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式”的学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体验式”的学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钱学森之问”言之谆谆,意之殷殷,引发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众多思考。纵观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多多。中国教育的“童子功”是短平快,强调多学、多记、多练、多考。中国是年级越高成绩越差。就好比捉鱼,中国的教育是教师替学生捉鱼,并把成桶的鱼送给学生(教师总结出规律性东西传授给学生)随着发展,中国学生动手捉鱼的能力日见其弱,发展后劲不足。中国学生虽能拿很多“奥赛”金牌,但拿不到诺贝尔奖——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这正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悲哀——“奥赛”考察的是学习、继承能力,“诺贝尔奖”奖励的是发现、创新能力。我们没有更多地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孩子如何去创新,帮他们从小得事情、小的发现开始积累经验。我们的教育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没有多少创新意识,也没有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很多,但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创新的东西很少,我们培养的都是学习的机器,做题的计算机。缺少学习的体验,缺少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缺少体验性的学习。而良好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方高雅的人文和科学浸染的环境,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文化、有健全人格、有智慧的勇于创新的人。

纵观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现今学校学习的种种弊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社会脱节现象,不少教师和学习信奉“数学就是多做习题”观念,使“解题文化”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现实中的数感不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弱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展现教材丰富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激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设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模仿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自主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形成以下教学观念: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

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这些先进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呢?如何缩短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课堂教学又该是怎样的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年对二、四、五年级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

二年级的正确率是50.14%,四年级的正确率是40%,五年级的正确率为32%。这项调查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缺乏学生体验的现状,造成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笔试,弱于创新的局面。

我校曾对本校四到六年级约500名学生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针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途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2.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活动。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对不能完全“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致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3.有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不十分有效,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甚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有时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数学活动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

4.让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所谓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的提出正是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教育教学对人的培养有不尽合理、不够完善的地方,基于以下两个背景,提出“体验式的学习策略”的教学设想,并加强实践研究。

在“体验”的研究中,日本最早提出了在高中开设“劳动体验学习课”。像国内目前开展“体验教育”研究多停留于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少涉及学科教学,尤其是充满理性的数学学科教学。现阶段的数学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等,却忽视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像等心理过程;教育的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而完全忽视儿童的体验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宜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全面展开“体验式学习”。

因此,我们觉得“体验”是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开展小学数学“体验式”的学习策略研究。

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发现困惑(会质疑、敢质疑);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表达其中的某些问题,提取出其中的数学问题;主动运用已有的数学内容,分析数学问题中得各个要素,寻找其逻辑关联。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抽象的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归纳的过程,体会数学归纳推理的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演绎的过程,体会数学演绎推理的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模的过程,体验建模的思想。最终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个体验、感悟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