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民间皮影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间皮影概说 (一) 什么叫皮影 (二)皮影戏的历史 (三)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 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就是被乔治·萨杜尔称为“电影的先驱” 中国皮影戏,又称“灯影戏”
(一) 什么是皮影?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影 子
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 “纸影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2、小旦:主要扮演未婚的年轻女子,如豪门权贵 的小姐多称“大家闺秀”,也撑“闺阁 旦”,小康之家和平民百姓的姑娘则称 “小家碧玉”或“闺门旦”。要求扮相
俊 美,嗓音甜润、清脆,如黄桂英、胡风 莲、许翠莲等。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 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 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 剧。
因限于平面布幕演出,在造型上最具特点,只能 左右运动而没有三维立本效果,迫使皮影只能做二维 造型表现---人像多侧影,脸谱外形虽有正侧面、斜 侧面和正面,但躯体只有正侧和斜;
皮影造型除了受剪纸的影响外,还从汉画像石、 砖,古代宗教壁画、雕塑中汲取营养,并从通俗小说 中的人物肖像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和民间传 说为依据。如关于
一说:源于汉武帝思念爱妃的:
《汉书.外戚传》记载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 方士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 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 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词:”是 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令乐府诸音家 弦歌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
(5)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6)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 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 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 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 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 支撑影人的主杆。
它假借简直亮度空间的造型特性,夸张其影像轮廓造型, 成为具有我国独特文化艺术特征的典范。
二、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二)、皮影的装饰特点和戏剧化程度
皮影具有很强的装饰特点和很高的戏剧化程度。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 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 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设帐幕、夜张灯烛,让汉武帝另坐他幕观看影子,已构 成影戏雏形。
(二)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二说:是汲取道士方士“弄影还魂术”以及佛 教寺院中盛行的“俗讲”、“变文”的影像配以说、 唱、乐 的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时间大约在唐 开元、天宝以后。发源于西安。
《广德神异录》(唐):
“唐明皇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 庭燎,自禁门望殿门,设蜡炬,莹煌如昼,”
(3)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 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 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 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 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4)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 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 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 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 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四)皮影人物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 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 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人物造型平面化
(2) 人物造型艺术化
(3) 人物造型卡通化
(4) 人物造型戏曲化
(1) 人物造 型平面化∶
(2) 人物造 型艺术化∶
(3) 人物造 型卡通化∶
(4) 人物造 型戏曲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 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 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 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 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 果剔透而艳丽。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 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 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 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 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 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 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 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 念诵词曲开场。
戳子分为
蟒______(蟒袍帝王将相之服) 靠______(将军服是带靠旗的铠甲)、 掩______(掩衫,半蟒铠)、铠(将士服不带旗的铠甲)、 衫______(花衫、云杉、素衫、裙衫、旗衫、公子衫、
(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 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 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 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 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 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 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 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 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 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 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 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 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 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 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 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 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 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 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 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 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到清朝,影戏的流向在全国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全国除西藏、新疆少数几个省外,各地都有留下了影 戏的痕迹。
(三)、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一、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 二、皮影的装饰特点和戏剧化程度 三、皮影人物 的分类 四、皮影人物造型的艺术风格
(三)、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一、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
影像造型
在造型上深受剪纸的影响,故纸影戏又称为活动的剪纸。 皮影与剪纸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剪纸的影像造 型特点渗透于皮影艺术中并使之更为丰富多彩。
化剧情的作用。皮影的衬景比舞台布景更为 广泛而不受限制,必须是平面的即二维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与影偶表现手法统一。
衬景、道具
景物包括:
城、楼、园、洞、宫殿、官府、庙宇、桌、 椅、凳、树、桥、船、山、水、云等等。景片造型 多变,样式多样,雕工精细,具有装饰性,多为侧 面像。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
“公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
运用平面的影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以辩善恶、分美 丑、寓褒贬,用线条和空白的疏密变化,对眉眼鼻嘴进行 大胆夸张,以突出效果。
(三)皮影戏的历史(长盛不衰) 明代:翟佑曾写诗描述:
“南瓦新开新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皮影戏的分类此时分为:
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市民文 艺的产物。
可证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 火取影之彩灯变出。
(二)皮影戏的历史(繁荣发展) 唐宋代:
在城市中普及,从素描雕镞发展成刻皮设色。 且已经有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 装皮为之”。
宋代已经形成了专门的行业,在艺术上形成了皮影人 物造型原则:
(1)原料加工 (2)落样 (3)雕刻 (4)敷彩 (5)定性 (6)装订
( 1 )原料加工——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 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 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 紧阴干。
(2)落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 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 用钢针描绘图样。
戏”等; 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
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 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 乐。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 间戏曲艺术。
(二)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哪里,有各种不同说法,起源时间 也有争论,一般说法是起源于汉朝,有传说和史料分 别记述:
“面如红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1)头茬 (2)身段 (3)衬景道具
1、头茬
头茬又称“梢子”。 分为生、旦、净、末、丑、高盔、翎子、 相貂、鬼怪、神头、变脸头等各个类别;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1、正旦:主要扮演中年妇女,唱做并重,以唱功 见长讲究动作稳重,神态端庄。有扮演 仪表端庄,刚柔相济的青年少妇或年轻 女子,归正旦过老,视小旦却浮,在表 演上取正旦之唱功,用小旦之做功,称 为正小旦,也属正旦行当。 如白素贞、等。
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 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 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 术特色。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
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 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 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 艺术整体。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 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 有独特的美感。
(三)、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三、皮影人物 的分类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
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 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 ຫໍສະໝຸດ Baidu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 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4、老旦:专扮演年迈苍劲和体弱力衰的老妇。 如佘太君、《放饭》中的朱母等。
5、彩旦:即丑旦,亦称“媒旦”或“摇(音) 旦”,
则女丑,是表现女性特定人物的行当。 如《法门寺》中的刘媒婆、《玉堂春》的
鸨儿等。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员外衫等)、
衣______(仙衣、龙凤衣、八卦衣、号衣、孝衣、罪衣)
戳子分为
氅______(敞怀式外衣、老氅、公子氅、英雄氅、斗篷氅) 袍———(龙袍、红袍、道袍、板袍) 褂———(马褂) 流趟——(短打),袈裟等。
此外,不同人物脚上穿的各式靴子也是各不相同。
衬景 相当于舞台布景、起着点缀环境、深
手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
(二)皮影戏的历史(长盛不衰)
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以地 方分为不同流派:
如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 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 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 各自的拿手曲目。
仅以北京为例,皮影就分东、西两派。
(二)皮影戏的历史(鼎盛)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3、花旦:是小旦行当的另一个门类,扮演天真活 泼、性格开朗的少妇或诙谐戏谑、泼辣 放浪的少妇。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6、武旦:亦称“刀马旦”,指武打戏中擅长武 打
重武功的女性人物,在服装上有长靠 与短扮之分。长靠者多表现将帅人 物,如穆桂英、刘金定等。
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 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
这些口诀概括地说明了刻制皮影人物如何掌握人物 的性格特征和“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 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就是被乔治·萨杜尔称为“电影的先驱” 中国皮影戏,又称“灯影戏”
(一) 什么是皮影?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影 子
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 “纸影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2、小旦:主要扮演未婚的年轻女子,如豪门权贵 的小姐多称“大家闺秀”,也撑“闺阁 旦”,小康之家和平民百姓的姑娘则称 “小家碧玉”或“闺门旦”。要求扮相
俊 美,嗓音甜润、清脆,如黄桂英、胡风 莲、许翠莲等。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 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 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 剧。
因限于平面布幕演出,在造型上最具特点,只能 左右运动而没有三维立本效果,迫使皮影只能做二维 造型表现---人像多侧影,脸谱外形虽有正侧面、斜 侧面和正面,但躯体只有正侧和斜;
皮影造型除了受剪纸的影响外,还从汉画像石、 砖,古代宗教壁画、雕塑中汲取营养,并从通俗小说 中的人物肖像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和民间传 说为依据。如关于
一说:源于汉武帝思念爱妃的:
《汉书.外戚传》记载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 方士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 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 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词:”是 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令乐府诸音家 弦歌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
(5)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6)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 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 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 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 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 支撑影人的主杆。
它假借简直亮度空间的造型特性,夸张其影像轮廓造型, 成为具有我国独特文化艺术特征的典范。
二、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二)、皮影的装饰特点和戏剧化程度
皮影具有很强的装饰特点和很高的戏剧化程度。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 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 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设帐幕、夜张灯烛,让汉武帝另坐他幕观看影子,已构 成影戏雏形。
(二)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二说:是汲取道士方士“弄影还魂术”以及佛 教寺院中盛行的“俗讲”、“变文”的影像配以说、 唱、乐 的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时间大约在唐 开元、天宝以后。发源于西安。
《广德神异录》(唐):
“唐明皇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 庭燎,自禁门望殿门,设蜡炬,莹煌如昼,”
(3)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 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 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 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 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4)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 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 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 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 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四)皮影人物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 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 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人物造型平面化
(2) 人物造型艺术化
(3) 人物造型卡通化
(4) 人物造型戏曲化
(1) 人物造 型平面化∶
(2) 人物造 型艺术化∶
(3) 人物造 型卡通化∶
(4) 人物造 型戏曲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 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 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 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 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 果剔透而艳丽。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 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 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 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 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 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 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 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 念诵词曲开场。
戳子分为
蟒______(蟒袍帝王将相之服) 靠______(将军服是带靠旗的铠甲)、 掩______(掩衫,半蟒铠)、铠(将士服不带旗的铠甲)、 衫______(花衫、云杉、素衫、裙衫、旗衫、公子衫、
(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 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 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 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 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 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 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 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 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 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 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 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 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 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 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 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 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 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 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 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 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到清朝,影戏的流向在全国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全国除西藏、新疆少数几个省外,各地都有留下了影 戏的痕迹。
(三)、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一、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 二、皮影的装饰特点和戏剧化程度 三、皮影人物 的分类 四、皮影人物造型的艺术风格
(三)、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一、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
影像造型
在造型上深受剪纸的影响,故纸影戏又称为活动的剪纸。 皮影与剪纸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剪纸的影像造 型特点渗透于皮影艺术中并使之更为丰富多彩。
化剧情的作用。皮影的衬景比舞台布景更为 广泛而不受限制,必须是平面的即二维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与影偶表现手法统一。
衬景、道具
景物包括:
城、楼、园、洞、宫殿、官府、庙宇、桌、 椅、凳、树、桥、船、山、水、云等等。景片造型 多变,样式多样,雕工精细,具有装饰性,多为侧 面像。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
“公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
运用平面的影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以辩善恶、分美 丑、寓褒贬,用线条和空白的疏密变化,对眉眼鼻嘴进行 大胆夸张,以突出效果。
(三)皮影戏的历史(长盛不衰) 明代:翟佑曾写诗描述:
“南瓦新开新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皮影戏的分类此时分为:
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市民文 艺的产物。
可证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 火取影之彩灯变出。
(二)皮影戏的历史(繁荣发展) 唐宋代:
在城市中普及,从素描雕镞发展成刻皮设色。 且已经有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 装皮为之”。
宋代已经形成了专门的行业,在艺术上形成了皮影人 物造型原则:
(1)原料加工 (2)落样 (3)雕刻 (4)敷彩 (5)定性 (6)装订
( 1 )原料加工——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 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 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 紧阴干。
(2)落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 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 用钢针描绘图样。
戏”等; 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
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 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 乐。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 间戏曲艺术。
(二)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哪里,有各种不同说法,起源时间 也有争论,一般说法是起源于汉朝,有传说和史料分 别记述:
“面如红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1)头茬 (2)身段 (3)衬景道具
1、头茬
头茬又称“梢子”。 分为生、旦、净、末、丑、高盔、翎子、 相貂、鬼怪、神头、变脸头等各个类别;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1、正旦:主要扮演中年妇女,唱做并重,以唱功 见长讲究动作稳重,神态端庄。有扮演 仪表端庄,刚柔相济的青年少妇或年轻 女子,归正旦过老,视小旦却浮,在表 演上取正旦之唱功,用小旦之做功,称 为正小旦,也属正旦行当。 如白素贞、等。
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 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 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 术特色。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
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 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 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 艺术整体。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 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 有独特的美感。
(三)、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三、皮影人物 的分类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
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 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 ຫໍສະໝຸດ Baidu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 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4、老旦:专扮演年迈苍劲和体弱力衰的老妇。 如佘太君、《放饭》中的朱母等。
5、彩旦:即丑旦,亦称“媒旦”或“摇(音) 旦”,
则女丑,是表现女性特定人物的行当。 如《法门寺》中的刘媒婆、《玉堂春》的
鸨儿等。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员外衫等)、
衣______(仙衣、龙凤衣、八卦衣、号衣、孝衣、罪衣)
戳子分为
氅______(敞怀式外衣、老氅、公子氅、英雄氅、斗篷氅) 袍———(龙袍、红袍、道袍、板袍) 褂———(马褂) 流趟——(短打),袈裟等。
此外,不同人物脚上穿的各式靴子也是各不相同。
衬景 相当于舞台布景、起着点缀环境、深
手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
(二)皮影戏的历史(长盛不衰)
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以地 方分为不同流派:
如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 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 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 各自的拿手曲目。
仅以北京为例,皮影就分东、西两派。
(二)皮影戏的历史(鼎盛)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3、花旦:是小旦行当的另一个门类,扮演天真活 泼、性格开朗的少妇或诙谐戏谑、泼辣 放浪的少妇。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6、武旦:亦称“刀马旦”,指武打戏中擅长武 打
重武功的女性人物,在服装上有长靠 与短扮之分。长靠者多表现将帅人 物,如穆桂英、刘金定等。
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 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
这些口诀概括地说明了刻制皮影人物如何掌握人物 的性格特征和“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