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文体教学内容的确定的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说文体教学内容确实定的论文文学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座上宾,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修养心灵。

”小说也因而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局部。

浙江省更是选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外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显示出对小说教学的重视。

但小说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无法引起学生的兴
趣,课堂效率低下。

本文试图从现状的分析入手来探讨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即吸收新的小说理论,建构适宜的阅读图式。

1.道德泛化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面对一篇小说的时候,往往依据作家或小说中的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把重心放在小说的内容和特点社会的关联性上,努力去寻求作品里批判或歌颂的影子,从而对学生进展道德思想教育。

比方,教高尔斯华绥德《品质》一文,首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关注底层社会状况,了解底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从底层劳动者身上看到坚韧的道德力量和闪光的品格。

”还有一局部教师,已经倾向于脱离详细的社会历史的束缚,而去关注人类的根本境遇,读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用“爱”“美”“国民性”等词来组织小说教学的内容目标。

比方,教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品味老艺术家贝尔曼身上表达出的人性美。

关于这一点,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第二版)一书中有清楚的论述,他认为:“文以载道确实是一条规律,无不载道之文,也无无文之
道……但是这是‘语文’的规律,语文的规律不一定就是‘语文课’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学文章是为了‘言语获得’,即通过学文章掌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道德思想教育不应该成为语文课的教学目的。

2.主题化
传统的小说教学比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是因为读任何一篇小说,我们都不会仅仅去关心它外表上写了些什么,而一定去在意它终究想表达什么,这几乎成了我们内心深处不由自主的想法。

就连读那些意识流的现代小说,我们也会在脑子里不停地思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而很少有人从小说这种艺术作品手法本身去了解这部作品。

其实,每一篇小说都有不可替代的详细些和丰富性。

我们每个人在阅读详细的小说的时候,总有自己独特的、难以言表的体验和感受。

这种抽象化、短路化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的无趣和低效。

教学小说的时候,首要的不是去解释,而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带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去遭遇小说里的世界,体验小说里的人生。

比方,学习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学生为看不懂小说的主题而不安,而无法产生阅读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了“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人们面对无限时无所适从的心理”这个结论时,阅读也同时终止。

教学的目的似乎就是解答学生这样一个疑惑,从而得出这样一个干巴巴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活动,又如何会引起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呢?
3.真实化
沃顿在《小说永恒价值》一文中明确指出:“小说即虚构作品,它讲述好听的故事,塑造生动的人物。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个常识,但是对于这一点,很多人还是缺少深入的认识和解
读,反而把小说当做真实的生活事件来让学生展开讨论,抹杀了小说的本质特征。

比方教鲁迅的《祝福》一文时,有教师让学生写《祥林嫂小传》,或编《祥林嫂年谱》,或展开法庭调查,查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这些教学设计看似新颖,实际上都暗含了一个前提,就是将小说当做真实的生活事件来处理。

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无法掌握小说虚构的本质特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说教学要想走出眼前的困境,只有走教学内容除旧纳新之路。

语文教师要学习、吸收各种先进的小说理论,真正把握小说这种文体的特殊性。

1.承受美学对小说教学的影响
承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德国文艺学专家汉斯·罗伯特·尧斯发表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为标志。

承受美学方法论认为:任何一部作品在未经一位详细的读者阅读以前,其内涵、意义和审美价值都不是预先存在的;只有通过解读,文本才能在读者的主观意识中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

因此,小说教学因遵循小说这一特定文体样式的阅读承受规律,突出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说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被动承受作者预设的或权威解读的主题或形象,而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体悟小说对生活、对人生的意义。

2.叙事学对小说教学的影响
叙事学也称表达学,是受构造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将近40年的开展历程,可分为“经典”和“后经典”两个派别。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开始关注叙事理论。

近年来,将叙事理论运用于小说分析成了一种热门的解读方法,一种行之有效的创
新途径。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术论著聚焦于小说叙事构造和表达模式,小说形式技巧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为人们欣赏小说艺术翻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叙事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为教学内容的创新提供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表达视角、表达者、表达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将大大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叙事技巧上别具一格,充分表达了其短篇小说巨匠的艺术才能。

在教学时,我们往往会去关注他在结尾时运用的小说情节的简化与空白处理的技巧,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技巧所带来的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小说的另一大叙事特色是两种不同的意念指向,一种是被作家巧妙隐藏起来的正向意念,一种是被作家有意表现出来的反向意念。

在小说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不遗余力去表现反向意念,竭力渲染“肺炎先生”的冷酷无情,刻意描写贝尔曼的平凡和卑微。

作者的真正意图(正向意念)却是隐藏在这些表达之下的贝尔曼的牺牲精神,为此,作者早已在文中屡次埋下伏笔,如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

这种叙事意念的双向性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反差,使小说的叙事意义得到充分阐释,也表达了欧·亨利小说创作的一种独特叙事格局。

3.语用学对小说教学的影响
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在本世纪70年代才真正独立的学科,研究语言的运用及其规律。

“它关注使用语言的人(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关注语言使用中的种种有关因素,特别是语境中的作用;它也十分关注语言手段本身并使之同以上两个方面严密结合在一起。

”最近几年,语用学研究得到了迅速开展,其研究内容受
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受到语文教学界的关注。

人们发现,语用学理论将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起宏大的作用。

李海
林在《言语教学论》(第二版)中明确提出:言语教学是一种新的
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
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达”“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来定
义,就是言语意图教学、言语环境教学和言语风格教学”。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出场可谓精彩,显示了
作者的匠心独运。

在“恭肃严整”的气氛中,突然“听到有人笑
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贾母在见到王熙凤后,“笑道:‘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按照语用
学的理论,两人都违反了交际过程中应当遵守的礼貌原那么。

这种
成心违反礼貌原那么后产生的意蕴是:王熙凤甚得贾母的欢心。


那么,在这个正式场合,又是第一次向小辈引见,贾母断不可能如
此嘲弄一个实际上真的很平庸又很刁泼的孙媳妇的。

借助语用学原理,我们能更明晰地认识到小说的写作技巧,从而到达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的效果。

[1]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1版.北
京大学出版社,xx-10.
[2]刘真福.新课程专题:文学知识新视点.4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xx-04.
[3]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xx-09.
[4]吴冰沁,张志刚,孟祥英.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1版.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xx-01.
[5]李海林.言语教学论.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xx-03.
[6]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0.
[7]陈琦.小说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xx-11.
[8]夏涓涓.当下中学小说教学内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xx-09.
[9]谭琼.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学小说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xx-04.
[10]彭金芳.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xx-04.
[11]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xx(5).
[12]童淑华.《最后一片树叶》的叙事分析.咸宁学院学报,xx(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