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共3篇) - 副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共3篇)

一、

问题的提出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无疑地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之所需。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时下的语文教学,教材单调、陈旧,学生的阅读认知过少,一学期六个单元30余篇课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满足不了时代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只有开展好语文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本身特质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它的人文性。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单靠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开展好语文课外阅读,用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陶冶下一代,才能符合语文本身特质之所需。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除了通过文学作品对人的人格、精神熏染外,还通过阅读自然科普著作,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已成为当代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性追求。

二、理论与思考

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

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目标的多维性

其一是语感的优化,促进语言素质的提高。其二是读书方法的掌握,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其三是语言的积累,连同上述二点,促进写作技能的提高。其四是接受书中美好情感的熏陶,促进情感素质与审美素质的提高。其五是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科学素质的提高。其六是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其七是在知识世界的熏陶下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习精神的提高。

课外阅读活动只有考虑到内容层次、时间安排、活动方法等多方面要素,精心规划,细心指导,长期开展,其多维性目标才可以达到。

2、内容的层次性

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不同心理阶段的递进,所以,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理论认为,读书内容的指导必须体现层次性,符合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结构,才能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初步设计如下: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等;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性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在阅读内容要求上便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档次。增加儿童小说如《宝葫芦的秘密》,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如《西游记》、《我的大学》(高尔基著),科幻类作品如《儿童科幻小说选》及浅显的历史读物如《上下五千年》,还有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可增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在人间》、《花季》等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学五千年》等科普书籍,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如《历代爱国主义英杰故事》、《美丽的西双版纳》、《宇宙纵横谈》等,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如《海底历险三十天》。在杂志、报纸的阅读方面原则上与阅读书籍相同。我们之所以在内容上把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是考虑到文学

作品能濡养学生的伦理(含道德)情感,而自然与社会科学则丰富其知识世界。

3、时间的全程性

小语课外阅读活动必须贯穿小学的全过程,使时间系统性得到保证。活动的开展宜早不宜迟,一年级学生掌握了拼音这一识字工具,即可开始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因为此时他们有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与潜能,急需打开自主吸纳知识信息通道,以满足好奇心与阅读的愉悦感。一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那么,一般时间段的课外阅读活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小学毕业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比低年级有了较大的发展,读书的效益也提高了,此时的课外读书活动,可以为他们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打下更为坚实的知识、思维、情感等各方面的基础。此外,在寒、暑假也应使得课外阅读的全程性得以保证。主要不是布置读书作业,而是启发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学会科学规划假期生活,包括有计划地读几本好书。

4、方法的不对称性与递进性

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课内阅读的方法呈不对称性。因为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内阅读教学课程是法定的,学生不可不学。而课外阅读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阅读,在无意记忆中吸纳与积累语言,熏陶情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与其他素质。鉴于此,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应该是有限的,而且是渐进的。在低年级,让孩子们掌握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还可以学习课外读物部分词汇,加以领悟和解说。在中年级教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用得比较好的语句和语段,学习语言美的鉴赏方法;此外,还可以学习就书中令读者感到有疑义的内容或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在高年级,应该深入一步领会精美的语言与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及浓缩一本书内容的方法。还可主动学习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同时,在各个年级,还可以激发学生适当联系语文教材,学习在课外书籍中寻找

相关的知识和材料,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会思维的发散。

5、交流的经常性

教师对课外阅读起作用,一靠对学生的启发、激趣,二靠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其次,经常性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第三,经常性的读书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不但肯定学生的读书收获,而且能让学生逐渐理解谁的读书收获较大,发言较好,为什么好。这样,学生理解了教师对课外阅读交流发言的标准,并把它转化成自己对课外阅读方法的理解,自觉地往教师的评价标准上靠。

在课外阅读实验中大体上每周安排一次交流活动,每次为一节课,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也可以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还可以组织读书演讲比赛,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依照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给予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出发点只有一个:让学生主体唱主角,自在地、愉悦地表达读书心得与体会。教师只在交流过程中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实验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

6、活动的系统性

课外阅读活动并非只有阅书一法,而应包含听(书籍录音带)、读(表情朗读)、说(复述内容、演说体会等)、写(抄写书上精彩的语言、写读书等。)这样,以书籍为中心,组织起一个完整的读书活动系统。

此外,活动的系统性还指主体阅读方法有三种:一是学生自主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