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调研》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肯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诞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将来变化趋势
C.诞生率和死亡率是打算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肯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诞生率;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肯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的将来变化趋势;诞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打算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虫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 B
2.(2021·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削减,因此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B项,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项,石头导致了地形、光照等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把握蝗虫等有害昆虫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 A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争辩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争辩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精确的是()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诞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肯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1和2可表示诞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若X表示年龄,Y 表示数量,则2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可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群落初生
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C
4.(2021·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育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解析酵母菌种群在培育初期需经过一段的适应,故增长缓慢,在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变小,A项错误;在封闭培育体系中培育的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B项错误;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C项错误;由图知,K值为12×1 000×10=120 000(个),D项正确。

答案 D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接受样方法
C.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 m只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由于昆虫卵、蚜虫活动范围小,活动力量弱,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可接受样方法;样方法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调查鹿种群密度接受标志重捕法,设鹿群个体数为X只,其计算公式为X/M=n/m,解得X
=M×n
m。

答案 C
6.下列调查活动或试验中,对试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育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解析用样方法求车前草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偏小,故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故D项错误。

答案 D
7.为防治农田鼠害,争辩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像、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肯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供应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打算的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缘由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λt
解析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大小直接打算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可以猜测种群将来的进展趋势,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由图可以看出:b点以后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所以数量上升;图中纵坐标的含义是田鼠种群密度,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田鼠的密度更小,猛禽密度更大;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天敌和食物等因素制约,最终增长曲线呈S型。

答案 C
8.(2022·福建)争辩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高,A项错误;纵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横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项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项错误。

答案 B
9.如下三图均与种群“S”型增长有关,对三图对比分析解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当种群数量为K/2时,诞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C.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D.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诞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解析当种群数量为K/2时,诞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答案 B
10.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
(年)
1 2 3 4 5 6 7 8
鼠种群
数量
(只)
18 900 19 500 14 500 10 500 9 500 9 600 9 500 9 600
X种群
数量
(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进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是250
D.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解析由表中的信息可知,X种群数量渐渐增加至稳定,伴随着鼠种群数量渐渐削减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物种X吃掉的可能大多是鼠种群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鼠种群的进展,两种生物共同进化;由表中数量信息知,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 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第5年后,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答案 B
1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获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头的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解析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0,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4年后增长率开头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且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2.(2021·新课标全国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争辩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养分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0+1+2+3+4+5+6+7+8+9+10+11+≥12
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辩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丢失繁殖力量(进入老年)。

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想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假如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
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淌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依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400,3+→8+的个体总数及9+及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推知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力量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流淌的特点是单向流淌、逐级递减。

答案(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1∶1∶1保持稳定
(2)活动力量
(3)单向流淌、逐级递减
13.(2021·重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逼。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肯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 a=__________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想,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把握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力量,其调整方式是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缘由是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0→a年种群数量每年以肯定量的倍数(λ)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N t=N0λa。

若N0=24,则a年后种群数量为N a=24λa。

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由题意可知,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削减,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

(3)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力量的基础是负反馈调整。

(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答案(1)24λa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整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加
14.如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某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将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状况,图乙是将该动物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争辩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

(1)图甲中曲线________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实行________爱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亡。

图中阴影部分的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转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2)图甲中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________。

(3)若图甲中物种为食草动物,科学家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2千平方米范围内第一次捕获了60只进行标记并放回,10天后再次捕获20只,发觉其中有4只带有标记,那么该种群的密度大致为________。

(4)图乙中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

A、B、C、D四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________点。

(5)若接受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据乙图可知:在A点至B点时该种群为________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
________(填“多于”“少于”或“等于”)老年个体。

该种群与四周全部生物构成了________。

解析(1)曲线①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实行易地爱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亡。

图中阴影部分的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转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时,假设2千平方米范围内的数量为X,则X/60=4/20,求出X=300只,故该种群密度为150只/平方千米。

(4)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削减,A、B、C、D四点中的种群数量最少的是D点。

(5)若接受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

(6)依据题意,λ为种群数量在一年间的增长倍数,故若λ>1,则该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削减。

A点至B点时λ>1,该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

该种群与四周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1) ①易地基因频率
(2)增长型
(3)150只/平方千米(也可以写出0.15只/平方米)
(4)先增加后削减 D
(5)偏大
(6)增长多于群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