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杠杆力臂作图、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F2 × L2
3G×2L
2L×?G
B 练习4:如果小明将A、B位置的钩码同时加上1个,那么杠杆将( ) A.右端上升 B.左端下降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增加的力相同,那一端的力臂越大,F×L的积就越大,那端的杠杆就下降
练习5:当小明同学在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如图丁位置平衡,读出测力 计的示数,并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对应的力臂OA,结果发现:
(2)杠杆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者匀速转动状态
.
(3)实验中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
_便__于__测__量__力__臂__,__同__时__消__除__杠__杆__自__重__对__杠__杆__平__衡__的__影__响____.
考点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o
o
o 3.手动抽水机
4.缝纫机踏板
o
5.钓鱼杆
F1
o
6.起瓶器
o
F2
F1 F2
力臂作图练习
例1 例2 例3
如图所示,用轻质杆将一电灯吊起,请画出动力F1的力臂 (2020梧州)请在图中画出订书机受到的动力F的力臂L. (2020黔东南州)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绳将杠杆AOB在O点悬挂
P74页 画、找力臂方法:
(4)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_避__免__偶__然__性__,__使__得__出__的__结__论___更__具__有__普__遍__性_) (5)将一端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更方便) 3. 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条件是_动__力__×__动__力__臂__=__阻__力__×__阻__力__臂___ ,用公式表示为__F__1_l1_=__F_2_l_2 _.
F1
F1
F2
o
F1
图1 F1
o
图4
F2 力和力臂
不垂直
o
L1
F2 图2
找错支点
o
F1
L1
F2 漏画力和
图5
力臂垂直
符号
L1
画错阻力F2
图3
o
F1
L1
F2 漏标力臂
图6
考点突破三:画最小动力
力臂作图突破三:画最小动力
பைடு நூலகம்
L1 L2
F1
F3
F2
F1=
,当阻力
和阻力臂的乘积一定时,
动力臂最长,动力就最小。
(6)同组的小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设计了如图丙所示实验. ①这样做的好处是_能___直__接__读__出__力__的___大__小_,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 ,且方便测量力臂,则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方向是 __竖__直__向___上__. ②(2021东营改编)图丙中弹簧测力计在此处拉 杠杆时,杠杆水平平衡,此杠杆属于_省__力__(选 填“省力”或“费力”)杠杆,请列举出这种杠杆 在生活生产的一个应用实例:扳__手__拧__螺__丝___. (合理即可)
L1
练习7:小明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先在杠杆两侧挂
钩码进行实验探究,再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继续探究,
如图一所示,他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_C___(填字母).
A. 便于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
B. 便于提供大小不同的拉力 C. 改变拉力的方向便于得出普遍规律 D. 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图一
F F2
1
小结
一、画力臂方法 二、画最小动力
杠 杆 三、杠杆平衡调节
四、杠杆水平平衡
五、杠杆平衡条件
1.找支点. 2.画线. 3.作垂线. 4.标力臂. 连接支点0和动力作用点,垂直作动力 那边高往那边调平衡螺母
便于测量力臂,同时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F1L1= F2L2
谢谢观看!
杠杆力臂作图、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中考考试情况:
1.杠杆的五要素
动力F1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
动力臂L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
o 支点
阻力F2
力臂作图突破一:找支点
1.撬棒
2.跷跷板
起来,B处挂一重物G,请你在杠杆上画出最小的动力F1及动力臂l1 一、找支点.
,使杠杆在图中位置平衡. 例4 (2019天水)请在图中画出轻质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时所需最小 动力F的示意图.
二、画线. 三、作垂线.
四、标力臂.
图1
L1
F1
L
F
力臂作图突破二:易错点分析
在图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
2. 实验操作要点: (1)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左边高向_左___ 调,右边高向_右___调; (2)实验前,使支点处于杠杆_中__点___,并调节杠杆水平平衡的目 的(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实验中,调节杠杆在 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方(_便__测__力__臂____) (3)在平衡杠杆的两端加、减钩码或移动钩码 后杠杆的偏转情况(若F1l1≠F2l2,则哪边乘积 _大___,杠杆向哪边偏转)
(4)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或动力× 动___力__臂__=__阻__力__×__阻__力__臂)
__次__数_______动__力__F__1 _____动. 力臂L1
1
6
5
阻力F2 5
阻力臂L2 6
2
5
10
10
5
3
4
15
6
10
4
2
20
8
5
(5)(2019威海改编)如图乙所示,杠杆上的刻度均匀,在A点挂4 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_6__个相同的钩 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B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朝远离支 点O方向移动一个小格,则杠杆_右__端__下__沉___(选填“仍能保持平 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
例 小明和他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杠杆的 平衡条件”的实验.(每个钩码的质量均相同)
(1)实验前,把杠杆的中点作为支点,其目的是_避__免__杠__杆__自__重__对__ 实___验__的__影__响__.
(2)在挂钩码前,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_是___(选填“ 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接下来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 向_左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_水__平__位置平衡.
2.便于测量杠杠的力臂 对实验的影响 。
练习1: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3甲所示,在未挂钩码时,螺母A、B
的作用是___调__节__杠__杆__平__衡__. 若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
图3
杠杆静止在图3乙所示位置,应进行的操作是_把__平__衡__螺__母__向__右__调______.
L3
1.连接支点0和动力作用点,画最长力臂
2.垂直于最长力臂,画力的作用线(虚线)
3.根据平衡判断力的方向,作力的示意图
练习:在图1和图2的A点画最小的动力
F1
F1 L1 图1
L1 图2
考点一:杠杆在水平平衡位置的调节
平衡螺母 向左调
甲
乙 平衡螺母
向右调
3.消除杠杆自重
1.平衡螺母向高的一端调节
F1×L1=F2×L2
F1=
练习6:若用图乙进行实验,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____1_._8____N;将弹簧测力计沿虚线方向拉,仍然使杠杆在原来 的位置平衡,此时拉力的力臂将__变__小_____,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将__变__大______.(后两空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F2
F1
L2
丁
考点三:杠杆平衡应用.
练习3:实验中共有6个钩码,杠杆上每格距离相等,调节好杠杆后,在杠杆左
边,离支点2格的P处挂有3个钩码,如图丙所示,为使杠杆平衡,请在杠杆右
边挂上钩码
(用两种方法),你的方法是
F1
①_在__右__边__2_位__置__处__挂__3_个__钩___码_____________. ②__在__右__边__3_位__置__处__挂__2_个__钩__码_____________. F1 × L1
A 动力×动力臂≠阻力×B阻力臂
于是小明说,杠杆平衡条件在此种情况下不成立,他说的正确吗? ____错__误____(填“正确”或“错误”). 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_O_A_不__是__拉__力__的__力__臂___.
L1 F
1
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后 ,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再次使杠杆在水平 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如何变化?
1.实验步骤: (1)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分别在杠杆两边悬挂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记下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3)更换不同数量的钩码及不同的悬挂位置,重做步骤②.
实验突破—科学探究素养提 探究杠杆的升平衡条件
图示法过实
1. 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验
③只借助杠杆上的刻度线,在左侧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悬挂重物. 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2.5 N, 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通 过计算可知,悬挂的重物最重可达_1_2_._5_N.
(7)(2021广州改编)如图丁,O为跷跷板的支点,小朋友对跷跷 板的作用力F=120 N,大人对跷跷板的作用力F′=100 N(图中 未画出),跷跷板水平静止.F′的作用点可能在C____(选填 “A”“B”或“C”),方向竖上直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
(3)调节杠杆平衡后,在不同的位置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
重新平衡,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发现表格设计存在缺
陷,请指出_物__理__量__未__带__单__位___.
次数
1 2 3 4
动力F1 6 5 4 2
动力臂L1 5 10 15 20
阻力F2 5 10 6 8
阻力臂L2 6 5 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