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课稿精选十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说课稿
《古诗》说课稿「篇一」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
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
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昼耘桑晓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
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课件出示诗人范成大简介,解诗题(强调“兴”的读音)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强调“当、供”的读音)
3.教师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哪些人?做什么事?)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理解“解、供、傍”)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
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尝试默写
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繁忙、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男女勤劳、朴实的形象,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童趣。
7.板书设计: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学种瓜
第二课时
一、学习《稚子弄冰》
1.解诗题,知诗人。
课件出示对杨万里的介绍。
(“稚”)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理解古诗大意。
教师引导。
品读一、二句,想象画面,研读三、四句,讲述画面故事。
做冰锣、玩冰锣、冰锣破碎(“脱”形象传神写出孩子剜冰的样子;“穿林”)
4.体会情感(从高兴到失落)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5.归纳主旨:通过写孩童做冰锣、玩冰锣的高兴及冰锣破碎后的失望,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内心情感丰富的儿童形象,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6.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脱”冰→ 当钲→ 敲→ 碎
二、学习《村晚》
1.解题,知诗人。
课件出示对雷震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
(强调“陂(bēi)”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悟诗情。
引导想象诗描述的画面,感受牧童的悠闲,体会诗中的闲适自在。
把握“衔、横、信口吹”,想象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画面。
体会向往之情。
5.归纳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生动描写了牧童横坐牛背吹笛的神态,刻画了一个天真调皮、闲适自在的儿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
6.比赛有感情诵读,一起背诵。
7.板书设计:
《古诗》说课稿「篇二」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吟诵《枫桥夜泊》,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张继是唐代大诗人。
二、释题:
(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
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睡呢?)
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月亮渐渐落下,听到乌鸦哇哇地啼叫声,天空中布满了寒霜,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而难以入睡。
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钟的声音传到客船上来了。
)
六、指导朗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八、总结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所见月落霜满天
江枫渔火
所闻乌啼钟声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 别董大
教学目标:
3、吟诵《别董大》,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别董大》是唐朝诗人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法董庭兰。
他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古琴手,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诗送别他,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二、释题:
《别董大》:和董大告别。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
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
(这暗示了董大失意的境遇。
)
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
(写雪中景致,也隐喻和董大即将分手远行)
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
六、指导朗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
后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总结
诗的前两句写北国风光,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是一首发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三)暮江吟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暮江吟》。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暮江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
诗中描写了深秋的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题目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
暮,傍晚。
吟,吟咏,作诗。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①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展开,铺展。
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句意: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
)
②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这里指碧绿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
)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可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
句意: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
月似弓,农历初三晚上,是月牙开始出现的日子。
月牙好像一张弯弯的弓。
寒露降临,附着在树叶和草丛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闪闪发光的珍珠。
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月牙弯弯像弓一样。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铺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铺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
②读可怜九月初三夜,体会可怜在这里的意思。
(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这个深秋的夜晚的留恋、喜爱。
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
正因为喜爱,他才从黄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边观赏景色。
)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古诗》说课稿「篇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
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
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
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
”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
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
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
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
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
”等等。
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
胸有成竹。
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
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
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
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
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
因而我从高鼎的《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
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
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
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
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
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古诗》说课稿「篇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范文
一.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 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 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
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
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 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
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 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 听录音,自由朗读。
2. 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 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 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 联想、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