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园冶》——相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园冶》——相地)
环艺1201 薛铮201257020
造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场地的地形。
所谓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形条件造就了不同的造园手法。
如果造园脱离了地形的限制,凭空而造,不但会加大造园的难度,更会失去造园的自然得体之美。
《园冶》在“相地”这一篇的开篇,就传达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首先是对于不同园林选址的思考——园林位置不同,造园的手法和方式也不同。
造园的位置或在城市,或在村庄,或依傍山林,或联通河沼。
在城市造园,可能就要考虑园林的私密性。
因为城市环境相对比较嘈杂,私密性较强的园林环境会使游人从城市生活的喧嚣中短暂地解脱出来,享受自然的宁静;在村庄造园,则要考虑对周围山体和树林的利用。
相较于城市用地,村庄周围的地形起伏较多,变化较大。
所以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地势起伏,则会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山林与河沼更不用说,都需要充分考虑到其特质,依势造园。
其次,“相地”篇也对场地不同的形状有一个总结——有的长而弯,有的宽阔而倾斜,有的地势较高,有的地处低洼。
场地形态不用,造园的手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长而弯的地形,可以利用场地条件营造迂回蜿蜒的园路;对于宽阔而倾斜的场地,则可以利用高差的变化,营造出层次感;利用较高的地势,可以建造亭台,用以观赏园景,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而低洼处可以做水挖池沼,用以赏水赏鱼,充分利用地形。
最后,在这一篇中,作者也总结了造园过程中的许多具体情况——比如园林周围有其他美景时,不应隔断,而是应该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景物引入园中。
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借景的典范。
将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引入园内,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另外,当园中有树形姣好的古木时,应当保留树木,退让房屋位置。
所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
这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一种尊重。
秉承因地制宜的思想,“相地”篇中又具体将地形分为了六大类——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
并详细地加以说明。
书中将山林地列为最优越的地形条件,因为它是在所有地形类型中最为自然的一种。
从地形特点上来看,山林地首先具有地势起伏变化的特点。
而这些非人为的地势变化,一来增加了园林的趣味性,二来依附地形造园,也减少了修建的成本;其次,山林地的植被覆盖情况也比较好,有很多奇珍异草完全可以保留下来以作园景,不用额外地从别处运到园地二次栽植;最后,山林地的整体环境比较
清幽恬静,所以在山林中造园,游人可以更好地感受自然的静谧。
我认为书中之所以将山林地列为最优越的地形条件,不仅仅是因为它优越的自然因素,也有一定的人文因素掺杂其中。
古代文人常将归隐山林作为自己的一种志趣。
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无论是朝野还是山野,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将“隐”作为自己所追寻的境界。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山林更是他们情怀寄托的最好的场所。
因此古人喜欢在山林中造园,不仅仅是想享受自然风光,更是想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自然之中。
山林地变化丰富,因此造园手法也不胜枚举。
首先,对于山林地,有一些景致是需要保留的:比如峻峭的山崖,参天的古木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增添游园乐趣的景致,自成天然趣味;其次,为了保证园景的丰富性,应在园中设立如亭,廊,台,榭等构筑物。
如在绝涧处可假设桥梁,在飞崖上修建栈道,在幽静处设立一些竹舍以作休憩之用,在池沼周围修建亭台,可以观水。
最后,还应该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
比如园林的疏密关系,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穿插。
既要有较为开阔的景观,比如池沼景观,让人有舒畅,爽快之感,又要有较为私密的空间,比如建于树木掩映中的竹馆,让人可以在其中参禅悟道,享受自然的宁静。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对于感官的考虑。
比如声音的设计——风吹过松林的涛涛声,鸟鸣声,落水飞溅声等等,这些也都是园林的一部分。
人处于园林之中,不仅用眼睛去感知环境,还可以通过声音,气味,
触感等去感受自然之美。
园林的
材质使得园林有了质感,可以通
过触觉去感受。
各种植物亦会散
发出不同的气味,这也会带给游
人不同的感受。
所以我认为在园
林的设计中,不仅仅要因地制宜,
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也应该以
人为本,多关注人的行为及心理。
二者结合,才能建造处宜人的园
林景观。
继山林地之后,“相地”篇又详细阐述了城市地造园的特点。
城市地顾名思义,就是人类活动较多的地段。
在城市地造园,不可避免的会有噪声,所以应该选址在相对清静的地方。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城市中造园虽多多少少会有噪声烦扰,但对人们来说,游园较为方便,正可谓“得闲即诣,随兴携游”。
相较于山林地,城市地的地势变化略显单一,地势可能相对平坦,所以这就需要在造园的时候,尽量增添院内的变化,否则园林将会索然无味。
比如,可以在交通流线上做些文章,让园路曲折逶迤,以减缓游园的速度,延长行走的道路,从而饱览更多的景
致。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对各种构成园林的要素的应用——如亭台,植物,山石,池沼等等。
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运用各种要素来构筑园林,才能使园内景致富有变化。
村庄地造园,更多的是营造一种能够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环境。
由于在村庄地中,要考虑到庄稼的生长,所以对水源的要求极为重要。
书中提到,“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也就是说水源的比重应该占到十亩地面积的十分之三。
然而对水源的修建,也绝不是简单地挖出一个池沼就可以的,应该曲折有致,以便疏导源流。
三分挖沼,余下七分之地,应当用四分的面积来垒土造山。
这既利用了挖池沼所产生的泥土,又使园内有了高低错落的变化,丰富了园内景致。
书中提到,不论山高山低,栽种竹子最为相宜。
因为竹子是一种生命力很顽强的植物,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条件,而且生长周期较短,无论种在哪里都能够存活。
另外竹也是“四君子”之一,古人有很多赞颂竹子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充分表达了古人对竹子的喜爱。
种植竹子在居所周围,也是自己志趣的一种寄托。
郊野地相较于村庄地,人烟较少,自然风貌较为丰富。
因此在郊野地造园,更多的是要因地制宜,依顺平坦的山冈和曲折的山坞,利用已有的乔木树林。
郊野地的地形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有时候需要开辟荒地来满足造园需求。
开辟荒地时必须先疏引长流,以免造成危险。
宅院旁边的基地就是傍宅地。
傍宅地造园,不仅仅是要将自然美景收纳进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人们在园内的活动。
人们在这里进行的活动有很多,如接待宾客,偕女同游,家庭酒宴,客会赋诗,奏琴作画等等,所以这就要将各部分的功能分区考虑周全,以及各个空间的开敞性和私密性的安排。
傍宅地造园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
在一个相对较为有限的空间内,将景致营造得丰富,这就需要
在每一处都用心考究。
比如园内
“多方题咏,薄有洞天”。
通过“题
咏”赋予了园林丰富的文化内涵,
亦可让游人见之顿兴诗意;对于植
物的安排,也是注重了季节的因素,
让每一个季节都有景可观。
正所谓
“四时不谢”。
最后,“相地”篇又详细介绍了江湖地造园。
江湖地以水作为造园的主题,稍加修筑就可以形成洋洋大观。
园外水雾迷蒙,园内楼阁飘渺,整体呈现出一种亦幻亦真的景致。
在江湖地造园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从而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泛舟湖面,观悠闲的鸥鸟,仿佛置身仙境。
纵观全篇,作者想要传达的无非就是四个字——因地制宜。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不需要人们去妄加装饰。
造园若想留住自然之美,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基地情况,使用不同的造园手法。
此外,还可以将一些文化内涵赋予园林之中,如古诗名句,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
这样可以使园林更经得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