱骨径(肱骨远端内外上髁之间水平距离,测量方法右臂屈肘90度,将弯角规置于肘关节内外上髁最向外突出点进行测量);股骨径(股骨远端内外上髁之间水平距离,测量方法取坐位屈膝90度,将弯角规置于股骨内外上髁最向外突出点进行测量)。
形态测量: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小腿围。
上述测量指标的测量方法依据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测量与评价》。
1.3 测量仪器
身高用标准身高坐高计,体重用杠杠式体重计,围度用标准带尺,皮褶厚度用国家体委科研所生产的皮脂厚度计,骨径测量用弯角规。
1.4 体型分值的评分
根据测量指标在希思——卡特评分表上对体型三个成分,即内胚叶成分、中胚叶成分和外胚叶成分进行评分。
评分方法和查表原则依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测量与评价》。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全队和场上不同位置各胚叶(内胚叶、中胚叶、外胚叶)成分和各测量值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少年女篮运动员基本测量指标分析
表1 女篮运动员基本测量指标(X±SD)*表示中锋与后卫身高,瘦体重/体重比较P <0.05指标全队前锋中锋后卫骨龄(岁) 16.00±3.47 15.90±0.90 15.90±0.60 16.20±0.70身高(cm) 179.50±6.08 179.69±3.03 186.90±4.39* 174.46±5.12
体重(kg) 68.90±5.93 69.02±4.94 74.28±4.54 65.30±5.71上臂紧张围(cm) 24.38±5.64 25.75±1.09 25.75±1.10 25.50±1.45小腿围(cm) 32.69±7.51
34.70±1.76 34.92±1.55 33.63±1.17肱骨径(cm) 6.44±0.42 6.33±0.41
6.44±0.42 5.92±0.42股骨径(cm 9.81±0.59 9.63±0.67 9.81±0.59 9.08±0.56
上臂部皮褶厚(mm) 17.06±3.47 15.53±4.62 17.06±3.47 16.5±4.10肩胛部皮褶厚(mm) 14.06±3.47 12.77±4.05 14.56±5.28 14.33±4.81髂部皮褶厚(mm) 12.44±4.17 13.03±4.89 12.44±4.17 15.67±5.03体脂百分比(%) 23.10±5.23 22.30±4.75 25.67±3.33 22.37±6.72体脂重(kg) 15.49±5.00 15.00±4.24
17.80±2.67 16.20±25.70瘦体重(kg) 50.39±11.57 51.81±4.76 51.39±1.80 55.14±3.64瘦体重/体重 73% 75% 69%*85%
篮球运动要求以身高体重力量的优势去控制,这是篮球运动的特点所决定。
根据国内外篮球强队的身高要求,女队平均身高应稳定在185cm左右,中锋队员保持在190-200cm左右[8]。
从表1反映出全队平均身高179.50cm,前锋和后卫运动员的身高与全队的平均身高相近,而中锋的身高明显高于后卫的身高。
从全队身高和中锋的身高看,本研究对象的身高离国内外强队的身高有一定的距离,考虑到身高指标的发育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的早期,本研究对象的骨龄为16岁,已经过了身高发育高峰时期,这就意味身高发育潜力不大。
提示今后在选拔篮球女子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时,应把骨龄和身高结合考虑,选拔出身高发育潜力大的运动员。
体重指标反映运动员身体的充实度。
从身体成分分析,体重包括瘦体重和体脂重两个部分,瘦体重主要包括内脏、骨骼、肌肉等组织器官的重量,运动时体内能量代谢、机能水平的高低,肌肉收缩的能力等都与瘦体重密切相关,因此,瘦体重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意义更大。
现代篮球运动在比赛时表现出的高速度、高强度、高体能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运动员的体重中瘦体重应占比较大的比例,以适应篮球比赛在高速度、高强度中对抗拼搏,在高速度下转换技术与战术,在高速度、高
强度对抗中保持较高的投篮命中率,以速度争取主动,以争取时间来控制空间,最后取得胜利。
前锋是比赛得分的重要位置,对运动员的高速度和高强度要求更高。
表1显示,前锋运动员的瘦体重/体重值与全队平均水平接近,从前锋在场上的位置和重要性提示,少年女队的前锋运动员还应提高瘦体重的比值。
中锋的瘦体重/体重值低于全队平均水平,但无显著性差异,中锋运动员的平均身高(186.90cm)最高,但瘦体重/体重值最低(69%),体脂百分比达25%,表明中锋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偏高,瘦体重偏低,对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发挥都不利,提示在训练中应加强有氧耐力和力量训练,以降低体脂含量,提高瘦体重。
表中后卫的瘦体重/体重值最高(85%),瘦体重的比例合理。
2.2 少年女篮体型分析
表2 女篮运动员体型三因子及体型三联数(X±SD)全队前锋中锋后卫内胚叶成分4.20±1.26 4.27±0.20 4.88±0.83 4.17±1.32中胚叶成分1.05±1.54 1.42±0.08 1.75±1.45 1.75±1.57外胚叶成分3.29±1.13 3.70±1.33 2.94±0.50 3.33±0.89体型三联数 4.20-1.05-3.29 4.27-1.42-3.70 4.88-1.75-2.94 4.17-1.75-3.33
运动员的体型特征与运动项目和运动成绩有关。
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成绩和运动水平越高,体型的分布越集中;不同专项运动的优秀运动员存在“理想体型”;运动场上的位置不同,其体型特征也不相同。
运动员选材和运动训练都要使运动员的体型达到该专项的“理想体型”。
体型的表达是三联数,其中内胚叶成分表示体内脂肪量的多少,中胚叶成分表示肌肉发达程度,外胚叶成分表示骨骼纵向发育的状况。
身体成分与体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身体成分的体脂百分比高,则体型的内胚叶成分就高;身体成分的瘦体重越大,体型的中胚叶成分就越高。
Bale 等[9]报道篮球中锋一般体型高大,身高高,外胚叶成分较高;后卫队员接触动作多,肌力要求高,故中胚叶成分较高。
表2显示,少年女篮运动员的体型三联数
全队为4.20—1.05—3.29,属于外胚性内胚叶型体型。
场上前锋(4.27-1.42-3.70)、中锋(4.88-1.75-2.94)和后卫(4.17-1.75-3.33)运动员的体型三联数无明显差异,没有表现出场上位置不同的体型特征;三个位置运动员的体型与全队的
体型三联数一致,即也属于外胚性内胚叶型体型。
其中,中锋的内胚叶成分最高(4.88),表明体内脂肪含量较高,这一结果与表一中锋的瘦体重偏低,体脂百分比偏高相吻合。
表2中前锋、中锋、后卫的内胚叶成分都超过4,中胚叶成分都低于2,外胚叶成分都低于4,而篮球运动对体型的要求应是中、外胚叶成分较大,特
别是外胚叶成分,显然,该研究对象的体型在整体上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内胚叶
成分偏高(体脂偏高),中胚叶成分偏低(瘦体重偏低),外胚叶成分偏低(身高偏低),这一体型特征不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
从本研究结果说明,优秀少年女篮的运动员,体型特征离篮球运动专项的“理想体型”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到底对运动能力有多大的影响,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但是这一研究提示今后在优秀少年女篮训练中应加强身体各部位的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以提高瘦体重和中胚叶成分,降低体脂重和内胚叶成分,使运动员的体型特征向着专项“理想体型”的趋势发展。
另外,在少年女篮的中级选材时,要注意实际身高与骨龄的关系,选拔骨龄相对较小,外胚叶成分相对较大的运动员。
本研究少年女篮运动员的平均身高偏低,身体成分体脂百分比较大、瘦体重较小和体型特征的结果一致,表明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3 小结
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的体型特征为4.20—1.05—3.29,属于外胚性内胚叶型体型;前锋、中锋和后卫的体型特征无明显差异,没有表现出场上位置不同的体型特征;
三个位置运动员的体型与全队的体型三联数一致,即也属于外胚性内胚叶型体型。
提示参加年优秀少年女篮集训的运动员,体型特征离篮球运动专项的“理想体型”
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建议今后在优秀少年女篮训练中应加强身体各部位的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以提高瘦体重和中胚叶成分,降低体脂重和内胚叶成分,使运动员的体型特征向着专项“理想体型”的趋势发展;另外,在少年女篮的终极选材时,要注意实际身高与骨龄的关系,选拔骨龄相对较小,外胚叶成分相对较大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Carter,J.E.L.(ed),Physical structure of olpmpic athletes.[J]Medicine and Sports,1984,(18)80—109.
[2]De Ggaray,A.L.,L.Levine and J.E.L.Carter (eds),Genetic and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Olympic Athelets.[M]New Youk:Academic Press.1974.
[3]曾令嘉,等.我国优秀运动员体型特征的初步探讨.[J].体育科学,1987,(1).46-50.
[4]高柄宏,等.跆拳道运动员身体成分和体型的测量与评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29-33.
[5]高柄宏,等.中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型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1,(1).58-61.
[6]金花,等.世界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体型特征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1).24-26.
[7]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8]孙民治.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的趋势与特征.[J].体育学刊,2000,(6),26-29.
[9]Bale,P.,A review of the physique snd performance qualities
characteristic of games players in specific positions on the field of play.[J].Sports Med.,1986(26)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