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蕴
动物词语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语言生色的同时,开拓了人类对词语本身的思维想象力,传递着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态度,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本文从动物词语产生、联想和使用等方面,解析这些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标签:汉语;动物词语;文化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人类同动物相依共存,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为感知、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人类习惯于把对事物的认识投射到动物身上,因此,人类语言中充满了动物词汇。
动物词汇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沉淀并记载着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现着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本文从动物词语的产生、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方面,体会其文化意蕴。
一、从动物词的产生看其文化意蕴
1.生产劳动方式
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语言。
在远古畜牧、农耕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以牛为运输工具(牛车)、以牛耕地,因此,牛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语中,以牛为喻体的习语多不胜数。
“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是牛的典型特点,用“孺子牛”、“老黄牛”等比喻终日劳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牛,脾气倔强,力气大,用“九牛二虎之力”、“牛脾气”等词语描绘人的力气和执拗的性格;割牛用的牛刀比较大,所以“牛刀”就成了“大材器”、“大本领”的代名词,形成了“牛刀小试”、“杀鸡焉用牛刀”等生动形象的文化词语。
汉语中关于牛的词语较多,如:你真牛、牛角尖、吹牛(比喻说大话)等。
2.自然环境
古代汉民族在农业文化中生长,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和谐统合的整体,人们通过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来感知、理解自然生机,产生情感、经验、意志与思想,汉语词义中的象征与意象生动地记录了汉语喜用动物比喻事物的习俗,汉语中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歇后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形象化的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如:兔死狐悲,比喻哀伤同类的死亡;守株待兔,喻指守旧规矩而不知变通之人终将招致失败;兔子尾巴——长不了;猪往前拱,鸡往后扒——各有各的门道。
可见,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朦胧认识及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龙”与“凤”的记载与神话传说,可谓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始祖皇帝乘龙上天的神话传说,使“龙”成为皇权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所用之物被称为“龙椅”、“龙袍”等;“凤”又称“凤凰”被汉民族视为吉祥的神鸟,古人认为如果出现凤,就是时代呈祥、国家将兴的吉兆,同时凤又是高贵的象征,在中国封建社会,凤代表皇后,与皇帝相配则是龙凤呈祥,喻指幸福,因而“龙凤飞舞”、“龙凤呈祥”的形象在古建筑中很常见。
4.文化习俗
特定语言文化中的动物词汇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具有相对固定的隐喻意义,反映在语言中,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猫头鹰俗称“夜猫子”,由于它样子古怪,在深夜发出凄厉的叫声,故在汉语中人们常将其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并认为它是一种不祥之鸟,俗语有“夜猫子进宅,好事不来”,意味着厄运将至,是不祥之兆。
而“喜鹊”在汉语中却是吉祥鸟,代表吉祥喜庆,预示着有贵客到来或大喜临门。
“喜鹊报喜”、“喜鹊登枝”、“门前喜鹊叫,必有贵客到”,人们喜欢听到喜鹊的叫声,把它作为好运的先兆。
二、从动物词的联想看其文化意蕴
1.利用谐音获得文化内涵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谐音不仅跟语音结构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
汉族人的传统思想常以对等关系为出发点,凡事讲究对称,从这一方面想到另一方面,另外,汉语音节多有意义,且一一相对,为谐音提供了语音条件。
汉语的谐音数量多,应用广,是别种语言中难于见到的。
汉语中,“猴”与“侯”同音,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爵之一。
因此汉文化将“猴”作为吉祥的动物。
《西游记》中的猴王孙悟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喜爱。
在中国,猴子是可爱、活泼和聪明的动物。
蝙蝠的“蝠”与“福”同音,“五蝠”与“五福”同音,因此蝙蝠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与鹿画在一起,颇受欢迎,主要是“蝠鹿”读起来与“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有钱、有势。
“鱼”,谐音“余”,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画两条鱼,表示‘吉庆有余’,画两个喜鹊立在梅树枝头,表示‘喜上眉梢’,画五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画三只羊表示‘三阳开泰’,等等。
”谐音的运用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图吉祥的民族心理和文化风气。
2.由动物的基本属性产生联想
狼的形象和习性被看成是令人憎恶的动物,具有“凶猛”、“狡诈”和“贪婪”的寓意,使人联想起人类中的那些凶狠、贪婪之辈,汉语中的“如狼似虎”、“狼心狗肺”及“狼吞虎咽”、“狼子野心”、“披着羊皮的狼”等含有“狼”的词语几乎都具有明显的贬义。
熊,行动迟缓,中国人心目中认为熊愚笨、无能、无用。
“你真熊”意指“你真笨”、“你真没用”、“你真软弱”等义,有“熊样”“笨熊”等贬义词。
狐狸生性狡猾,诡计多端。
汉语中用“老狐狸”喻指“老奸巨猾的人”,用“狐狸尾巴”来喻指“掩盖不住的坏主意或坏行为”。
老鼠喜欢偷偷摸摸地搜索东西,暗中來回寻觅。
因此具有“偷偷摸摸的”、“鬼鬼祟祟的”、“胆小的”、“怯懦的”等寓意,汉语中有“鼠窃狗盗”、“过街老鼠”、“贼眉鼠眼”、“鼠辈”、“抱头鼠窜”、“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等许多形象鲜明的比喻。
3.由词的多义性获得联想
词语的联想色彩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例如:“蝉”在汉文化中语义极为丰富。
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要脱一层壳,“蝉蜕”喻指“解脱”。
成语“金蝉脱壳”的意思是“留下假象,脱身逃去”。
“蝉蜕”又有”弃浊澄清”之意。
《史记·屈原假生列传》:“蝉脱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喻指屈原在浊秽的环境中做到一尘不染。
蝉栖息高枝,餐风饮露,被赋予“高尚、廉洁、淡泊”的喻义。
曹植的《蝉赋》赞它“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唐·虞世南《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赞扬其清高廉洁的品质。
悠悠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故“蝉声”可表“静谧”。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周密《齐天乐·蝉》),“鹭影兼秋静,蝉声带晚凉”(元好问《山居杂诗》)。
另外,蝉声如泣如诉,容易唤起“悲凉凄切”之情,“流莹渡水不一点,玄蝉咽秋无数声。
”(郑善夫《秋夜》),“落叶思纷纷,蝉声若可闻……所忧别离意,白露下沾裙。
”(梁·吴均《赠雹春陵别诗》),幽幽的蝉声渲染出深深的离愁。
三、从动物词的使用看其文化意蕴
1.用动物词命名
人名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种镜像,它同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等的关系十分密切。
“龟”因具有敦厚、老实、不骄不躁、刚毅不屈的秉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作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因此,人名用字喜用“龟”字,如唐代音乐家、歌唱家李龟年,晚唐诗人陆龟蒙,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将自己的居所称为“龟堂”,自号“龟堂老叟”等。
人们还用“龟龄”或“龟鹤遐龄”来比喻、颂扬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作祝福语。
但明代以后,龟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带上了某种特定的贬义,便很少有人以“龟”为名了。
这种现象向镜子一样凸现着文化观念、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变迁,观照着文化的内核。
2.用动物词指称人
汉语中,动物词汇的引申义在指向女性时,语义多降贬或降格,反映出使用者鲜明的感情倾向和汉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
“鸡”被赋予了鲜明的性的色彩,指从事色情行业的女性;“美女蛇”指用色相迷惑他人的女性,带有负面评价;“狐狸”也与女性有密切的关系,“狐媚”形容妖艳女子的作态,“狐狸精”已成为女性形象中最典型的一个词语;“狮”、“虎”这些勇猛的动物也莫名其妙的与女性有了联系,“河东狮吼”、“母老虎”都是悍妇的形象。
3.用动物词语描述生活现象
动物词语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将“门洞观察镜”称为“猫眼”、模特走步叫“猫步”、狭窄的山洞是“猫耳洞”;股市的行情用“牛市”和“熊市”表示;当街摆摊出售旧杂货的露天市场被称为“跳蚤市场”;电脑指示器叫“鼠标”,网络语言中的“恐龙”(丑女)和“青蛙”(丑男);竞技比赛中爆冷门者“黑马”;武术动作的“猴拳、鹰爪功”等套路;指称人的外表特征的“凤眼、虎牙、鹰钩鼻”等;表示疾病的“鸡眼、牛皮癣、兔唇”等;表示人的体态的“水蛇腰、虎背熊腰”;描述人的行为特征的“鹦鹉学舌”、“露马脚”;甚至骂人的话也离不开动物词,如蠢驴、笨猪、熊样、兔崽子、狗杂种等等。
生活中动物词语的频频出现,足以说明动物和人类关系的密切以及动物对人类的重要。
事实证明,动物词语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且使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结语
中华民族自古以畜牧、农耕为主,从与大自然的相依相成中走来,总是想象自然万物可以和人的生命活动相和相应,老子提出的“与麋鹿共处”、“同与禽兽居”的理念,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观点,使中国人“观物取象”,取山川草木以抒怀言志的独特的思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独树一帜,表现出汉民族对生灵的崇拜和以物拟人的文化传统。
汉语中的动物词语熏染着汉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其异彩斑斓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形象生动地传递着文化,丰富着汉语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虎虎.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对比[J].学术纵横,2008,(10).
[2]沈兆莉.浅谈动物词语的文化喻义及其妙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6).
[3]邵敬敏.文化語言学中国潮[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黄得莲.汉语词语中的民俗崇尚心理[J].青海师专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