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精选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美》读后感(精选8篇)
《谈美》读后感(精选8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为大家的《谈美》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座平凡的山,一个看似糊涂不识庐山的诗人,却就在这种糊涂之中见出了庐山真正的美。
苏轼不似你,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高峻,只说它的路途艰险,难以行走。
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富饶,只说它的资源丰富,你更望了庐山之云的如梦如幻,却只浅谈谈你望不见山顶而苦恼。
假设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
在科学家的眼下,,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
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
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
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时机,岂不见笑于世人!
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急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
于是在看似困难而不困难的境遇之下,你怕了,于是你问路在何方,同时你却早已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于是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乱,最终你败了。
也许就缺少那么一点的心静,就成功了。
在你急问路在何方时,你是否还想起过一路美在何方?也许它早已被你抛在脑后了。
困难似山却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点美的眼光,多一点角度的变换,它会化作轻烟。
而美似山上的树,山下的你远望着山上的树,是否在那不经意之间,山上的树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
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到达了一代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洁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荣耀,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冲动。
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冲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
从十五个方面来论述,有: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八、“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那么失其所以为诗,似那么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那么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
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
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所以“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行的阐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结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
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我们可以学到看待一件事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
看了《谈美》,我想,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这种说法和我画画的理念不是不谋而合嘛!于是果断买了。
书的最后一句话说:“好书不老,常读常新”。
我读完了确实是这样的感受。
册子虽小,但是内容真的是太丰富了。
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种名家的画作,我没见多的画几乎占一大半。
我买的是电子版的书,里面的高清大图让我惊喜不已。
我甚至看一局部就能写出好多心得,简直收获太多。
我自己从15年坚持每日画画到17年真的这样一天不落地实行后,我慢慢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绘画风格。
让我很开心的是,看我画的人也通过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
我的画确实
是我的心借由画面表达的形象来表现我内在的情趣的。
这样的说法简洁而准确,非常棒。
朱光潜的众多身份里面不包含艺术家这个头衔,不过他确实知道艺术为何物,也知道做艺术的人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们常常说,我们应该抱有感恩之心。
我一直认为我们也很应该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
就因为自己的不断努力才会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会收获朋友们的时刻挂念。
去年也找了同龄人学了我需要学习的那局部画画技巧,收获了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朋友。
我明白了美在于创造,更在于辛勤和规划。
就拿我学画的那个美女举例,在别人眼里她成天就在吃喝玩乐。
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静地画画,为了拥有自己的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
搬到新的工作室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
当然别人看到的只是她发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图。
这就像我刚毕业的时候看到有位同事带寿司当午餐时想的一样,她好有钱可以买寿司吃。
后来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寿司。
我现在出去和朋友们吃饭,她们都知道我做的饭很小资,一定要给我点颜值高的食物。
我分享的生活状态中的每一张美图,都是我自己亲手创造的生活,很多人认为我每天都是在创造美。
谈美这本小册子虽然内容不多,我却慢慢地读了挺长时间。
借由书中的一段话来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吧: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
心灵美也是一种美。
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表达。
这很值得我们广阔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
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开展的今天,在满足根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
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
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
房屋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方: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
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
车子根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
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
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
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
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成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确实切答案。
一个偶然的时机,我拜读了美学朱光潜的著作《谈美》。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运用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
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
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局部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
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美书简》是一本系统性的美学著作,是由朱光潜老先生所编著而成。
《谈美书简》一共收录了13封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方法研究;二是美学范畴研究;三是美学实践研究。
而我所选择阅读的是第八封:关于形象思维。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潜认为文艺创作应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
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罗马的菲罗斯屈拉特,近代英国的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屈原在《远游》中和杜甫在《咏怀古迹》里都使用过想象这个词。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但它们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们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
不同的是它们所运用的形式。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声、色、形、味等,通常称之为感觉、印象、观念或表象。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经历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便显出不同的特点:形象思维把从感性认识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安排,来到达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维是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形象思维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维那么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抽象的概念或结论。
文艺创作就不能单单依靠形象思维。
因为文艺不仅要用形象去思维,还要对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体。
文艺创作一般都有个构思阶段,思想情感白热化阶段,还有一个修改阶段。
于我们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创作时也要学会用形象去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学了这么久的美学,也看过一些关于谈论美学的书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书简》是为了答复美学爱好者陆陆续续提出的问题而写成的,由于特定的读者对象,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读懂看透,从而使艰深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没有采用学术专著的形式。
精确的语言解释抽象、深奥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
让初学者能融会贯穿。
朱老说过,美学离不开主义,更小的说便是唯物主义。
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品与美都是从现实中出发而高于现实,引领人类进步的。
唯物主义论倾向于一切源自于劳动生产,劳动使人进步,产生理想,从而有经济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这句话是适用的:经济根底决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
而劳动生产和现实条件又决定着经济情况,而唯心主义恰恰颠覆了劳动生产与理想的位置。
对于美感是一种倾向,还有更精确的解释。
人是一个整体,他是有听觉、视觉、嗅觉、意志、思想等感官组成的。
从前西方人分割开来看,以等为首的美学大家们只注重听、嗅、视三感,认为美是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
可正如上文所说,没有美感何来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与思想的一种倾向。
可总结为:人是一个整体;美与美感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有一处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释,我颇为喜欢。
人是审美过程的主体,自然为客体,当然,主体也属于客体,人也是审美对象之一嘛。
主体与客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面,客体产生美,主体应而产生美感,二者为一整体。
同时,人类的劳动生产便是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让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规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
”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对,而自然中有人类,人类中又有自然。
说过:“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质只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任何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人生活要素。
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根底而存在。
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与他就成了人。
因此,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统一体——自然的真正复活——人得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的人道主义。
”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啊!这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应该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