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要塞区“特别移送”问题探讨
日军内部对侵华存在什么分歧
日军内部对侵华存在什么分歧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关系愈发紧张。
日本军界内部,就是否继续扩大对华战争,分化为“扩大派”与“反扩大派”两个阵营。
其中“扩大派”以陆相杉山元、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为首。
他们基于中国国内“反日”活动的增多,坚持必须“对华一击”。
1937年3月,日本驻华武官喜多诚一等汇报,“在收复满洲以前,蒋介石政权的抗日政策恐继续不变。
希望以我对华北让步,(换取蒋政权)取消抗日政策之类的见解是极大的错误。
”同时判断,日苏一旦发生战争,中国亦不会保持中立,需“在对苏开战前,首先予中国一击,用以挫伤蒋政权的基础。
”东条英机也上书军部,“如为我军力所允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解除我背后的威胁,此最为上策。
”与其相对的“反扩大派”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为代表。
石原莞尔的核心思想是“世界最终战论”,即日、美终须决战。
在此之前,日本要全力建设“满洲国”,充实国力,全力对付苏联。
对中国,奉行所谓“日支亲善”,让中国成为“东亚联盟”中的一员。
中苏两国国情的变化,也让石原莞尔反对扩大侵华战争。
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援助下进行了“币制改革”,并与英、美签订了商业、铁路等贷款协定,让日本与英美在华利益的冲突更加显现。
另一方面,苏联不断加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屡屡与日军发生摩擦,使日本的“满洲经营”面临威胁。
基于以上原因,石原莞尔建议,“帝国要放弃其过去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停止运作“华北分治”。
在石原的影响下,林铣十郎内阁在1937年4月制定了一项对华政策:给南京政权以面子,使之抛弃容共、依靠欧美的政策,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合作。
但只过了一个月,林内阁就倒台了。
架子车上的石原莞尔。
七七事变后,石原莞尔反对扩大战争,建议日军“撤至山海关”“七七事变”爆发后,东京“军中央部的方针极度混乱。
甚至对事态的将来也未能确切预测,对南京方面是否企图进行全面战争,不论在参谋本部或陆军省都按各自的想法采取行动。
”这使“扩大派”与“反扩大派”趋向正面冲突。
隐藏的罪恶日本细菌战罪行与七三一部队
2021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21第39卷第1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9 No.1隐藏的罪恶:日本细菌战罪行与七三一部队刘汝佳(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摘 要]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二战期间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料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日美学者西山胜夫、芲昭三、奈须重雄、森正孝、谢尔顿·哈里斯、肯尼思·波特尤为突出。
本文以日本历史学者田中利幸的著作《隐藏的恐惧》(HiddenHorrors)为切入点,结合心理学相关内容尝试分析二战期间隐藏在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成员暴行背后的心理因素。
这一发现不仅是对日本侵华细菌战证据的有效补充,同时也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已有认知。
[关键词]细菌战;七三一部队;二战;日本[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1-0178-03 近年来,随着美国对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料分批分次地解密与公开,使得各国学者对新证据的挖掘不断深入,就笔者视野所及,学术界多侧重于受害者死亡人数、战后诉讼以及细菌战罪行本身,而对日本细菌战中有关中日双方心理层面的分析尚待明确了解、确切把握和准确判断。
由于此领域的研究横跨军事史、医学史、心理学等领域,因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这段“大历史”中的“小历史”进行对比,剖析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等因素以外的诸多影响。
曾有共同社社会部记者这样问日本一桥大学历史学者吉田裕教授:“为什么日本可以如此暧昧地对待战争责任、赔偿问题,一边不被追责,一边还能不断地发展经济呢?”吉田裕回答说:“那还不是从美苏冷战得的最大好处。
美国为了抢先把日本拉进自己的阵营,说服有关国家,让有关国家放弃对日赔偿要求。
”[1]一、资料总体情况(一)田中利幸其人田中利幸(ToshiyukiTanaka,たなかとしゆき),生于1949年5月26日,日本历史学者,专攻战争犯罪军事史,西澳大学博士,曾为广岛市立大学广岛和平研究所教授,现为德国汉堡市的德国社会研究所的“纷争时性暴力”研究项目成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客座研究员。
由北向南:论二战日本战略重心转移的原因
由北向南:论二战日本战略重心转移的原因更新时间:2010-7-15前言:二战中日军国内政府和军部就战略方针分成两派,即我们所说的“北进”和“南进”。
北进和南进政策是既相互交融,又相互抵制,在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实践和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中,“南进”派最终占得上风。
明治维新使日本民族从锁国和封建制下解放出来,尽管还不充分,但毕竟受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思想,使其生产发展迅速,人口增长飞快。
这些因素同民政性内在的向外发展的欲望相结合,便企图向海外,特别是向亚洲大陆寻求民族发展的出路。
日本的老师英国不在欧洲大陆上谋求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是专门依靠大陆上列强间的势力均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掠夺殖民地,剥削文化落后的弱小民族。
与此相反,苦于土地狭窄、物质贫乏、人口增多的日本,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和亚洲大陆保持紧密的联系。
所谓的“南进”与“北进”都只是日本为获得大陆所做的扩张。
一. 北进的尝试与失败日本是个太平洋岛国,其岛内资源匮乏、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使得日本人对广阔的大陆有着无比的向往,“向大陆扩张”已经成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基本国策。
而环顾日本四周,只有北方有着大量的土地,因此“向大陆扩张”也就是“北进”。
在日本占领朝鲜后,他的“大陆政策”与沙俄的“远东政策”发生了碰撞。
两国在1904年在中国的东北爆发全面的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战胜,日本借口保护其继承俄在中国辽东半岛的特权,向旅顺派遣了4万多日本军队,从此中国东北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三省,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
虽然早在一战时日本天皇就将大洋战略做为重点,但陆军省及其岛国意识的影响下、日本将注意力放在了“北进”上。
在巩固满洲之后,日本军部加紧了对苏联和蒙古的挑衅。
日本军方认为,若要确立在亚洲的霸权,取得苏联远东地区的控制权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为了准备进攻苏联,日本加紧了侵蚀中国的速度,首先是中国华北。
731_部队_特别移送_揭秘
建成的日本关东军第一oO细菌部队
一四~支队(拉古支队)。
~四一部队,有雇员(即细菌专门
部队
研究人员)30多人,FI本兵20多人, 还有中国劳工30多人,大多是拉古本
地没有文化的中国老百姓。日本人对
劳工管制非常严格,规定只许在自己
东宪兵队司令田中静一、警务部长棍荣次郎、部员松浦克已等人,秘密地
1935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 在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地秘密进行细 菌实验,并在局部地区已经使用这种 灭绝人性的细菌武器。在海林地区就 曾有过两个细菌研究基地,即“日本关 东军第一oO细菌部队一四一支队” 和“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细菌部队第
“特别移送”是省档案馆馆藏的前Et本关东军宪兵队日文原始档案中
“特移报”一词的中文译意。由于语言、时间的不同,“特移报”的翻译方法 亦不尽相同,有将它译成“特殊输送”的,也有把它译为“特别输送”或“特 别移送”的。虽然翻译方法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
所谓“特别移送”,就是把被日伪军、警、宪、特机关非法逮捕并认为
一部队内部机构设置四个科:第一科 负责细菌战的研究工作,第二科负责 部队长所属的马匹及部队内所拥有动 物的血液,目的是要确定鼻疽、痈疽、 传染贫血等病症,第三科负责供实验 用的马匹和动物的运输,第四科负责 细菌干部的训练。
一四一部队饲养马匹200余匹, 鼠类动物3000多只,还有猪、羊、兔、 鸡等。这些动物都用来抽血研究如何 将细菌传给家畜的试验。劳工们普遍 证实:我们每天看着日本人从好端端 的马身上抽血,每天给马打药针。马被 打上药针后,先浑身哆嗦一阵,然后倒 在事先准备好的滑车上被推进火化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三一部队论文特别军事区域论文: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军用地界碑与特别军事区域概述
七三一部队论文特别军事区域论文: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军用地界碑与特别军事区域概述摘要:通过发现考证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界碑,引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特别军事区域的建立、规模及特别军事区域的管制,揭露了侵华日军在中国境内犯下的累累罪行。
关键词:七三一部队;军用地界碑;特别军事区域;概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下简称731部队)是违背国际公法建立起来的一支法西斯部队,是二战时期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建立的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
为了尽快研制细菌武器,731部队使用健康人体做实验材料。
多年来,为了探究731部队的秘密,丰富馆藏内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工作人员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断在周边市县进行了多次大面积的调查,发现了一批批流散民间的二战遗物和731部队使用的遗物。
有些是非常稀有珍贵的。
一、原侵华日军界碑发现经过1984年5月4日,我馆工作人员在平房区平新乡新华村征集日军侵华罪证时,在村民张明福家发现了两个界碑,并将其征集到我馆收藏。
据交献人张明福回忆,1945年10月,他在正黄旗四屯南边的商家窝堡附干农活时发现了这两个界碑。
张明福将埋在土中一半的两个界碑挖出用马车拉回家中,准备将其作为墙基地使用。
经认定,这两个界碑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划分特别军事区域时所使用的“军用地界碑”(下简称界碑),它起到特别军事区域警戒标志的作用。
二、731部队建立背景众所周知,731部队是专门从事细菌研究、细菌试验、细菌生产的一支秘密部队。
当年,七三一部队的前身——石井细菌研究所(石井部队)设在哈尔滨市的宣化街,其附属的细菌工厂设在拉宾线上的背荫河车站附近。
1933年的初夏,731部队强令距背荫河车站以东一里地处的居民全部迁出,将这里开辟为军事用地。
这里对外称军事用地,戒备森严,不准外人靠近,实则为731部队的一个特别监狱。
说它特别,是因为关押在这个监狱里的“犯人”是专门为731部队提供的实验材料。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以制造的借口入侵中国东北的事件。
这一事件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铺垫,同时也导致了中日两国之间留下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关系和地区局势造成的影响,并对其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分析。
1. 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使中日两国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
事变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并对中国军队和民众进行了残暴的迫害和侵略行为。
这导致了中日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也为日本军国主义主义在中国大陆蔓延埋下了伏笔。
2. 历史遗留问题1:日本对九一八事变及其侵略行为的否认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续的侵略行为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具体体现,但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否认。
他们试图淡化战争责任,甚至故意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这一举动不仅误导了日本国内的年轻一代,也激化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
3. 历史遗留问题2:九一八事变中的战争赔偿问题九一八事变导致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中国政府多次要求日本政府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然而,日本政府一直以来对此置若罔闻,未能解决战争赔偿问题,给中国政府和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4. 历史遗留问题3:对日军战争罪行的缺乏公正审判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的战争中,日本军队对中国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虐待行为,这些战争罪行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公正的审判。
许多日本战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对于中国和其他战争受害国家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伤害。
5. 历史遗留问题4:对历史记忆的误导和歪曲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的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是在日本国内,对这段历史的误导和歪曲较为严重。
一些右翼势力试图掩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事实,甚至声称事件是中国自导自演的,这对于两国之间的和解和合作造成了困难。
6.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性及建议解决九一八事变中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中日两国以及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资源调配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资源调配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面开始。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军事资源调配问题。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面临的军事资源调配难题及其应对措施。
首先,九一八事变导致中国军队面临了许多困难。
敌人的进攻使得我军阵地被破坏,军队人员伤亡惨重,装备物资严重损失,临时抗击形势极为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资源调配变得尤为迫切。
为了有效应对九一八事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资源调配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迅速组织资源,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救亡工作。
政府通过募捐、动员民众捐献财物等方式筹集军费,同时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忍耐力。
政府还调派了大批优秀将领和军事专家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
其次,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外交斡旋和军援请求。
面对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中国政府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请求外国政府提供军事物资和技术支持。
通过外交斡旋,中国政府争取到了苏联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支持与援助,进一步增强了我方的军事资源。
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调集和组织军队来合理调配军事资源。
面对日军的大规模进攻,中国政府迅速调集了华北、华东等地的军队,形成了一个主力部队,对敌进行有效的反击。
同时,政府积极组织民兵和游击队,充分发挥非正规军事力量的作用,形成了一条有效的军民合力。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资源调配不仅涉及到军队人员和装备物资,还涉及到情报收集和战略指导。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及时了解敌情,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支持。
同时,政府还对军队实施了严格的战略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计划,精确调配军队,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结起来,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资源调配是中国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动员民众资源、外交斡旋和军援请求、调集组织军队、情报收集和战略指导等方面的努力,旨在提高我方的军事实力,有效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点
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点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成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标志着中日矛盾的急剧激化和全面爆发。
要深入理解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点,我们需要回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列强掀起了瓜分殖民地的狂潮。
日本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取资源和市场,以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中国,在当时正处于清朝统治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防薄弱,成为了列强觊觎的目标。
日本对中国的觊觎由来已久。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逐步占领中国,进而称霸亚洲。
在 19 世纪末,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了清朝政府,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及澎湖列岛,并获得了巨额的赔款和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特权。
这使得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
20 世纪初,日本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此后,日本不断在中国寻找机会,扩大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而东北地区,由于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了日本侵略的重点目标。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已经在东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准备。
日本通过各种手段,在东北建立了大量的间谍机构,收集情报,培植亲日势力。
同时,日本还在经济上对东北进行控制,通过投资和贸易,逐步掌握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1931 年,日本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也促使其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当时,日本正遭受着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矛盾尖锐。
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决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迅速占领了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日本的侵略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
731部队的“特别移送”者
731部队的“特别移送”者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15期对于李基洙、李文刚和王国财来说,他们的人生,究竟遭受了化学武器怎样的摧残,也许将永远是个未解之谜。
伪满洲国时期,他们被冠以“苏联间谍”的罪名,“特别移送”给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从此一去不返。
吉林省档案馆最近首次向社会披露的日本侵华档案中,留下了也许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痕迹。
除了唯一的幸运者姜荣泉,在即将被送入魔窟的途中,趁着看守睡着成功逃走之外,档案中,所有其余记载的被“特别移送”者,无一人生还。
第一个被“特别移送”的朝鲜人在日军审讯官的眼中,东北抗日联军的朝鲜族战士李基洙作为“共匪”,“思想上完全没有利用价值”。
李基洙出生在朝鲜咸镜南道东兴郡,1913年两岁时与父母一起来到与朝鲜接壤的中国东北通化县。
15岁那年结婚后,与父母和妻子一起在当地务农为生。
1935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经过通化。
二方面军是一支主要由朝鲜族战士组成的部队,其领导者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金日成。
在与二方面军参谋长林宇城交流后,李基洙决定加入抗联。
当时朝鲜已沦为日本殖民地,不少朝鲜人选择加入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交战。
之后的几年里,李基洙随抗联于长白、安图、桦甸、敦化等地作战,直到1940年7月不幸被日军俘虏。
经历了将近一年的严厉审讯,日军显然没有从李基洙身上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
延吉宪兵队队长阿部起吉于是给他加上了一个“苏联间谍”的罪名,决定将其“特别移送”处理。
1941年9月10日,当年只有30岁的李基洙被“特别移送”给哈尔滨宪兵队本部。
档案中留下了4张他的照片,唯一能看清的一张照片上,这位勇敢的战士面色平静,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恐惧之色。
目前吉林省档案馆馆藏中,反映“特别移送”内容的档案近200件,涉及277人,其中大部分为中国人。
李基洙是现有档案中发现的,第一个被“特别移送”的朝鲜人。
被统称“马路大”即“原木”所谓的“特别移送”,是日军内部使用的专有名词,“移送”的去处只有一个,就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移民侵略
<div class="article_tit">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移民侵略 </div> <span>作者 : 米卫娜</span> <p>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开始大量移民至华北地区,华北日本移民人数因而快速增长。
在日本实施华北政策过程中,这些日本移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在日本侵略华北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伴随着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伐而至,但同时又作为日本侵华的“先锋”,为日本进一步对侵略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br/> 关键词:日本;移民;华北地区 <br/>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183―05 <br/> 20世纪30年代初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出于谋占华北的需要,日本政府向华北地区大量移民。
移民侵略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
日本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向外扩张,吞食和兼并别国领土。
大量日本移民来到华北,在日本当局的纵容与包庇下恣意妄为,给华北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本移民在华北的诸种活动,与日本对华北的军事侵略与政治渗透密切结合,是日本侵华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br/> 一 <br/>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人移民华北人数增长相对较为缓慢,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华北移民数量不多且变动较小。
进入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占领东北后,迅速将其视线投向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华北地区,华北即成为其急欲侵占的下一个目标。
随着日本“华北政策”的推进,前往华北地区的日本移民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活动范围及领域,都在逐步扩大。
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东宁要塞
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东宁要塞
省馆开发利用处
【期刊名称】《兰台内外》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 吉林省档案馆保存的这份代号为关作命第589号的极密文件,是关东军司令官菱刈隆大将于1934年5月12日下发的,内容是关于关东军在国境地带东宁、绥芬河、平阳镇、海拉尔附近修筑阵地的命令.文件右上方有关东宪兵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以及高级部员、主任将校等人阅过的公文处理印章.
【总页数】1页(P56)
【作者】省馆开发利用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留在民间的日军侵华铁证——施甸抗战宣传标语 [J], 赵寸昌;布婷婷
2.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东宁要塞 [J], 栾凤鸣;王玺阳
3.美华裔收藏家陈灿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一批日军侵华暴行铁证史料 [J], AACYF洛杉矶
4.营口市档案局发现日军侵华又一铁证 [J], ;
5.日军侵华蓄谋铁证如山——解读宁波发现的日军1938年前测绘印制的军用地图[J], 顾剑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文物局关于侵华日军东北要塞——胜山要塞保护规划的意见-办保函〔2017〕406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侵华日军东北要塞——胜山要塞保护规划的意见正文:----------------------------------------------------------------------------------------------------------------------------------------------------关于侵华日军东北要塞——胜山要塞保护规划的意见办保函〔2017〕406号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局:你局《关于侵华日军东北要塞——胜山要塞文物保护规划的请示》(黑文管字〔2016〕7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一、进一步梳理保护对象,准确认定文物本体构成,厘清文物本体和文物环境。
二、深化文物价值评估,应突出其为日军侵华史重要见证的历史价值。
三、细化文物现状评估,应分类评估文物本体,正确理解文物完整性与真实性。
苏军破坏等已是遗址前期的历史,不能作为人为因素进行评估。
四、补充综合防灾措施专项评估,并在专项规划中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
五、根据要塞地形完整性,合理调整保护区划。
合并一般和重点保护区,取消二类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区划边界应便于识别,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六、进一步细化保护措施。
针对战争遗存的特殊性,科学确定保护策略和修缮方式,主要措施应为遗址现状保护,防止坍塌。
七、完善规范专项规划,环境规划应区分环境整治措施和文物保护措施;补充用地性质现状评估和用地性质调整规划;展示利用规划应针对文物价值和性质确定展示目标和展示节点;完善基础设施和防护设施规划内容。
八、进一步精简规范规划文本,完善相关图纸。
请你局组织有关单位根据上述意见对保护规划进行补充、完善后,按程序另行报审。
专此。
国家文物局2017年4月11日——结束——。
侵华日军东北要塞揭秘
侵华日军东北要塞揭秘
刘则刚
【期刊名称】《兰台内外》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日本关东军对苏作
战纲要》,妄图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战略后方.侵略苏联。
为了造成对苏进攻势态,做好对苏作战准备,关东军在中苏边境划设了东部正面、东北部正面、北部正面和西部正面四个作战区域,并于1932年至1945年分3期在南起吉林珲春、北至内蒙古海拉尔约5000公里中苏边境的战略要地,面对苏联依山就势秘密修筑了14
处军事要塞群,称作“东方马奇诺防线”。
当年的要塞,大部分在今黑龙江省境内,其中大多已被发现,部分要塞也得到开发和初步研究。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刘则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7.3
【相关文献】
1.侵华日军富锦要塞劳工问题浅析
2.侵华日军要塞区"特别移送"问题探讨
3.文物展示利用条件评估方法探讨——以侵华日军东北要塞(胜山要塞)为例
4.文物展示利用
条件评估方法探讨——以侵华日军东北要塞(胜山要塞)为例5.访二战终结地忆峥嵘抗战史——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巡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
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笔者和东北作家采风团赴东宁考察了东宁要塞中的勋山要塞,这里是侵华日军在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
东宁要塞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它的全貌迄今仍未全部揭开。
它有什么样的军事价值、历史价值,多年来一直受到考古学家的专注和世人的追问。
考察中,笔者看到了这座“东方马奇诺防线”的部分遗址,听到了战争亲历者的血泪控诉。
采风“东方马奇诺”1998年6月下旬,东宁县发现侵华日军31.5幅要塞地图,媒体播出消息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东宁县以日军地图为线索,曾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与专访,查阅了大量的“伪满”档案资料,初步揭开了侵华日军在亚洲最大军事要塞之谜。
东宁要塞在伪满洲国国境线上共修筑了10多处,均设有专用的军事铁路、公路相连接,与吉林、内蒙古地区的军事筑垒连为一体,其规模是法国马奇诺防线的3倍。
它直面苏联,规模和功能均为日军要塞群体之最,更是二战史上最后被摧毁的日军防线。
人们是否追问过:在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并不先进的20世纪30年代,日军为何要不惜重资,征用近17万以中国人为主的劳工,费时十余年,修筑这座坚如磐石的军事筑垒?其动因不仅仅是为了据守东北,侵占全中国。
更重要的是为了进攻苏联,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称霸梦想。
1935年日本制定对苏作战战略,关东军最高长官南次部大将当年春乘飞机到东宁视察,此后日军大量增兵,并开始修筑东宁要塞。
它位于黑龙江东宁县城以东的中苏边境地区,沿中苏边境走向修筑,这样全部火力都冲向苏联。
其正面宽110公里,纵深约50公里,有野战阵地45处,永久工事400余处,野战飞机场10个,野战弹药库84座。
包括胜洪山要塞、勋山要塞、三角山要塞、麻达山要塞、409高地、朝日山要塞、出凡山要塞、北天山要塞等10多处地下军事要塞。
考察组第一站是勋山地下要塞。
在当地农民引导下,我们找到当年被苏军飞机炸坏的洞口,坍塌的钢筋水泥块把洞口堆成一个仅能供一人弯腰进去的通道,进洞口不到两米就可直起身走了。
评析日本法院对侵略战争遗留问题的不当判决——以“浮岛丸”事件的不当判决为例
评析日本法院对侵略战争遗留问题的不当判决——以“浮岛丸”事件的不当判决为例严海玉【摘要】"The Ukishima Maru Disaster" , which occurred on Aug. 24, 1945, less than two weeks after the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of Japan, killed several hundreds of Korean slave laborers. The survivors or relatives of those on board the transport started a lawsuit against Japan's government in 1992. The first instance was for the plaintiffs. However, the high court and the supreme court of Japan dismissed the lawsuit i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instances. Such judgment ignored the dignity of the party involved and violated their human rights.%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但是,侵略战争结束后在日本京都府舞鹤发生的神秘的‘‘浮岛丸’’事件又夺走了数百名朝鲜人的生命。
1992年,居住在韩国的幸存劳工及死难者家属在日本提起诉讼。
诉讼在第一审阶段部分胜诉,第二、三审阶段日本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则完全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日本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判决是无视当事人的人格和尊严,侵害当事人的人权的行为。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5)006【总页数】7页(P78-84)【关键词】“浮岛丸”事件;强制移民;损害赔偿;官方谢罪【作者】严海玉【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法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31.362二战刚刚结束后不久,日本海军运输舰“浮岛丸”号在运送数千名朝鲜劳工回国途中发生爆炸,造成了524人死亡的神秘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摘要]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造成中国近代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难民迁徙。
本文认真考察了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华中、华南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徙过程,分别阐述了国民政府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政策及其实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抗日战争,难民,迁徙,安置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
战争期间,日军铁蹄践踏之处,国土遭躁躏,生灵被涂炭。
沦陷区人民为逃避日军的烧杀淫掳,纷纷携妻带子、呼儿唤女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辗转迁徙,奔向大后方和安全区域,从而形成了巨大的难民潮。
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是罕见的。
一“难民”是指遭到战争威胁或受到某种外力压迫而背井离乡的人。
难民的产生属于社会演化中的特殊现象。
难民迁徙后,可能在条件许可时返回原地,也可能在迁徙地长期定居成为移民。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迁徙发端于战争,不仅衣食无着的下层民众参与其中,而且众多富有之家和知识分子也参与了迁徙。
这一时期的难民大体分为三大类:富裕及曾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政治方面活跃人士或同情国民党政府的人;爱国者以及不甘受日伪压迫的人。
其中,尤以商人、医生、工程师、教师、自由职业者和技术工人居多。
他们大都是青壮年,具有一定的才能和职业上的经验,容易适应不同环境的生活。
当日寇入侵时,众多难民被迫离开久居的家园。
有的在条件允许时重返故乡,更多的人难以忍受种族与恶劣环境的压迫,一再迁徙,最后移居于西南或西北地区遥远的后方。
抗日战争时期究竟有多少难民?鉴于其情况复杂,迄今尚无准确的数字。
有的资料估计近亿或数千万。
据统计,仅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已达2000万,到1938年7月受战争直接威胁的民众超过1亿人口。
日军占领华北后,一些乡镇的逃亡人数已占当地总人口的50%左右[1]。
从难民逃亡的范围考察,既有北平、天津、上海、太原、郑州、济南、武汉等大城市,也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的中小城市和沿海村镇居民。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
王同起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2(000)012
【摘要】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造成中国近代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难民迁徙.本文认真考察了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华中、华南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徙过程,分别阐述了国民政府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政策及其实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精神.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王同起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天津,30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难民乡"问题初探 [J], 马雅红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研究 [J], 李爽
3.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 [J], 王同起;;
4.抗日战争时期内迁难民与内迁文化略论 [J], 张红
5.抗日战争时期广西难民救济工作试析 [J], 滕兰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政策的几个问题
“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政策的几个问题
刘国新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89()4
【摘要】虽然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政策是一个不使人感到陌生的题目,但从目前的研究中仍能看到有些概念不够明确,有些理解囿于某种定式的现象。
对此,本文将谈点一孔之得。
一日本“分治华北”的政策起于何时有的文章把“分治华北”与华北自治运动”混为一谈,认为《塘沽协定》时,日本并未形成“分治华北”的政策。
此说不妥。
日本图谋华北,其来有渐。
大量的历史材料说明,日本对与“满洲国”相毗邻的华北甚为关切。
重光葵承认对华北的“政治工作”“
【总页数】6页(P92-97)
【关键词】日本侵华政策;塘沽协定;华北;自治运动;关东军;七七事变前;政治工作;日本侵略;满洲国;中国军队
【作者】刘国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J], 胡宝元
2.从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看“七.七”事变的爆发 [J], 刘杰辉;吕家毅
3.略论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七·七”事变的几个问题 [J], 易显石
4.“七·七”事变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J], 李峰
5.走向全面侵华战争之路——“七·七”事变爆发前日本侵华政策初探 [J], 胡德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时期战区工厂内迁及其作用
抗战时期战区工厂内迁及其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
为了支持抗战,防止东部地区的工矿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国民政府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企业迁往我国西南等地。
工厂内迁促进了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创造了条件,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虽然这种变化是受制于战争而被迫完成的,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几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几十年甚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并为以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而形成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模式,对我们现在西部大开发仍有借鉴意义。
一、战区工厂内迁的原因;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不但十分落后,而且布局极不合理。
在历史上,由于东部地区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等诸多因素。
所以我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大部分建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特别是上海,成了我国工业的荟萃之地。
据1932年统计,上海已登记的工厂为1235家,占全国的已登记工厂的31.39%;资本额1亿4846万4000元,占全国资本总额的39.73%;工人有11万2030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31.76%。
[1]工业如此集中,一旦遭遇战争是非常危险的。
1932年“一二八”沪战后,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工厂应该内移,而国民政府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许多有识之士再次呼吁沿海工业应该迁到内地,政府应给战区工厂想想办法,南京政府未能立即采纳。
随着战争的扩大和发展,工厂内迁的呼声更高。
上海沦陷前夕,国民政府才开始着手实施工业撤退,转移工业经济的重心,在中国内地重建国防工业基础,以支持抗战。
1937年9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开始全面负责战区工厂的内迁工作。
沿海和临战地区的民营工厂和国营工厂,特别是兵工厂陆续内迁。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不相信战争会旷日持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英美出面调停以便就地妥协,并且低估了日军的军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71 队; 3 部 人体实验; 细菌战 中图分 类号 :K 6 . 2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O— 28 (09 1 0 1 - 0 02 59 20 )2 - 1 8 3
“ 特别移送 ” 档案 原文为 日文 , 写作“ 特移掇” 中文亦 , 译 为“ 特别输送 ” “ 殊输送” 是侵华 日军关东宪兵 队与 、特 , 71 3 部队内部 使用的专有名词 ,即侵华 日军各宪兵 队、 宪 兵分 队、 宪兵分遣 队 , 对被捕 的抗 日人员不 经法庭 审判 ,
文件 。本 文把侵华 日军要塞 的修筑 同被“ 特别移送 ” 员所被捕的地域结合起来分析 , 人 探讨“ 特别 移送” 和秘 密修筑要塞之 间的某 些联系。并藉 此, 探讨 1 4 9 0年以后“ 特别移送” 所按照的标 准和尺度 , 略论 7 1部 队同各 级宪兵 队、 3 伪满警察 之间 相互勾结 、 共同犯罪的行 为和性质。
I he r s a c T o y Re e r h
I学 — — _ _ 埋 — _ — 一 论
侵 华 日军要塞 区“ 别移送 ’ 特 ’ 探讨 问题
杨 彦 君
( 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哈 侵华 日军细菌 战史研究所 , 哈尔滨 1 01 ) 0 0 5
摘 要 :71 队的核心机密是 细菌战和人体实验, 特别 移送” 3部 而“ 档案是能够直接证 明 7 1 队进行人体 实验 的原始 3部
的罪恶行径。
据相关档案 文献记载分析 , “ 被 特别移送” 的中国人有 大部分是来 自关东军 国境要塞 区,包括绥芬河 、东宁 、 鸡 东、 密山、 虎林 、 富锦 、 珲春 等地 , 特别移送” 多为抗联 被“ 者 人员和其他抗 日志士 , 他们在 日军 的“ 大讨伐 ” 以后 , 转入 地下秘密搜集 日军国境要 塞的情报 , 为地下抗 日组织及转 移到苏联 的部队进行特工活动 , 日伪档案中记载的所谓 即 “ 苏谍” 日军为了严守国境要 塞兵力 、 。 武器配备的重要 军 事机密 , 严密布控 , 搜捕这些地下抗 日人员。 而一旦这些人
员遭到 日军反情报力量的抓获 , 依照适合“ 特别移送 ” 的标 准极大可能被送往 7 1 3 部队用作人体实验材料。
所谓 “ 特别移送 ” 标准 , 依据 14 年 3月 1 93 2日 日本宪 兵队以关宪高第 10号文件发布内容 : 2 ( ) 一 依其 罪行程 度 , 预料 到必须 判处死 刑或无期 徒
宜 将其 释放 者 。 E本 宪兵 队把被捕 人员 划分 为“ l 间谍 ” “ 想犯 ” 和 思 , 并根据 “ 犯人” 别 、 类 罪状规定 了移送 人员的标准 。9 3年 14 被 “ 别移送 ” 特 人员数 量达到 高潮 , 而此时 7 1部 队实施 3 人 体实验 正处 于疯 狂期 , 使被 “ 别移 送” 促 特 人员 的数量 大 量 增 加 。日军 在 抓捕 、 压 “ 时 有 害 分 子 ” 行 动 上 布 镇 战 的 置全面 , 入兵力 多 , 投 组织 系统严 密 , 至部署将 校级别 上 军官 , 至部署 士官 、 兵以及伪 满洲 国警察 、 下 士 翻译都参 与 了抓捕抗 日人员的队伍 ,这些 人员直接 或间接地参 与 了“ 特别移送” 的罪恶活动。而满警 、 铁警是 抓捕 反 日人员 的主要 力量 , 在组织 上是极其 严密 的 , 以班 、 区为 单位 地 进行罪恶 活动。 略析下表 , 涉及 “ 特别移送” 的档案记录逮捕并移送 的 时 间以 13 9 9年到 14 94年为主 , 正是 这段期 间 , 日军为继
刑, 并没有被 收买和利用价值者 ;
作 者 简 介 :杨彦君( 99 )男, 17一 , 黑龙江宾县人 , 哈尔滨市社会科 学院侵华 日 军细菌战史研 究所助理研究 员。
而直接进行秘 密审讯 ,然后将审讯报 告逐级上报 给关东 宪兵 队司令 部 , 司令官批准后 , 经 秘密将其 移送到 7 1 3 部 队用作人体 实验材料 ,直至用各 种人体实验 的方式将其 残害致死 。日军将 被“ 特别移送 ” 的人员称为“ 马路大” 现 , 已发现 的档 案记载 的受害者有 中国人 、 苏联人 、 蒙古人 和 朝鲜人 等抗 日志士 。该 档案是记录关东宪 兵队和 7 1 3 部 队相互勾结共 同实施罪 恶活动的原始 文件 ,是历史 的真 实记录。迄今 尚无 资料 证明被“ 特别移送 ” 7 1 队的 到 3部 人员能够生还 。 日本军国主义者却将 人体实验冠 以医学 研究的名 目, 企图掩盖其违 背人类文明发展 史 、 灭绝 人性
( ) 二 一贯进行间谍或破坏活动分子 , 至今仍怀有亲苏 反 日思想 , 并没有收买和利用者 ; ( ) 三 虽然预料到该犯提交到法庭审判后将 被释放 , 但 属 于鸦 片吸毒 的无家可归的游民 , 而且顽 固地怀着反 日情 绪, 并无悔悟表现 , 至有重新犯 罪的严重危险者; 甚 ( ) 四 当过抗 E游击 队员或从 事具有 同等危 险作用活 l 动 , 接 受感 化 希 望 者 ; 无 ( 因参加秘密活动, 五) 而其生存极不利于军队与国家者; ( ) 特 别 移 送 ” 犯 人 同 一 思 想 , 行 虽 轻 , 不 六 - 9“ 的 罪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