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获得成功。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习惯,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善于提出引发学生动脑的问题,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有这样一题:“鸡兔同笼,有30个头,70只脚,鸡与兔各有多少只?”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通过画图画表,直接列算式多种方法寻找答案。画图与画表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直接列算式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分析时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引导学生假设笼中全部是鸡一共有60只脚,与题目中脚的数量相差10只,那么多的这10只脚应该是补给兔子的,从而推算出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当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就得以飞扬,灵感得以迸发,创新和实践能力就会得以开发,就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因此导致每个学生

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新知构建与解决问题中表现为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结合三角尺分析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鼓励学生想办法加以论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论证方法。有的同学动手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算出它的内角和。教师鼓励此方法,但同时指出测量难免会有误差。有的同学通过折或撕的方法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惊喜的发现将会组成一个平角。从而确定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的方法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闪烁,推动每一个学生努力思考、探索创造,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敢于质疑的习惯

数学教学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常常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对于数学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往住有着片面性,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时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运用知识时只有死记硬背,甚至生搬硬套,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后适时反思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得牢固,用得自如。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很多同学在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总是混淆,不能正确区分什么时候要除以二。如果强行让学生死背公式学生可能也能正确计算图形的面积,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所学知识难以灵活运用。教学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只有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它们的面积时要除以二。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让反思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反思,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看到过的知识可能会忘,只有动手体验过的知识学生才会铭记在心。“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活动历来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好帮手,孩子们是鲜活的,他们的想象力是灵动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强化新知。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同学们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议,大部分同学的意见是它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都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指出它有两条对称轴。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寻正确的答案。同学们自己拿出平行四边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看看两侧的图形是否能完全重合。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反复的对折,事实发现不管怎么对折两侧的图形都不可能重合。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不能重合的原因,学生恍然大悟。一次动手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与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操作体验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升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预习目的,树立预习意识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应该是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需要学生去自学,学生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2. 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会有不懂的内容,书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懂这些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样解决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二、激发学习兴趣,乐于创新预习。

《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1、评价激励法

小学生最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我们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检查预习时只要学生能完成,我都会给予肯定。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体验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2、内容多样化

任何一道好吃的菜吃久了都会腻的,一成不变的预习模式也是一样的,因此在预习中针对每节课的特点,改变一些预习的内容,如预习,可以让大家剪一剪各种我们学过的图形。

3、检查预习结果

预习后“考查必须认真”。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光口头布置的作业,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作业等于没布置,学生们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我特别重视预习检查,每节课之前,我都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检查。

三、明确预习要求,开展快乐预习

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单靠学生的兴趣还不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明确不同的预习要求但每组的预习要求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依据教学内容呈现不同预习要求,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阅读理解型:像一些概念、计算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理解概念由来,掌握算理。(2)实践操作型:如图形认识、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等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