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词诵读之悯农【唐】李绅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经典诗句】悯农古诗
【经典诗句】悯农古诗
[导语]《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代诗人。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代诗人。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
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
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悯农》(二)李绅 古诗词赏读
《悯农》(二)李绅1、【创作背景】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2、【写作特色】诗歌句解写作特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描写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炎热的中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的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凝聚了诗人的愤懑和同情。
这首诗反映的不是个别农民的遭遇,而是当时整个农民阶级的生活和命运。
诗中渗透了诗人对农民的怜悯之情,同时也提醒世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
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情感主旨】《悯农》(二)描写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的情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更是用心良苦。
这首诗告诉人们应该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节约食物,不要浪费粮食。
4、【考点】必背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文常注释:锄禾:用锄头给庄稼松土、除草。
当午:中午。
餐:饭。
皆:全、都。
古诗词悯农的诗意与鉴赏
古诗词悯农的诗意与鉴赏《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悯农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原文:悯农二首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诗意: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鉴赏: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李绅《悯农》唐诗赏析
李绅《悯农》唐诗赏析李绅《悯农》唐诗赏析《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悯农》第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注释】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
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第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翻译】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悯农》诗意_李绅
《悯农》诗意_李绅
【悯农】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李绅《悯农》唐诗赏析
李绅《悯农》唐诗赏析李绅《悯农》唐诗赏析 《悯农⼆⾸》是唐代诗⼈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存状态。
《悯农》第⼀⾸: 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前⾔】 唐代诗⼈李绅所写。
《悯农⼆⾸》,题⼀作《古风⼆⾸》,是中唐诗⼈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
【注释】 1.悯:怜悯。
2.锄⽲:⽤锄头松⽲苗周围⼟。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简化字后,飧字⽤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
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地⾥除草,⼀滴滴的汗掉在了⼟地⾥。
⼜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粒都是那么的⾟苦。
【赏析】 这⾸诗是写劳动的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句“锄⽲⽇当午,汗滴⽲下⼟”描绘出在烈⽇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动地写出劳动的艰⾟。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成为有⾎有⾁、意蕴深远的格⾔。
这⾸诗没有从具体⼈、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遭遇,⽽是整个农民的⽣活和命运。
诗⼈选择⽐较典型的⽣活细节和⼈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们应该节约⾷物,不浪费 第⼆⾸: 春种⼀粒粟,秋收万颗⼦。
四海⽆闲⽥,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脱壳以后北⽅叫⼩⽶。
3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5闲⽥:⽆⽤,不耕种的⽥。
【翻译】 春天,农民把⼀粒粒⾕⼦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
虽然全国各地的⼟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全被佞官夺去⽽饿死。
【赏析】 诗的第⼀⾸⼀开头,就以「⼀粒粟」化为「万颗⼦」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的⽣动景象。
《悯农》其二李绅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简析】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第二首。
“锄禾日当午”写的是农民锄草时间,正午时分锄禾效果是最好的,但炙热难当,以此来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
“粒粒皆辛苦”,道出了粮食来之不易,告诫人们应知道珍惜。
《悯农二首》相辅相成,集中鲜明地表现出封建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最普遍的矛盾。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注释】1.悯:怜悯。
2.禾:禾苗。
3.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4.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5.汗滴:汗水往下落。
6.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餐,饭。
7.皆:都是。
【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悯农二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春种一粒粟》注释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 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悯农·春种一粒粟》翻译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或春天里,农民撒播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收获了千千万万粒果实。
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庄稼,可奇怪的是农民到头来却仍然遭到要饿死的下场。
《悯农·春种一粒粟》赏析【简析】前两句的春种秋收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全过程,以“一粒粟”与“万颗子”相对,表现了农民劳动的无限创造力。
后两句直接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天下没有闲田,农民何以饿死?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并为他们鸣不平。
全诗语言通俗,内容深刻。
【赏析】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小学语文古诗词解读1
《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词释义】禾:谷子,这里泛指庄稼。
烈日炎炎,农民在地里为庄稼除草松土,已经忙到中午,热汗滴到了苗下泥土里。
我们每天都吃着又香又甜的大米饭,碗里吃不了就倒了,一点儿都不觉得在浪费,真是无所谓。
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作者生平】李绅(772-846),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
【作者其他作品】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关于农村,农忙的诗词】《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归园田居》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农家》唐·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词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4、赏析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词原文1、《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作者信息1、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
27 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 20 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四、翻译版本1、第一首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第二首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五、赏析重点1、深刻的社会洞察《悯农》两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和生活的艰辛。
第一首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描绘了尽管土地都被耕种,粮食丰收,但农民仍然挨饿的残酷现实,揭示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第二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劳动成果。
2、朴素的语言与强烈的对比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农夫犹饿死”,“盘中餐”与“粒粒皆辛苦”,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农民的不幸和粮食的珍贵。
悯农古诗三首全文
悯农古诗三首全文
以下是介绍悯农古诗三首的全文:
悯农古诗是古代著名诗人李绅写的三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庶民深厚的苦难,以及对农业生产的赞颂。
正因为这样,悯农古诗一经问世,就被广泛流传,成为传世经典。
以下是三首古诗的全文:
1.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描绘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一幕,展现出农民艰苦卓绝的生活,呼吁社会各界对其多加关注。
诗人以平实、朴实的文字,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农民精神力量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七律·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 绝句·悯农三首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两首诗是同一主题的延伸,也是李绅在悯农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点滴描绘,反映出庶民艰辛,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也抒发了对家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总之,“悯农古诗三首”的诸多版本,早已融入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历史悠久的民间经典,诠释着中国历史和文明中的千丝万缕。
李绅《悯农》其二的意思
李绅《悯农》其二的意思
《悯农》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生命
艰辛的境遇,并呼吁社会上层能够关注农民的困境,采取措施改善他
们的生活。
诗中,李绅采用了丰富的形象手法,如婉转的对比法,生
动的具体细节和哀怨的抒情感叹等,以感染读者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诗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绘了农村的孤寂和贫瘠。
而“返照池塘照盖头,鸡栖凫戏蛙踪”,则表现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
擅长自然观察的本领。
作者通过描绘农民艰苦的劳作生活,呼吁社会
上层要关注农村劳动力的生存状况,并真正采取措施去改善农民的生
活条件。
拓展:李绅的《悯农》系列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农民命
运的经典之一。
这些作品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
温和的抨击上层阶级的不作为、贪污和虚伪等现象都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同时,它也是作者以自己的文学力量来表达人民疾苦的美好典范。
在当今时代,我们仍然深刻地感受着李绅这一诗篇所传递的强烈信息:
重视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当代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
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悯农李绅chūn zhòng yī lì sù春种一粒粟,qiū shōu wàn kē zǐ秋收万颗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四海无闲田,nóng fū yóu è sǐ农夫犹饿死!注词释义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
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悯:怜悯。
【译文】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里,农民们种下一粒谷子,待到收获的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
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农民还是会饿死。
赏析:这是李绅《悯农》诗中的一首。
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然而,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赞美农民的劳动,这样层层递进的写法,是为了下文制造悬念。
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呈现出四海之
其次,诗人在说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
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处处硕果累累,遍地“黄 接受鲜亮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
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 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接受了鲜亮的形象概
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 中去思索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直接把观点告知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
《悯农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查找,去思索。要
依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第 3 页 共 13 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 799 年〕所作。
农民不避寒冷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译文及注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
译文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劝说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