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八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当堂达标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分层作业
1.鱿鱼又名枪乌贼,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

下列动物和鱿鱼属于同一类群的是()A.涡虫
B.蜜蜂
C.河蚌
D.水螅
【答案】C
涡虫身体扁平,属于扁形动物,A错误;蜜蜂身体分节且分部,有两对翅,三对足,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B错误;河蚌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有贝壳,属于软体动物,C正确;水螅身体辐射对称,属于腔肠动物,D错误。

故选C。

2.人们常吃的扇贝、花螺、带子、鲍鱼等海鲜是哪一类动物?()
A.腔肠动物
B.软体动物
C.扁形动物
D.节肢动物
【答案】B
【解析】
扇贝、花螺、带子、鲍鱼等属于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目前已知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B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关于软体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软体动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B.有柔软的身体,大多用鳃进行呼吸
C.乌贼的内壳可以做中药材
D.河蚌、扇贝、水母都属于软体动物
【答案】D
【解析】
软体动物除少数种类生活在湿润的陆地环境中外(如蜗牛),其它软体动物都生活在水中,正确;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大多用鳃进行呼吸,B正确;有的软体动物有药用价值,如乌贼的内壳(海螵蛸)可以做中药材,C正确;河蚌、扇贝等都属于软体动物;水母属于腔肠动物,D错误。

故选D。

4.一般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它的贝壳由()
A. 斧足的分泌物形成的
B. 外套膜形成的
C. 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D. 柔软身体产生的分泌物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河蚌属于软体动物,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同时其分泌的物质还能形成贝壳,C符合题意。

故选C。

5.中药“石决明”是()
A.鲍的壳
B.乌贼的壳
C.牡蛎的壳
D.扇贝的壳
【答案】A
【解析】
鲍鱼属于软体动物,鲍的贝壳中医可入药,鲍壳是著名中药材--石决明,古书上又叫它千里光,有明目的功效,因此得名。

故选A。

6. 有些软体动物具有药用价值。

比如乌贼的壳可以入药,具有治疗胃病、哮喘等疗效,在中药中被称作()
A.海螵蛸
B.决明子
C.石决明
D.珍珠粉
【答案】A
【解析】
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

产于中国沿海如辽宁、江苏、浙江等地。

乌贼退化的内壳可以入药,临床用名有海螵蛸、乌贼骨,A正确;决明子是一味中药,是豆科植物决明的种子,B不正确;鲍壳是著名中药的中药材石决明,C不正确;珍珠粉是河蚌的珍珠打碎形的粉末,D不正确。

故选A。

7.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以上、最大的动物类群是()
A. 腔肠动物
B. 节肢动物
C. 软体动物
D. 环节动物
【答案】B
【解析】
节肢动物约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以上,是目前已知的动物中最大的动物类群。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如蝗虫。

故选B。

8.蝗虫、蜈蚣、虾、蟹等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柔软,有外套膜
B.有三对足,两对翅
C.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D.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答案】D
【解析】
蝗虫、蜈蚣、虾、蟹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共同特征是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D正确。

故选D。

9.昆虫的运动器官是()
A. 触角
B. 气门
C. 鳞片
D. 翅和足
【答案】D
【解析】
昆虫的触角是感觉器官,不是运动器官,A不符合题意;昆虫的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用于呼吸,B不符合题意;昆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具有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支撑身体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还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C不符合题意;昆虫的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大多数的昆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D符合题意。

故选D。

10. 如图是蝗虫的外部形态图。

据图回答:
(1)它的身体分为、胸部、。

(2)蝗虫的胸部是其运动中心,共有对足,对翅。

【答案】
(1)头部腹部
(2)三两
【解析】
(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图中一为头部,生有触角和口器以及单、复眼;二为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三为蝗虫的腹部,是蝗虫的生殖中心。

(2)蝗虫属于昆虫,有三对足,两对翅。

1.水从螠蛏的入水管进入,由出水管流出后,水中的氧气含量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
螠蛏属于软体动物,无肺,用鳃呼吸,由入水管进水,由出水管出水,当水流经鳃时,水与鳃中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水中的氧气交换到鳃中,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交换到水中,
排出体外。

可见水从螠蛏的入水管进入,由出水管流出后,水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故选B。

2. 蝗虫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脱皮的原因()
A. 外骨骼不能生长会限制蝗虫的生长发育
B. 外骨骼损坏需要新的外骨骼
C. 表皮细胞老化、死亡
D. 蝗虫的形态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蝗虫生活在陆地上,为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蝗虫的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长大而长大,会出现蜕皮现象。

每蜕一次皮,蝗虫就增加一龄,一生中共蜕5次皮,变成成虫。

故选A。

3.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身体都分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体节的出现促进了环节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B. 身体分节是节肢动物能更好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C. 身体分节有利于动物器官趋于集中,但不利于动物的灵活运动
D. 身体分节是无脊椎动物向高等方向进化的体现
【答案】C
【解析】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身体都分节,是无脊椎动物进化的结果,有利于身体器官趋于集中,增强运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其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都分节.足和触角分节,使运动更加灵活,适于陆地取食和逃避敌害;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的作用.故选项C说法错误。

故选C。

4. 东亚飞蝗,又称蚂蚱,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

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降水后的连续高温干旱环境更容易形成“蝗灾”
B.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控制其数量增长
C.在东亚飞蝗的成虫期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会更好
D.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答案】C
【解析】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

结合题图分析可知,降水后的连续高温干旱环境,蝗虫数量快速增加,更容易形成“蝗灾”,A正确;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

所以,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控制其数量增长,B正确;蝗虫的成虫跳的远,飞行能力强,很难被消灭。

而蝗虫的幼虫,没有翅,只能爬行和跳跃,活动范围较小,便于集中消灭,因此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期,C错误;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C。

5. 如图是软体动物的代表——缢蛏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缢蛏贝壳的形成和图中位于身体表面的[②] 有关。

像缢蛏这样,身体表面有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的生物,称之为双壳类动物。

(2)缢蛏通过身体(填“前端”或“后端”)的吸入水,水流经过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排出体外。

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并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同时利用[①] 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3)缢蛏的运动器官是[③] 。

(4)软体动物类群中,除了缢蛏外,河蚌也属于软体动物,河蚌形成珍珠主要与图中的(填序号)结构有关。

【答案】
(1)外套膜两
(2)后端入水管出水管食物颗粒鳃
(3)足
【解析】
(1)缢蛏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其分泌物形成贝壳。

身体表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的生物,称之为双壳类动物。

(2)缢蛏用鳃呼吸,由身体后端的入水管进水,由出水管出水,当水流经①鳃时,水与鳃中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3)缢蛏的运动器官是③足。

(4)河蚌是软体动物,体外具有一对坚硬的贝壳,贝壳对里面柔软的身体具有保护作用,能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结构是②外套膜。

6.某同学在饲养黄粉虫的过程中发现,铺在养虫盒里的泡沫塑料板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这是黄粉虫在吃泡沫塑料吗?该同学设计并实施了如下探究实验进行研究。

步骤1:把多只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黄粉虫平均分为A、B两组,称重并记录数据。

步骤2:A组喂麦麸和菜叶,B组喂等量的泡沫塑料片,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喂养。

一段时间后,观察泡沫塑料片噬咬情况。

步骤3:称量A、B两组黄粉虫的体重,并记录数据。

多次重复该实验,发现A、B两组黄粉虫体重都有所增加,B组泡沫塑料片噬咬痕迹明显,且虫粪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极少。

(1)黄粉虫属于节肢动物,该类群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身体和附肢都。

(2)本实验的假设是。

(3)本实验控制的变量是,该实验设计体现了原则,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4)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该实验结论可为解决现实生活
中的什么问题提供启示?(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
(1)外骨骼分节
(2)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
(3)食物中有机塑料的有无单一变量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4)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问题
【解析】
(1)黄粉虫属于节肢动物,该类群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外骨骼不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具有蜕皮的现象。

(2)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所以本实验的假设是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

(3)本实验探究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吗?实验的变量是食物中有机塑料的有无,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4)多次重复该实验,发现A、B两组黄粉虫体重都有所增加,B组泡沫塑料片噬咬痕迹明显,且虫粪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极少。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

该实验结论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启示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