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烧的治疗
低烧的治疗
低烧与低热是一回事。低热即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此病临床常见,且多久而不解。治疗上虽有些棘手,但只要辨证无误,立法用药切合病情,发热时常能收到满意之效。兹分述如下。 1、温病余热未尽,气液两亏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见于温病中后期。其证除低热外,尚有汗出,心烦口渴,神疲乏力,欲呕不呕,苔少乏津,舌质红,脉虚数等。宜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生石膏、粳米各30g,麦冬15g,半夏12g,人参、甘草各6g)加减治之。暑热未尽而气液俱虚者,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4.5g,西瓜翠衣30g,莲梗、粳米各15g,黄连3g,石斛、麦冬各9g,竹叶、知母、甘草各6g)化裁治之。
2、阴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久病或大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亦可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咽干饮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应滋阴退热。中成药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皆可随证选用。
3、血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之后,也可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其热多表现在午后,且常伴有面色淡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应补益阴血,或益气养血。用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5g)或归脾丸随证出入治之,必收良效。
4、气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过劳及久病之后。临床常伴自汗,少气懒言,精神倦怠,渴喜热饮,舌嫩色淡,脉虚弱等。当甘温益气。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治之,于证甚切。
5、湿热内蕴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且以日午时(午后)为著,且常伴恶寒身重,胸脘痞闷,纳少厌油,口干不饮,苔白腻微黄等。宜用三仁汤(杏仁15g,滑石、薏苡仁、半夏各18g,通草、白蔻、竹叶、厚朴各6g)治之。若更见心烦,尿少而黄,口干欲饮冷水,苔黄腻者,热偏重也。宜于方中加入黄连6g,黄芩9g治之。
6、食积所致低热:其热亦多发生在午后,有的患者尚有手心发热,且常伴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稀溏,苔腻等。应消食导滞。用中成药保和丸或江中健胃消食片治之,必收满意之效。
7、痰湿所致低热:脾失健运,则水湿内聚,久则成痰。痰湿内阻,上蒙清窍、袭肺,其证除低热外,往往伴有头重如裹,胸膈胀闷,咳嗽痰多,色白,甚则喘息等。宜用中成药导痰丸治之。喘息者,用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各12g,莱菔子15g[各打烂])化裁治之,其效颇佳。
8、瘀血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跌仆损伤、吐血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且常伴胸腹或肢体剧痛,拒按,经来色黑有块,舌质发紫,脉沉涩等。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红花、牛膝各9g,桃仁(打)12g、枳壳、川芎、桔梗各6g,柴胡、甘草各3g)治之,甚验。
总之,依据低热所伴发的症状、舌脉,辨识低热之因,并不太难,但也有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因致低热者,又不可不知,亦应当将上述二方或三方合用,并巧施化裁也。
一.低烧的病机:
不善于掌握劳逸结合,过度疲劳,中气损伤,脾阳下陷,以致
消化不好,营养不足,中气不固,脾失健运,脾气不敛,虚热内生;肝喜条达,而易寒易热,精神过度紧张,而致肝脾不和,亦能引起低烧。这样的低烧,主要调理肝脾两脏。“阳气者,烦劳则张”,实为阳虚。
二.治疗基本方:
①阴虚发热:青蒿鳖甲汤主之;
②阳虚发热:轻用补中益气汤,重用当归补血汤和甘麦大枣汤加党参,即当归、黄芪、党参、甘草、淮小麦、大枣。
三.辩症用药:
①汗多加浮小麦.
②脉弦细数,脾胃虚弱,疲乏嗜睡,体重,关节疼痛,口苦,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宜升阳益胃汤(夹湿热).
③脾胃虚,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抑郁或先有外感,治疗不当,犯凉遏、误补、热郁于内,以致长期低烧,头晕、口苦,或见热如火燎,扪之灼手,宜升阳散火汤或火郁汤治疗。百度搜索方剂。
长期低烧中医治方
有次坐门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精打采地来到我的面前,后面跟着他的父亲。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总是发低烧,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觉,吃饭也没有味道。”
我一边摸脉,一边打量这个小伙子。只见他面色萎黄,面颊消瘦,一双大眼睛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目光呆滞。他的脉象沉细无力略有滑象,舌胖,舌苔淡白,边有齿痕。
我又问他:“你平常什么时间发烧?”
他父亲抢着说:“上午最容易发烧,最近一至两年反反复复,脾胃也不好,不爱吃饭,消瘦乏力,在家什么都懒得干。”
他说他还有头晕目眩,食少不香,睡眠多梦,大便溏泻等症。量血压为90/60毫米汞柱。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热呢?上午9点到11点正是脾胃经所主的时间,这是由于长期的脾胃阳虚,造成运化失司,中气不足,以致阳气虚衰导致阴盛格阳,所以发烧多在上午。《医贯·阳虚发热》篇曰:“自东垣出,而发内伤补中益气之论,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只有用健脾气之品,补脾胃中气,才能得到“甘温除热”的实际效果。
主意已定,于是我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低烧的原因是由于长期脾胃气虚所造成的。开方如下: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柴胡6克、炒白术15克、当归10克、茯苓20克、升麻3克、泽泻12克、焦三仙各10克、炙甘草6克,七剂,水煎服。
一周后患者复诊。父亲说儿子的低烧已经明显消退了,精神面貌也大有好转,吃饭也比过去香了。年轻人也高兴地告诉我:“现在不烧了,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事了。”我又嘱其继续服七剂以巩固疗效。
为什么能有如此好的效果呢?此方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由于本方是由黄芪、党参等甘温药物为主所组成的,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虚损所生之大热,故称为甘温除大热之法。
由本例可见,“补中益气汤”治疗由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长期低热确有明显疗效,只要辨证准确,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长春中医学
院教授肖永林(医案)
患者赵X X,女,23岁。1976年12月初诊。
该患系X X医科大学X X临床医院X疗区的护士,因长期低烧而住本医院本疗区治疗。已住院很长时间,无明显效果。诊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黄白少华,口唇淡润,呈疲惫无力状。自言低烧已很长时间,体温经常在37?7.5℃之间,很少升至38℃。经多种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未查出原因,自感身体疲乏,懒动懒言,动甚则疲倦、气短,或有汗出,食欲不振,强食则胀满不消,嗜卧喜静,四末经常清冷。视其舌淡少华,苔白薄而润,脉弱无力。询问其他症情,言无头痛身痛之感。虽有低烧,而不恶热,反有阵阵畏寒之感,得温暖则消除。无心中烦热、口渴等症,大便基本正常,有时稍溏,小便清利,经期大致正常,唯血量时多时少而色淡。似属气虚发热,遂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g,生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甘草10g,升麻5g,柴胡5g,陈皮10g,麦芽15g。水煎3次,合并滤液分3次服,为1日量。
3剂后,自觉食欲好转,饮食增多,其他症状如前。
又2剂后,除饮食增加外,又觉身上有点气力,已不像从前那样疲惫不堪。
继续服前方数剂,体温降至36.5℃,疲乏无力、短气等症皆大有好转。根据现在的情况,患者与疗区的领导研究,决定出院回家服药休养。嘱其服用人参健脾丸与补中益气丸,补益脾气,以培根本。继续服上述2种丸药至春节,身体完全复原,从未发热,容光焕发,精力充沛,与1个半月以前完全判若两人。
热心网友:(常乐魔鬼 756293352)“您的空间很好,每一篇我都拜读了,我也是偏方爱好者,从您的空间里学到了不少知识。现在象您这样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悉心为需要者提供真实有效偏方的人,实在是不多了,您的精神难能可贵呀。您的空间里面没有治疗低烧的方子,我给您提供一个:石膏30g(先煎滚30分钟)、蒲公英30g,柴胡20g,黄柏、枝子(也叫栀子)各15g,黄连、黄芩各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