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 第06课 春江花月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资料专题第06课春江花月夜1.作家作品张若虚,(约660—约720),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他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从六朝到唐的诗风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之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诗歌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中的《吴声歌》。
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
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
郭茂倩《乐府诗集》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余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袭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清风浦.()霰.()暮霭.()细雨霏.霏()捣衣砧.()皎.皎()纤.尘()纤.绳()扁.舟()扁.平()碣.石()谒.见()遏.制()芳甸.()4.词语解释(1)滟滟:(2)芳甸:(3)霰:(4)浦:(5)扁舟子:(6)明月楼:(7)徘徊:(8)碣石:(9)潇湘:1.初唐吴中四士“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yàn pǔ xiàn ǎi fēi zhēn jiǎo xiān qiàn piān biǎn jié yè è diàn4.(1)滟滟:水中月光闪烁荡漾的样子。
(2)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鉴赏意象课件 新
[演练体悟] 2.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 它们在诗歌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答案 (示例)雁:乡思(信使) 柳:别情(送别) 菊:淡泊(清高、纯洁等) 竹:虚心(高风亮节、正直等) 莲:怜爱(洁身自好、清纯、君子等)(任 选其三)
解析 答案
答案
(2)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1个,结合古代诗歌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 和作用。 答案 (示例)柳。《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之句。“柳”谐音“留”,因此总以柳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柳的特点是缠绵飘动,它垂下的枝条如离人挥别的手。作用:《诗经》 中,借对昔日别离之时杨柳依依的情景描绘,抒发作者的不舍与依恋; 借柳写离情,不仅使表达更为含蓄,而且使离情因景物的衬托更显含蓄, 更显哀婉真挚。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 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该题考查的 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 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 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 鉴赏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 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即作者的情思。诗歌意 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 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 “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 “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古代诗歌鉴赏(1)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 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 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 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 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 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 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 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 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 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 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 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惜。
二、按思想内容
9、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10、咏怀述志诗。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 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 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 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 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 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 《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 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 •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 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伤田家》
《送元二使安西》 “伤”为“哀”,“田家”(农户)为 “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 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 是作者为田家的不公正生活遭遇而哀伤,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 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 “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 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用现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案例教学法。
基于唐宋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案例中欣赏古代诗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部古代诗歌(语言鉴赏)课件
例4、阅读下面 首诗,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 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 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 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鉴赏语言特色\风格
题型: 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③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思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
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 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对形象的塑造 的意义。
3、炼形容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 上》)
4、炼虚词: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5、炼数量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已 《早 梅》) 6、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声声慢》)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10年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 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这两句中的”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第一步)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
答题思路: 第一步,判断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确定该字所涉对象与范围,描述情景或阐释含义。 第三步,指出手法运用与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 第12课 阁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2课阁夜1.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
《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读准下列字音。
霁_________夷_________樵__________寥__________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霁__________ ②夷歌__________ ③鼓角__________④人事__________ ⑤音书__________ ⑥漫寂寥__________2.jì;yí;qiáo;liáo3.雪止;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鼓、角,都是军中的乐器;指交游;指亲朋间的慰藉;徒然感到寂寥。
1.下面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元宵(xiāo)蜉蝣(fúyóu)枕藉(jiè)戌时(wù)B.桂棹(zhào)打更(gēng)讣告(fù)迂腐(yū)C.歼灭(jiān)忖度(duó)寂寥(liáo)抻面(chēn)D.恫吓(dòng)雨霁(jì)尴尬(gà)怙恶不悛(quān)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岁暮阴阳催短景景:景色B.天涯霜雪霁寒宵霁:雪止C.三峡星河影动摇动摇:摇曳不定D.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徒然、白白地3.下列词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帷幕天涯雪霁寒宵B.摇曳夔州夷歌渔樵C.漫天感慨凄惨怆然D.顿挫萧瑟寂廖对仗4.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将序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鉴赏》
主题更加鲜明。
2.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
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你认 为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 ”蛩啼“写寒蝉嘶鸣,以动衬静,更写出秋夜的 幽静
作者:刘文彬
2,点明了时令,季节,地点。
3,“回”“独”字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形 象。
金陵怀古
•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东流。
• 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 “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 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诗 歌 鉴 赏
赏析表达技巧
1,修辞技巧:比喻 拟人 借代 夸张 通感 双关 反复 顶真 对比 比兴 对偶 设问等
2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白描 衬托(正衬和反 衬) 渲染 想象 欲扬先抑 细节描写 对比 象征等
3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用典故 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等
诗歌结构技巧分析:
宋 - 林逋 - 宿洞霄宫
•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 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进行分析。 • 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其悠闲 • 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
幅彩绘画,秋山秋水,一派鲜艳 • 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点白云“向上看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目录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第1单元第4课《蜀相》第1单元第5课《书愤》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第3单元第2课《阁夜》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总结蜀相杜甫 (2)书愤陆游 (2)越中览古李白 (2)一剪梅李清照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3)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4)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登岳阳楼杜甫 (5)菩萨蛮韦庄 (6)旅夜书怀杜甫 (6)扬州慢姜夔(kui) (6)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7)阁夜杜甫 (7)虞美人(南唐)李煜 (8)苏幕遮(宋)周邦彦 (8)菩萨蛮温庭筠 (8)将进酒(唐)李白 (9)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2020】最新高中语文第12课阁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注】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属国:“典属国”,指唐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
2.示例 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这是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区域在诗歌的一二两联,“闲向春风倒酒瓶”是当春把酒,突出“闲”字;“送客特过沙口堰”,送客特意绕道沙口堰,目的是下一句中的上水心亭“看花”。原因结合诗歌注解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而刘禹锡当时是被贬和州,长期得不到升迁,只得寄情山水。作答时本题要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天涯”
指所在地夔州,有沦落天涯、万里漂泊之意味
“短景”
指冬天日短,暗指光阴苦短
“宵”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寒”
天寒,更是心寒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喝醉酒。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A.踏莎行B.青门引C.诉衷情D.如梦令(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
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
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
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
(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xx志》课堂实录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大家看些图片。
大家在一起谈一谈体会生(齐答):好生:生命无常,真情无限师:同学们,被称为“明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在他的代表作《项脊轩》还有一个更难写的字。
(学生齐答:“爨”。
)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一下。
(生写,一开始写错了,经下面的同学指点,改正)师:好的,下次不能写错了。
大家看这个字的构造,下面用材火烧,上面项个蒸笼,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就是灶头师:对。
“爨”就是“灶头”,那么再注意前面的那个字——“异爨”是什么意思?(板书“异爨”)生(齐答):分灶头,分家师:对了,就是分家,那么在中国重视孝的国家中,人们注重享受天伦之乐,怎么说分就分了呢?大家在文中找一下归家分家后的特征。
体现在哪里?生:在第三自然段师我们请一位学生把这些特征来读一读?生(3)读:先是,庭中……墙往往而是。
师:好。
那具体的变化在哪儿?生(齐答):门多了,墙多了,师:很好,这两多说明兄弟间的隔膜越来越深。
那还有其他变化吗?(板书“兄第隔膜”于“异爨”后,用破折号连接)生(4):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师:东犬西吠是xx?生(4):东家的狗看到西家人就叫,师:只有东家的狗会叫?生(齐答):西家的狗看到东家的人也会教,哦,这是互文。
师:回答正确,我们通过“东犬西吠”看见了作者对庭院杂乱的厌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那下一句“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呢?生(5):指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休假。
(生笑)师:如果老师到你们家中家访,我是不太乐意从你们的厨房进来的,你们的厅堂也不至于让鸡开会吧?中国这样一个重礼的国家,何以出现此等怪事?生(5):说明分家后隔膜越来越深了师:是啊,这种状况无疑对年轻的归有光造成了伤害。
这正如被竹片划过的伤口,虽然他没有流血,却能让人感觉到深深的痛,体现了无尽悲哀(板书“哀”于“兄弟隔膜”后,用破折号连接)师:中国有句古话,叫“男儿有泪不轻弹——生(齐答):只是未到伤心处师:我们班的男生流过泪吗?男生:流过师:我请一位男生说以下你为何流泪?生9:老师,这是个人隐私。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鉴赏
2,借助形象,把握诗意. ,借助形象,把握诗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 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 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 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1)析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 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古诗中客观事物形象, 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古诗中客观事物形象, 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 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诗人情 的形象, 意象" 因此, 感)的形象,即"意象".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 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 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 中国古代诗歌中, 达主题思想及感情, 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 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 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鉴赏古代诗歌
一,"理解全诗"是鉴赏的前提 理解全诗" 古代诗歌鉴赏的试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无论 古代诗歌鉴赏的试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 考查哪一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考查哪一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跟理解与把握全诗的 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关.因此, 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关.因此,从整体上理解一首诗的内 容和形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基础和前提. 容和形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说的理解全诗, 我们说的理解全诗,指的是对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 理解全诗 有大致的把握, 诗歌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大致的把握,即:诗歌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设的意境,表达技巧,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等. 创设的意境,表达技巧,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等.即使 试题只涉及其中的某些方面,我们也要大致弄懂诗歌的 试题只涉及其中的某些方面, 基本内容.因为一首诗歌是个有机的整体, 基本内容.因为一首诗歌是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方面是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理解了各个方面的大致内容,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理解了各个方面的大致内容,有 助于重点鉴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相反, 助于重点鉴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相反,对其他 方面的内容一无所知或者理解错误, 方面的内容一无所知或者理解错误,往往会影响对试题 指向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答题时不要忽略了 指向内容的理解.因此, 这一点. 这一点.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蜀相》《书愤》【学习重点】1.研究诗歌的构造。
2.经过对照阅读研究有同样要素的诗歌的感情手法的不一样。
☆ 讲堂商讨☆重点一:研究诗歌的构造。
【研究活动】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常常跟诗的要旨和境界有关。
请你联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谈谈它们幸亏哪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研究诗歌的的构造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境界要旨的联系。
【议论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诚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然诗题中的“愤”字,这“愤” 是贯串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尔后已”自勉,表示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弘愿。
诗人悲忿而不无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热潮。
重点二:研究诗歌的感情。
1.《临安春雨初霁》(拜见“有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触,请联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别。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研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资料基本有相像的地方,或是题材邻近,或是作者同样,抑或是抒怀的手法有相像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重视点进行剖析。
【议论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 1186 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从头起用,宋孝宗委任他权(代理)知严州(此刻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旧事和从头起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邃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类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宦途的厌烦与绝望,并流露旅居京华的后悔;颔联用明朗的春色作背景,表达自己的愁闷与难过;颈联体现一个极安逸的境地,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触与怨言;尾联是自我解嘲,悲忿之情见于言外。
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安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烦和不得志的悲忿与怨言,在风格上,假如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感人,富于情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
诗
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
歌 的 形
景物 形象
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 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
象
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
的联系。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具有象征性的物象。诗人借助具有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 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
(2)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 系。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词“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 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象举出实例说明。
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如人物形象要通过
意象、动作、背景等来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描
摹景物、感情技巧和作品背景来分析;事物形象
复习 难点
要通过相关语句、由表及里和知人论世来分析。
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一般在一首诗中,凡出现
的人物、人物所处的环境要注意分析;人物或事
物动作所及的范围或状态要注意分析。
类型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
举例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 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 战争。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 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 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事物 形象
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中的松、竹、梅等。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类型
举例
不慕权贵、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豪放洒脱、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
傲岸不羁 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
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 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 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 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 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 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 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复习本讲可先预习[学之窗],完善积累意象的表格部
复习 分。开始做题时可严格按[师之说]中的步骤去操作,
思路 用[梦之旅]中的题目去演练。等做题经验丰富了,要
根据具体情况来做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诗歌的形象分类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中的诗人形
人物 形象
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 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 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 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 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 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 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 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第14讲 古诗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主旨
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 考点 观题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一般为:(1)诗 综述 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
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如人物 复习 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重点 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并能根据意
心忧天下、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忧国忧民 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
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类型 寄情山 水、归 隐田园 的隐者
怀才不 遇、壮 志难酬
矢志报 国、慷 慨愤世
举例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 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 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 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 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 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 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 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 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 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 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 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 人罢远征?”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 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 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 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