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快速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题型上看,本考点主要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命题人可就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出题考查,也可以对全篇进行考查.就对全篇结构的考查而言,其命题设问方式往往表现为:①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②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技巧;③文章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划分出段落层次。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一、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1.文体不同,行文的思路会有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各自的特点。记叙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全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只是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才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才在结尾加上“尾声”;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似的形态,有的是对比式,有的是逐层深入式、层层铺垫式,还有的是一线穿珠式或片断组合式。辨明不同的文体,抓住这些结构特征,再选准适当角度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全文。以散文阅读而言,从线索、文眼、意境、手法(如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角度入手,可快速把握文章思路。

2。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对文章进行内容上的归类整合.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性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议论性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划分,也可以按论证结构(并列、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性文体,应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部分,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例1.( 2008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试题考查的作品《时间怎样地行走》(作者:迟子建)是一篇散文。分析此文结构,应首先弄清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然后弄清这根线索是按什么顺序来叙事抒情的。因为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紧密相联。抓住了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答案】作者以人生过程为线索,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二、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必经的一步。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而每一段又都有一个中心内容。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往往会发

现作者行文的思路。整合首句,能让我们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例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题)阅读熊召政的《登黄鹤楼》,请简要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解析】第一步,不妨抽取每段首句。各段首句依次为:第一段,历史播迁,春秋数易;第二段,古时的黄鹤楼是文人骚客聚首之地;第三段,今天登楼的人,旺季时如蚁聚;第四段,人的视觉世界建立在两种经验之上;第五段,倚楼西望,苍茫一片;第六段,凭栏东眺,拍天而去的长江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第七段,在黄鹤楼上引颈面北,胸中顿生侠气;第八段,当我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南方,俄顷中,一颗心已随着呼啸而去的火车,越洞庭烟波,过潇湘峻岭,载欣载奔,去到南粤的椰林蕉雨中,体会新世纪的大氛围;第九段,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宽。第二步,对各段首句进行分析归纳,从写作的线索、顺序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通过作者的见闻、观感和联想把几幅画面有机地组织起来,以所见所想所感构成文章的线索。现实与历史对照,既有眼前自然美景,又有现实社会生活画面,更有丰富的联想,由今溯古,由古衬今,写古颂今,两者交相辉映,充实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了文章中心.登楼探胜与作者心灵的感悟、精神的探寻交融在一起,景中有情,物我两融。2、全文结构严谨,段落安排有一种建筑美。首尾呼应,由黄鹤楼的历史沿革,昔日人们登楼所感开篇到作者收回思绪,重回黄鹤楼头,使得全文浑然一体,增添了无穷的美感。文章主体部分(5-—8段)以空间方位的变化为顺序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了中国的变化。

三、筛选信息,圈点勾画.

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句,这些语句具有提示、总结或承上启下等作用,正是我们分析文章结构时需要重点研读的。这些标志性语句分为三类:(1)中心句(包括全文和局部);(2)结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等);(3)特色句(指运用了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包括结构超长或复杂的句子)。阅读时,最好把这样的句子标示出来,借助它们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阅读文学作品还应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也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抓住了这些“信息”,我们便能快速把握文章脉络。此外,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例3.(广西柳州、南宁二市联考)全文从三个方面表现了主旨,试加以概括。

【解析】本题要求阅读叶鹏的散文《昨晚,你看月亮了没有》,理清全文思路。筛选出文中的标志性语句“我认为,教育最忌说教,说教多伪饰,失真诚,远深情,教育应具备审美品格”“作为教师,我坚信除了心灵的抚育和引导外,教育的审美载体,还包括校园的物质设施”“教育的审美品格,还存在于学校的庄严典仪”,不难发现文章的主旨句为“教育应具备审美品格”,整合后两个标志性语句能迅速概括出答案要点。

【答案】(1)对学生心灵的抚育和引导;(2)校园的物质设施;(3)学校的庄严典仪。

四、概括文段,把握整体。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表现主旨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构思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有些文章没有外在的语言标志,阅读时可采用一边读文章一边概括每段内容的方法,理清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快速了解全文内容、中心和结构层次。阅读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就能为后面进一步的分析文章作好充分准备。

辨明重要的文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结构相似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考生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4.(2008年江西卷第17题) 阅读萧乾《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逐段概括文章的段意、层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除上述四种方法外,快速分析文章结构,还不可忽视标题、作者以及注释等信息。标题或限定话题,或明确内容,或寄寓思想,或抒发情感,它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而作者和注释则是弥补文章自身背景知识不足的工具。抓住标题、作者和注释,从多方面理解文章内容,或许会帮助我们找到文学作品阅读的最佳切入点.

【实战演练】

阅读下列文段,思考:1.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 2.作者是如何将芦苇与人事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