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问题(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近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问题(一)
摘要]从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账户出现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双顺差。
这种结构在国际中并不常见,它有其独特的形成条件,对我国经济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就我国双顺差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
一、引言
国际收支账户衡量国际收支状态具体是否与国内经济相适应,集中地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特点和地位及其国际金融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我国国际收支账户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除1998年为逆差其余皆为顺差,且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
这种持续的双顺差使我国外汇市场的供给失衡,加之由经常账户顺差导致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热线的流入,加大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
二、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大多保持贸易账户、经常账户逆差与金融账户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
但是从我国近十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很容易发现,我国国际收支保持着持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同时保持顺差的状态(除1998年收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逆差外)。
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正在更大程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是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持续顺差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正逐渐凸现出来,我国外部经济失衡日益严重。
三、双顺差的危害及其产生原因
1.双顺差的危害
首先,经常账户顺差意味着我国是实际资源的输出国。
仔细分析货物贸易就可以发现,我国输出的是以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主的。
这些与我国目前的政策是不相符的。
目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十分注重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口号。
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出口我国的自然资源是得不偿失的,这样所带来的效益是短期的而且比较微小,但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无法估计的。
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是我国的优势,引进外资充分利用该优势也是对的,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到外国厂商只是把我国当成一个具有低廉成本的产品加工车间,他们把技术全面封锁,我们得到的是十分少的加工费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绝大部分的利润都被外商获得。
其次,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说明我国在大量的从国外借钱。
这种外债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资本的不稳定性随时都有外流的可能,另一方面使增加我国支付给债权国的投资收益。
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投资收益账户一直都是逆差,而且逆差额逐年增加。
巨大的投资收益逆差抵消了货物贸易账户顺差的很大一部分。
如果这种状况继续持续,总会有一天贸易顺差支能够用以抵销投资收益账户的逆差。
我国输出实际资源获得的利润将全部被外国投资者占有,这时外资的存在将不再是我国经济的动力,而是一个巨大的包袱,阻止我国经济的发展。
再次,双顺差导致巨额的外汇储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巨大。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么大的外汇储备量对我国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其实质在双顺差下以高成本获得的资金又通过购买美国低收益的债券或在美国银行增加美国存款的形式将资本以很低的价格返还给美国,支援美国的经济发展。
最后,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使得国内宏观政策调控具有很大难度。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新增的顺差只能通过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来消解,这就给中央银行带来巨额外汇占款压力。
为了保持货币供给不变,中央银行采取冲销干预,外汇占款因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量,这就会对国内的经济产生紧缩的效应,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失去了相对独立性。
2.双顺差的产生原因分析
(1)宏观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就已经提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观念,但实际上没有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也缺乏整体战略把握,依旧延续改革开放初期所制定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和机制,鼓励资本流入,进而加重了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
具体到部门和地方来讲,他们之间缺乏对国际收支平衡状态的协调和考虑。
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考虑涉外经济、金融的平衡也就是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整个涉外经济和金融在部门间缺乏协调。
我国外汇及其相关管理措施是产生双顺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汇率固定缺乏弹性。
在人民币升值强烈而不能变为现实的情况下,大量国际资金流入我国进行无风险套利,加剧了顺差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