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故事楚文化探谜20】中国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郢都故事楚文化探谜20】中国最...

历史学教授易中天说:

从春秋到战国,

这五百年

历史是绑在

战车上前行的。

冷战期间,苏联常常组织气势庞大的坦克装甲车集群冲锋的画面,一再彰显铁拳,震撼世界。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一诗中描写了古代“坦克装甲车”在战车对决时的厮杀场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虽说,杜甫描写的是唐军,却也让人联想起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的主力军——战车。其实,战车体现的是国力和军力。

当时的战车,就相当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通俗的打个比方,就如同今天的坦克装甲车,是一个国家陆军中最重要的重型武器装备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试想一下,当4000多辆坦克车咆哮而来时,是怎样的壮观情景啊!这支令人胆寒的大规模集群式“装甲车部队”,是楚国参与争霸战的战略性力量。

公元前632年,楚国联军与晋国联军的一场生死大决战,就是战车对战车的经典案例。

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山东范县,楚军一方联合陈、蔡等国,分为中、左、右三军,用1200辆战车排列成强大的军阵;晋军则与宋、齐、秦三国联手,同样分为上、中、下三军,投入了1000辆战车。决战开始后,交战双方的两千多辆战车,近万匹战马,二三十万士兵,顿时搅杀在一起。刹那间,战车纵横、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硝烟弥漫。

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在平原地区的作战,战车是最具战斗力的武器平台。这些由四匹马拉的战车,配属了大量的士兵,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协同作战。

在近身对弈的作战模式中,战车凸显了机动性、防护性和相比较

步兵的杀伤性。

第一,人腿比不过马蹄子;

其二,士兵以战车为依托,身着铠甲,立身战斗,既保护了自己,又省下了力气;

其三,战车具备一定的空间,能够放置遂行不同作战任务的兵器,杀伤力进一步增强。

战车的威力,在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军对楚国的战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对楚国发动了突然袭击,在监利人氏伍子胥的带领下杀入都城纪南城。就在楚国生死危亡之际,伍子胥的老乡、楚国大夫申包胥从秦国要来了配备500辆战车的精锐部队。

秦军500辆战车的增援部队一到,楚军士气大增,随着秦国的战车部队冲向吴军,一个冲锋就击溃了吴国联军,夺回了都城。

足见,500辆战车在当时的强大威力了。

细细地读着这些故事,眼前不禁浮现出荆州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楚王车马阵那排列整齐的战车与战马的场景。

楚王车马阵一号车马坑

楚国800年的历史,就是在腥风血雨中征战与冲杀的历史。楚国强大的兵阵,在君王的带领下随着隆隆前行的战车,杀开了一条血路,冲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读着史书上对楚国的描述,再看看楚王车马阵一号车马坑考古发掘现场,我们不难想象,楚国大军“车千乘,骑万匹”冲向战场时的情景,是何等的壮观!

其实,战车并非楚国的发明,但却被楚国发挥到了极致,在历次大规模作战中,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这种四匹马拉的战车,起源于中原。

据说,周武王曾亲率战车400辆,联合各方部落,一举攻破了商朝的都城朝歌,推翻了纣王的残暴统治。从周武王的400辆战车,到楚国的4000辆战车,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工匠、工艺乃至原材料的生产和运用,都要耗费大量的国力。

楚庄王时,楚国国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于是,“总理”兼

“国防部长”孙叔敖对传统的兵制进行了改革,以战车为中心,超规模配备步兵。中原各国每乘战车配备步兵75人,楚国则扩增至100人。这样,在作战时出动同样数量的战车部队,楚军就可以形成战力上的优势。

不过,发轫于中原的战车,到了湖泊河流众多、荆棘丘陵沼泽遍布的楚国,也面临着水土不服,战车或机动性降低,或陷入泥潭,或遇陡坡倾覆。

为此,孙叔敖将方形战车改为“锐上斗下”的典型“楚车”。也就是说,将战车改成上面窄,底盘宽,与当今坦克的外形有了相同之处。由此,大大地增强了战车的稳定性。

随着称霸战争的需要和战车规模的日益扩大,不同的用途导引出不同的战车。

从大的方面来讲,至少分为防御型战车、进攻型战车、指挥型战车、保障型战车,等等。

于是,我们就从考古发掘的实物中有了新的发现。首先发现的是车轴上安有刀刃的进攻型战车——“冲车”。1978 年,从楚地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两件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长40厘米左右,前端锋利,两边有刃。这种安装在战车的车厢两端,作为固定车轮的、锋利的青铜铸件,与地面保持着平行,成为楚国的一种新式的车载秘密武器,对敌军的步兵和战车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此,《太平御览》所引《春秋感精符》中曰:“齐晋并争,吴楚更谋,不守诸侯之节,竞行天子之事,作衡车,厉武将,轮有刃,衡者剑,以相振惧。”而东汉宋均对“衡”的注释是“陷敌之车也。轮有刃,凿轮着刃也”。有学者将此车命名为“冲车”,并认为是楚国所独有的。

在增强了战车的稳定性和杀伤力后,楚人又动起了脑筋,在增强战车的防御能力上下功夫,制造了重装战车。

于是,我们从1983年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中,看到了防御型战车——中国最古老的“装甲车”。该车宽142厘米,进深94厘米,车厢虽然与其他战车一样是用木条制作的,但在车厢的左面、右面和后

面的栏杆上,一共镶有或者说外挂有80块用青铜制成的“甲板”。每块甲板长约13.6厘米,宽约11.6厘米,厚约0.2厘米。

也许,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装甲车”似乎不堪一击,别说一颗炮弹,就连步枪子弹也抵挡不住,但在2000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可谓是坚固无比的移动战斗平台。

除了装有“甲板”的重装装甲车,楚人还用牛皮制作了用于战场观察敌情用的“轻型装甲侦察车”——巢车。

唐代杜佑在《通典》一书中写道,这种车是可以升降的“望楼”车,车身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矢石,望楼内一般可容纳2个人。在牛皮“装甲”的四周,还开有瞭望孔。通过安装在车上的辘轳,可将充当瞭望台的“望楼”升高上十多米,以便观察敌情。据《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楚共王就曾于公元前575年在楚晋鄢陵大战时,亲临前线,亲自登上巢车观察敌情。

武器装备的升级,伴随着的是作战思维和战法的变化。不同功能的战车,集合在一起,组织成战役的强大兵阵,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指挥体系。

在荆州楚王车马阵遗址的一号车马坑中,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场战役的复杂,只见那一二百匹战马、六七十辆不同用途的战车,整齐地排列着,似乎只要楚王一声令下,便能杀入敌阵,所向披靡。遗憾的是,现存典籍中关于古人组织战役的作战指挥、战场通信的内容少之又少,更别说先秦时期的了。

随着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一些具备较远攻击性能的武器取代了士兵近身作战的战法,特别是各国效仿赵国大力发展的骑兵部队,成为前机械化时代最重要的武器平台,以其高机动性而遂行远距离长途奔袭作战,成为战争中的利器。面对剑弩和骑兵,战车就显得笨重而缺乏灵活性了,极易成为活靶子而渐渐淡出战场。

不过,无论是战车而是骑兵,发挥的都是主动攻击型武器效能。有道是,最好的防御是进攻。当年,晋朝的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一统中国后自认为天下太平了,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但解除了州郡的守卫部队,还对敌人——北方胡人施行所谓的“仁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