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实验法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二、研究的基本过程1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观察和实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断——检查和验证2六个研究过程的步骤:(西拉杰、华莱士)1)确定研究课题2)研究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5)实地观察和实验6)说明研究结果三、研究的主要方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实验法)1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1)案例研究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
变量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
2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的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
1)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2)按观察情景的差异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3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应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1)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
2)测验的效度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4调查法:一般有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1)面谈法(信息的回收率高,但容易使人产生防备)2)电话调查法(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大)3)问卷调查法(常用的问卷调查形式:选择法、是否法、积分法、等级排列法)5实验法:又分为三种1)实验室实验法2)现场实验法3)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A间隔时序准实验B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三、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注意记住公式)1集中趋势分析:度量集中趋势的最常用的指标有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两种2离中趋势分析: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是标准差3抉择分析:就是用数量指标对每种情况中可能有或可能没有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02第二章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08
r(k 1) /(t 1)
随机分配步骤
设计方案表 处理数=5,区组容量=3
区组
A
B
C
D 将E设计方案中
1
√
√
√
各配伍组随机
2
√
√
√ 分配给各试验
3
√
√ 单√位组;
4
√
√ 将√设计方案中
5
√
√
各√配伍组内的
6
√
√
√ 处理组随机分
Outline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配伍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平衡不完全配伍组设计(balanced incomplete blocks design)
拉丁方设计(latin square design)
分析方法: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
(一)举例
例4、将16头动物按体重配成区组,随机分入4 个处理组。
(1)将16头动物称重后,按体重大小依次编号 为1,2,……,16,将体重相近的4头动物作 为一个区组。
(2)再从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指定某行,例如第6 行第10列向下读取4个随机数39、74、00、99, 排列后的序号R为2、3、4、1,则第一个区组 处理为B、C、A、D,余类推。
抽取的 1 33 39 68 81 113 122 137 167 179 病例号
随机抽样的SAS程序
Data a; %Let n=10; /*sample sizes*/ Do i =1 to &n; x=ranuni(20090306); Y=int(x*190); Output; End; Proc print; Run;
物理人教版选修3-1课件:第二章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①闭合开关前,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停留在滑动变阻器
(选填“左”或“右”)端。
②闭合开关后,逐渐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增加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记
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多组读数,直至电压达到额定电压。
-16-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典例剖析
当堂检测
③记录如下一组U和I的数据,断开开关。根据实验数据在下图中
升高而增大。
-10-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当堂检测
4.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由于电压表不是理想电表,内阻并非无穷大,对电路
的影响会带来误差。
(2)测量误差:测量时读数带来误差。
(3)作图误差: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带来误差。
5.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作I-U图线,要求测出多组包括零在内的电压值、电
所示。
-22-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E.滑动变阻器(5 Ω,10 A)
F.滑动变阻器(500 Ω,0.2 A)
(1)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
,电流表应选用
。(用
字母序号表示)
(2)为使实验误差尽量减小,要求小电珠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变化
且多取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用字母序号表示)。
-12-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多端互通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2)会用有效碰撞理论解释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实验法: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简单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归纳法:由实验现象归纳同种影响因素对不同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许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控制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难点:用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模型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主要为浓度、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生活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反应,如金属的腐蚀、食物的变质、燃料的燃烧、污水的处理、药物的研发与生产等等。
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对人们生产生活也有利有弊。
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生产效益从而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往往需要对化学反应速率加以影响和控制。
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大家可以根据黑板上提供的例证加以总结归纳:【问提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思考与总结】请大家比较以下各组反应速率并总结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1、Na + H2O Fe + H2O2、夏天食品变质冬天食品变质3、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在纯氧中加热铁丝4、普通电饭锅与高压锅做食物5、面粉厂禁止明火【生】归纳,叙述。
【板书】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反应物的性质。
2、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原电池原理等。
【过渡】本节课重点学习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那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呢?【生】控制变量法研究。
第二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技术
第二章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技术动物实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医学的各个领域内都有其不同的应用,其中一些基本方法都是共同性的,如动物的选择、抓取、固定、麻醉、脱毛、给药、采血、采尿、急救、处死、尸检等,不管是从事何种课题的医学研究都要用这套基本方法,因此,动物实验基本方法,已成为医学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方法一、小鼠抓取固定方法小鼠温顺,一般不会咬人,抓取时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见图2-1之一),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图2-1之二)。
有经验者可直接用左手小指钩起鼠尾,迅速以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其耳后颈背部皮肤亦可。
这种在手中固定方式,能进行实验动物的灌胃、皮下、肌肉和腹腔注射以及其他实验操作。
如进行解剖、手术、心脏采血和尾静脉注射时,则需将小鼠作一定形式的固定,解剖手术和心脏采血等均可使动物先取背卧位(必要时先行麻醉),再用大头针将鼠前后肢依次固定在腊板上。
尾静脉注射时,可用小鼠尾静脉注射架固定(图2-2),先根据动物大小选择好合适的固定架,并打开鼠筒盖,手提鼠尾巴,让动物头对准鼠筒口并送入筒内,调节鼠筒长短合适后,露出尾巴,固定筒盖即可进行尾静脉注射或尾静脉采血等操作。
图2-1 小鼠的抓取固定方法图2-2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二、大鼠的抓取固定方法大鼠的抓取方法基本同小鼠,只不过大鼠比小鼠牙尖性猛,不易用袭击方式抓取,否则会被咬伤手指。
抓取时为避免咬伤,可带上帆布手套。
如果进行腹腔、肌肉皮下等注射和灌胃时,同样可采用左手固定法,只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鼠耳,余下三指紧捏鼠背皮肤,置于左掌心中,这样右手即可进行各种实验操作。
也可伸开左手之虎口,敏捷地从后一把抓住。
若做手术或解剖等,则需事先麻醉或处死,然后用细棉线绳活结缚腿,背卧位绑在大鼠固定板上;尾静脉注射时的固定同小鼠(只需将固定架改为大鼠固定盒)。
第二章单因子试验设计
f n r .第二个平方和 3、Tukey法〔HSD法或称图基 q 检验〕
在一个实验中e只调查一个因子A及其r个程度A1,A2,… ,Ar.
1〕偏度、峰度、Q-Q图、正态概率纸检验
• 若取显著性水平 =0.05.查表可得 F0.95 (3,20) 3.10 .
• 由于 F>3.10,故应拒绝原假设 H 0 ,即认为四种绿茶的叶酸平
均含量有显著差异.
• 从 方 差 分 析 表 上 还 可 以 获 得 2 的 无 偏 估 计 ˆ 2 =2.09 ,
ˆ 2.09 =1.45.
• 误差均方 MSe 是 2 的无偏估计。
F检验
可以证明:在原假设 H 0 成立下,两个均方之比服从 F 分
布,即
F MS A ~ F (r 1, n r) . MS e
此 F 是用来检验原假设 H 0 成立与否的检验统计量。
当原假设 H0 成立时,两个均方都是 2 的无偏估计,其比 值 F 不会过大;当原假设 H0 不成立时,分子的均方 MS A 是 2
单因子试验共有 n m1 m2 mr 个数据,其总平均值为
y 1 n
r i1
mi
yij
j 1
这 n 个数据的波动可用总偏差平方和 ST 表示:
r mi
ST
( yij y)2, fT n 1.
i1 j1
对 ST 中每一项插入 yi 二项,利用代数运算,可把 ST 分解为
如下两个平方和
平方和
r mi
Q
(yij i)2
第二章 实验2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一、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原理及读数方法1.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读数方法(1)构造:如图1所示,B为固定刻度,E为可动刻度。
图1(2)原理:测微螺杆F与固定刻度B之间的精密螺纹的螺距为0.5 mm,即旋钮D 每旋转一周,F前进或后退0.5 mm,而可动刻度E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F前进或后退0.01 mm,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
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千分位上,因此,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
(3)读数:①测量时被测物体长度的半毫米数由固定刻度读出,不足半毫米部分由可动刻度读出。
②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mm)。
2.游标卡尺的原理及读数方法(1)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卡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
(如图2所示)图2(2)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
(3)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
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 。
常见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个、20个、50个的,其规格见下表:(4)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 +K ×精确度) mm 。
二、实验原理1.把金属丝接入电路中,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 (R =U I )。
由于金属丝的电阻较小,选择电流表外接法;由于不要求电压必须从0开始调节,所以一般可以选择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法。
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
2.用毫米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金属丝的直径d ,算出横截面积S (S =πd 24)。
3.由电阻定律R =ρl S ,得ρ=RS l =πd 2R 4l =πd 2U 4lI ,求出电阻率。
三、实验器材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开关及导线、被测金属丝、电池、滑动变阻器。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在学前儿童(3-6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亲自观察儿童的行为、言语等表现,来了解他们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交等心理发展情况。
观察法可以采用自由观察或结构化观察的方式进行,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观察法的优点是接近儿童的真实表现,缺点是受到观察者主观能力和偏见的影响。
2.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观察特定因素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条件,观察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表现。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变量,准确地测量和比较影响因素,缺点是实验环境与真实情境可能存在差异。
3.测量法:测量法是通过量化工具(如问卷、测验等)收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数据,用以描述和比较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测量法可以量化儿童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和特征。
研究者可以使用现有的测量工具,也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目的自行设计。
测量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结果直观、容易比较,缺点是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可能无法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4.追踪研究:追踪研究是通过长期观察和测量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了解其变化和发展轨迹。
追踪研究可以采用纵向设计,从儿童出生开始,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测量和观察;也可以采用横向设计,在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儿童进行测量和观察。
追踪研究的优点是能够了解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和个体差异,缺点是耗时、费力,可能存在样本失访和过程中的干预等问题。
总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追踪研究等。
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全面了解和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高中物理第二章直流电路第7讲学生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课件教科选修3_1
第7讲
学生实验:测量电源的 电动势和内阻
目标 定位
1.知道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 2.通过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学会根据图像合理外推进行数 据处理的方法. 3.尝试分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误差,了解测量中减小误差 的方法.
栏目 索引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对点检测 自查自纠
5.处理数据,用公式法和图像法这两种方法求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答案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 1.计算法:由 E=U1+I1r,E=U2+I2r 可解得 E=I1UI21- -II22U1,r=UI12--IU21. 可以利用U、I的值多求几组E、r的值,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2.作图法: (1)本实验中,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一般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即根 据多次测出的U、I值,作U-I图像; (2)将图线两侧延长 ,纵轴截距点意味着断路情况 ,它的数值 就 是 电池电动势E ;
方法点拨
解析答案
例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图8甲所示电路测量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
答案
(3)横轴截距点(路端电压U=0)意味着短路情况,它的数值就是_短__路__电__流_
E
r;
E
(4)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即电池的 内阻r ,即r=| ΔU |= I短 ,如图4所示. ΔI
图4
答案
四、注意事项 1.为使电池的路端电压有明显变化,应选取内阻较 大 的旧干电池和内阻 较大的电压表. 2.实验中不能将电流调得过大,且读数要快,读完后立即切断电源,防 止干电池因大电流放电时间过长导致 内阻r 发生明显变化. 3.当干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不很明显时,作图像,纵轴单位可取得小一 些,且纵轴起点可不从零开始.
解析答案
例2 某同学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定干 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使用的器材还包括 定值电阻(R0=5 Ω)一个,开关两个,导线 若干,实验原理图如图7(a). (1)在图(b)的实物图中,已正确连接了部 分电路,请完成余下电路的连接.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新人教版选修3-1
五、实验步骤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的金属丝长度l,反复测量三次,
并记录。
2.用螺旋测微器在导线的三个不同位置上各测一次,并记录。
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
金属丝长l/m
金属丝直径d/m
3.依照实验电路图用导线把器材连好,并把滑动变阻器
的阻值调至最大。
4.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
器滑动触头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I和U的值,记入记录表格内,断开开关S。
测量次数 1 2
3
电阻平均值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x/Ω
5.拆除实验电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六、数据处理 1.金属丝直径的测量 (1)特别注意半刻度是否露出。 (2)因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可动刻度上对齐的格 数需要估读,所以,若以毫米为单位的话,最后一位应出现在小 数点后的第三位上。 (3)把三个不同位置的测量结果求平均值作为直径d。 2.金属丝长度的测量 (1)应测量接入电路中的有效长度。(也要估读) (2)把3次测量结果求平均值作为长度l。
七、误差分析 1.金属丝直径、长度的测量带来偶然误差。 2.电流表外接法,R测<R真导致ρ测<ρ真(系统误差)。 3.通电时间过长,电流过大,都会导致电阻率发生变化 (系统误差)。
八、注意事项 1.为了方便,应在金属导线连入电路前测导线直径,为 了准确,应测量拉直悬空的连入电路的导线的有效长度,且 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2.测量电路应选用电流表外接法,且测电阻时,电流不 宜过大,通电时间不宜太长,因为电阻率随温度而改变。 3.为准确求出R的平均值,应多测几组U、I数值,然后 采用U-I图像法求出电阻。 4.滑动变阻器用限流式接法就可以满足该实验的要求。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D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
练习
3.欲除去Cl2中的少量HCl气体,可选用( B ) A.NaOH溶液 B.饱和食盐水
C.浓硫酸
D.石灰水
四、成盐元素---卤素 1.卤族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17个纵行的元素F、 Cl、 Br、 I ,都能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5、实验注意:
(1)稀盐酸与MnO2不反应,制氯气时必须用浓盐酸;且加热温度
不宜过高,以减少氯化氢的挥发。 志鹰正爱则 高众飞邪,不鸦生栖。一枝。
不有要志志 登气山高顶大,,无倒志要站俯山就脚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 人不惟为患 穷无变志节,有不志为无贱有易不志成。者。
(2)尾气处理时,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氯气,因为澄清石灰水中 莫有为志一 始身知之蓬谋莱,近而,有无天为下总之觉志咫。尺远。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拓展:实验室制氯气的其它方法: ① 16HCl+2KMnO4=2KCl+2MnCl2+8H2O+5Cl2↑ ② 6HCl(浓)+KClO3===KCl+3H2O+3Cl2↑ ③ 4HCl+Ca(ClO)2===CaCl2+2H2O+2Cl2↑
_沉__淀__溶__解__,__有__气__泡__产__生__
实验结论: 检验时Cl-要先加入稀硝酸排除CO32-的干扰
二、Cl-的检验方法 (1)方法:先加稀HNO3溶液,再加AgNO3溶液,有产生白色沉淀。 (2)原理:Ag++Cl-===AgCl↓。 (3)加稀硝酸的目的:排除 CO23-等离子的干扰。 拓展:SO42-的检验方法: 先加稀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有产生白色沉淀。
第二章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学习目标] 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一、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二、实验原理1.合力F′的确定: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与F2共同作用的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则F′为F1和F2的合力.2.合力理论值F的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验证: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三、实验步骤1.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1甲所示,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图1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某位置O,用铅笔描下结点的位置、细绳的方向,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3.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拉到同一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4.如图乙所示,按适当的比例作出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以及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并画出对角线F.5.比较F与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四、注意事项1.结点(1)定位O点时要力求准确;(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O点必须保持位置不变.2.拉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2)应使橡皮条、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3)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要太大或太小.3.作图(1)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2)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五、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误差.2.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或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和纸面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3.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条的结点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误差.4.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以及F1、F2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都会造成偶然误差.一、实验原理及步骤例1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时:(1)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套、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________和________.(2)在做上述实验时,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结两个细绳套,通过细绳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使结点移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记下:①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到达________,再记下________.(3)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________和______进行比较,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图2答案(1)三角板橡皮条(2)①O点位置②细绳所指方向③相应弹簧测力计读数同一位置O点弹簧测力计读数(3)F F′F F′解析实验中要记录橡皮条拉伸后O点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及力的方向.二、实验数据处理例2某同学用如图3甲所示的装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将一木板(图中未画出)竖直放置与铁架台和轻弹簧所在平面平行.其部分实验操作如下,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1)如图甲,在木板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2)卸下钩码然后将两细绳套系在弹簧下端,用两弹簧测力计将弹簧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记录细绳套AO、BO的________及两弹簧测力计相应的读数.图乙中B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N;(3)该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两弹簧测力计拉力F A、F B的大小和方向如图丙所示,请在图丙中作出F A、F B的合力F′;(4)已知钩码的重力,可得弹簧所受的拉力F如图丙所示,观察比较F和F′,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图3答案(2)方向11.40(3)如图所示(4)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F和F′相等,求合力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三、实验创新例3有同学利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T OA、T OB和T OC,回答下列问题:图4(1)(多选)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A.钩码的个数N1=N2=2,N3=4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和钩码个数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5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正确的.图5答案(1)BCD(2)A(3)甲解析(1)对O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OA、OB、OC分别表示T OA、T OB、T OC的大小,由于三个共点力处于平衡,所以T OA、T OB 的合力大小等于T OC,且T OC<T OA+T OB,即|T OA-T OB|<T OC<T OA+T OB,故B、C、D能完成实验.(2)为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必须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即标记结点O 的位置,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要做好记录,应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要记录钩码的个数和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故A正确,B、C、D错误.(3)以O点为研究对象,F3的实际作用效果在OC这条线上,由于误差的存在,F1、F2的合力的理论值与实际值有一定偏差,故题图甲符合实际,题图乙不符合实际.1.源于教材——本例的实验原理与教材实验的原理相同.2.高于教材——本实验没有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而是用钩码的重力作为绳的拉力,同时用两个光滑的滑轮调节两绳拉力的方向.一、选择题1.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把橡皮条一端固定于P点,另一端通过细绳套连接两只弹簧秤,并使该端拉至O点,测得PO长为L,如图1所示,则实验中()图1A.选取的细绳套适当长一些B.只需要记录弹簧秤的读数C.两根细绳套间的夹角尽可能大些D.改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只需使橡皮条的长度仍为L答案A解析为了减小实验测量的误差,选取的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故A正确.实验中需记录弹簧秤的读数、拉力的方向以及结点O的位置,故B错误.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两根细绳套间的夹角要适当大一些,不是越大越好,故C错误.为了产生相同的效果,改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仍然要拉到同一结点,故D错误.2.在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两细绳之间的夹角必须为90°,以便求出合力的大小B.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结点的位置必须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结点的位置重合C.若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时合力的图示F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拉力的图示F′不完全重合,说明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一定是普遍成立的D.同一实验过程中,结点O的位置允许变动答案B解析理论上,细绳之间的夹角是任意的,不需要计算,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绳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A错误;前后两次结点的位置相同,力的作用效果才相同,B正确,D错误;由于测量和作图存在误差,F′和F的方向不一定重合,实验可以证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平行四边形定则总是成立的,C错误.3.(多选)在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时,使用弹簧测力计必须注意() A.测量前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点B.测量前应把两弹簧测力计互相勾在一起并对拉,观察它们的示数是否相同,应选用示数相同的一对弹簧测力计C.在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外壳不要与纸面摩擦D.两根细绳必须等长答案ABC解析A、B选项是为了读数准确,C可以保证准确的测出拉力的大小,细绳的作用是能显示出力的方向,所以不要求必须等长,D错误.二、非选择题4.某同学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时,主要步骤有: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E.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以及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的图示,并以F1、F2为邻边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1)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 D(2)C中应加上“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D中应说明“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解析(1)根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的操作规程可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C、D.(2)在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D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5.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条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2甲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图2(1)由图可读出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N和________N.(2)在图乙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答案(1)4.00 2.50(2)见解析图解析由题图可知,竖直方向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50 N,水平向右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00 N.因为读数2.50 N、4.00 N均是0.50 N的整数倍,所以选方格纸中一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0.50 N,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即可画这出两个力以及它们的合力,如图所示.6.某同学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方向.图3(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答案(1)3.6(2)D(3)①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和方向;②减小重物M的质量;③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任选其二)解析(1)由弹簧测力计可读出示数为3.6 N;(2)因为只要O点受力平衡,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可,没有必要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故选D.7.小明通过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实验所用的一只弹簧测力计如图4甲所示,在用它测力前应对它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图4(2)在测出F1、F2和对应的合力F后,他在纸上画出了F1、F2的图示,如图乙所示.请你帮助他在图中画出合力F的图示.(测得F=4.9 N,图中a、b为记录F方向的两点)(3)小明用虚线把F的箭头末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末端连接起来;观察图形后,他觉得所画的图形很像平行四边形.至此,为正确得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你认为小明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写出两点即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调零(2)见解析图(3)①验证该图形基本就是平行四边形;②得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③改变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上述实验,验证猜想;④与同学交流,得出合理结论(任选其二)解析(1)该实验所用弹簧测力计开始时指针不在零位置,故在用它测力前应对它进行的操作是调零.(2)根据力的三要素作出合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3)根据所画的图形很像平行四边形这一事实,小明接下来应该做以下事情:①验证该图形基本就是平行四边形;②得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③改变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上述实验,验证猜想;④与同学交流,得出合理结论.8.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图5实验步骤: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5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③找出②中F OO′.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6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 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图6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7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________cm.图7(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N.(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8中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的图示.图8(4)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见解析解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与横轴的交点即为l0,由图可知l0=10.00 cm;(2)AB的总长度为6.00 cm+7.60 cm=13.60 cm,由F-l图像可知,此时两端拉力F=1.80 N,即F OA=F OB=1.80 N;(3)根据给出的标度,作出合力如图所示;(4)只要作出的合力与实验得出的合力F OO′大小和方向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同则成立.。
第二章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和细绳的 方向 .
图1
4.如图乙所示,按适当的比例作出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1和F2的 图示以及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 以F1、F2为邻边画出 平行四边形 ,并画出对角线F. 5.比较F与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 是否相同 ,从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
图4
解析 答案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和钩码个数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答案
三、实验创新
例3 有同学利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
律: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
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
出三根绳子的拉力TOA、TOB和TOC,回答下列问题: (1)(多选)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图2
答案Biblioteka 二、实验数据处理例2 某同学用如图3甲所示的装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将
一木板(图中未画出)竖直放置与铁架台和轻弹簧所在平面平行.其部分实
验操作如下,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1)如图甲,在木板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
(2)卸下钩码然后将两细绳套系在弹簧
下端,用两弹簧测力计将弹簧末端拉
三、实验步骤
1.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1甲所示,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 端固定在木板上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学课件:第二章 实验活动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mL)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误差分析
配制过程中哪些步骤可能引起误差?
由
可知,误差来源根本原因
是溶质物质的量 n (或m)或 溶液体积 V
产生的误差:
①若n(或m)偏大或V偏小,则c偏大;
②若n(或m)偏小或V偏大,则c偏小。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课堂学习目标 一种技能——
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一种方法——误差分析方法 一种观念——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回顾】如何配制500 g质量分数为0.9 %的生理盐水。
【归纳】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一般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思考】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意义
物质的量浓度是生产上和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表 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学会配制一定 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mVC
称量时物体和砝码调换位置
称量固体溶质时,操作无误,所 用砝码生锈
溶解时有溶液溅出
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定容
转移前容量瓶有水
不变 不变 不变
向容量瓶注液时有少量液体流出
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mVC
未洗涤玻璃瓶和烧杯
定容时加水过多用滴管吸出
定容完摇匀,静置,液面下降再 加水
溶质为液体
量筒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 ▶在小烧杯中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
2.称量
(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烧杯底,溶解时加水
3.溶解 不要太多。)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 转移之前,溶液要先冷却至室温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第二章第二节第3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二章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3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讲】知识点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1)化学方程式: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
(2)原理:利用强氧化剂氧化浓盐酸中的Cl -生成Cl 2,该反应中MnO 2为氧化剂,浓盐酸为还原剂并且该实验还体现了浓盐酸的酸性。
2.仪器装置(1)气体发生装置类型:固+液――→△气(2)发生装置所用仪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酒精灯。
(3)除杂装置:装置C 的作用是除去Cl 2中少量的HCl 气体。
装置D 的作用是干燥氯气(或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3.收集方法(1)向上排空气法(氯气密度大于空气)。
(2)排饱和食盐水法(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用此法可除去实验中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
4.验满方法观察到E 中充满黄绿色气体,则证明已集满。
5.尾气处理烧杯F 中盛放的液体是NaOH 溶液。
该液体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事项:(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是选用氧化剂(如MnO 2、KMnO 4等)将盐酸中的部分氯离子氧化而得到氯气。
(2)制取的氯气有毒,且在加热时容易逸出,所以应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
(3)尾气处理时,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氯气,因为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吸收不完全。
(4)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装置中残留的氯气,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气。
【练】1.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氯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二氧化锰是氧化剂 B .HCl 表现还原性和酸性C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 2+4H ++4Cl -=====△MnCl 2+2H 2O +Cl 2↑D .该方法是瑞典化学家舍勒最先发现的 答案 C解析 由MnO 2+4HCl(浓)=====△MnCl 2+2H 2O +Cl 2↑可知,二氧化锰是氧化剂,HCl 中氯元素部分化合价升高,HCl 既表现还原性,又表现酸性;氯化锰是可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应写成离子符号。
第二章实验四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_蒽酮比色法
认知目标:了解植物体内的碳素营养状况以及农产品 的品质性状。 能力目标:掌握蒽酮与可溶性糖反应的原理,蒽酮法 测定可溶性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实验态度,引导学生 树立安全的实验意识。
一、实验背景
蒽酮(Anthrone),淡黄 色针状晶体。不溶于水, 溶于乙醇和热苯。 分子式:C14H10O
四、结果计算
3. 数据计算:
W=(CV/m)×100%
W—糖的质量分数(%) C—标准曲线查出的糖含量mg·mL-1 V—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L) m—样品的质量(mg)
五、注意事项
样品中含水量不能太多,试管应该干燥无水, 否则蒽酮会在测定液中析出而影响测定。
不同显色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的吸光度影响较 大,沸水浴时间过长会破坏糠醛衍生物的结 构,颜色会消退。
浓H2SO4
戊糖
糠醛
蒽酮
浓H2SO4
己糖
羟甲基糠醛
蓝绿色
糠醛衍生物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1、材料 植物叶片、水果果实等 2、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水浴锅、具塞刻度试管、移液管、容量瓶、 定性滤纸等 3、试剂 浓硫酸(比重1.84)、分析纯蔗糖、分析纯蒽酮、乙酸 乙酯 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溶于50mL乙酸乙 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周,用时微热 溶解结晶。
分子量:194.23
植物体内的碳素营养状是农产品的品质评价的重要 内容,常以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作为重要指标。蒽 酮比色法是一个快速而简便的定糖方法;糖在浓硫酸 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糖醛,生成的糖醛或羟甲 基糖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糖醛衍生物,在一定 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糖类与蒽酮 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630 nm, 可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故可用于糖的定量。
9 第二章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解析: (1)因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分度 的0.1 mm,所以刻度尺的读数为11.50 cm;挂2个钩码时,弹簧弹力 等于此时钩码受到的重力,即F2=2mg=1.00 N。 (2)当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即弹簧的原长,由题图 3 知弹簧
的原长为 11.00 cm;图像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即 k=ΔΔFl =ΔΔGl =100 N/m。 (3)由于弹簧自身存在重力,故不挂钩码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 答案: (1)11.50 1.00 (2)11.00 100 (3)弹簧自身存在重力
序号 硬币数量n/枚
长度l/cm
1 5 10.51
2 10 12.02
3 15 13.54
4 20 15.05
5 25 16.56
(3)根据表中数据在图(b)上描点,绘制图线;
(4)取出全部硬币,把冰墩墩玩具放入塑料袋中,稳定后橡皮筋长度的 示数如图(c)所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为________cm; (5)由上述数据计算得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为________g(计算结果保留3 位有效数字)。 解析:(3)根据表格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指针对应刻度L/cm 12.51
15.39 16.11 17.30
当挂2个钩码时,指针对应刻度如图 甲所示,请将指针示数填入表格中; 在以弹簧弹力为纵轴、指针对应刻度 L为横轴的坐标系图乙中,描点画出第 2组对应的数据点,并连线得到F -L 图像。请根据图像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①弹簧原长为________ cm; ②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N/cm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弹簧与绳有一点相似之处:都可以认为是一个传递力的媒介。某位 同学根据这个观点推广认为:将两个同样的弹簧串接在一起后,弹簧 的劲度系数k与原来一样。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物上册《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生物上册《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第一章:观察法教学目标:1. 理解观察法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会运用观察法进行生物学研究。
教学内容:1. 观察法的定义和作用。
2. 观察法的种类和特点。
3. 观察法的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观察法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实例讲解不同种类的观察法,如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法的应用实例,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实际操作练习的情况。
第二章:实验法教学目标:1. 理解实验法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会运用实验法进行生物学研究。
教学内容:1. 实验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实验法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3. 实验法的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实验法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验法的基本步骤和原则,如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法的应用实例,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实际操作练习的情况。
第三章:调查法教学目标:1. 理解调查法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会运用调查法进行生物学研究。
教学内容:1. 调查法的定义和作用。
2. 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调查法的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调查法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调查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如样本选择、数据收集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调查法的应用实例,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实际操作练习的情况。
第四章:比较法教学目标:1. 理解比较法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生物学研究。
教学内容:1. 比较法的定义和作用。
2. 比较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比较法的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比较法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比较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①成熟。 ②历史。 ③测验。 ④不稳定的检测仪器。 ⑤统计回归。 ⑥取样偏差。 ⑦实验缺失。 ⑧实验者偏见
对外部实验效度的威胁因素
①已做的实验处理的干扰。 ②实验背景的人为状态。 ③测验的交互作用效应。 ④取样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⑤实验处理的检验范围。
①指示语要明确。 ②指示语要完备。 ③要保证被试确实懂得指示语。 ④指示语要标准化。
2 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2.1变量及其维度和水平
变量是主试可操纵、控制和观察的条件或特征, 它是一些可被测量的特质或属性。 同一特质的差别,也就是变量的值,在实验中 称为变量的“水平”。如年龄有大小,智商有高低, 性别分男女等。 在实验中,变量可能是不同质的,即不是同一 种类的特质。不同质的变量种类称为维度,亦称 “元”或因素。
3.2 控制无关变量
实验中除作为自变量的因素以外,一切 足以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需加以控 制。 3.2.1自变量的混淆 当我们发现在实验中自变量的水平 变化与另外一个已知或潜在的无关变量 的水平变化伴随发生时,就称为自变量 发生了混淆
辨别和判断自变量的混淆的途径:
第一,混淆最可能出现在与自变量同样类 别的变量中。 第二,若确定同一类别的变量没有混淆后, 当采用独立组设计时,被试变量最容易 与自变量混淆。
选择因变量指标的依据:
①有效性。即指标能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 哪个指标能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和过程,那么 这个指标就具有有效性。 ②客观性。客观性指该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 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因此可以用客观 方法测量和记录下来。 ③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 统计。 ④可靠性。指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指标应当一致。 ⑤敏感度。指标能灵敏地反映出变量的变化量。
3.1 明确因变量
因变量的指标: ①反应的正确性。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 记忆实验中回忆、再认正确与否; ②反应的速度。反应的时间,完成作业用时,单 位时间完成的件数; ③反应难度。制定难度量表,测定被试达到什么 水平; ④反应次数。被试做出某种反应的次数; ⑤反应强度。反应的幅度,反应延续时间。
1.2.2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目的在于研究影响行为发生和变 化的主要因素,又称为定性实验。 函数型实验: 函数型实验目的在于研究行为变化与影响行 为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又称为定量实 验。
1.3心理与教育实验的特点
第一,实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 。
主试和被试
第二,心理与教育实验中有“指示语” 。
3.实验变量分析
3.1确定自变量
明确自变量的意义
为了进行实验,就要对这些概念所表 达的含义进行严格的规定,即解决这一问 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 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 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
自变量的水平选择要适当 自变量水平范围的选择 下限效应 上限效应 检查点数目的选择
谢
谢
2.2 变量的类型
刺激变量、反应变量、被试变量 ①刺激变量:是使被试产生反应的一切内外 刺激。 ②反应变量:指被试的一切反应。 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它是可能影响 被试反应的被试本身具有的特性。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
定义: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 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刺激特点自变量 环境特点自变量 被试特点自变量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因变量
定义:自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指研究者 感兴趣的被试者行为的一个特殊方面。 因变量的类型:
a.骨骼肌的运动反应。 b.生理反应。 c.口头及书面报告。
无关变量
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 一切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 无关变量又称为控制变量。
“实验法的精髓就是控制条件”
实验法的特点
第一,实验研究要操纵和控制变量,人为 地创设一定的情景。 第二,实验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 因果关系。 第三,实验研究要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 括被试的选择、研究的材料和工具、实 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
1.2实验研究的类型
1.2.1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一般在实验室人工设置的 情境中进行,所以能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情境可 以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者的期望的方式设置和变化。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除实验者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 室中设置和变化实验情境外,其它与实验室实验一样。 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一种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下进行的实验。在这种实验中,现实事件的发生和实 验对象的选择,实验者无法控制,自变量也无法直接 控制,同样也不能对被试随机或配对分组。
第二章 实验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实验及其类型 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实验变分析
第四节
实验效度
1.实验及其类型
1.1实验的概念 实验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控制 无关变量),有计划、有组织地变化实验 条件(自变量),根据观察、测定、记录 与此相伴随的现象或行为(因变量),以 确定实验条件与现象或行为的关系(因果 关系)。
3.2.2如何确定无关变量
第一,查阅资料、文献。 第二,通过因素型实验来确定。
3.2.3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消除法 保持恒定法 效果平衡法(或称“匹配法” ) 抵消法 无关变量的纳入 统计控制法
4 实验效度
内部效度:指的是研究结论在所完成 该研究的一定范围内的正确程度。 外部效度:指的是某研究结论可应用 于其它情况的推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