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

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如图所示文物的出现,反映出这一时期()
A. 冶铁技术的成熟
B.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耕地面积的扩大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 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到汉武帝时人口达到3600万。

其中,黄河中下游人口六十年增长了约25倍。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 休养生息政策
B. “推恩令”的实施
C. 盐铁专卖政策
D. 北击匈奴的胜利
4.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376年)之世……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评述的是()
A. 北方民族交融
B. 江南地区开发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工商业市镇发展
5. 有人说:隋朝,好像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 科举制的创立
B. 大运河的修建
C. 隋炀帝励精图治
D. 隋朝统一南北
6. 《旧唐书:舆服志》:“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行用。

”据此可知,唐朝()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 汉族生活完全胡化
D. 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7. 如图《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密度变化图》能反映出()
A. 中外文化交流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疆域面积扩大
D. 君主专制强化
8.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D. 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9.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

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某同学的学习卡片(如图)有一段戊戌变法影响的记载,他写了三句话,如果按写对一句给1分的标准,他的学习卡片上的记载,可以得()
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发动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戊戌变法的改革首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前行。

A. 0分
B. 1分
C. 2分
D. 3分
11.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带领我们进入()
A.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12.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

以下史事属于这段“延安的峥嵘岁月”的是()
A.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B. 古田会议确立建党建军原则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
D. 中共七大提出党的政治路线
13. 《古城新情调》一文中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上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

文中所描述情景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A. 淮海战役胜利后的南京
B. 辽沈战役胜利后的沈阳
C. 渡江战役胜利后的上海
D. 平津战役胜利后的北平
14. “正是休养生息、建设祖国的关键时刻。

但是,美帝国主义……炮火在鸭绿江畔响起。

如果任其所为,既失去了正义担当,也没有了安全保障!决策出兵成为新中国站起来的伟大壮举,成为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中国担当!”这说明()
A. 抗美援朝是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之一
B. 抗美援朝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丰碑
C. 美国干涉朝鲜内政的目的在于侵华
D. 抗美援朝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统一
1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反映了我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标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是()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16.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

”这一论断基于此时中国()
A. 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实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7.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明确表示,不同意1997年6月以后新界等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

他指出,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在香港回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

材料中()
A. 已经透露了“一国两制”构想
B. 正式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
C. 阐明只有新界不能由英国管理
D. 明确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
18. 如表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概况。

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A. 濒临大河、农耕为主
B. 宗教主导、相互交融
C. 文字多样、交流频繁
D. 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19.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官”,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典籍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B. 西方文化来源于阿拉伯文化
C. 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的商业往来
D.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20.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产生差异。

如果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 西欧各国开始争夺殖民地
B. 强盗,掠夺了美洲财富
C. 不同文明得到交流与发展
D. 英雄,传播了欧洲文明
21. “他对法国的15年统治有两个特点:国内改革和军事战役。

前者巩固了革命成果,后者在邻国激起了一种民族主义反应,并最后导致他的垮台。

”此材料()
A. 对拿破仑的评价具有片面性
B. 主要评价了拿破仑的历史功绩
C. 客观地评价了拿破仑的活动
D. 着重强调拿破仑的历史局限性
22. 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A. 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23. 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列宁强调的是()
A. 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 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 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24. 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了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

它吸收18至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

保护队在美国参战前的8年多,先后吸收了150万青年,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等。

与此相关的新政措施是()
A. 整顿金融体系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 推行“以工代赈”
25. 美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和代表,其意识形态中反共、反苏的理念十分明显。

1945年9月美国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

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这表明()
A. 意识形态对立加速国际社会分裂
B.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无法合作
C. 美苏同盟破裂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D. 遏制苏联成为全体美国民众共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26. 文体活动反映社会风貌,见证历史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宫棋布局不依经,黑白分明子数停。

——唐王建《夜看美人宫棋》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唐杜甫《江村》
材料二:宋初、各级官吏多用文臣,社会文弱风气已露端倪。

一些在他们看来能够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且比较文雅、高尚的活动,如围棋、象棋、投壶等项目深受他们喜爱。

不少体育项目逐渐步出宫廷、府第而走向社会,为一般市民所享有,有的人将蹴鞠等活动引入商业机制,以吸引游客。

唐代对抗性极强的蹴鞠活动,至宋代已演变为以不用球门、一人或多人对踢的表演性踢法为主了。

——摘编自黄伟一《宋代体育与宋代社会》
(1) 提取材料一中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体育活动出现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七七事变至武汉会战,日本直接军费达92.33亿日元,占到国家总收入的73.8%,钢铁、原料、燃料等战略物资严重不足。

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损害和威胁着西方大国的在华利益,加深了同英、美等国的矛盾。

日军虽取得了武汉会战的胜利,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此次会战后,日军已无力发动新的战略攻势,被迫转换到长期战争。

——摘编自胡德坤《日本战争经济没有经受住武汉会战考验注定其失败命运》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本对华作战策略发生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对美国入侵朝鲜的态度,并概述中国人民支持抗美接调表现。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

28. 2023年是中国经济启稳复苏的关键之年。

持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和部署,多次出现在经济工作会议之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为协调工业化的推行和发展,新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材料二: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一一改编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改革关键时期,邓小平的讲话最终促使我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请说出明确这一选择的重大会议?
材料三: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合奏出中国经济最强音。

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华为、联想、中兴、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业步入全球高新技术行业领先者行列。

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导航向全球拓展……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

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创新驱动的火车头正牵引着中国号列车全速前进。

——人民日报文章《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 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产业。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得益于哪一战略的推行?综合以上信息,请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稳步复苏和持续深化改革出谋划策?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0年林肯竞选美国总统时的主题是“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

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美国人民不是束手无策。

在此紧急关头……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愿望。


——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材料二: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不久,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全国工业复兴法》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在林肯和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美国分别遇到了什么危机。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林肯和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举措有何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林肯和罗斯福应对危机的结果如何?
(3) 综合以上探究,你获得了什么关于人类应对危机的启示?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开启图A“全球化1.0版本”的根本原因。

列举为“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做出贡献的一位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加以说明。

材料二:
图B1825年实验蒸汽机车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

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摘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2) 图B中的发明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分析材料中“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的含义。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改革与完善。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摘编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3) 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列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这一时期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答案】C
【解析】根据“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可知材料反映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粮食,出现原始农业,处于新石器时代。

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作物,排除①④。

故选:C。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居民进入农耕时代时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

掌握我国古代的农耕生活的表现和影响。

2.【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B项正确;
题干中没有涉及冶铁工具的进步,且铁制农具的出现也不代表冶铁技术的成熟,排除A项;
题干中没有涉及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前后耕地数量的变化,排除C项;
商鞅变法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与推广,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意义。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全国人口增长了近两千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增长尤为迅速,反映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A项正确;材料现象与“推恩令”的实施、盐铁专卖政策、北击匈奴的胜利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休养生息政策。

4.【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述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题干材料与北方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工商业市镇发展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开元初期,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用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可知,当时胡服在皇宫盛行,而且有张扬炫耀之意;“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行用”说明不论士族庶族纷纷效仿;“帏帽”是一种加了帽裙的帽子,这种遮脸用的帽子却不再用,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兼容并蓄,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可知,表述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情况,并不是强调中外文化交流,排除A项;根据材料“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行用”可知材料主旨强调当时胡服盛行,并没有反映出汉族生活完全胡化,因此,完全胡化太过绝对,排除C项;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是材料中胡风盛行的原因,不是材料现象的反映,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理解材料,掌握唐朝社会社会风气开放的表现。

本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分析题干信息,掌握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的具体表现即可作答。

7.【答案】B
【解析】据图片看出,公元2年北方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南方,742年南方人口密度迅速增长,到1102年南方人口密度超过了北方,图片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清政府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内容。

清朝时期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理解并识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开始。

故选: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表述正确;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表述正确;戊戌变法并不具备改革首创精神,表述有误。

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影响,准确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题干“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及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带领我们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B项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是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代,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不是带领我们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排除C项;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相关史实,“五四运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D项属于题干这段“延安的峥嵘岁月”的史事,D 项正确;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于井冈山,排除A项;古田会议召开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排除B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江西瑞金,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史实,“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中共七大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