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写给花木兰的道歉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剧演员贾玲近日摊上大事了,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她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怕死的傻大妞形象。节目播出后,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公开信,要求贾玲及剧组公开道歉。河南省商丘市文史专家更说:“这出闹剧,令人作呕,又为之愤慨。其技艺低劣,内容庸俗,不仅歪曲了木兰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恶至极。
我们不探讨小品的细节,因为一个纯粹搞笑的小品谈深度本来就是画蛇添足,我只是阐述我的观点——贾玲恶搞花木兰没有道歉的必要。
喜剧原本就是一门允许恶搞的技术,2014年还有插画家用憨豆先生形象恶搞过蒙拉丽莎呢,幸好没有什么蒙拉丽莎研究学协会,也没有人要求来给他们的女神道歉。
喜剧恶搞当然无罪,只要不触犯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将恶搞发扬成一种缓解压力,给人以快乐享受的节目,是一种很好的放松与休息的方式。尤其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竞争压力,生存压力,股市跌宕压力等等,看一个恶搞的小品还带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专家们累不累?当这个小品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娱乐节目,笑一笑乐一乐多好,又不收费!何况这个小品的中心明明是吃亏是福。虽然情节夸张有待商榷,如果真要说有什么疏忽的话,是《欢乐喜剧人》节目组应该在节目后期里补充字幕如“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当真”等诸如此类的说明。
其实恶搞文化一直是与时俱进备受推崇的,像模仿奥斯卡的金酸梅奖、恶搞热门新闻的达尔文奖,天涯论坛也有个恶搞名人的金乌鸦奖,也没看到哪个名人要求网民与大众来赔罪道歉。一个有娱乐精神的社会才是一个自信健康发展的社会,才不会动辄玻璃心觉得自己的文化和自尊受到了伤害。
倒是这些文史专家,还有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这么个部门这种研究学会也是中国特色吧?一个古人养活一堆活人,这种较真精神是要保护好木兰的形象才好吃花木兰一辈子吧?
历史是历史,小品是小品,难道历史和小品民众会分不清楚吗?
美国不知多少主持人、漫画家、小说家恶搞过总统克林顿奥巴马,按着这个思路,这些文艺工作者都不知道该枪毙多少回了吧?
我倒觉得文史专家太激动,把全民的智商想的有点低了,大家又不是傻子!如果看个小品就认为这常识的历史的话,义务教育当初读的是什么书,中学毕业的也不至于不懂这个道理吧?
幽默原本就是一门允许恶搞与夸张的艺术,文史专家较真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没有兼容的胸襟,按照这个逻辑,用网友的话说——赵本山应该致歉农民。郭德纲应该致歉于谦的父亲。周星驰应该致歉苏乞儿,卓别林应该致歉希特勒。就连灰太狼,都欠羊一句抱歉啦。篇二:人民日报评论部官微评花木兰事件:对于贾玲,反思比道歉重要
人民日报评论部官微评花木兰事件:对于贾玲,反思比道歉重要
贾玲道歉了,围绕“恶搞花木兰”而来的争论,却仍在继续。不过,且让我们先放下这些纠葛,看一看在《欢乐喜剧人》中与贾玲同台的另一个节目。
这出叫《小偷在哪儿》的哑剧,致敬的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城市列车上,戴礼帽、拿手杖的小丑,与伺机而动的小偷斗智斗勇,满车乘客却漠然旁观。全程无声、黑白配色,以肢体语言演绎人情冷暖,虽然搞笑、简单,看过后却颇多感慨、深思。
这绝非软广告,而是很多观众的感受。本以为“给人们带来思考的喜剧”不会受欢迎,现场也没有收获最多笑声,然而结束后,观众却全体起立鼓掌,最终在当期节目中胜出。这样的结果,回报了表演者沈腾团队,也让更多喜欢喜剧的人松了一口气:观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好的作品不会被埋没。
回到贾玲恶搞的花木兰。为好作品欢呼的观众,应该也不会让伪劣产品大摇大摆招摇过
市。那种以“木兰啃烧鸡”续摊“唧唧复唧唧”的所谓戏谑,那种看到军营肌肉男而躁动流鼻血的所谓幽默,难言内涵,甚至流于低俗,不被认同也是必然。不管是网友的嘲讽还是舆论的施压,都可以理解成观众对作品质量的判断——正如他们把最高分贝的掌声献给了《小偷在哪儿》。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相信更加成熟的观众,也相信更加成熟的市场。即便可能有看走眼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时间,以及钱包负责。这么多年来,从马三立《家传秘方》这样的传统相声,到《超生游击队》这样的晚会小品;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武林外传》风靡荧屏,还有创下票房奇迹的“开心麻花”……这些成为时代经典的优秀作品,莫不是观众与市场挑选的结果。相信市场和观众,其实也就是相信他们有优胜劣汰的能力。也只有在观众和市场的“双重锤炼”之下,文化产品才能更有竞争力、文
化市场也才能更有活力。如果你觉得贾玲版花木兰不堪入目,那与其站队骂架甚至人身攻击,不如自己创造出更有传播力的木兰故事“以正视听”。同样,如果你觉得综艺节目拍成的电影不值一看,那也不要呼吁行政大棒“打压”,还是拍出叫好叫座的作品来“挤压”比较好。“你行你上啊”虽是网络揶揄,但放在市场竞争中却也不无道理。而且,把创造、选择和评价的方向盘交给市场、交给观众,本身就是对公众文化权利的基本尊重。甚至,也不用担心贾玲的花木兰会消解我们的文化符号、颠覆我们的集体记忆。没有内涵的作品,哪怕能惹人发笑,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那只是蚊子的嗡嗡声而已。可以有严肃的文化批评,但只有更多地鼓励创造、鼓励创新,才能让花木兰更丰富——这本来就是众口相传中“层积”而来的形象。眼看着迪斯尼改编了花木兰、创造了功夫熊猫,你们不着急吗?再看看有着无数版本的《哈姆雷特》,看看不断被翻拍的《西游记》,不也正说明“创造是活力之源”吗?
对于打拼多年的贾玲而言,“花木兰事件”可能是个教训,更可以是个契机。是不是道歉其实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反思与改进,倒逼自己更上一层楼。到那时候,相信观众对贾玲也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篇三:如果对“傻大妞”花木兰太认真,你就输了如果对“傻大妞”花木兰太认真,你就输了
章正《中国青年报》( 2015年07月15日 02 版)
80后女笑星贾玲最近很郁闷,她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运用调侃的方式,将花木兰演绎为“傻大妞”的形象。河南虞城县“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写了一封公开信,认为这一节目伤害了木兰故里人民的感情,要求贾玲道歉。
虞城县高调反对“恶搞木兰”,看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实际上犯了基本的逻辑错误——把喜剧与历史等同起来。
花木兰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其记载最早出现于北魏民歌《木兰辞》中,也就几百字而已。而明朝万历年间《四声猿传奇》一文中,赋予木兰“花”姓,增添了战争结束后木兰嫁给了王郎的情节。新中国成立后,豫剧推出了《花木兰》。1998年,迪斯尼推出了动画片《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随着历史变迁不断丰富,已形成一个故事谱系,只是艺术不等同于史实。
喜剧通常会运用恶搞的表演方式,但不能由此推断这一小品恶搞有罪。正如《娱乐至死》一书的观点,当下社会已成为娱乐化的社会。可这一社会趋势,谁也逆转不了。运用喜剧的方式对传统故事进行再加工,即便有些调侃也无伤大雅。毕竟,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是歪曲历史,有点上纲上线。如今社会压力这么大,贾玲的表演让年轻的观众笑一笑,缓解一下压力,本无可厚非。如果对喜剧太认真,你就输了。
当然,看完《木兰从军》全部表演,就知道贾玲的调侃并非没有深度,反而也有严肃的主题——“吃亏是福”。从这一点来看,花木兰“傻大妞”的形象与《士兵突击》中对许三多傻和憨的描绘一样,并不是为了抹黑主人公,而是为升华主题做的铺垫,给观众传递的是正面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