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竞赛教学设计汇编(共2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1、认识线段——陈艳华........................................................................12、认识线段——张玉云........................................................................33、认识厘米——王勇...........................................................................54、确定位置——张艳莉........................................................................75、认识角——周娟 (10)
6、除法竖式——严蔚 (12)
7、观察物体——刘倩 (16)
8、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刘妍慧 (18)
9、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黄斌 (20)
10、24时记时法——成小丽 (23)
11、24时记时法——王德祥 (25)
12、认识分数——陈芝娟 (28)
13、认识分数——孔祥华 (30)
14、平均数——虞益锋 (33)
15、找规律——胡晓颖 (35)
16、找规律——王春晴 (39)
17、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黄亚蕾 (42)
18、三角形的认识——吴静 (44)
19、认识负数——顾娟 (46)
20、认识负数——傅燕娟 (49)
21、小数加法和减法——尹素文 (51)
22、找规律——孙春育 (53)
23、认识公顷——梅志华 (55)
24、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刘国文 (57)
25、认识比——吴存明 (60)
26、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徐志刚 (62)
27、百分数的认识——陆建民 (64)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出示两根铅笔(一直、一弯),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2.出示两组学生活动图,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引导学生比较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一根弯曲的毛线变直。

(2)学生汇报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

(3)教师讲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认识线段)
(4)生指,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
教师讲述: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
(5)同桌合作,互指毛线的哪一段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
教师演示变式。

先弯,师问:为什么不可以看成线段?再向不同的斜方向:为什么可以看成线段?师捏住毛线的一部分,生指出:哪里可以看成线段?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比如,(长方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师带学生指出。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1)在数学上,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

()这两条短竖线表示线段
的端点。

(2)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线段的样子。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同桌讨论、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6)引导学生在圆纸片上创造出一条线段。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教师讲述: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导学生折出比刚才的折痕长的线段。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画线段
(1)教师先示范画一条线段,再让学生试画。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9第3题。

(CAI出现两个点)学生尝试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

2.P49第4题。

(CAI出现三个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P49第5题。

(CAI出示四个点)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

4.判断线段的长短。

(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四、全课小结,引入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略)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猫捉老鼠。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问: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
比较:拉紧后的线与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
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
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3)变式判断。

师捏住线的两端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观察。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5)小结特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3.操作实践。

(1)折线段。

组织学生折彩纸,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引导学生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4.深化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理解“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引导学生先猜想“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三、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拓展延伸,激励探索。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①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

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③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

(讨论)
①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

“cm”代表“厘米”。

“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①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②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③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④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②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③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

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5厘米、8厘米?
4.测量物体长度
①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提问:量的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②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③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指的长。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提出要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国标本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相应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活动中,经历有序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装有小猪图片的信封,写有座位号的卡片,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今年夏天咱们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你们看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课件播放开幕式及田径比赛的相关图片。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体会感悟,建构方法
(一)做操图——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巧妙设疑,激发认知矛盾
谈话:我们人类刚刚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非常喜欢体育活动。

这不,它们正在举办森林运动会呢!
课件出示做操图,福娃:现在运动员正在进行体操表演呢!
设疑:在这么多的小动物里有一个是老师最喜欢的,你能一下就猜出它是谁吗?如果老师告诉你,它在第2个,你能一下猜中吗?
老师告诉大家,它在第4排第2个。

现在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质疑:我已经告诉大家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了,你们的意见怎么还不一致呢?
小结: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但是要确定这些小动物的位置,还得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

小动物们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想听听吗?
2.细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1)确定第几排
课件播放:小猴说:“我在第1排第1个。

”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谈话:你能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看出怎样确定第几排吗?
引导学生明确:习惯上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排。

(2)确定第几个
提问:那又是怎样确定第几个的?明确: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个。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第4排第2个小动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3.初步应用新知
(1)谈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请你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说出它的位置。

(2)同桌来玩猜一猜的小游戏,一位小朋友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另外一位猜猜是谁?
4.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确定小动物的位置的?
(二)座位——认识第几组第几个
1.谈话:平时我们在教室里上课,每个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座位,你能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位置吗?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座位,感受到方法的多样,体会到要有统一的编组、编号的方法。

2.师生约定编组、编号的方法。

3.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方法。

(1)让学生按照约定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座位。

(2)用第几组第几个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3)换座位比赛。

反思:在换座位的游戏中,为什么三位小朋友会找不到座位?要准确的找到位置,必须知道什么?
小结:确定座位时,需要同时知道第几组和第几个。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楼房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播放小猴的话。

提问:根据小猴的话,你知道它是怎样确定第几层,又是怎样确定第几号房间的?
学生回答,明确方法。

同桌交流:你想去拜访哪位小动物?它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拓展:福娃捡到了一把动物房间的钥匙。

该还给哪只小动物呢?(课件出示:301的钥匙)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给小动物的房间编号,并说说自家的门牌号码。

2.书架图
课件出示书架图,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每本书的位置。

说出自己想借的书的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很快描述出每本书的位置。

3.电影院
谈话: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到电影院看电影要找座位。

先出示晶晶影院的场景图,提问:你能帮它们很快找到座位吗?
明确:我们在找位置的时候,要先确定是第几排,再找第几号。

送票:出示三排6号、三排7号、三排8号三张电影票,送给你和你的好朋友。

思考:如果两人想坐到一块儿,会选哪两张呢?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再找一找验证是否坐在一起。

课件再出示贝贝影院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座位。

思考:如果还是这3张票,你会选哪两张?
观察比较:两个电影院的座位排法有什么不同?找位置的方法一样吗?师生交流。

4.观看电影
(1)砸金蛋游戏
(2)拼图
四、联系实际,总结延伸。

(略)
认识角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四册第64—66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交往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小棒,彩纸,硬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五角星,认识五角星上的角。

2、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观察感知,抽象出角。

1、课件出示红领巾,三角尺、正方形书面,学生从图中找出角。

2、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型纸板、屋架,抽象出角。

3、连续出示两组角,学生判断是不是角。

三、动手操作,制作角。

1、同桌合作,取出信封,根据信封里准备的材料做角,
2、展示各种不同材料做的角。

四、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师板书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指认角的各部分名称。

3、用正确的方法指出角。

4、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角。

5、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

五、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扇子,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2、出示剪刀,再次感受角有的大,有的小。

3、课件出示钟面,分别表示8:50、9:00、9:10三个时间,并抽象出角,学生比较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4、学生操作活动角,变大或变小,并同桌进行比较。

5、用彩纸折一个角,同桌比较大小。

六、学生总结,介绍特征。

七、联系生活,拓展感知。

课件演示北京奥运会上体育馆和比赛画面中出现的角,让学生体会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除法竖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练习作业、教师作业、学生一份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今天数字“6”也来到了我们班。

课件演示:动画数字“6”,话外音:我是小小数字“6”,最喜欢和小朋友们玩数学游戏了,敢接受我的挑战吗?师:数学游戏啊,你们敢吗?
课件演示:数字“6”走进了“加号屋”,6+2 =
数字“6”走进了“减号屋”,6-2 =
数字“6”走进了“乘号屋”,6×2 =
用竖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分组计算6+2 ,6-2 ,6×2 。

展示,评价。

师:在用竖式计算加、减、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小结)
2. 课件演示: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游戏,再平均分成2组。

(音乐:娃哈哈)
出示儿歌:6个好朋友,开心做游戏,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可以分几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6÷2 = 3
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呢?2呢?表示?3呢?表示?
3. 师:加法、减法和乘法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除法竖式。

(板书课题)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师:(指板书6÷2)6 ÷2 等于几你们都会算了,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课件演示: 6 ÷2 = 3
3
2)6
6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会有2个“6“?②“0“是从哪里来的?
③在竖式里,除号怎么没有了?④竖式中的2横表示什么?
2.教师讲解并板书。

①6除以2按读除法算式的顺序,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6,第一行要留着写其它数。

6除以,再写除数2。

指着再读一遍2)6 等于几呢?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再写一遍:空一行写被除数6,2)6 等于,为了美观,这条横线要用直尺画,不能画的太长哦!
师生边说边书空。

生在作业本上练写,教师巡视。

写好的同桌互相看看。

师:(指板书)都是这样写的吧?会了吗?
再来一道8 ÷2 = ,象刚才那样写一写,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

师在学生的指导下板书2 )8 。

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8,)8再写除数2,8除以2等于。

②这一步写好,我们就该求商了。

6个好朋友,平均分成2组,6除以2等于几?商是3,就在第一行对齐被除数6写上商3。

第一行就是留着写商的,商要和谁对齐写呢?为什么?板
3
书:
2)6
提问:6是什么数?(贴板书:被除数)还表示什么?
2呢?(贴板书:除数)表示?
3呢?(贴板书:商)表示?
③每组3个,2组一共分掉了几个?(板书6)这个6怎么算出来的?(2×3=6)(贴板书:2和3相乘的积)也就是分掉的6个。

板书如下:
3
2)6
6
④一共有6个好朋友,分组分掉了6个,分完了吗?(分完了)可以算一算,这里还藏着一个减号呢,用一共有的6人减去分掉的6人,6 - 6得0,就在横线的下面写0。

板书如下:
3 ……商
除数……2)6 ……被除数
6 ……2和3相乘的积
0表示分过后一个也没剩下,正好分完了,强调:这个0不是随便写的,6减6得0,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

别忘了把横式等于号后的商写上。

到这里这道题的竖式才算做完。

3.小结:小朋友,你们清楚了吗?
2)6 写好后,该写什么呢?第一个“6”是什么数?表示?第二个“6”呢?“0”又表示什么呢?
4.师:现在你们会写除法竖式了吗?
学生在作业本上把6÷2和8÷2的竖式写完整,同桌互相检查。

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板演,师生共同讲述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第一步写好后,要先写商4,再算出2乘4等于8,8减8等于0,这里别忘了把横式的商写上。

你们都是这样写的吗?
5.竖式卡片游戏:6÷3 7÷1 5÷5
6÷3竖式完整地写在一张纸上,沿虚线折好。

展示第①部分,提问:6除以2商几?展示第②部分,提问:二三得几?展示第③部分6减6得多少?展示第④部分:这里写0表示什么?6除以2等于几?
6.12÷3 = 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

只给你们半分钟,开始。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4 4 4
3)1 2 3)1 2 3)1 2
1 2 1 2 1 2
0 0 0
这样写的小朋友举手,哪些小朋友和他做的一样?3种写法,老师也为难了。

12÷3商是4,被除数是2位数了,商该对着哪一位呢?同桌互相说说。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得出结论: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师:刚才做对的小朋友,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是太棒了!没有做对的不要紧,刚才还没学呢。

现在你们都知道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了?学生订正。

7.师:还想不想做?真是勇敢的孩子们。

42÷7会吗?实物投影试一试。

学生打开数学书P67,独立完成试一试。

教师巡视。

写好的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商的位置写的对不对。

展示学生作业。

追问: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
8.小结
三、综合练习。

1.会用竖式算一算吗?8÷4 = 35÷7 =
2.找出正确的竖式用线连一连。

30 ÷5 = 6
① 6 ② 6 ③ 6
5)3 0 5)3 0 5)3 0
3 0 3 0
0 0 0
3.师:老师的3道竖式也写好了,(实物投影展示)写的很漂亮吧?做的对吗?
21 ÷7 = 3 5 ÷5 = 0 6 ×3 = 18
3 1 2
7)2 1 5)5 3) 6
2 1 5 6
0 0 0
学生发现老师作业的错误,指出后师直接用红笔在作业纸上订正。

4.师:大风车转转转,(课件出示3个气球)气球里有什么呢?(气球炸开出现3个数6、24、4)6,24,4,你会用这3个数写出2道除法算式,再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完成作业第3题。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价。

师:写好1道的举手,不错。

有2道都做好的吗?真了不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竖式),师生回顾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你们都学会了吧?回去写给爸爸、妈妈看看。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设疑,引入情境。

两只小鸟为同一块金牌照相,为什么照的照片不一样呢?
2.揭题,导入新课。

3.引导启发,感悟出两只小鸟观察金牌的位置不同。

4.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1.观察教室图。

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那一面拍摄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组交流一下,反馈意见。

引导学生从教室的桌椅设施等区分教室的前面和后面,从而判断出是站在教室的那一面进行拍摄的。

2.练习:哪张是从学校外面拍的?哪张是从学校里面拍的?你是从哪看出的?
指名回答。

3. 指导观察,拍摄小猴。

出示小猴玩具,“你想不想给小猴拍照?”
教给观察的方法,生从一个位置观察小猴给小猴拍照。

出示从不同位置拍到的小猴照片,生说说自己在小猴的哪个位置?拍到的是哪张照片?
重点说说两个侧面的小猴的不同(脸朝哪?尾巴朝哪?)
小组活动,交换位置,从不同位置观察小猴。

师:“通过给小猴4个不同位置的观察,你有什么体会?”
(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板书结论。

4. 练习。

师: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4个同学用同样的方法为一只小猴拍了照片,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

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你能说说四个小朋友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图吗?
3. 奥运摄影师
观察奥运照片,判断摄影师的位置。

出示图片,生齐答。

四、课外拓展,激发热情。

欣赏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奥运会场馆的艺术美。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