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6月第33卷第3期

★王梦蕾1…杨泽1…刘玉良2(1.
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
[摘要]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
形神共养,并且提出“母”“子”概念,认为可由母知子、
阴平阳秘、保守精气等理念,
为中医“治未病”建立道家理论支持。

[关键词]道家思想;黄帝内经;治未病;忧患意识;调和阴阳;
中图分类号:R221.1……文献标识码:A
Canon of Medicine
W ANG Meng-lei1, YANG Ze1, LIU Yu-liang2
1
2. Basic Medicine Colleg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Taoism…has…had…a…positive…impact…on…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theory…of…"treating…pre-disease"…in…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Taoism……emphasizes…preventing…ahead,…reconciling…Yin…and…Yang,…cultivating…of…both…physique…and…mind,…moderating…desire,…maintaining…body…and…spirit,…and…proposing…"mother"…and…"child"…concept,…believing…that…the…child…can…be…known…from…the…mother…and…the…mother…can…be…know…from…the…child.…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is…enlightened…by…it,…proposing…the…ideas…of…preventing…disease…occurrence,…change…and…recurrence,…balancing…of…yin…and…yang…and…conservating…essence,…which…forms…the…unique…theory…of…"treating…pre-disease"…of…Chinese…medicine.…The…article…tries…to…discuss…the…influence…of…Taoism…on…the…Theory…of…"treating…pre-disease"…in…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and…establishes…Taoist…theory…support…for…the…theory…of…"treating…pre-disease"…of…Chinese…medicine.
[Key words] Taoism;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Treating…Pre-disease;Suffering…Consciousness;Regulate…Yin…and…Yang;Control……Emotions;Cultivation…of…Physique…and…Mind
先秦道家是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其基本思想起源于春秋末期的老聃,道家把“道”作为万物的本质和本原,“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道而生并随着它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道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思想发展,并影响着整个封建时代乃至当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理论,其中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渗透
尤为深远。

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其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摄生防病,二是既病防变,三是愈后防复。

纵观全文,《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含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和瘥
通信作者:刘玉良,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E-mail:*********************.。

介宾注:“救其萌芽,治之早也;就其已成,治之迟也。

早者易,功收万全;迟者难,反因病以败其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邪气侵犯人体,发展迅速,医者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防重于治;有病早治,把握先机;治之愈早,生机愈大。

比照《内经》原文,显然老子这一“治之于未乱”思想引入到医学之中,便发展成为《内经》“治未病”思想的重要部分。

《内经》中“治未病”治则的确立,是道家忧患意识与医疗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2…调和阴阳,阴平阳秘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又是相反相成的,“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发展运动规律。

这正符合中医学阴阳互为对立,互为消长,互根互用的规律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指出阴阳不仅是自然界,也是养生和诊疗疾病时遵循的法则和规律。

《内经》吸收老子相反相成的哲学观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养生观,认为阴阳要保持平衡,不宜偏胜。

养生应当“法于阴阳”“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效法阴阳变化规律。

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适时调节生活起居,如:“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世;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诊治疾病亦强调以平为期,注重调和,须根据患者症状,辨别病证的阴阳盛衰情况,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使人体达到阴阳平和的状态,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1]。

3…节制情欲,保守精气
《道德经》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指出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若不加以节制而任性纵欲,将损性害命,认为“少则得,多则惑”,因此主张“为腹而不为目”“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

养性节欲,方能保守精气,即“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啬者,俭也,就是爱惜精气,使之不白白流失[2]。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的节制思想,千百年来塑造了中国人含蓄、朴素的心理特征,其清心寡欲的心理调试作用,过犹不及、节制的思想更是根深于中医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中,贯穿于整个“治未病”理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的纵欲无度生活,认为应当“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经脉别论》亦指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情志、劳逸、饮食等不能超越常度,否则将成为致病因素。

4…既病防变,补损并行
道家首次提出“母”“子”的概念,《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认为可由母知子、由子知母。

“知母”“知子”的观点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其与《周易》一起奠定了母子间的中医脏腑相互关系,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即从中转化而来。

《内经》中对疾病的
传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五脏中任何一脏疾病的发生都和其余四脏有传变关系,提示医者应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已病防变。

并且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治法,如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等。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指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其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天道”的特点在于减少有余而补给不足。

这一命题对中医“治未病”理论亦有着重要影响,《内经》受此启发,提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等治法,贯穿于“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欲病防作及病后康复的全过程。

5…恬淡虚静,调养精神
道家认为“道”是虚静的,“清静为天下正”,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心的正常功能,因此人也应该虚静其心、虚极静笃以达到道的静心作用,从而达到自我的内修;“道”亦是自然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而治是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因此人只要懂得“道”的“无为”就能“常自然”[3]。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生长寿
的思想,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皆是《内经》重视无为而治的体现。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虚静,虚静其心才能调养精神,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道德经·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提出“致
及修身养性的调理观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中十分必要,对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惠菊, 巴立明, 郭家娟.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22):12-13.
[2]陈梦丽, 陈华.中医治未病与道家养生[J].河南中医, 2011, 31(4): 428-429.
[3]李爱民, 孙广仁.浅析道家思想与养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8(4):493-494, 500.
(收稿日期:2019-11-16)编辑:宋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