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

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方式

张运松

(肇庆学院社科部,广东肇庆526061)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西方哲学;新唯物主义哲学;属人世界;对象世界

[摘要]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因各自的原因(或者是追求先验的形而上学“本体”或者是有意地回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未能真正解决好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条切实

的途径:从思维的现实对象上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因而,哲学的基本问题获得了辩证唯物的解决,在其现实

性上,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历史地发展着的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1-0161-04

[1],是贯穿自近代欧洲哲学以“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往的哲学家们所思考的欧洲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西方传统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以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在他们各自所属的那个时代的具体科学和人类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着不同的解决方式。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先驱,其一大批哲学家对于哲学基本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式,一直影响到近代。因之西方传统的本体论或是认识论哲学,不论其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形式,其立论都只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去追求先验的“存在”,其视野仅在于世界的另一方面,即“思维的抽象方面”,对于世界的现实此岸中人的活动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则远未涉及。当他们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把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当作世界本质统一性的全部基础时,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思维与对象、主体与客体、彼岸与此岸的辩证关系。

在古希腊时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哲学家们对于因人类自己的活动使原本自在的自然界裂变而成的属人世界与对象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本质统一性的探索,已不再满足于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主观臆测,开始了哲学上的理性思辩和逻辑通融,并直接以本体还原的形式,即以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出来。

其一,德谟克利特是古代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代表,他的“原子论”用具体的感性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的本原,但是,当他用原子运动的必然性当作世界变化的全部原因时,又忽视了偶然性的作用和人的主体地位。其二,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存在论学说,为后来的柏拉图创立唯心主义“理念论”打下了基[收稿日期]2003-05-19.

[作者简介]张运松(1968-),男,肇庆学院社科部讲师。

东岳论丛2004.1

础。与德谟克利特相反,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的代表,他认为独立于事物之外的“理念”是世界的全部本质,至于感官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在他看来,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已。

近代欧洲哲学的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当自然科学的发展将那些只能用思辩而不能被其实证的问题分化出来以后,本体论的理论形式日趋瓦解。近代哲学家们便转而试图通过认识论的哲学形式,即通过论证“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形式去实现对于世界统一性的论证。至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欧洲人

[1]。

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完全的意义”

一般而言,在西方近代哲学中,首先出现的是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唯理论者企求弘扬人的理性认识而达到对形而上学本体的认识,否认人类感觉的可靠性;经验论者则把感性认识和人的感觉当作世界的全部

而反对超越经验去寻找对本体的认识。其次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在继承17世纪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础上,试图以感性经验为中介,通过对思维起源的探索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问题是,如果他们不

“意识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的困境之能证明其感性经验的客观性,并将其贯彻到底,又陷入“物质决定意识”、

中。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批判哲学”第一次为后人开创了经由认识论的研究实现主体论证的思路。在他看来,认识的过程也是主体建立对象的过程,任何客观知识的获得只凭感性经验或知性范畴都是不可能的,它只有在主体运用知性范畴去整理感性材料的过程中才是可能的(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依据是人类先验地具有提供时空观念的感性形式和提供判断形式的知性范畴,它们使世界对人生成为“现象”即“现象界”)。同时,他又认为这种知识也只不过是来源于对“现象界”的认识,至于感性材料和知性范畴背后的“本体界”

(物自体)则是不可认知的。或者说,这种“物自体”显现出来的现象是人们感性认识的来源,而“物自体”本身并不是认识的对象,是人类理论理性(知性)越不过去的界限;它只适合于实践理性(智性),并作为人类

实践理性的道德本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价值范导。这种高扬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割裂现象界和“本体界”的本质统一性,为哲学预设了两个本体(自然本体和精神本体)

(即物自体和先验知性),割裂思维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的做法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立论的方便。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康德对于思维主体的论证的基础上,又以辩证理性的形式把康德哲学中的“本体界”与“现象界”统一在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之下,并赋予它以绝对的主体地位。在他看来,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由此形成的绝对理念(自我意识),既是世界的本体也是能动的主体,成为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终本质和逻辑根据。康德哲学中的矛盾,思维和对象、主体与客观矛盾在黑格

“思维把握存在”的规律在黑格尔哲学中就只剩下了“无人身的理性”与其“逻

尔那里以绝对的形式达到了统一,

辑规定”的意义。

“属人世界”和“对象世界”的对立就被他上文提到,黑格尔以绝对理念的方式消除了康德哲学中的矛盾,

用一元绝对理念的形式解决和掩盖起来了。但是,他的努力也因之引起了更大的矛盾,即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矛盾。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否定的辩证法”,黑格尔不仅把它看成是整个体系“而且还从这里产生出整个牵强的并且常常是可怕的虚构:世界,不管它愿意与否,必须符

构成的基本规律,

合于一种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使他的理论合理性被浓厚的理性思辨色彩所掩盖,而且还成为后来反形

而上学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攻击的靶子,直接地被实证主义和生命哲学家简单地抛弃了。现代西方哲学就

绕过了黑格尔,直接接续到了康德在认识论中对“本体”的论述,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将哲学研究的视野从人之

外的由思维的抽象得出的“存在”方面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中人的活动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上面。但是,值得注

意的是,当他们有意地排斥或回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用经验代替理论把认识实证化或者把世界的本质

归为人的非理性因素把哲学人本化时,尽管他们以各自的“经验”或者“意志”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性精神”相对立,事实上仍未能解决好思维与存在、属人世界与对象世界的辩证关系。

“本体界”

(物自体)是不可认识和证实的,是理论理性不可逾越的界限。“本首先,在康德的认识论中,

体”或“物自体”作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就被他逐出了科学认知的领域。康德在这一方面的努力被后来实证主

义者孔德等人继承后,经由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这一思潮从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