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和美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质主义的问题所在
• 如果不考虑所谓“美的事物”是如何成为 “美的事物”的,文艺作品是如何成为 “作品”的,而是直接确立实体,抽象出 本质,一成不变地看待事物,必然造成事 物可变的和不变的部分的对立,本质性和 非本质性的部分的对立。
• 本质主义可以把文艺作品和美的事物分析 为一些对立的部分,并且把其中一些部分 设定为“本质”,可是却无法建构出作为 整体的“文学作品”或“美”,因为无论 把文学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分析或建构为什 么,都无法让我们理解和欣赏作为“整体” 和作为“现象”的文学作品与审美对象。
B 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
• 本体论思维以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和确定性为自己的理论目 的,同时又要在统一性与确定性的前提下解释世界的多样 性。对确定性的追求使得本本论一定要从活生生的、多样 化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确定的、单一的“质”来,让“质” 成为与对象的存在相同一的规定性。按这种思维进行文艺 学与美学的研究,就把文艺引入了“本质主义”。本质主 义承认文艺与美的事物有一个核心的规定性,即本质,然 后以这个“本质”为核心建构起文艺与美学的学科体系来。 这套体系在文艺与美学中的表现在于:在研究之前,就已 经承认了对象是“文艺作品”,是“美的事物”,然后再 从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定性”来。

• 存在者之存在作为一个过程,要求得到描 述,现象学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要么如胡塞 尔——描述被意识到的存在如何在意识中 生成出来,要么如海德格尔——描述存在 者之存在如何在此在的生存世界中生成出 来。
• 把现象学这种描述的方法,这种存在论观点贯彻 到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中来,体现在两条路线上: 一条是像研究纯粹经验一样研究审美经验,建立 审美经验的现象学,在这条道路的思想家有胡塞 尔本人,梅洛—庞蒂,萨特,杜夫海纳,这条道 路与现象学有天然联系,因为“现象学的直观与 ‘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1],所以 现象学美学家们很自然地走向了对审美经验的研 究; [1] 《胡塞尔选集》:倪梁康选编,三联出版社 1997年版,第1203页。
• 真实性在这套话语体系中的内涵在于:首先,文 本世界和作家的生活世界之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 相符合;其次,作家的心灵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 的相符合;第三,文本世界是不是能够体现出对 生活世界的本质性的概括与提炼,这种概括用黑 格尔的术语叫“一般世界情况”,在另一个层面 上叫“时代精神”,而这种“本质性”的标尺在 于,是不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体现出时代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之间的互 动关系,并且预示或反映着这一互动关系中的变 化。
• 提敏尼加:《从哲学角度看罗曼·茵加登的哲学理论要旨》,转引自《美学译 丛》第3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页。
• 而其本旨在于:“现象学并不纯是研究客体的科 学,也不纯是研究主体的科学,而是研究‘经验’ 的科学。现象学不会只注意经验中的客体或经验 中的主体,而要集中探讨物体与意识的交接点。 因此,现象学要研究的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意 识向客体的投射,意识通过意向性活动而构成的 世界。主体和客体,在每一经验层次上(认识或 想象等)的交互关系才是研究重点,这种研究是 超越论的,因为所要揭示的,乃纯属意识、纯属 经验的种种结构;这种研究要显露的,是构成神 秘主客关系的意识整体结构。”[2]
• 转引自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 第2页。
首先是研究对象的转变
• 现象学认为应当研究的是“通过意向性活 动而构成的世界”,在这里所产生的启发 是,世界不是客观地放在那里需要我们去 认识的对象,而是在我们的实践和认识中 “构成的”,或者说“生成出来的”。
• 这种思路消解了认识论领域中认识对象和认识主 体的现成性,也就是说,对象不是被摆在我们对 面等待我们去认识的,而是在认识行为中生成出 或者建构出来的;同理,客体与主体都不是现成 摆在那里的,都是在认识行为中生成的。这意味 着,有一个客体a,而我们在认识中,形成了一个 关于a的主体性的表象或者说意象A,这时a与A之 间的联系可以包含一切物我联系,正是在从直观 开始的认识过程中,a生成为A。
• 在如何达到真实这一问题上,作家与艺术 家作为认识主体,他的倾向性,他的立场 成为评判文本世界之真实性的前提:作家 要么真实地表达了他的立场,要么由于超 越了他的立场而真实。
• 以上的真实观支撑起反映论模式下文学批 评与研究的理论范式,在这一套话语体系 中,文艺与审美把文本世界的真实性作为 自己研究的基础,“内容美学”成为文艺 中的主导,而形式被设立为有待统一的对 立面。内容美学直接导致了对文学与艺术 的“外部研究”——研究外在世界、作家 的心灵世界与文艺世界三者之间的反映性 或者表现性关系,这是反映论模式下文艺 学与美学的必然的理论范式。
二、现象学对于美学与文艺学研究 的方法论启示
1,关于现象学 1,关于现象学
• 现象学的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胡塞尔和莫里茨·盖格尔提出 的被整个现象学运动共同遵守的四个原则:“第一,作为 基础研究的现象学是对‘事物本身’进行的一种无前提的 研究。第二,这种‘对事物本身的研究’由于胡塞尔、盖 格尔等人发现一种‘直接的本质直观’而成为可能。第三, 这种直观由于使事物在直接的明证中显现出来,而不依靠 任何中间媒介,就为一种‘确实可靠的和无可怀疑的’认 识提供了保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本质直观 被认为完全打开了通向由人类各种经验构成的整个领域的 大门;所以人们可以期望本质直观为认识与存在之间的统 一提供基础。”[1]
第三文本世界是不是能够体现出对生活世界的本质性的概括与提炼这种概括用黑格尔的术语叫一般世界情况在另一个层面上叫时代精神而这种本质性的标尺在于是不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体现出时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预示或反映着这一互动关系中的变在如何达到真实这一问题上作家与艺术家作为认识主体他的倾向性他的立场成为评判文本世界之真实性的前提
• 尽管反映论不会因为它与什么理论相违背 而被放弃,但毕竟,它造成了内容与形式, 主观与客观,本质与现象的对立,而要解 决这种对立,除了强行要求二者间的辩证 统一外别无它法。但麻烦的是,在文艺实 践与艺术创作中,统一仅仅是理想性的设 定,现在人们用“张力”这个词来表达对 立双方之间不能统一在一起而又不可分离 的状态。
• 现象学扭转了这种思路,它否则了存在者之存在的自明性, 而把“存在”看作是一个过程,以生成性取代实体性,以 非现成性取代现成性,不是追寻实体,而是描述存在之显 现及其过程。“现象既本质”这个观念摧毁了传统本体论, 进而把现象学树立为探索存在问题的基本方法。因为“无 论什么东西成为存在论的课题,现象学总是通达这种东西 的方式,总是通过展示来规定这种东西的方式。存在论只 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现象学的现象概念指这样的显 现者:存在者的存在和这种存在的意义变化和衍化 物。”[1]。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译,北京 三联1999,第42页
• 这种交互关系中的认识消解着二元对立— —不是说没有对立,而是说这种对立是如 何生成出来的?这是比对立本身更本源的 问题。在这种交互关系中,主客体成为一 个整体结构,而不再是静止的对立关系。 由于这种交互关系,当代文艺学与美学把 自己的理论着眼都落实到了文学活动与审 美活动上。作家和世界、读者和文本、审 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等等原本对立的关系都 处于这种交互主体性中。
文艺学和美学中的现象学 方法
刘旭光
一、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 • • • • 理论研究离不开方法,方法决定着: 出发点 目的 结构与体系 立场
A 反映论模式
• 新时期以来,文艺学与美学研究的主导方法是马 克思主义唯物反映论 • 客观世界与社会存在构成了文艺文本所要认识并 予以反映的对象,作者成为客观世界的认识者, 而读者成为文本世界的认识者。 •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认识的真理性,这一问题在 文艺与审美中的“镜像”是文本世界的真实性问 题。围绕着文本世界的真实性,如何达到真实和 是否真实成为“文学本质论”“作家论”和“创 作论”的核心问题。
• 按这个思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生成 于审美活动中,生活世界转化为审美世界, 也是生成于审美活动中。二元对立的思维 方式把主客体、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 的对立当作是前提性的、必然的,而没有 意识到这种对立本身是生成出来的。这就 决定了在二元对立之中的关系在先性。现 象学强调意向性活动中的生成性,这种思 想方法在美学中马上转化为审美活动中的 生成性,文学活动中的生成性。
• 文艺与美学中的本质主义实际上把文艺欣 赏与审美与理论研究隔绝开了,文艺作品 和美的事物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被本质主义抽象掉的,往往是文艺动人的 地方,所以本质主义由于不能把文艺与美 的事物作为整体来看待从而陷入了贫乏的 “抽象”之中。
C 方法论困局
• 这种困局造成了韦勒克所说的“内部研究” 与“外部研究”的对立与撕裂,造成了形 式主义美学观与文艺观和本质主义美学观、 文艺观的对立,结果是文艺与美学研究不 断在意识形态论和新批评之间摇摆。 • 本体论意义上的主客体观和认识论意义上 的主观、客观无法区分,对主体性认识不 足
三、反本质主义
• 由于生成性思维与交互主体性关系的确立,使得 现象学成为了反本质主义理论先锋,而其中“回 到事情本身”和“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方法是 决定性的。这种思想方法把本质主义抛到了后面, 它以存在先于本质的思路,去追问事物的存在是 如何在人类经验中显现出来的。只有当事物显现 出自身的存在,我们才会去研究它是什么。这就 意味着,事物的如此这般的当下存在是生成出来 的,是条件性的,没有超越性的永恒不变的实体、 本体、本质。
反映论模式的合理性
• 这种理论模式能够引领文艺与审美从狭隘 的娱乐性与教化功能中走出来,要求并赋 予文艺与审美以反映、批判、介入甚至是 改造现实的能力,使文艺领域成为社会革 命的一部分。文艺与审美在功能上的这种 提升是审美现代性的积极成果,不应当出 于狭隘的审美主义而轻易放弃。
反映论模式的问题
• 这种理论模式的问题在于,文艺与现实之 间的描摹与反映关系仅仅是文艺呈现自身 价值的一种形态,而不是全部,一旦把一 种功能本质化,那么这种功能就会否定作 品自身的独立性,文艺与审美会因此而沦 为他者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种理论 必然倾心于文艺与审美的意识形态性而无 法兼顾文艺的自立性,从而与审美现代性 的基本原则——审美自律与审美的非功利 性——相违背。
• 基于这种思路,当代文艺学与美学都走上 了反本质主义道路,在美学中,对美的本 质的追问被放弃了,在文艺理论中,文学 本质论也走向式微,试图为文学下定义, 提炼其本质的作法也被放弃了。
四、以存在论取代本体论
• “本体论”与“存在论”在西文中是同一 个词ontology,但其内涵却有其历史性区分, 在汉语中,学界用“本体论”和“存在论” 两个词来标示这种区分。当这个词被译成 “本体论”时,指称的主要是西方哲学史 上哲学家们在探讨“存在”问题时所形成 的从“实体”的角度去规定“存在”的一 种实体主义的哲学形态,这种哲学把事物 的存在作为自明的,在此前提下去追寻 “存在者”确定不变的“实体”或者“本 体”。
• 任何一种纯然存在之物只有成为意向性构 成物的时候才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这一 生成的过程性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最初是 意识内的生成性,而后在海德格尔处成为 “在世界中”的生成性,最后解释学把它 扩大到在历史中的生成性。
研究对象的转变对于文艺学与澜美 学的启示
• 无论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是意向性 构成物,在意向性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生 成,乃至世界的生成,构成了现象学方法 对我们的最大的启发。这种启发意味着, 在美学中,主体如何生成为审美主体,客 体如何转化生成为审美客体都是需要“描 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意向性活动, 意向性活动先于主体与客体的生成,或者 说,主体与客体生成于意向性活动中
• 这种关系在先性在文学研究的表现是文学 活动的在先性,作家,读者,文本都是在 文学活动中才生成出来的,一个人如何在 “写作”中成其为作家,一个人如何在 “阅读”中成其为读者,文学作品如何在 读者的阅读中成其为作品,这些问题都因 为文学活动的在先性而成为问题。
二、交互主体性
• 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不是单纯的主体认 识客体或者主体改造客体,而是主体和客 体是相互生成着的,客体是被主体化的客 体,而主体也是吸收了客体之属性的客体, 二者是相互推动着与发展着的。这是一种 交互主体性的观念,这种交互主体性意味 着人世界化了,而世界也人化了,这是同 一个过程。这种交互主体性既是审美活动 的基本状态,也是文学活动的基本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