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琼剧音乐沿革看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趋同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琼剧发展历程中,其音乐在向本土化转换的同时也呈现另一特征,即趋同高、 昆、梆簧等外来声腔和其他的音乐形式。戏曲声腔剧种的趋同是一种客观存在, 自古犹然。在近几十年来,尤为突出。趋同化虽然模糊了剧种之间的区别,却有 利于戏曲艺术的竞争、发展。 【关键词】土剧潮音声腔趋同化
琼剧,中国海南省的地方大戏,流布区域主要为海南本岛,在东南亚诸国的 海南籍华裔聚居地亦有其传衍的足迹。
既然早期土戏的音乐和语言均为外地传入,土戏出处也不言而喻了。 土戏:并非海南岛土生土长,“它是外来戏曲在海南的变种¨’
“至其腔调,初唯用潮音,其后,代有变易,杂以闽、广歌曲……2’’ 这是《海南岛志》关于土戏音乐的描述,寥寥数语,道出了土戏音乐的沿 革历程。
土戏早期的腔调,是否唯用潮音,虽然现在很难有切实的材料说明, 但从班社的剧目中或许能找出蛛丝马迹。
1:见《中国戏曲忐·海南卷》,74页,中国1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2吴炎<论琼剧的改革问题>,民国36年1月12日《琼崖民国日报》,转引自《中国戏曲志·海南卷》,728 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海南卷》,25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2004 4:岑家梧<海南汉人戏剧概说>,转引自《中国戏曲志·海南卷》,714页,中国IsBN中心Ⅲ版,北京:
既非本地土产,定是来自他方。由于时间久远,【中板】难以确定与何 种戏曲的何类曲调有直接的血亲关系,是正字戏的【正音曲】还是木偶戏 的【七平板】抑或是梨园戏、潮剧的某种唱腔?不过说它出自是闽、广似 无疑问,宋元以来,不断有闽、广移民落籍海南,他们迁居的同时也带来 了家乡的娱乐形式。
【叠板】,因唱词以四言为主,乃有【四字板】之别称,普遍认为它是 从【中板】演变过来的,“是较古老的流水板形式的中板唱腔3’’。岑家梧曾 于1932年冬访问土戏名演员、编剧吴发凤(1870一1946),吴云:“最初的 海南土戏,确是唱潮州的【四字板】的,今日土戏的诉说体,还用【四字 板】,如‘说乜忘情,对伊无语,大显肖容,死妻进妻,黄泉欲知,识几欣 喜’等,唱法仍用潮州旧调4’’。 吴发凤所言除指明了【叠板】出自潮州, 其唱法至今仍用潮州旧调【四字板】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探讨:
上述这几种说法主要从音乐的角度加以论证,这种溯源的方法是非常 正确的,戏曲剧种的标志是音乐和语言,音乐的出处往往能说明一剧种的 来历。我们不妨继续从音乐方面来加以分析和推测。
琼剧音乐包含唱腔和伴奏,琼剧的唱腔由四类构成:中板类、苦叹类、 专腔杂调类、曲牌类。
中板类,含【中板】【叠板】【数字板】。【中板】是琼剧每出剧目的最 主要的唱腔。有“无中板即无琼剧之说”,“大概一本剧的上演,歌唱最多 的便是【中板】,甚至从起首至结果只有一个【中板】的……2’’足见【中板】 在琼剧的音乐中占有绝对的位置,可算是琼剧的标志。根据《中国戏曲音 乐集成·海南卷》的叙述,【中板】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本地民歌。 二是来源正音戏的【正音曲】或木偶戏的【七平板】。
【中板】来自海南本地民歌的主要依据是“其唱词句式、字的平仄及 节奏、速度等都与(海南民间歌谣)同出一辙”。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唱词的句式、平仄其实是文体的结构而非唱调的结构,文体结构相 同,其音乐结构不一定就有沿袭关系。其二、一切戏曲的演唱,归根结底 都能追溯到民歌民谣,但民歌和戏剧性的曲调(指板腔体)是有相当距离 的,因此,【中板】和海南民歌之间有无直接的渊源,主要体现在腔体的结 构上,如是否同为上下旬体以及字位、板位、落音、帮腔等等,仅凭节奏、 速度的同一难以证明他们之间的传承。
琼剧是外乡人所命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海南本地人称之为“土 剧”“土戏”。“土戏”之“土”有本地、本土、原创之意,这一很随意的说 法透露着两方面的信息,一、空间上看,土戏是一种对应的称呼,它是相 对于外来或外地剧种而言的。彼时的海南岛,有土戏,也必定有的外来戏 曲形式。二、时间上看,土戏既然是对应的称呼,此亦说明在它兴起之前, 海南地区已有外来的戏曲剧种在活动了。
(1829—1911)等等。 海南土戏班的武戏改唱“梆簧声腔”,“地方土戏(指文戏,作者按),
也大量吸收并蓄‘梆簧声腔’的大字牌子、锣鼓谱等,取代原来的南曲曲 牌3”。
“初唯用潮音”的海南土戏班“其后,代有变异”,说到底,咸、同以 后,它们大多唱的是粤剧,不少的土戏班其实就是粤剧班,不过不是正宗 的广府班粤剧,而是琼州班(土戏班)的粤剧而已,如许坤章(1845—1936) 八十二岁的时候“在定安县城上演《六国封相》,观众印象最为深刻”,如 陈万金(1862—1925)“是科白戏改唱梆簧声腔的一代名流……于民国十四 年初去世。消息传来,琼班伶工举哀悲恸不已。广府班闻之叹息‘琼州班 折了一柱’4”
1998.
【叠板】既然是【中板】演变而来,为何却唱潮州的【四字板】?按理: 几经发展的【中板】,母体尚且难寻,其分化出来的【叠板】只会与祖脉越 来越远,不太可能唱潮州旧调。答案无非有二:一、土戏的【叠板】非【中 板】发展而来,它是一支独立的曲调,直接来自潮州【四字板】,在土戏演 变过程中,风格上逐渐与【中板】统一,遂被纳入“中板类”。二、【叠板】 以及【数字板】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出自【中板】,恰恰相反,【中板】 是从【叠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中国戏曲志·海南卷》记载的最早本地班社为“琼城梨园社”, 成 立于清嘉庆后期。演出的剧目有文戏《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槐荫 记》,武戏有《方世玉打擂》《罗通扫北》等等,武戏基本无唱,所以又称 为“科白戏”,根据史料记载,这些剧目的演出均使用“中州话”,既然如 此,那“初唯用潮音”又作何解释?从剧目推测,或许,《海南岛志》所言 的“潮音”并非特指潮州方言,而是泛指潮州一带的戏曲舞台腔调。也就 是说“初唯用‘潮州戏班’的音调”。潮州戏班的音调不外乎两种,一是使 用潮州方言演唱,如潮州戏,白字戏,还有是使用中州官话演唱的正字戏、 广东汉剧、西秦戏。这些剧种中,与海南土戏班有渊源关系可能是潮剧和 正音戏。尤其是正音戏,其剧目也分为文、武两大类。武戏为科白,不唱(或 偶唱一两支昆曲曲牌),多为提纲,无剧本流传。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载“正字戏言语拉杂,戏皆道白无唱,所演如《三国志》《前后唐》《征东》
陈铭枢《海南岛忠》,转引白《中国戏『『11志·海南卷》,712页,中国JSBN中心Ⅲ版,北京:】998
】65
在1940年完成的《海南汉人戏剧概说》一文中,直言海南的戏曲以“土戏 为正宗,余为附庸”。
土戏起源有几种说法1:1、与梨园戏、潮剧,正音戏有渊源关系, 尤 其与正音戏在唱腔方面尤为接近。2、主腔【中板】原称【七平】,与潮州 木偶所唱【七平板】相近,故琼剧乃木偶沿袭而来。3、琼剧唱腔音乐有与 道乐相同之处,所以源自海南本地的道坛戏。4、从海南本地民歌发展而来, 是土生土长的“土戏”。
从上述的剧目、舞台语言推测,早期如“琼州梨园社”这样的海南土 戏班所表演的戏曲非本地原创,而是外来的戏种,如正字戏、如昆腔、潮 剧等等,演出的剧目即有文戏,也有武戏。说到这,我们不妨给海南“土 戏”做一个新的定义。海南土戏:l、在早期它是专门演唱土戏的班社,而是 指由本土艺人组成的戏班,即本土本地的戏班。
目前所见最早使用琼剧一词的是《海南岛旅行记》,民国25年(1936)由中 华书局出版。作者湖南人田曙岚(190卜1978)于民国21年(1932)底环游 海南,本书是他游历的记录,书中有“琼剧之一瞥”章节,叙述他1933年 1月31日晚受邀到海口大同戏院观剧的经过。
琼剧还有“海南戏”“琼州戏”“琼音”的别称,这些称谓为外乡或外 省人所赠,这符合中国戏曲剧种一贯的命名传统,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戏 都有两个以上的名称,同一个剧种,本地和外地叫法不同,而正式的命名 往往出自外地。如京剧,过去在北京习称皮黄,京剧一词则是在上海出现 的,如粤剧,本地称为“大戏”“本地班”等,最早提出粤剧一词的是在新 加坡。
从琼剧音乐的沿革看中国戏曲声腔剧种的趋同化
朱飞跃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内容提要】琼剧是海南的地方戏,其称谓始于1932年,在相当长的时期,人 们习称为土剧、土戏。但土剧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本土表演艺术,学术界有“琼剧 乃外来剧种的变种"一说。
琼剧是在土戏班中成长起来的,土戏班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顺应民间的 欣赏需求,因此“代有变易”。潮音盛行,土戏班视潮音为圭臬,“梆簧声 腔”兴起,土戏班又观风使舵,唯广府班为马首,声腔的每一次变易,都 会给土戏班留下一层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褪去外罩,一种 属于土戏班自己的、更适合本地欣赏趣味的剧艺也就粉墨登场了。
板腔体唱腔,通常最早出现的是节奏舒缓的【原板】或【慢板】,在此 基础上通过紧板、抽眼;节奏加快、旋律提炼,逐渐演化出【流水板】【垛 板】等,所以,认为土戏的【中板】(一板一眼)发展出【叠板】(流水板) 顺理成章。但反过来看,如将【流水板】进行扩充,增加眼位,放缓速度、 扩展旋律,同样可以演化出一板一眼的【原板】、一板三眼的【慢板】。因 此,从理论上讲,土戏的【叠板】可以发展出【中板】。来自潮州的【叠板】 才是土戏“中板类”唱腔的一世祖。
所以,早期的海南土戏,实际上是本地的戏班演唱闽南、潮州一带传 来的戏曲,如此,“至其腔调,初唯用潮音’’就不难理解了。
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反清失败后,不少艺人涉海南逃,他们 为海南地区带来了时尚新声一一“梆簧”。由于这个时期的粤剧尚用“官话” 演唱,与海南土戏班在语言上同一,南来的粤剧艺人在海南或设馆授徒, 或搭班客串,于是土戏班“广为吸收‘梆簧声腔’,逐渐由科白戏,转变为 唱曲戏2’’,乃至于咸、同时期,有不少“科白戏”演员以改唱“梆簧声腔” 而名声大振,如卢彩文(1805一1890)、吴长文(1822—1905)、蔡长文
“中板类”的板腔体唱腔成为土戏的主干是在清光绪时期,此前的清 乾隆至道光年间,土戏以唱曲牌为主,剧目有《蟠桃会》《仙姬送子》《琵 琶记》《金印记》《槐荫记》《拜月记》,《古城会》等。这些剧目或为高腔的 遗响,或为昆腔的再传,基本上由福建闽南戏班传入,究其底里,早期土 戏所唱曲牌依然是舶来品。
土戏的音乐,无论是早期的曲牌,还是后来的板腔,大都是来自闽、 广一带,而早期土戏的语言,也非海南方言,或官话、或潮音。
土戏班改唱“梆簧声腔”也印证了一种历史事实,即旧时的戏班,其 演出的内容(包括剧种、剧目)具有不固定性的特征,往往根据民众的喜 好、社会风尚的变异来随时调整。
咸同时期的海南土戏班,在接受“梆簧声腔”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次 重要变革:上演的剧目除早期传来祖宗戏外,艺人们创作了大量的新剧目,
1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广东卷》,87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3 2《中国戏曲志·海南卷》,75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3《中国戏ff|j志·海南卷》,75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4《中国戏『|:Il志·海南卷》,619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中国戏曲志·海南卷》,74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2转引白《中国戏『|fI志·海南卷》,712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167
《征西》……出台喜打大鼓,吹大喇叭,”’这些特征与海南土戏班所演武 戏极为相似,它们不仅有相同的剧目,还有相同的表演方式、伴奏方式、 语音语调等。
土戏班所演的武戏,过去认为是明代军队带入的,世称军戏,军戏的 本义应该是指那些表演军战的剧目,是戏曲剧目的一类题材,其实就是武 戏的别称,早期土戏班所演出的军戏,可能还是外地戏班带来的,未必是 洪武军带来的。
早期土戏班所演的文戏如《琵琶记》《白兔记》《槐荫记》等所唱何种 腔调已无法得知,由于这些剧目的舞台语言也同为“中州话”,也可能这些 文戏还是正字戏的剧目。
后来者居上,晚近出现的土戏至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发展 己达相当的规模,区区一隅,有十数班社,伶人上千,另外,还有以改良 土戏为目的学生剧团,演员都是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迄今各处喜庆纪念会 中,各校学生,类能自由成班,随意演唱”1,此时的海南土戏,俨然是民 间最流行的娱乐,且一家独大,故而海南籍民族学家岑家梧(1912—1966)
琼剧,中国海南省的地方大戏,流布区域主要为海南本岛,在东南亚诸国的 海南籍华裔聚居地亦有其传衍的足迹。
既然早期土戏的音乐和语言均为外地传入,土戏出处也不言而喻了。 土戏:并非海南岛土生土长,“它是外来戏曲在海南的变种¨’
“至其腔调,初唯用潮音,其后,代有变易,杂以闽、广歌曲……2’’ 这是《海南岛志》关于土戏音乐的描述,寥寥数语,道出了土戏音乐的沿 革历程。
土戏早期的腔调,是否唯用潮音,虽然现在很难有切实的材料说明, 但从班社的剧目中或许能找出蛛丝马迹。
1:见《中国戏曲忐·海南卷》,74页,中国1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2吴炎<论琼剧的改革问题>,民国36年1月12日《琼崖民国日报》,转引自《中国戏曲志·海南卷》,728 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海南卷》,25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2004 4:岑家梧<海南汉人戏剧概说>,转引自《中国戏曲志·海南卷》,714页,中国IsBN中心Ⅲ版,北京:
既非本地土产,定是来自他方。由于时间久远,【中板】难以确定与何 种戏曲的何类曲调有直接的血亲关系,是正字戏的【正音曲】还是木偶戏 的【七平板】抑或是梨园戏、潮剧的某种唱腔?不过说它出自是闽、广似 无疑问,宋元以来,不断有闽、广移民落籍海南,他们迁居的同时也带来 了家乡的娱乐形式。
【叠板】,因唱词以四言为主,乃有【四字板】之别称,普遍认为它是 从【中板】演变过来的,“是较古老的流水板形式的中板唱腔3’’。岑家梧曾 于1932年冬访问土戏名演员、编剧吴发凤(1870一1946),吴云:“最初的 海南土戏,确是唱潮州的【四字板】的,今日土戏的诉说体,还用【四字 板】,如‘说乜忘情,对伊无语,大显肖容,死妻进妻,黄泉欲知,识几欣 喜’等,唱法仍用潮州旧调4’’。 吴发凤所言除指明了【叠板】出自潮州, 其唱法至今仍用潮州旧调【四字板】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探讨:
上述这几种说法主要从音乐的角度加以论证,这种溯源的方法是非常 正确的,戏曲剧种的标志是音乐和语言,音乐的出处往往能说明一剧种的 来历。我们不妨继续从音乐方面来加以分析和推测。
琼剧音乐包含唱腔和伴奏,琼剧的唱腔由四类构成:中板类、苦叹类、 专腔杂调类、曲牌类。
中板类,含【中板】【叠板】【数字板】。【中板】是琼剧每出剧目的最 主要的唱腔。有“无中板即无琼剧之说”,“大概一本剧的上演,歌唱最多 的便是【中板】,甚至从起首至结果只有一个【中板】的……2’’足见【中板】 在琼剧的音乐中占有绝对的位置,可算是琼剧的标志。根据《中国戏曲音 乐集成·海南卷》的叙述,【中板】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本地民歌。 二是来源正音戏的【正音曲】或木偶戏的【七平板】。
【中板】来自海南本地民歌的主要依据是“其唱词句式、字的平仄及 节奏、速度等都与(海南民间歌谣)同出一辙”。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唱词的句式、平仄其实是文体的结构而非唱调的结构,文体结构相 同,其音乐结构不一定就有沿袭关系。其二、一切戏曲的演唱,归根结底 都能追溯到民歌民谣,但民歌和戏剧性的曲调(指板腔体)是有相当距离 的,因此,【中板】和海南民歌之间有无直接的渊源,主要体现在腔体的结 构上,如是否同为上下旬体以及字位、板位、落音、帮腔等等,仅凭节奏、 速度的同一难以证明他们之间的传承。
琼剧是外乡人所命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海南本地人称之为“土 剧”“土戏”。“土戏”之“土”有本地、本土、原创之意,这一很随意的说 法透露着两方面的信息,一、空间上看,土戏是一种对应的称呼,它是相 对于外来或外地剧种而言的。彼时的海南岛,有土戏,也必定有的外来戏 曲形式。二、时间上看,土戏既然是对应的称呼,此亦说明在它兴起之前, 海南地区已有外来的戏曲剧种在活动了。
(1829—1911)等等。 海南土戏班的武戏改唱“梆簧声腔”,“地方土戏(指文戏,作者按),
也大量吸收并蓄‘梆簧声腔’的大字牌子、锣鼓谱等,取代原来的南曲曲 牌3”。
“初唯用潮音”的海南土戏班“其后,代有变异”,说到底,咸、同以 后,它们大多唱的是粤剧,不少的土戏班其实就是粤剧班,不过不是正宗 的广府班粤剧,而是琼州班(土戏班)的粤剧而已,如许坤章(1845—1936) 八十二岁的时候“在定安县城上演《六国封相》,观众印象最为深刻”,如 陈万金(1862—1925)“是科白戏改唱梆簧声腔的一代名流……于民国十四 年初去世。消息传来,琼班伶工举哀悲恸不已。广府班闻之叹息‘琼州班 折了一柱’4”
1998.
【叠板】既然是【中板】演变而来,为何却唱潮州的【四字板】?按理: 几经发展的【中板】,母体尚且难寻,其分化出来的【叠板】只会与祖脉越 来越远,不太可能唱潮州旧调。答案无非有二:一、土戏的【叠板】非【中 板】发展而来,它是一支独立的曲调,直接来自潮州【四字板】,在土戏演 变过程中,风格上逐渐与【中板】统一,遂被纳入“中板类”。二、【叠板】 以及【数字板】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出自【中板】,恰恰相反,【中板】 是从【叠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中国戏曲志·海南卷》记载的最早本地班社为“琼城梨园社”, 成 立于清嘉庆后期。演出的剧目有文戏《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槐荫 记》,武戏有《方世玉打擂》《罗通扫北》等等,武戏基本无唱,所以又称 为“科白戏”,根据史料记载,这些剧目的演出均使用“中州话”,既然如 此,那“初唯用潮音”又作何解释?从剧目推测,或许,《海南岛志》所言 的“潮音”并非特指潮州方言,而是泛指潮州一带的戏曲舞台腔调。也就 是说“初唯用‘潮州戏班’的音调”。潮州戏班的音调不外乎两种,一是使 用潮州方言演唱,如潮州戏,白字戏,还有是使用中州官话演唱的正字戏、 广东汉剧、西秦戏。这些剧种中,与海南土戏班有渊源关系可能是潮剧和 正音戏。尤其是正音戏,其剧目也分为文、武两大类。武戏为科白,不唱(或 偶唱一两支昆曲曲牌),多为提纲,无剧本流传。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载“正字戏言语拉杂,戏皆道白无唱,所演如《三国志》《前后唐》《征东》
陈铭枢《海南岛忠》,转引白《中国戏『『11志·海南卷》,712页,中国JSBN中心Ⅲ版,北京:】998
】65
在1940年完成的《海南汉人戏剧概说》一文中,直言海南的戏曲以“土戏 为正宗,余为附庸”。
土戏起源有几种说法1:1、与梨园戏、潮剧,正音戏有渊源关系, 尤 其与正音戏在唱腔方面尤为接近。2、主腔【中板】原称【七平】,与潮州 木偶所唱【七平板】相近,故琼剧乃木偶沿袭而来。3、琼剧唱腔音乐有与 道乐相同之处,所以源自海南本地的道坛戏。4、从海南本地民歌发展而来, 是土生土长的“土戏”。
从上述的剧目、舞台语言推测,早期如“琼州梨园社”这样的海南土 戏班所表演的戏曲非本地原创,而是外来的戏种,如正字戏、如昆腔、潮 剧等等,演出的剧目即有文戏,也有武戏。说到这,我们不妨给海南“土 戏”做一个新的定义。海南土戏:l、在早期它是专门演唱土戏的班社,而是 指由本土艺人组成的戏班,即本土本地的戏班。
目前所见最早使用琼剧一词的是《海南岛旅行记》,民国25年(1936)由中 华书局出版。作者湖南人田曙岚(190卜1978)于民国21年(1932)底环游 海南,本书是他游历的记录,书中有“琼剧之一瞥”章节,叙述他1933年 1月31日晚受邀到海口大同戏院观剧的经过。
琼剧还有“海南戏”“琼州戏”“琼音”的别称,这些称谓为外乡或外 省人所赠,这符合中国戏曲剧种一贯的命名传统,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戏 都有两个以上的名称,同一个剧种,本地和外地叫法不同,而正式的命名 往往出自外地。如京剧,过去在北京习称皮黄,京剧一词则是在上海出现 的,如粤剧,本地称为“大戏”“本地班”等,最早提出粤剧一词的是在新 加坡。
从琼剧音乐的沿革看中国戏曲声腔剧种的趋同化
朱飞跃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内容提要】琼剧是海南的地方戏,其称谓始于1932年,在相当长的时期,人 们习称为土剧、土戏。但土剧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本土表演艺术,学术界有“琼剧 乃外来剧种的变种"一说。
琼剧是在土戏班中成长起来的,土戏班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顺应民间的 欣赏需求,因此“代有变易”。潮音盛行,土戏班视潮音为圭臬,“梆簧声 腔”兴起,土戏班又观风使舵,唯广府班为马首,声腔的每一次变易,都 会给土戏班留下一层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褪去外罩,一种 属于土戏班自己的、更适合本地欣赏趣味的剧艺也就粉墨登场了。
板腔体唱腔,通常最早出现的是节奏舒缓的【原板】或【慢板】,在此 基础上通过紧板、抽眼;节奏加快、旋律提炼,逐渐演化出【流水板】【垛 板】等,所以,认为土戏的【中板】(一板一眼)发展出【叠板】(流水板) 顺理成章。但反过来看,如将【流水板】进行扩充,增加眼位,放缓速度、 扩展旋律,同样可以演化出一板一眼的【原板】、一板三眼的【慢板】。因 此,从理论上讲,土戏的【叠板】可以发展出【中板】。来自潮州的【叠板】 才是土戏“中板类”唱腔的一世祖。
所以,早期的海南土戏,实际上是本地的戏班演唱闽南、潮州一带传 来的戏曲,如此,“至其腔调,初唯用潮音’’就不难理解了。
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反清失败后,不少艺人涉海南逃,他们 为海南地区带来了时尚新声一一“梆簧”。由于这个时期的粤剧尚用“官话” 演唱,与海南土戏班在语言上同一,南来的粤剧艺人在海南或设馆授徒, 或搭班客串,于是土戏班“广为吸收‘梆簧声腔’,逐渐由科白戏,转变为 唱曲戏2’’,乃至于咸、同时期,有不少“科白戏”演员以改唱“梆簧声腔” 而名声大振,如卢彩文(1805一1890)、吴长文(1822—1905)、蔡长文
“中板类”的板腔体唱腔成为土戏的主干是在清光绪时期,此前的清 乾隆至道光年间,土戏以唱曲牌为主,剧目有《蟠桃会》《仙姬送子》《琵 琶记》《金印记》《槐荫记》《拜月记》,《古城会》等。这些剧目或为高腔的 遗响,或为昆腔的再传,基本上由福建闽南戏班传入,究其底里,早期土 戏所唱曲牌依然是舶来品。
土戏的音乐,无论是早期的曲牌,还是后来的板腔,大都是来自闽、 广一带,而早期土戏的语言,也非海南方言,或官话、或潮音。
土戏班改唱“梆簧声腔”也印证了一种历史事实,即旧时的戏班,其 演出的内容(包括剧种、剧目)具有不固定性的特征,往往根据民众的喜 好、社会风尚的变异来随时调整。
咸同时期的海南土戏班,在接受“梆簧声腔”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次 重要变革:上演的剧目除早期传来祖宗戏外,艺人们创作了大量的新剧目,
1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广东卷》,87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3 2《中国戏曲志·海南卷》,75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3《中国戏ff|j志·海南卷》,75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4《中国戏『|:Il志·海南卷》,619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中国戏曲志·海南卷》,74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2转引白《中国戏『|fI志·海南卷》,712页,中国ISBN中心出版,北京:1998
167
《征西》……出台喜打大鼓,吹大喇叭,”’这些特征与海南土戏班所演武 戏极为相似,它们不仅有相同的剧目,还有相同的表演方式、伴奏方式、 语音语调等。
土戏班所演的武戏,过去认为是明代军队带入的,世称军戏,军戏的 本义应该是指那些表演军战的剧目,是戏曲剧目的一类题材,其实就是武 戏的别称,早期土戏班所演出的军戏,可能还是外地戏班带来的,未必是 洪武军带来的。
早期土戏班所演的文戏如《琵琶记》《白兔记》《槐荫记》等所唱何种 腔调已无法得知,由于这些剧目的舞台语言也同为“中州话”,也可能这些 文戏还是正字戏的剧目。
后来者居上,晚近出现的土戏至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发展 己达相当的规模,区区一隅,有十数班社,伶人上千,另外,还有以改良 土戏为目的学生剧团,演员都是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迄今各处喜庆纪念会 中,各校学生,类能自由成班,随意演唱”1,此时的海南土戏,俨然是民 间最流行的娱乐,且一家独大,故而海南籍民族学家岑家梧(1912—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