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我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较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平和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名,我国园林被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认知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念
“园林”一词最早见于441—513年梁朝沈约所著《宋书》中的《雉子游原泽篇》:“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
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园林,在中国古籍中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庭园、山池、别业等。
但其都有共同的特征,即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在造园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美学原则,追求“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刻意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讲究自然美、含蓄美。
布局呈现生态型自由式,追求自由灵活;西方园林以几何、建筑为美学原则,园林要素按一定的几何规则设计组织,保持中轴对称布局,讲究人工美、图案美,强调理性和秩序。
2、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园林为主体,建筑为园林服务;而西方园林是以建筑统领园林。
3、在植物配置上,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多种方式,以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以整形对植、列植为主,花卉讲究图案。
4、在园林艺术构造上,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学等手段;西方园林借助雕塑、工艺美等。
5、在文化渊源上,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追求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受科学理念影响较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一)生成期
生成期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漫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我国见于史籍的最早的园林是《诗经》中记载的殷末周初的“囿”,园林中主要的构筑物是“台”,用于放养和繁殖禽兽,专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游乐。
《孟子》中记载周文王在沣京以西修建“灵囿”,方七十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离宫别馆,弥山跨谷”,以上林苑最为著名。
到西汉时,武帝修复了秦时的上林苑,依方士神仙之说在苑中建造了太液池,池中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模拟东海的神仙境界。
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模式形成。
这一时期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以直接利用自然山水为主,规模宏大,但园林造景处于萌芽阶段。
园林建筑以大型的宫殿为主,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还缺乏因地制宜、随势造景艺术手法的应用,园林类型单一,处于比较原始、粗放的状态。
(二)发展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文人雅士治国平天下愿望的破灭,消极悲观情绪流行,导致归隐山林、寄情山水、行乐思想流行,于是在城郊、居舍周围营建山水园林,享受林泉山石之乐,私家园林逐渐兴起。
私家园林规模虽小,但受山水诗文、山水绘画意境的影响,艺术造诣高超,开创和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
皇家园林的狩猎、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或仅具有象征意义,游赏功能逐渐突出。
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气派的制约,但景观规划较为细致,到南北朝后期受到私家园林影响,造园艺术开始升华。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思想活跃,为宗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东汉时期,中国本土的道教及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由于统治者的扶持,大为流行。
寺院建筑大为发展,寺观园林应运而生,成为新的园林类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过渡阶段,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造园活动,由模仿自然山水发展到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
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
(三)成熟期
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山水诗、山水画的盛行给造园构思和技巧以有益启迪,写意性山水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园林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也表现出“皇家气派”:层次严整,在统一中求变化,展现恢弘气魄和灿烂光彩。
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官。
华清宫是唐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借骊山之势营造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皇家气势。
私家园林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艺术处理,并且诗文、绘画、园林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艺术性较前一阶段有所升华。
这一阶段造园之风更盛,名园别墅很多,例如王维建于蓝田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都是在自然风景中选地而建、借四周景色稍作加工而成,是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佛教、道教在唐代普遍兴盛,寺观园林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道观园林“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寺庙园林“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园林艺术境界空灵、淡远,但又具有明净、流动和静谧的气韵。
(四)高潮期
宋代文化艺术颇为繁荣,在园林艺术追求上,不求形似,而着眼于写意传神,全面表现出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征,成为后世的典范,在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预示着鼎盛期的到来。
皇家园林在两宋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这反映出两宋政治和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明与宽容。
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有琼林苑、玉津园、宜春苑、含芳园、寿山艮岳等。
南宋在临安的西湖及近郊一带,园林数以百计,在绿阴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展示出“古今难画亦难诗”的园林艺术佳景,最富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从南宋流传至今。
宋代重文,重视绘画艺术,诗画艺术影响私家园林的总体规划和艺术创作,具有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点。
两宋佛教禅宗兴盛,禅宗与儒道结合,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五)鼎盛期
明清时代的皇家园林在总体布局、园林建筑选址等方面,吸取历代之精华,兼收南北之所长,多与离宫相结合,规模巨大,景点丰富,建筑宏伟,色彩丰富,把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阶段。
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静宜园、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等构成皇家园林区,承德避暑山庄等行宫园林众多。
明清时代,城市开始大量营造富有山林趣味的私家园林,形成“城市山林”。
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立的局面。
江南苏州、杭州、南京以及岭南等地,私家园林数以千计,艺术造诣最高。
明清时期造园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系统的造园著作是明末计成所写的《园冶》一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卉合理配置等许多具体的艺术处理手法和制作技术。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一)按照归属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名苑围、宫苑,为皇家所建,是供帝王居住、活动和享乐的园林。
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景山、故宫御花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皇家园林纳历代艺术之精华,收天下南北之美景于一体,成为时代造园的顶级之作。
主要特点有:
(1)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皇家园林占地规模浩大,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2)建筑多样,庄重华贵。
皇家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宏伟高大,敦实厚重,功能齐全,富丽堂皇。
建筑物色彩以红、黄为主,富丽、浓重。
建筑厚重有余,空灵委婉不足。
(3)构图严谨,立意鲜明。
皇家园林空间布局复杂、严整,分区明确园中建宫,园中设园,构成庞大的综合性园林体系。
2、私家园林
这主要是指王公贵族、官吏富商、文人学士,在府宅附近辟地建造供自家居住和享用的园林,是私家园林的主要类型。
私家园林分布以江南之地为多,尤其苏州、扬州、无锡一带更为集中。
北方地区如北京的王府花园、山东曲阜孔府的后花园等。
私家地域范围较小,且大多建于城市,功能上居住、休憩、游赏合一。
环境的限制使其在环境气氛的创造和处理上,更注重对自然风光的追求,注重构图,突出主题,建筑点缀,山水为主,意境淡雅,诗情画意浓厚,对造园者的艺术造诣和技巧相对要求更高。
(1)自然质朴,隐逸超尘。
私家园林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想不自由,生活态度自由,在生活中努力开拓空间,将腹中万卷图书、一腔诗情画意浓缩为衣食住行,其所建园林多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的写意山水为主体,将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提炼为诗情画意的境界,营造出“小中见大”和空灵玄远的精神空间。
(2)小巧玲珑,秀丽典雅。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例如拙政园占地62亩,不到承德避暑山庄的1%。
建筑体量较小,玲珑雅致,布局灵活,营造精巧,讲究细部处理和内部陈设。
(3)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私家园林色彩淡雅,小青瓦屋顶,白粉墙,与青山、秀水、绿树十分协调,营造出园林主人追求宁静的心态。
3、寺观园林
在佛教寺庙、道教官观等宗教场所附设的园林,是宗教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产物。
寺观园林服务于宗教活动,其目的是创造修身养性的氛围,因此表现出幽静肃穆、超凡脱俗、庄严神秘的意境,在都市之中人化出景色优美的自然情趣,将人间喧嚣置之度外,以张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宗教文化内涵。
(1)虚实交融,恬静淡雅。
寺观园林布局取宁静清雅所在,层叠曲折,曲径通幽,意境淡雅悠远。
(2)依山就势,幽邃掩映。
寺观园林多建于深山,环境幽静,诗云:“深山藏古寺”;“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
(3)构图独特,景观相融。
寺观园林往往巧妙利用地形,多不饰色彩,朴实无华,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按照区域分类
1、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主要指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园林。
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规模宏大,雄伟豪放,风格粗犷,人工建筑偏于厚重,艺术风格可概括为“北方之雄”。
北方园林一般在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北方古都较为集中。
现存皇家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颐和园原为1750年乾隆所建的清漪园,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分为宫廷区、生活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避暑山庄坐落在河北承德市,建于1703-1792年,为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离宫。
山区占山庄75%的面积,保持了重峦叠嶂、峡谷幽深、林木茂密的自然景象。
2、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泛指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地区的园林。
长江三角洲地区园林建设和遗存最为集中。
江南山清水秀,河道密布,湖塘众多,草木繁茂,为园林建造提供了条件。
江南自东晋、南北朝之后,经济发展很快,为造园提供了物质保证。
江南园林,玲珑纤巧,清雅淡泊,轻盈秀丽,富有真山真水之情趣,可概括为“南方之秀”,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说。
江南园林尤以苏州为盛,有“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苏州园林的特色就是“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园中处处有画境、诗意。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为苏州所存最古老的园林,全园的面积约1.1平方公里,始建于五代别墅,北宋苏舜钦临水建亭。
沧浪亭耸然山巅,景色自然。
狮子林原是1342年为纪念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因其曾结茅于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园中又有怪石如狮,后易名为狮林寺,狮子林为寺后花园。
狮子林开放面积约lhm2,拥有国内尚存最大、最曲折、最复杂的古代假山群,被誉为“假山王国”。
拙政园原为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1509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买下寺产建成宅院,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水面较大,聚分结合,空间分割和对景手法应用十分成功。
留园初建于1798年,原名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后叫留园,是清代园林的代表。
留园的建筑综合运用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
暗、高低、收放等变化,组合景观,高下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
3、岭南园林
岭南地区处于南岭山脉以南,为南亚热带气候,降水丰沛,植物常绿,造园条件十分优越。
园林多为景观欣赏与避暑纳凉相结合,布局往往以大池为中心,绕以楼阁,高树深池,阴翳生凉。
岭南园林的花木种植颇广,从青竹幽兰到热带的榕树木棉,与建筑小品相映衬,更显得园林色彩浓丽。
岭南园林发展历史较晚,吸取了江南园林之“秀”,也师道于北方园林风格,近代又受西欧造园技法的影响,结构简洁,轻盈秀雅。
可园、梁园、余荫山房、清晖园并称岭南四大园林。
可园位于广东东莞城西,始建于1858年,面积仅2204m2。
该园分为西南、东北两组,中隔庭院,布局高低错落,相互沟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
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
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梁园位于广东佛山,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的“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
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
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全,轻盈通透。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市南村镇,清代同治六年兴建,距今130多年,全园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以小巧玲珑的独特建筑风格赢得岭南园林艺术精品的著称。
游廊式拱桥把这座古庭园分为东、西两部。
清晖园位于广东顺德大良镇,建于1800年。
园内桥、廊、院、路都结合地形安排,是顺应自然布局的代表作。
二中国古典园林鉴赏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山石、水体、花木、建筑、园林小品五大要素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形式。
(一)堆山叠石
堆山叠石是对园林地形的塑造,以构建园林的骨架。
园林假山可分为土山、土石山和石山三大类,单纯土质假山已不多见,大部分采用土石结合。
山石可以分割和点缀空间,构成特色的景致,并形成制高点,供登临鸟瞰。
我国园林堆山历史悠久。
秦汉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堆山的先河。
东汉时期,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堆土构石为山,这种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用概括、提炼手法,堆山的尺度大大缩小,努力营造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堆山艺术更为讲究。
宋徽宗设计所筑的亘岳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到了明代,堆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园冶》对此有精辟的总结。
清代,园林艺术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堆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更为巧妙。
堆山注重模拟真山之美,“山贵有脉”,要求达到脉向贯通,高低起伏,大小协调,远近呼应,具备真山的气势和活力。
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
布石要了解真山石形、纹理与色彩,有目的的取材,以便更好地表现设计意境。
古人品石有七大标准:瘦、透、漏、皱、清、丑、顽、拙。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所用石料主要有湖石和黄石两种,因其质地、色泽、形态不同,所叠山风格相异。
湖石山秀丽玲珑,有空灵精巧的美感;黄石山浑厚拙朴,有雄伟朴素的气质。
(二)理水
水是园林景观的灵魂和血脉,造园必有水,“园不在大,有水则灵”。
水可以增加园林的生气,产生流水潺潺的声音美;可以消除沉闷感,给人洁净、清爽的感觉;可以形成倒影,扩展视觉空间,丰富园林景色。
在园林中水体的变化颇多,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
园林的理水之法,有掩、隔、破三种。
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饰,临水建筑前部架空挑出水面,水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栽种花草杂木,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印象;隔,或筑堤、或架曲桥、或步石,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破,水面很小时,以乱石为岸,怪石纵横,配以细竹野藤。
对于小型水面,应以掩为主,桥堤贴临,以显其大其阔,利用堤岸曲折造就空间变化,使人领略到深邃幽静、空间无限的感觉。
湖泊、池沼等大型水体,应以“隔”为主,对于开阔水面的所谓悠悠淼水,应借远景或在周围添加背景加以衬托。
动水“贵在有源”,讲究“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曲折有致。
在水池旁的假山上可以做成各种形式的瀑布、涌泉,利用山势造就溪流与涧水,创建一种流动的水景。
“水本无形,堤岸束之”,理水讲究池岸的设计。
岸线自然曲折,注意土、石、草、沙结合,交替变化,大小错落,凹凸相间,起伏自然,纹理协调,切忌人工痕迹过重。
(三)景观建筑
园林建筑作为构景要素,在反映建筑文化内涵的同时,与其他构景要素相配合,营造天人合一的景观意境。
不论是在范围较小的古典园林还是在大型园林或风景名胜区,中国文化都力求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就形式而言,园林建筑有门、厅、堂、斋、轩、室、馆、楼、阁、亭、台、榭、舫、桥、廊、架等多种类型,不同建筑形式在园林中的作用不同,布局要求各异。
1、厅堂
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体量较大,空间环境相对开阔,为会客、议事的场所,多置于园林与住宅的结合部,兼顾生活起居和观景。
2、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较高层的建筑。
楼多作为观景之用,供游人登高俯景,又使自然景色更具诗情画意。
楼者,透也。
园林建楼必空透。
阁建筑具有凌空高耸之势,园林中常置于显要部位,成为景观构图中心。
3、舫榭
舫为园林中的傍水建筑,仿舟楫之形,用于山水景的观赏和社交休息。
榭建于水边或花畔,为台上开敞的房屋,常伸向水中、花中,上悬下挑,将人带入景中。
多用于点缀水景或花景,休息纳凉。
4、轩斋
为开敞而居高的有窗的小建筑物,多作观景之用。
斋即书房和学舍,是园主人静修、读书的场所。
5、廊
廊是我国园林中一种独特的带状建筑物,是虚实结合的建筑形式。
形曲而空长,“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在具有遮风避雨、休憩功能的同时,可发挥具有引导游览和分割空间、组合景物、丰富景观等作用。
廊可分为直廊、曲廊、抄手廊、回廊、波形廊和复廊几种,还有水廊、桥廊、爬山廊(步廊)、叠落廊、花架廊、沿墙廊、波形廊等。
颐和园的长廊全长728米,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以建筑精美、曲折多姿和丰富多彩的绘画装饰闻名于世。
6、亭
亭是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可设于山巅、林阴、花丛、水际、岛屿、路旁等,为园林中使用数量最多、形式变化最丰富、空间选址最灵活的建筑,用于驻足观景、休憩、纳凉、避雨、引导游览、点明主题。
其形态多样,按照平面形状,常见的有方亭、圆亭、角亭(三角亭、六角亭、八角亭)、扇面亭、梅花亭等;按屋顶形式,常见的有单檐亭、重檐亭、攒尖亭、盖顶亭、歇山亭等,檐宇如飞,形象十分生动空灵。
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在园林风景中,亭是富有生机点睛之笔。
7、桥
架桥隔水是造园技艺常用的手法之一,有拱桥、平桥、亭桥、廊桥、折桥(曲桥)等几种类型。
它在平静的水境绘出可变的低视野空间。
园林中的桥有简洁明快、质朴清新的平直桥,蜿蜒曲折、造型优美的曲桥,形如半月、优雅别致的拱桥,有石制的、竹制的、木制的,富有特色。
桥在园林中除了实用外,更主要的是联结风景点,点缀风景,增加园林的情趣和意境美。
颐和园的17孔桥,宛如长虹横跨湖上,拱洞形成一连串美丽的倒影,呈现为链珠似的圆环,富有韵律美。
8、墙
墙是围合空间的构件。
园林中多采用院落式布局,园墙不可或缺。
南方园林往往在园墙上设多种形式的漏窗、洞门、空窗等。
(四)花木配置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富有生命力的素材,可以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绿色自然环境,繁花似锦的植物景观可提供焕发精神的自然审美享受对象。
园林中的花木主要是为了美化环境,几丛翠竹,几支梅花,点缀山石之间,意境美妙悠远。
园林花木选择讲究姿美、色美、味美。
种植方法多样,有孤植、丛植、片植、带植等方式,形成大小高低配合、明暗疏密相间的布局之巧;花木配置的方式仿效自然,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提倡“多变和不对称的均衡”;追求植物与山石、水面、建筑的有机结合,点化主题,互为组景,例如景窗配置以一叶芭蕉、几枝瘦竹营造出绿意满窗;根据植物自然成长所具有的疏密、明暗、大小、花果等生态变化,构建不同的四季景观;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景观特性,将观形、观色、闻香、赏花、品果、观叶集于一体。
(五)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是指园林之中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情趣、功能明确的构筑物。
可以点缀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使园林景观更加富于表现力,是园林构成必不可少的要素。
园林小品类型多样。
园门、景墙、景窗、雕塑、花坛、园路、桌凳等在满足实用功能的,通过造型、色彩、质地、布设的追求,也可成为造景的点睛之笔。
园林小品既是景观的点缀,又是供欣赏的艺术品。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一)景观线
景观线即观赏风景的路线,起联结贯通的作用。
景观线的成功设计可以将诸多风景连接起来,促使“曲径通幽”之感的形成。
景观线在空间上要使大、小、开、合、高、低有机结合起来,使游览者如展画卷,产生优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二)主景与配景
主景是园林的重点和核心,体现园林的景观主题,是观赏视线的焦点。
配景烘托主景,发挥陪衬作用。
主景与配景的处理,关键是建立合理有序的主从关系。
可以降低视点,升高主景主体;采用渐变节律之法,从低到高,逐级递进,由序幕达到高潮,引出主景。
相对而言,配景则多采取序幕、侧置、降低、小化等的方式配置,纳入统一构图之中,形成主从有序的对比与和谐,烘托出主景。
(三)借景
借景就是在园林设计中,将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各种在形、声、色、香等方面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巧妙引入到园林构图空间中。
借景能打破视界、扩大园林空间;丰富景观层次;使景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增添艺术情趣,达到“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远借是指借园林外的远处景物。
例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和玉泉塔,实际距离达千米之遥,但犹如园林组成部分;圆明园借景西山。
借景可以通过登假山、楼阁眺望远处佳景。
邻借亦称近借,将园林临近或周围景物纳入园中。
例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乏水面,而园外却有河浜,因此在沿水面河浜处设假山驳岸,其上建复廊以及面水轩,透过复廊上的漏窗,使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
仰借为借高处景物,例如故宫御花园仰望景山万春亭,北京北海公园借景山,南京玄武湖公园借钟山,陕西华清池借骊山等。
俯借为借低处景物,例如登杭州六和塔展望钱塘江上景色,登西湖孤山观湖上湖心亭、三潭印月等。
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日月同辉”可谓俯借中的神品。
因时而借为因时间不同产生的景观纳入园林体系,包括朝借旭日,晚借夕阳,夜借明月,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冬借飞雪,乃至山泉流水,燕语莺歌皆可借之。
(四)对景
对景即在园林内主要观赏点和游览路线的行进方向或视野方向布置景物,可以使观赏者从一个空间观赏到另一个空间的某一景物。
这样处理可以借未达之处的景物来吸引游人的注意力,产生悬念和期待,加强了园林内景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