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学科散文结构思路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学科散文结构思路导学案
(1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
散文结构思路导学流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结构思路答题技巧
2、正确规范鉴赏散文结构思路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结构布局,分析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炼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见解,形成独特的散文写作风格
自主学习过程
必备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
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关键能力与方法
(一)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
(1)体裁猜“线”。

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

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

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是分析行文思路的特殊题型。

首先要厘清行文思路,其次要把握情感变化。

一抓文中情感词;二抓心理描写,推测作者情感;三要通过作者对事、物、景的描写,体悟作者情感。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
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

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三、合作探究---剖析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
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注本文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录于《你是人间四月天》。

原文5 000字左右,有删改。

1.找出本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

②以“窗子”为明线,贯串全文,写作者站在窗内看到的窗外事物、生活状态和走向窗外看到的事物,使文章情节集中,结构清晰,思路严谨。

③以作者在“窗内”“窗外”生活的感情变化为暗线,在感情变化中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首先要找出线索,本文标题是“窗子以外”,文章主要内容是写
窗子内外的生活,所以“窗子”串联了全文,是明线。

其次要指出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窗子”这一线索组织行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情节集中。

同时也应该注意文章开头写“渺茫”的心理,写“兰花烟的香味……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流露出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到后来便产生了想走向窗外的渴望,再到真正走到窗外却发现无形的窗子无处不在,深感失望。

这一系列情感变化贯串全文,成为本文的暗线。

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文章层次丰富,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2.本文蕴含的情感丰富,请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先写作者自己对眼前的生活有着不知所措的迷惘;②然后通过对窗外的人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窗外有声有色的生活的好奇与向往;③接着写自己要换个样子过活的想法,表达了对窗内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的无奈和想要走向窗外的迫切心情;④最后写即使走出窗子也无法真正逃离窗子的束缚,表达了自己对无法摆脱“窗内生活”的失望和深刻反思。

解析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文章中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心理描写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刚开始对窗外生活只是好奇,但随着目睹到越来越多的窗外生活,情感由在窗内的“渺茫”之感,转变为对窗外生活的关切和向往,再转变为走向窗外的强烈渴望,感情变化是层层递进的。

然而,走出去却发现“窗内生活”无处不在,此时作者的内心无疑是失望的。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四、当堂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
——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

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

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

我也经常读。

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

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秉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

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

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
又缩。

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

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

那年正是你诞辰1 300周年。

活了58年,写下1 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

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

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

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

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

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

《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

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

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

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

“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

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

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
无求。

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

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

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与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

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

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

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

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

B.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杜甫故居的老旧冷清,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

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并
非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没有因此消失。

D.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杜甫的形象和精神多了一个观照角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答案 B
解析文章首段写“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从其前后文看,主要是为了表现纪录片导演工作的细心及对杜甫的敬仰。

当然,言为心声,用什么样的语言描绘杜甫故居,也会隐含着作者对杜甫故居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

作者写杜甫故居,突出其古老冷清的特征,隐含了作者有些苍凉、落寞、遗憾的心态,但绝没到“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程度。

更何况,综合全文看,作者并不认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事实上,国人要表达对伟大诗人杜甫的尊崇,除了维护好杜甫故居,还可以有其他多种表现形式,如建造纪念馆舍、诵读其诗作、后人评价等,本文写作者自己深受杜甫影响,成都公园老人评价杜甫诗歌等,都颇能表现国人对杜甫的尊崇。

因此,B 项说“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显然缺少文本依据,也误解了本文的整体情感。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杜甫给同样半生漂泊无依的作者带来慰藉与希冀。

B.作为一篇对话古人的文章,文中每一次用“你”呼唤杜甫,都饱含着作者对杜甫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评价。

C.作者钱红莉曾表示,自己计划完成一部书稿,分别给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写信。

本文基本符合作者的这一写作计划,也可以收入这部书稿。

D.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也正是有的专家评论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解析A项“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一句中,“微火”为喻体,指作者读《杜工部集》后获得的心理慰藉和产生的人生希冀;由于句中仅出现喻体而没有出现本体,因此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应为“借喻”而非“暗喻”。

B项错在“都”上,不是每一次用“你”都表达作者的赞美,如第9段用“你”则表达杜甫带给“我”的影响。

D项“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是合理的;有的专家对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评价也是恰切的。

但“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显然不是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

“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是单篇的写作特色,不能由此直接推出钱红莉散文的整体特色;且“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与“极富才情”也难以建立合理的推论逻辑;而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常理出发,选项的逻辑也是不能成立的。

一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应当是作家个人文学修养、人文情怀、创作意图、阅读积淀、人生经历以及时代、社会等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写作中采用某种风格的语言(如朴实典雅的语言),抒写具有某一特点的内容(如评人论事中肯真诚),仅仅是作品风格的一种体现,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一个作家作品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3.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本文先写西方人出品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再写而立之年的“我”受到杜甫的影响,接着写“我”拜谒草堂,感受其欢乐和胸怀,再写人生旅途中杜甫给“我”的影响,最后写古诗词给“我”的滋养。

解析全文共12段,可分为三(或四)部分:1~3段写杜甫给“我们”的影响;4~8段写“我”拜谒草堂,感悟杜甫的悲欢;9~12段(也可分为两层)写人生旅途中杜甫给“我”精神与文学(古诗词)的双重影响。

4.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线索:致杜甫(“我”与杜甫的对话)。

(2)作用:以“致杜甫”为线索,关联起叙写杜甫与记叙作者的人生经历两方面材料,串联起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杜甫的敬意和体悟等材料,使全文多而不乱,结构谨严;便于更好地展开对话,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解析本文虽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但并不是以游踪为线索,而是以“我”与杜甫的对话为线索,这可以从标题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你”推断出。

5.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与敬仰;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联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

6.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巧设线索,以“致杜甫”为线索,串起全文的丰富材料,行文多而不乱。

②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拉近了与杜甫的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便于抒情。

③紧扣标题写作,行文中以多种形式照应它。

④组材上,作者把杜甫的人生创作、情怀与自己的人生感悟紧密结合,以自己的人生和感悟观照杜甫。

(写出三点即可)
7.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致杜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写杜甫,突破时空限制向杜甫倾诉人生感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致敬文”的写作特色。

②本文大量引用杜甫的诗句,通过解读诗句表达对杜甫的命运及胸怀的理解,在内容上与“致杜甫”这一副标题照应。

③本文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直接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在思想感情上照应了“致杜甫”这一副标题。

五、课堂自我总结:
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是分析行文思路的特殊题型。

首先要厘清行文思路,其次要把握情感变化。

一抓文中情感词;二抓心理描写,推测作者情感;三要通过作者对事、物、景的描写,体悟作者情感。

六、课外作业:
配套活页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