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低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人们大力提倡素质教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何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

教育儿童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则无意义。

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愿学、爱学,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及教师的教学艺术。

如,教学“厘米和米”是,我是这样设计的。

(1)
(2)
师:上面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
此时学生们纷纷议论,有的说第(1)条长,有的说第(2)条长,这时,教师适当的插入,要想知道哪条长?长多少?就要有一种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来度量和计算。

于是,学生们又急切地想学习“长度单位”,当学生学会了1厘米的大小,并能用它量较短的线段后,教师有意让他们用厘米作单位去量黑板的长度。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到1厘米的大小,并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去量黑板很不方便。

这时,教师水到渠成的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学全过程,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在语言训练中启发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翅膀,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该让学生多说、多答、多问“为什么”。

首先,要注意学生说的准确性,用词的准确性。

1、要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一“棵”树,一“张”桌子等。

特别是有余数
的除法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使用。

2、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如“除以”不能读作“除”等。

其次,表述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低年级儿童掌握的词汇少,表达能力尚不完全。

因此,说话常常会出现不完整、不连贯的情况。

针对这点,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启发,帮助学生说出完整、连贯的话。

如:一年级教材中的“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学生常会说成:“黄花多一朵”、“红花少一朵”,教师就可以用“谁和谁比”这样的句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黄花比红花多一朵”、“红花比黄花少一朵”,经过训练,学生语言就会趋于完善、规范。

最后,在提问中启发学生思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往往带着盲目性,所以教师提问要特别注重明确性、逻辑性,如教学“乘法初步知识”,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4+4=20”可以问:①这道题中的加法有什么特点?②相同加数是几?写在哪?③这样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写在哪?④积是几?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让学生学会思维。

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想思维、乐于思维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正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方法一:观察法。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形式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具体事物、图片、直观教具进行观察,有助于他们建立直观、清晰地表象,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在课堂上演示钟面教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字代表12个小时,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整个钟面一共有60个小格,从而很快建立“1时=60分”、“1分=60秒”的概念。

因此,教师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有目的,按顺序的去观察。

方法二:比较法。

如教学应用题时经常有这样一组题:①食堂买来一些白菜,每天吃5棵,吃了7天,食堂买了多少白菜?②食堂买了35棵白菜,每天吃5棵,可以吃几天?③食堂买了35棵白菜,吃了7天,每天吃几棵?当学生列式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三道题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教师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学生掌
握乘、除间的联系。

四、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展,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需要借助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其认识的基础。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对照算式7÷4=进行学具操作,要把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中很快遇到难题:把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时,手里还剩1根。

组织学生讨论,能不能把7根平均分成3份,使每一份同样多呢?学生通过操作后,纷纷表示不行,通过这样的操作,水到渠成的引出“余数”这个新名词。

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我每份分1根,还剩4根小棒,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再结合算式,讲清算理,顺利归纳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动手操作,使“余数小于除数”在学生的脑袋中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生动,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能力也在学习、认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