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 核原子物理 第五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衰变的能量1短射程粒子在能谱的精细结构中一般只有一种能量的粒子的强度最大其它几种能量的粒子的强度都较弱能量也较低射程当然也较短通常称这种粒子为短射程粒228th226th241am238pu51衰变的能量2长射程粒子谱线最强的能量反而低谱线较弱的能量却较高射程当然也较长通常称这种粒子为长射程粒子
由虚线知:A≥150时,Ed >0,而且Ed 随A的增加而增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主要 是重核才观察到α 放射性。 由实线看到,在A = 145和213附近出现 了两个峰值;同时曲线与Ed = 0线的交点在 A = 140附近。这表明,对于A≥140的核都 有可能产生α 衰变。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可见,衰变能等于整个系统衰变前后静止能 量的变化量。也等于衰变前后结合能的改变量。 由于α 衰变是一个自发过程,其必要条件是 Ed > 0 。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根据式(5.2-4)和结合能半经验公式(2.9-4), 可以求得衰变能Ed 的表达式。
假定结合能B随Z,A连续变化,则可以将 (BY-BX)近似地表示为Z,A的微分,即
BY − B X ≈ ∆B = ∂B ∂B ∆Z + ∆A ∂Z ∂A
则
Ed ≈ ∆B + Bα ∂B ∂B ≈ ∆Z + ∆A + Bα ∂Z ∂A
式中△Z = -2,△A = -4,Bα = 28.3MeV。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将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代入,其中对能在α 衰变时变化不大,可视为常数,故有: 8 Z Z 2Z 2 −1 / 3 Ed = Bα − 4av + a s A − aa (1 − ) + 4ac 1/ 3 (1 − ) A 3 3A A 将各系数值代入,得
Ed = 28.3 − 63.34+ 48.88A−1/ 3 − 92.80(1− Z Z 2Z 2 ) + 2.856 1/ 3 (1− ) A A 3A Z Z 2Z 2 −1/ 3 = 48.88A − 92.80(1− ) + 2.856 1/ 3 (1− ) − 35.04 3A A A
(5.2-8)
5.1 α 衰变的能量
注意:短射程α 粒子和长射程α 粒子仅是为说明α 能
谱的超精细结构。是对同一种核素而言的,不同核 素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即短射程α 粒子指的是同一种核素α 衰变,母核 基态衰变到子核激发态的α 粒子相对于母核基态衰 变到子核基态的α 粒子而言为短射程α 粒子。 长射程α 粒子指的是同一种核素α 衰变,母核激 发态衰变到子核基态的α 粒子相对于母核基态衰变 到子核基态的α 粒子而言为短射程α 粒子。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又根据实验测定,射程和能量之间有以下经验关系:
R∝E
所以, 或者写作
32
86.25 ′ λ = a ⋅E
log λ = A + 86.25 log E
式中,a 和A 均为常量。此式表示的λ 与E 的关系是 近似的,但反映了λ 随α 粒子能量的改变而剧烈变化 的趋势。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5.2-9) 表达式中各项均为负值,Z 相同的核素Ed 自然 随A 的增加而下降。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2、不符(矛盾)点
由图5-7还发现,当209≤A≤213时,Bi、Po、 At和Rn等同位素的规律与(5.2-9)式预言的相 反,斜率出现了正值,Ed 随A的增大而大。 关于这点液滴模型不能给予解释,只能用以 后讲的壳层模型去解释。因为这几组同位素的Z 值分别为83,84,85,86,在209≤A≤213时, 核中的中子数N ≈ 126,壳层效应十分强烈。
∗
#
5.1 α 衰变的能量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到,由α 粒子能 谱可以获得原子核能级的知识,从而为 研究原子核结构提供数据。
返回本章目录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一、衰变能随Z和A的变化
实验表明,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能发 生α 衰变。A >140的原子核才能发生α 衰变。其原因何在?我们从衰变能结合 液滴模型加以讨论。
在α 能谱的精细结构中, 一般只有一种能量的α 粒子的 强度最大,其它几种能量的α 粒子的强度都较弱,能量也 较低,射程当然也较短,通 常称这种α 粒子为短射程α 粒 子。如:228Th、226Th、
241Am、238Pu
5.1 α 衰变的能量
2)长射程α 粒子
谱线最强的,能量反而低,谱线较弱的,能 量却较高,射程当然也较长,通常称这种α 粒子 为长射程α 粒子。如:212Po、214Po
−1 / 2 d
实验上还发现,T1/2与原子序数也有依赖关 系,对于偶偶核,如图5-8 所示,除少数几个点 外,同一元素的实验点都落在同一条直线上。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5.1 α 衰变的能量
对少数几种原子核,在实验上就能观察到从激 发态进行的α 衰变。 (尽管分支比很小) 显然,这种α 粒子的能量比基态发射的α 粒子的 能量要大一些。这些就是长射程α 粒子。 在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只观察到两种原子核 212Po 、 214Po有长射程α 粒子。
长射程 α 粒子是从母核的激发态衰变到 子核的基态时所发射的α 粒子。
将此三式代入(5.2-1)式得
Ed = ( ∆mY + ∆mα − ∆mX ) c 2 = BY + Bα − BX
(5.2-4)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还可以利用质量过剩公式得: Ed = ( mX − mY − mα ) c2
∆ ( Z − 2, A − 4) ∆ ( 2,4) 2 ∆ ( Z , A) = + A− − ( A − 4) − − 4 c 2 2 2 c c c = ∆ ( Z , A) − ∆ ( Z − 2, A − 4) − ∆ ( 2,4)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二、衰变能随同位素的变化
即讨论Z不变时,Ed 随A的变化。
1、实验发现
同一元素的各 种同位素的α 衰变 能可以近似地连成 一条直线,而且衰 变能Ed 随A的增大 而减小,具体实验 结果见图5-7。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用Ed --A关系式来加以说明:Z 不变,式 (5.2-8)中 Ed 对A 求偏导数,可以得到Ed 随A 变化的斜率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三、衰变能与衰变常量的关系
1、早期实验结果
20世纪初,人们对天然α 放射性作了大量的 实验工作,发现衰变能和衰变常量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相互依赖关系。 1911a,Geiger和Nuttall总结了衰变常量λ 和 α 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R间的关系:
λ = a⋅R
57.5
式中,a 对同一个天然放射系而言是一常量。
实验上,确实发现142Ce、144Nd、147Sm 等的A <150,但也具有α 放射性。在A = 145和213附近出现峰值,前者相当于含N = 82的核,后者相当于含Z = 82的核。 虚线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相符合,但 不能给出变化的起伏现象。这是由于液滴模 型只能反映结合能随A变化的平均结果和一 般趋势,说明液滴模型有缺陷。
变是一种重要途径。
¾ α 衰变:原子核自发发射α 粒子转变成另一
种原子核的放射性现象。
¾T1/2随核素的不同变化甚大(10-7s ~ 1015a)。 ¾ α 粒子的能量一般分布在(4~9)MeV内。 ¾实验中可测的量:α 衰变的半衰期T1/2 ;
α 粒子的能量。
5.1 α 衰变的能量
一、α 粒子能量与α 衰变能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对于β
稳定的核素,将 Z =
A 1.98 + 0.0155 A2 / 3
代
入上式,可以得到Ed -A关系曲线。如图5-6所示。 图中虚线为式(5.28)的计算结果。实线 为利用核素质量数值计 算的Ed 。 从图中看到两种结 果在定量上并不符合。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5.1 α 衰变的能量
三、α 能谱的精细结构及其解释
1、α 能谱的精细结构
用高分辨率的能谱仪(磁谱仪、半导体 谱仪等)测量α 粒子的能量发现,一种核素 发射的α 粒子的能量并不单峰存在, 这种峰形称为α 能谱的精细结构。
5.1 α 衰变的能量
1)短射程α 粒子
1、衰变能Ed
210 84
Po → 206 82 Pb + α
此过程的质量亏损为
∆m = m(84,210) − [m(82,206) + m(2,4)] = 209.982863− [205.974455+ 4.002603] = 0.005805 u
5.1 α 衰变的能量
根据质能关系式,有
E = ∆mc 2 = 5.407 MeV
可见,210Po的α 衰变是放能过程。
事实上,任何能自发地进行的核衰变过 程必须是放能的。 衰变能:核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 记为Ed 。
5.1 α 衰变的能量
2、α 粒子能量与α 衰变能
α 衰变过程表示: Z 由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 则
A
X →
A− 4 Z −2
Y + He
4 2
mY vY = mα vα
Ed = EY + Eα
2
1 mα vα Ed = Eα + mY 2 mY mα = (1 + ) Eα mY
5.1 α 衰变的能量
用质量数A近似替代核的质量,即 A Ed = Eα 则有: A−4 A−4 Eα = Ed A 4 EY = E d A
mα 4 ≈ mY A − 4
5.1 α 衰变的能量
2、α 能谱精细结构的解释
1)短射程α 粒子 短射程α 粒子是从 母核的基态衰变到子核 的激发态时所发射的α 粒子。
5.1 α 衰变的能量
2)长射程α 粒子
母核X本身是一个衰变的产物, 它可能处于激发态。两种可能: ① 先发射γ射线退激,再进行α衰变; ② 从激发态直接进行α 衰变。 这是两个相互竞争的过程。对一 般的原子核,从激发态发射γ 射线的 概率要大得多,实际上观察不到α 衰 变。
5.1 α 衰变的能量
测量母核放出的α 粒子的能量可以确定子核 能级的能量。 按能量守恒定律,有:
Ed (α 0 ) = Ed (α1 ) + E1 #
∗ ∗
Ed (α 0 ) = Ed (α 2 ) + E2
则激发态能级的能量
E1 = Ed (α 0 ) − Ed (α1 )
∗
E2 = Ed (α 0 ) − Ed (α 2 )
表5-3中列了某些天然α 放射性原子核的数据。
由表可见,衰变能的微小变化却引起了衰变常 量的巨大变化。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2、更多实验结果
重核发生α 衰变时,绝大部分衰变能由α 粒子带走。因此T1/2 与Ed 有强烈的依赖关系。大 量的实验证明T1/2 与Ed 的关系为:
lg T1 / 2 ∝ E
∂Ed 4 −1 2Z 4 Z 8 Z −4 / 3 = − as A − 4aa 2 (1 − ) − ac 4 / 3 (1 − ZA ) ∂A 3 3 A 9 A A 2Z 4 −1 Z Z −4 / 3 = −16.29 A − 371.20 2 (1 − ) − 0.952 4 / 3 (1 − ZA ) 3 A A A
原子核物理学
主讲:龚学余 尹陈艳 开课单位:核科学技术学院
适用教材:原子核物理(修订版)
2010-9-17
第五章
5.1 α衰变的能量
α衰变
5.2 α衰变的实验规律 5.3 α衰变的基本理论 5.4 质子及重离子放射性 本章重点、作业
返回主界面
第五章 α 衰变
¾原子核非常小,对于了解其内部性质、结构,核衰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α衰变能:
Ed = ( m X − mY − mα ) c (5.2-1)
2
由质量亏损公式得:
mX = Zmp + ( A − Z ) mn − ∆mX mY = ( Z − 2) mp + ( A − Z − 2) mn − ∆mY mα = 2mp + 2mn − ∆mα
由于能够发生α 衰变的原子核,其质量 数A>200,所以Eα≥0.98Ed,即α 粒子几乎 带走了所有衰变能。
5.1 α 衰变的能量
二、α 粒子能量的测量——磁谱仪
磁谱仪的工作原理图如右。根据 牛顿第二定律有
阿尔法磁谱仪(英文缩写为 AMS) mv 2 = qvB 的研制工作是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 中教授提出并领导的一个大型的国际 qBρ 则 vα = 合作科学研究项目,由美国和中国等 mα 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科研机构参 加科研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寻找太空 1 2 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以及解决其他 Eα = mα vα 一些重大科学问题。 2 图为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拍摄的 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阿尔法 磁谱仪。
由虚线知:A≥150时,Ed >0,而且Ed 随A的增加而增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主要 是重核才观察到α 放射性。 由实线看到,在A = 145和213附近出现 了两个峰值;同时曲线与Ed = 0线的交点在 A = 140附近。这表明,对于A≥140的核都 有可能产生α 衰变。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可见,衰变能等于整个系统衰变前后静止能 量的变化量。也等于衰变前后结合能的改变量。 由于α 衰变是一个自发过程,其必要条件是 Ed > 0 。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根据式(5.2-4)和结合能半经验公式(2.9-4), 可以求得衰变能Ed 的表达式。
假定结合能B随Z,A连续变化,则可以将 (BY-BX)近似地表示为Z,A的微分,即
BY − B X ≈ ∆B = ∂B ∂B ∆Z + ∆A ∂Z ∂A
则
Ed ≈ ∆B + Bα ∂B ∂B ≈ ∆Z + ∆A + Bα ∂Z ∂A
式中△Z = -2,△A = -4,Bα = 28.3MeV。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将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代入,其中对能在α 衰变时变化不大,可视为常数,故有: 8 Z Z 2Z 2 −1 / 3 Ed = Bα − 4av + a s A − aa (1 − ) + 4ac 1/ 3 (1 − ) A 3 3A A 将各系数值代入,得
Ed = 28.3 − 63.34+ 48.88A−1/ 3 − 92.80(1− Z Z 2Z 2 ) + 2.856 1/ 3 (1− ) A A 3A Z Z 2Z 2 −1/ 3 = 48.88A − 92.80(1− ) + 2.856 1/ 3 (1− ) − 35.04 3A A A
(5.2-8)
5.1 α 衰变的能量
注意:短射程α 粒子和长射程α 粒子仅是为说明α 能
谱的超精细结构。是对同一种核素而言的,不同核 素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即短射程α 粒子指的是同一种核素α 衰变,母核 基态衰变到子核激发态的α 粒子相对于母核基态衰 变到子核基态的α 粒子而言为短射程α 粒子。 长射程α 粒子指的是同一种核素α 衰变,母核激 发态衰变到子核基态的α 粒子相对于母核基态衰变 到子核基态的α 粒子而言为短射程α 粒子。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又根据实验测定,射程和能量之间有以下经验关系:
R∝E
所以, 或者写作
32
86.25 ′ λ = a ⋅E
log λ = A + 86.25 log E
式中,a 和A 均为常量。此式表示的λ 与E 的关系是 近似的,但反映了λ 随α 粒子能量的改变而剧烈变化 的趋势。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5.2-9) 表达式中各项均为负值,Z 相同的核素Ed 自然 随A 的增加而下降。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2、不符(矛盾)点
由图5-7还发现,当209≤A≤213时,Bi、Po、 At和Rn等同位素的规律与(5.2-9)式预言的相 反,斜率出现了正值,Ed 随A的增大而大。 关于这点液滴模型不能给予解释,只能用以 后讲的壳层模型去解释。因为这几组同位素的Z 值分别为83,84,85,86,在209≤A≤213时, 核中的中子数N ≈ 126,壳层效应十分强烈。
∗
#
5.1 α 衰变的能量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到,由α 粒子能 谱可以获得原子核能级的知识,从而为 研究原子核结构提供数据。
返回本章目录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一、衰变能随Z和A的变化
实验表明,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能发 生α 衰变。A >140的原子核才能发生α 衰变。其原因何在?我们从衰变能结合 液滴模型加以讨论。
在α 能谱的精细结构中, 一般只有一种能量的α 粒子的 强度最大,其它几种能量的α 粒子的强度都较弱,能量也 较低,射程当然也较短,通 常称这种α 粒子为短射程α 粒 子。如:228Th、226Th、
241Am、238Pu
5.1 α 衰变的能量
2)长射程α 粒子
谱线最强的,能量反而低,谱线较弱的,能 量却较高,射程当然也较长,通常称这种α 粒子 为长射程α 粒子。如:212Po、214Po
−1 / 2 d
实验上还发现,T1/2与原子序数也有依赖关 系,对于偶偶核,如图5-8 所示,除少数几个点 外,同一元素的实验点都落在同一条直线上。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5.1 α 衰变的能量
对少数几种原子核,在实验上就能观察到从激 发态进行的α 衰变。 (尽管分支比很小) 显然,这种α 粒子的能量比基态发射的α 粒子的 能量要大一些。这些就是长射程α 粒子。 在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只观察到两种原子核 212Po 、 214Po有长射程α 粒子。
长射程 α 粒子是从母核的激发态衰变到 子核的基态时所发射的α 粒子。
将此三式代入(5.2-1)式得
Ed = ( ∆mY + ∆mα − ∆mX ) c 2 = BY + Bα − BX
(5.2-4)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还可以利用质量过剩公式得: Ed = ( mX − mY − mα ) c2
∆ ( Z − 2, A − 4) ∆ ( 2,4) 2 ∆ ( Z , A) = + A− − ( A − 4) − − 4 c 2 2 2 c c c = ∆ ( Z , A) − ∆ ( Z − 2, A − 4) − ∆ ( 2,4)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二、衰变能随同位素的变化
即讨论Z不变时,Ed 随A的变化。
1、实验发现
同一元素的各 种同位素的α 衰变 能可以近似地连成 一条直线,而且衰 变能Ed 随A的增大 而减小,具体实验 结果见图5-7。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用Ed --A关系式来加以说明:Z 不变,式 (5.2-8)中 Ed 对A 求偏导数,可以得到Ed 随A 变化的斜率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三、衰变能与衰变常量的关系
1、早期实验结果
20世纪初,人们对天然α 放射性作了大量的 实验工作,发现衰变能和衰变常量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相互依赖关系。 1911a,Geiger和Nuttall总结了衰变常量λ 和 α 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R间的关系:
λ = a⋅R
57.5
式中,a 对同一个天然放射系而言是一常量。
实验上,确实发现142Ce、144Nd、147Sm 等的A <150,但也具有α 放射性。在A = 145和213附近出现峰值,前者相当于含N = 82的核,后者相当于含Z = 82的核。 虚线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相符合,但 不能给出变化的起伏现象。这是由于液滴模 型只能反映结合能随A变化的平均结果和一 般趋势,说明液滴模型有缺陷。
变是一种重要途径。
¾ α 衰变:原子核自发发射α 粒子转变成另一
种原子核的放射性现象。
¾T1/2随核素的不同变化甚大(10-7s ~ 1015a)。 ¾ α 粒子的能量一般分布在(4~9)MeV内。 ¾实验中可测的量:α 衰变的半衰期T1/2 ;
α 粒子的能量。
5.1 α 衰变的能量
一、α 粒子能量与α 衰变能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对于β
稳定的核素,将 Z =
A 1.98 + 0.0155 A2 / 3
代
入上式,可以得到Ed -A关系曲线。如图5-6所示。 图中虚线为式(5.28)的计算结果。实线 为利用核素质量数值计 算的Ed 。 从图中看到两种结 果在定量上并不符合。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5.1 α 衰变的能量
三、α 能谱的精细结构及其解释
1、α 能谱的精细结构
用高分辨率的能谱仪(磁谱仪、半导体 谱仪等)测量α 粒子的能量发现,一种核素 发射的α 粒子的能量并不单峰存在, 这种峰形称为α 能谱的精细结构。
5.1 α 衰变的能量
1)短射程α 粒子
1、衰变能Ed
210 84
Po → 206 82 Pb + α
此过程的质量亏损为
∆m = m(84,210) − [m(82,206) + m(2,4)] = 209.982863− [205.974455+ 4.002603] = 0.005805 u
5.1 α 衰变的能量
根据质能关系式,有
E = ∆mc 2 = 5.407 MeV
可见,210Po的α 衰变是放能过程。
事实上,任何能自发地进行的核衰变过 程必须是放能的。 衰变能:核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 记为Ed 。
5.1 α 衰变的能量
2、α 粒子能量与α 衰变能
α 衰变过程表示: Z 由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 则
A
X →
A− 4 Z −2
Y + He
4 2
mY vY = mα vα
Ed = EY + Eα
2
1 mα vα Ed = Eα + mY 2 mY mα = (1 + ) Eα mY
5.1 α 衰变的能量
用质量数A近似替代核的质量,即 A Ed = Eα 则有: A−4 A−4 Eα = Ed A 4 EY = E d A
mα 4 ≈ mY A − 4
5.1 α 衰变的能量
2、α 能谱精细结构的解释
1)短射程α 粒子 短射程α 粒子是从 母核的基态衰变到子核 的激发态时所发射的α 粒子。
5.1 α 衰变的能量
2)长射程α 粒子
母核X本身是一个衰变的产物, 它可能处于激发态。两种可能: ① 先发射γ射线退激,再进行α衰变; ② 从激发态直接进行α 衰变。 这是两个相互竞争的过程。对一 般的原子核,从激发态发射γ 射线的 概率要大得多,实际上观察不到α 衰 变。
5.1 α 衰变的能量
测量母核放出的α 粒子的能量可以确定子核 能级的能量。 按能量守恒定律,有:
Ed (α 0 ) = Ed (α1 ) + E1 #
∗ ∗
Ed (α 0 ) = Ed (α 2 ) + E2
则激发态能级的能量
E1 = Ed (α 0 ) − Ed (α1 )
∗
E2 = Ed (α 0 ) − Ed (α 2 )
表5-3中列了某些天然α 放射性原子核的数据。
由表可见,衰变能的微小变化却引起了衰变常 量的巨大变化。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2、更多实验结果
重核发生α 衰变时,绝大部分衰变能由α 粒子带走。因此T1/2 与Ed 有强烈的依赖关系。大 量的实验证明T1/2 与Ed 的关系为:
lg T1 / 2 ∝ E
∂Ed 4 −1 2Z 4 Z 8 Z −4 / 3 = − as A − 4aa 2 (1 − ) − ac 4 / 3 (1 − ZA ) ∂A 3 3 A 9 A A 2Z 4 −1 Z Z −4 / 3 = −16.29 A − 371.20 2 (1 − ) − 0.952 4 / 3 (1 − ZA ) 3 A A A
原子核物理学
主讲:龚学余 尹陈艳 开课单位:核科学技术学院
适用教材:原子核物理(修订版)
2010-9-17
第五章
5.1 α衰变的能量
α衰变
5.2 α衰变的实验规律 5.3 α衰变的基本理论 5.4 质子及重离子放射性 本章重点、作业
返回主界面
第五章 α 衰变
¾原子核非常小,对于了解其内部性质、结构,核衰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
α衰变能:
Ed = ( m X − mY − mα ) c (5.2-1)
2
由质量亏损公式得:
mX = Zmp + ( A − Z ) mn − ∆mX mY = ( Z − 2) mp + ( A − Z − 2) mn − ∆mY mα = 2mp + 2mn − ∆mα
由于能够发生α 衰变的原子核,其质量 数A>200,所以Eα≥0.98Ed,即α 粒子几乎 带走了所有衰变能。
5.1 α 衰变的能量
二、α 粒子能量的测量——磁谱仪
磁谱仪的工作原理图如右。根据 牛顿第二定律有
阿尔法磁谱仪(英文缩写为 AMS) mv 2 = qvB 的研制工作是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 中教授提出并领导的一个大型的国际 qBρ 则 vα = 合作科学研究项目,由美国和中国等 mα 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科研机构参 加科研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寻找太空 1 2 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以及解决其他 Eα = mα vα 一些重大科学问题。 2 图为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拍摄的 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阿尔法 磁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