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以西安市为例
西安市区地面沉降图
西安市区地面沉降图西安市区地面沉降图地面沉降是西安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
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较长,波及范围广,并具有独特的活动特征。
地面沉降的持续发展还加剧了西安地裂缝的活动,给西安市的市政设施及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危害,因此有效地控制地面沉降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图主要反映1959—1995年西安市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变化规律,以及1982—1992年平均沉降速率的分布特征(南郊八里村附近采用1988—1992年平均沉降速率)。
一、地面沉降特征西安市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城区和近郊区。
从1959年开始大范围的水准测量以来,截止1995年,累积沉降量超过200mm的范围。
西起鱼化寨,东到纺织城,南抵三爻村,北至辛家庙,面积为145.5km2。
在西安沉降区内,11条地裂缝呈NNE向展布,把沉降区分割成同走向的条块体,使地面沉降水平方向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地面沉降区总体形态呈椭圆形,所形成的各个沉降漏斗水平扩展多限于两条地裂缝之间,形成了一系列NNE走向平面形态呈狭长的椭圆形沉降槽,其长轴方向与地裂缝走向基本一致。
沉降槽一般是北深南浅,地裂缝南侧沉降量大,形成地形变陡变带,地形上多呈陡坎或陡坡。
地面沉降的强度表现在累积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大小上。
多年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体规律是:累计沉降量在西安市东南郊较大,西北郊较小。
沉降区内形成了7个沉降槽,中心分别位于北郊的辛家庙、西安交通大学、沙坡村、南郊的大雁塔什字、东八里村和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城郊大部分地区(除城区西北角外)累积沉降量均超过了600mm,有41km2的地区超过了1000mm,东八里村、大雁塔什字、沙坡村、胡家庙沉降中心超过了2000mm,其中东八里村地段达到2322mm。
地面沉降强度的另一个指标是沉降速率。
沉降速率超过100mm/a的地区大约8.5km2,分布在东八里村、省军区、大雁塔什字、沙坡村、胡家庙附近,与沉降中心基本吻合。
西安城市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
2 4 断裂 活动 与地震 .
西安城 区内发育 有 7条较 大 的断裂 , 近期 均有 活 动迹 象 , 活 动性质 以垂直运 动 为主 。西 安地 裂缝 的发生 与发 展亦 是新 断 裂
下水补 给和赋存 。第 四系潜水和承压 水分 布广 , 富水 性强 。冲积 构 造 活动的一种表现 , 对西安城 区内造成破坏影 响的 区外地震 主 砂砾 卵石层孔 隙潜 水 , 布于 北部 冲洪 积平 原 , 分 由于 受河水 侧 渗
2 1 黄 土湿 陷 .
黄 土湿陷性是西 安地 区主 要工 程地 质 问题之 一 。西安城 区
1 工程 地质 环境
庆, 西到沣河 , 面积 1 2 m 。地形大致为东南 高西 北低 之势 。 5k 0
内黄土 湿陷等级从 南到北 , 自东 至西 由严重 到轻 微 的变化 规 律 ,
漳河 冲洪积平原 。黄土 台塬依 高 程 、 结构 和形 成 时间分 为 一 、 二 2 2 饱 和 砂 土 液 化 . 级 黄土台塬 。黄土 梁洼 位于 西安 断 凹与临 潼断 凸交 接地带 的市 饱 和砂土液化是 指饱 和松散 的砂 土 和粉 土在 强地 震力 作 用 区中部 , 1 由 3条黄土梁 与黄 土洼地相间组成 。 下 变为“ 流动状态 ” 的现 象 。西安 城 区内可 液化 场地 可分 为渭 河
De i n o i i a i n o he f un to t s pp r sg c e e sg ptm z to f t o da i n pi u o t de i n s h m
展 和建设规模及 范 围的不 断扩 大 , 如 黄土 湿陷 、 裂缝 和地 面 可 分 为 浅 层 承 压 水 和 深 层 承压 水 。 诸 地
西安市地质调研报告范文
西安市地质调研报告范文西安市地质调研报告一、引言西安市位于中国中部,作为陕西省省会,其地质情况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西安市的地质情况,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地质背景、地质灾害、地质资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二、地质背景西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陕北红土丘陵相接的地带,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在地质构造上,西安市位于秦岭山脉的东缘,横跨了秦岭南北的断裂带。
这一地质构造特点使得西安市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风险较高。
此外,西安市还分布着大片的土壤和砾石层,土地沙化情况比较严重。
三、地质灾害1. 地震西安市位于地震带上,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根据历史记录和现代观测数据,西安市地震频繁,震级多在4-5级之间。
尽管大部分地震影响不大,但在人口密集区和建筑物密集区,地震仍然会对人员和财产造成较大的危害。
2. 地质滑坡西安市的部分地区地势起伏,土质松散,加上降雨量增加,地质滑坡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地质滑坡会导致土地下滑和坍塌,对山区农田和房屋造成较大破坏。
3. 土地沙化西安市的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沙化问题,这是由于水土流失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的。
土地沙化不仅会造成农田荒漠化,还会引发沙尘暴和空气污染等。
四、地质资源1. 煤炭资源西安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尤其是位于城市西南和东南的凤鸣山和丰禾山地区。
这些区域的煤炭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对于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矿产资源西安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铁矿、铜矿、石灰石等。
其中,宝鸡、铜川等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较高,对于重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地质环境保护为了保护西安市的地质环境,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对地震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其次,要推动土地沙化治理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和草地恢复,遏制沙漠化的发展。
同时,应加强对煤炭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西安市12条地裂带介绍
红庙坡-八府庄地裂缝带(D9)
沿龙首塬黄土梁南侧发育。西起星火路,经红庙坡、西安味精厂、八府庄水泥制管厂,东到秦孟村。出露总长度9.90km。总体走向NE80°,倾向南,倾角86°。发育带宽度44-60m。由西往东活动逐渐加强,破坏程度严重。
西安市区根据地表出露形迹和多种勘察手段确定的地裂缝带有11条,由南往北依次为:
南三爻-射击场地裂缝带(D1)
位于吴家坟到南窑头黄土梁南侧,西起南三爻,途径瓦胡同、省射击场,东至黄渠头村。呈断续出露,出露总长度3.12km,总体走向NE70°,倾向南,倾角80°。发育带宽度可达5m。
陕西师范大学-陆家寨地裂缝带(D2)
西北大学-西光厂地裂缝带(D7)
沿槐芽岭黄土梁南侧发育。西起东桃园,经劳动南路、西北大学、甜水井、中山门、西京医院,东到西北光学仪器厂, 出露总长度5.38km,总体走向NE30°,倾向南,倾角85°。发育带宽度24-55m。活动中等,西北大学附近破坏较严重。
劳动公园-铁路材料总厂地裂缝带(D8)
黄雁村-和平门地裂缝带(D6)
沿南稍门、古迹岭、动物园一线的黄土梁南侧发育,走向大致为NE70°。西起甘家寨、途径黄雁门、南稍门、西安煤矿设计院、兴庆公园、西光厂家属区、黄河纸箱厂,东至灞河热电厂。出露总长度10.40km,地裂缝倾向南,倾角72-80°。发育带宽度55-110m。东段活动强烈,致灾严重。
四、地裂缝灾害的防治
据统计资料,11条地裂缝致灾情况为:D4、D5、D6、D9地裂缝出露长,连续性好,活动强烈,致灾严重地段占其出露长度的70%以上; D3、D8、D10地裂缝出露连续性较好,活动较强,致灾严重地段占其出露总长度的30-50%;D1、D2、D7、D11地裂缝出露段连续性较差,活动较弱,致灾严重地段占出露总长度的30%以下。据1996年不完全统计,地裂缝活动毁坏楼房168幢,车间57座,民房1741间,道路90处,错断供水、煤气管道45次,危及名胜古迹8处,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更大。
西安地面沉降分析
西安地面沉降分析摘要:地面沉降是西安市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研究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及沉降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资料总结西安地面沉降的特征,研究地面沉降的机理,并对西安地面沉降量进行理论计算。
关键词:西安沉降机理沉降量1、前言地面沉降是西安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较长,涉及范围广,并具有独特的活动特征。
地面沉降的发展还加剧了西安地裂缝的活动,其灾害形式主要表现为地表建筑物随基础断裂受损,地下水及煤气地下管道被错断,井管“上升”和深部井管受损,功能失效,以及道路路面差异变形等,这些都给西安市的市政设施及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危害,对正在进行的西安地下铁路建设也有重大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地面沉降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2、西安地面沉降原因分析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西安城郊区开采承压水井数从最初的2眼增加到500多眼,开采量也从7.7×104m3/a剧增到11223×104m3/a,持续多年的超量开采,引起区域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了250km2的降落漏斗,截至1995年水位降深达80~130m,有90 km2的地区水位降至第一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下[1],然而西安地面沉降中心与承压水降落漏斗基本一致,由此表明西安市区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承压水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所致,除此之外区域构造沉降、黄土湿陷性和地面荷载作用等对地面沉降也有一定的影响。
3、地面沉降机理分析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西安市持续多年的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区域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这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和其上下相对隔水层中的空隙水压力随之减小。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由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组成的,土的体积压缩和抗剪强度的变化只取决于有效应力的变化。
假定抽水过程中土层内的总应力不变,初始承压含水层中的承压水位与上部潜水含水层的水位相一致,那么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必然导致土中有效应力的等量增大,结果就会引起土体的压缩和固结[2] [3]。
西安地裂缝研究
西安地裂缝的研究地裂缝是一种地面开裂现象,它给建筑物、公路、地下设施和耕地带来重大损失。
其中西安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典型、最严重的城市。
自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的破坏现象以来,现在发现的地裂缝已达14条之多,它们似平行等间分布,将西安分割开来,成为危害西安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对西安地裂缝发育现状、剖面结构及活动性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仅是对西安地裂缝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较好的掌握西安地裂缝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乃至及时指导西安市的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与分布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区域性的地质灾害现象,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成带性、似等间距性、位错同步性和多级性及剖面上的结构组合形式多样性等展布规律,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大多是由主地裂缝和分支裂缝组成的,上盘发育大规模的次级裂缝;②主地裂缝总体走向北东,近似平行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南东,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相反,倾角约80°。
③地裂缝在走向上具断续延伸特征,每条地裂缝的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④地裂缝都发育在特定的构造地貌部位,即梁岗地貌的南侧陡坡上(梁间洼地北侧边缘)。
⑤地裂缝的活动方式是蠕动,主要表现为主地裂缝的南侧(上盘)相对下降,北侧(下盘)相对上升;次级地裂缝则表现为北侧(上盘)相对下降,南侧(下盘)相对上升。
⑥地裂缝的垂直位移具有单向累积的特征,断距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西安地裂缝是在西安正断层组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南而北在黄土梁洼之间有规律排列,均位于黄土梁的南侧,呈带状分布。
在平面上呈左行雁阵,主体走向为NE70°~80°。
它们一般都由主裂缝及其下降一侧的次级裂缝组成的次级裂缝带,带宽3~8m,局部可达20~30m。
各条地裂缝带大体呈等间距近似平行排列,间距为0.4~2.1km,平均约1km。
将14条西安地裂缝的平面展布分述如下:1 f1(辛家庙地裂缝)该地裂缝发育于广大门黄土梁南侧,西起孙家湾村东,向东穿越太华路至红22旗机械厂铁路专用线东侧的南康花园、温泉花园,经重型机械厂福利区、辛家庙育新小学,延伸至东二环和北二环转盘。
地质论文-由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引发对城市建设的思考
一前言 (2)二地质研究的意义 (2)三常德市地质构造对其城市建设的影响 (3)(1)常德市概况 (3)(2)常德市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3)(3)影响常德市规划建设的几个建议 (4)四由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引发对城市建设的思考 (5)(1)西安地区地理环境 (5)(2)地质概况 (5)(3)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简况 (5)(4)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对城市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6)(5)反思 (6)五总论 (7)六参考文献 (7)资源与环境是过去、也是未来地球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分析与研究,对于指导地球资源开发、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中,必须重视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充分利用地质研究的成果,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更有效的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本文中列举西安地裂缝及地面沉降对西安市的建筑影响与常德市的地质构造特征对其城发发展的影响两个例子来说明地质构造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构造、地裂缝,地面沉降、断裂、断层、地质灾害、防护措施、影响。
一、前言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向斜、背斜、断层等地质现象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向斜底部低凹,易汇集水,可承受静水压力,因此可以用来寻找地下水;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储藏地,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并且底部可以采石;断层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区,适合河谷发育。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规划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城市的规划必须在很大一部分上依靠该城市的地质构造,因此地质构造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很重大的作用。
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导读:本文是关于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希望能帮助到您!为切实做好201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1〕59号)等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年度降水趋势预报,制订本方案。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及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概况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为7347.2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72.69%。
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99处(不含城区14条地裂缝、5个地面沉降中心),直接威胁4932户、20174人、15739间房屋的安全。
2015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18起,直接经济损失约218.2万元,无人员伤亡;通过治理搬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
二、防范区段和防范期结合2015年地质灾害灾(险)情、隐患点的稳定性状况,预测2016年全市地质灾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一)重点防范期。
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连阴雨、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主要防范期:全年应密切关注因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
(二)重点防范区域。
重点防范区域: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和国际港务区。
上述为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开发区。
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重点防范F1~F7地裂缝的变化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地裂缝。
雁塔区:重点防范F7~F13地裂缝的变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对地表建筑的破坏,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黄土崩塌灾害,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
西安地质概况
西安地质概况西安地质概况西安市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个大的地质构造单元,岩相、构造及地质发育史各具特点,形成明显的区域内陆质差异,特别是第三纪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更使本地区地质状况复杂多样。
区域构造【秦岭地槽褶皱带】西安市境内的秦岭山地,地质属秦岭地槽褶皱带。
它在距今6~8亿年的前震旦纪仍属浅海环境,沉积巨厚的碳酸盐岩及泥质岩类。
自早古生代(距今5.7亿年)以来,地壳升出海面,地槽褶皱隆起,经多次岩浆侵入、断裂发育、混合岩化作用及动力变质作用,特别是1.3亿至1亿年前伴随强烈的构造断裂运动岩浆侵入,奠定了秦岭地槽褶皱带的地质构造格局。
从距今3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以来,秦岭以块断作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隆升,大量断裂发育并多沿山脉走向分布。
秦岭山地以0.7~1毫米/年的速率上升,渭河平原相对下降并接受巨厚沉积,累积垂直差异幅度约达万米。
【渭河断陷】西安市北部的渭河平原以及骊山,地质均属华北地台中的渭河断陷。
在远古地质年代,与整个秦岭均属浅海环境,沉积巨厚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类,至今仍为这一区域的基底岩相。
早古生代以来与秦岭一起脱海而出,开始长达几亿年的剥蚀过程。
在距今1.3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这一区域南侧产生断面北倾的秦岭断裂,北侧沿今北山地带形成断面南倾的鄂尔多斯地台向斜断层,渭河地堑初具雏形。
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平原与两侧山体的升降差异显著加剧,终于完成渭河断陷发育过程,形成断块型复式地堑。
在巨大的拗陷中,基岩上覆盖沉积了厚达5500~6000米的岩屑、古代冲积、湖积、洪积相物质以及风积黄土,形成典型的新生界沉降区域。
骊山是渭河断陷内的特殊区域,地质上称之“骊山台拱”,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山体以地垒构成孤山,由于中生代花岗岩体侵入,形成复背斜构造。
在距今约300万年前,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骊山不断隆起并带动周围抬升,同时受断块运动影响,形成由骊山依次向西南下降的黄土塬断块地质构造。
西安市地质调研报告怎么写
西安市地质调研报告怎么写西安市地质调研报告一、引言:地质调研报告旨在对西安市的地质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将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情况以及地质资源,以便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构造:西安市位于华北地块的边缘,受到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影响。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多个断裂带和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
其中的地震活动使得该地区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
三、地质灾害:1. 地质灾害概况:西安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地震、滑坡、崩塌、塌陷、地面沉降等。
其中,地震是最常见和最具规模的地质灾害类型。
2. 地震情况: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安市共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有一些地震规模相当大。
这提示我们西安市在地震防灾方面需要加强。
3. 滑坡和崩塌:由于地形陡峭和土壤条件不理想,西安市的山区经常发生滑坡和崩塌。
这对于当地的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威胁。
四、地质资源:1. 矿产资源:西安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 水资源:西安市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居民和农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然而,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 环境保护:西安市正在努力加强对地质资源的保护,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五、结论及建议:1. 加强地震防灾措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考虑到地震风险,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案,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加强山地地质灾害防范:在山区地质灾害防范方面,需要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4.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强监测和保护,减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5. 促进地质科学研究:鼓励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为城市发展和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西安城市工程地质概况
西安城市工程地质
西安城市地形宽展平坦,坡度和缓,高出渭河河床20~40米。
由于整体向北倾斜,位于城市以北的渭河河床缓慢北蚀侵移,即使汛期也不致对城市构成威胁。
城市地质构造属沉降凹陷区,基底片岩及花岗岩上覆盖5500~6000米厚度的新生界沉积,其中第四系沉积厚914~1095米。
地表上部有3~12米风积黄土,其中部分具有较强湿陷性。
在局部封闭低洼地区水位较高区域,黄土浸湿后结构软化地基下沉,易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陷,在这些地域建造高层建筑需采取特殊结构和施工措施。
此外,由于长期人类活动,旧城区广泛分布人工填土,结构不均,规律性差。
分布于塬边坡脚处的晚近堆积黄土结构松软,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对湿陷敏感。
因新构造运动依然继续,城区分布多条地裂缝带,建造高层建筑时应注意避开。
城市各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大致如下:
1.西郊区:地基承载力一般12~18吨/平方米。
下部为水位下饱和黄土,承载力8~12吨/平方米。
再往下为亚粘土与砂砾层。
2.东郊北郊区:地表上部覆盖8~12米新黄土,其下部为老黄土层。
局部地区具有重湿陷性,地基承载力一般15~20吨/平方米。
3.南郊区:因亚粘土与砂层互为层状交迭,砂层粒度粉、细、中砂不一,工程地质须顾及砂层的地震液化性。
4.旧城区:地基承载力约12~18吨/平方米,强度较低,差异较大。
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专题:地裂缝--一种特殊的城市地质灾害
40
除分布图和避让距离表外,修订稿较之原“规 程”还有下列主要修改: 5.1.1 根据建筑物的规模、重要性以及由于地裂缝 活动可能造成的建筑物损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 度,将建设在地裂缝场地的建筑分为一、二、三、 四类四个重要性类别。
41
5.1.2 根据地裂缝场地勘探标志层的不同,将地裂缝 场地分为一、二、三类: 地表层(在地表已形成破裂)是一类场地的勘探 标志层; 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红褐色古土壤是二类场地勘 探标志层; 三类场地的勘探标志层有以下二种: 5.1.2-1 埋藏深度40~80m的中更新统河湖相地层; 5.1.2-2 60~500m深度内可连续追索的六个人工地 震反射层组。
33
图17 浅层地震勘探剖面
34
4.3 钻探——逐次加密,将标志层的错断 位置卡定在较短的(≤5m)钻孔孔距内, 解决地裂缝的具体位置问题,见图18。 有时标志层会缺失。这时要利用较深的 钻孔,寻找深部可作标志层的地层及其 错断与否和错断位置。
35
图18 小间 距的钻孔 将标志层 (古土壤)的 错断位置 比较精确 地“卡” 定
与空间形迹的位置是不变的,“既定的”,它 的“活动”未见有脱离既有形迹的。 3.2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了严重的(不均匀)地 面沉降,引发了地裂缝的“活动”
3.2.1 地下水的长期过量开采的结果是地面的
严重(不均匀)沉降和地面的局部扰曲,引起了 所谓的地裂缝的“活动”,如前已指出,这个 “活动”是一种被动的反应,不是当今的地质 构造(断层)活动。
7
图1 西安地裂缝分布图
8
2. 西安地裂缝的破坏性
西安地裂缝破坏性是严重的,已造成了 巨大的损害,表现为:
9
2.1 破坏建筑物
迄今凡与西安地裂缝相交的建筑物几乎 都遭受了破坏,有的被迫废弃。这类例 子不胜枚举。见图2、图3。
西安市地裂缝灾害的勘察统计分析与防治
87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工 程 技 术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复杂的环境地质现象,是地质构造和环境地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从西安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和地下分布特征及三维变形力学性质、间歇活动特征,决定了它有长期的发生和发展历史,在地裂缝的整个发展历史中,一直起到控制、支配作用的是地质构造因素,是近代张应力场作用下西安断陷盆地中断块差异沉降的反映,本质上是构造活动控制的伸展断裂活动,人类目前尚难以控制,所以我们无法制止其活动。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监测研究掌握其变化特征,从而控制和减少其危害。
本文就是在西安市地裂缝调查项目的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西安市地裂缝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能快速准确实现地裂缝危险性区划,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操作性。
因此对促进地质科技进步,加强地裂缝灾害的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1 西安市地裂缝灾害的成因西安市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伸展型断陷构造区域,受其大陆动力学背景控制.地裂缝带最典型,灾害也最严重。
有学者研究表明西安市广泛发育的地裂缝明显受盆地构造格局及区域大陆变形控制。
地裂缝的发育部位与活断层相对应或衔接。
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部分人类活动是导致地面开裂的主要原因。
按西安市构造地裂缝的构造基础又进一步分成以下三类:(1)由于断层运动引起的速滑地裂缝和蠕滑地裂缝。
断层速滑地裂缝主要是地震构造地裂缝,如水泥厂多条地裂缝等都属于地震构造地裂缝。
(2)由于地壳应力增强使区域微破裂开启形成的地裂缝。
活断层较为普遍的活动方式是蠕滑,浅部断层蠕滑或深部整体蠕滑都有可能在地表形成地裂缝,这种断层蠕滑地裂缝多具三向位移,较为典型的有西安地裂缝和受口镇一关山断裂影响形成的地裂缝。
(3)开启的微破裂进一步受外营力侵蚀形成土层喀斯特在重力作用下陷落而成的地裂缝。
西安地裂缝主要发育在黄土黄土梁南侧的坡脚处,平面形态呈不等间距平行排列。
试论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试论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作者:阮素芬来源:《科学与技术》2015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概括的分析了其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简要的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措施任何城市都是建造在给定的地质环境中,城市建设在许多时候都是充分利用地质环境进行建设。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越发严重。
因此,做好地质环境工作,是做好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一、城市建设和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是指在地球岩石圈对人类有影响的所有地质体和各种地质因素作用的总和。
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地质环境。
城市建设和发展又不断地改造地质环境,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容量时,地质环境的自然平衡就会被破坏,环境质量恶化,甚至产生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显著危害作用的地质环境突变,即诱发地质灾害。
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城市的低质量的地质环境有关,也与人类工程活动所导致的地质环境自身变异密切相关。
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高质量的地质环境,同时,对具有潜在地质灾害威胁的地质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调整人类工程活动方式。
二、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诱发的大量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面变形灾害a、地面沉降我国城市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
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市已达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多个,有的城市地面最大沉降量已达2.6m,这些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继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域或沉降带:如北京一天津一沧州一保定河北平原巨型沉降区。
我国城市每年由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巨大。
b、地裂缝现代城市地裂缝灾害是一种与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地下水超采)有关的环境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缩短了地裂缝的活动周期、增大了地裂缝的灾害规模。
西安地理之古都的地质灾害与防范
西安地理之古都的地质灾害与防范Geological Hazards and Prevention in the Ancient Cityof Xi'anXi’an, a city with rich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stands proudly as an ancient capital of China. However, beneath its storied facade lies a hidden menace - geological hazards that threaten to undermine this venerable metropolis. In this article, we delve into these perils and explore measures for their prevention. The very heart of Xi'an is embedded within the Huabei Plain, an area known for its concentr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Here, the ground fissures ar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caused by both natural force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se cracks snake through the earth's surface, often causing significant damage to buildings, roads, and underground facilities. The scenes of collapsing structures and crumbling infrastructure serve as stark reminders of the devastation wrought by these unseen faults.Yet, the story of Xi'an's geological challenges does not end there. Its loc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ectonic plates makes it vulnerable to earthquakes, another formidable geological hazard. Earthquakes can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even the sturdiest structures, leaving them vulnerable to collapse. The memories of past quakes, such as the one in 1556, still resonate in the hearts of locals, serving as a constant reminder of the need for vigilance against such disasters.In the face of these perils, prevention becomes paramount. Scientific advancements have allowed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develop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instance, monitoring syste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detect subtle changes in the earth's crust that may precede disasters. Such systems provide crucial early warnings, enabling authorities to take prompt action to minimize potential losses.Moreover, the careful planning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has become essential. Builders now prioritize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s and materials when constructing new edifices. Retrofitting older structures to withstand seismic activity has also become commonplace. Roadways and pipelines are being designed with flexibility to absorb movement without rupturing during tremors.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play vital roles too. Residents must be informed about the risks posed by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aught how to respond effectively in case of emergencies. Schools incorporate disaster preparedness drills into their curricula, preparing children from young ages on what to do during earthquakes or other calamities.Finally, policies aimed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be implemented. This includes limiting construction in high-risk areas, promoting green building practices, and managing water resources responsibly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groundwater depletion—another contributing factor to地质危害。
西安地裂缝影响带房屋安全鉴定及防治措施
西安地裂缝影响带房屋安全鉴定及防治措施西安市位于黄河中游,是一座古老而又复杂的城市。
近些年来,该市的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然而,由于西安市特殊的地质特征,花岗岩、石灰岩等岩石地层的开裂、断裂、收缩等地质灾害会对该市的建筑产生严重的损害。
西安市地裂缝的影响范围及情况之恶劣,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许多房屋都位于西安地裂缝影响带内,容易受到极大的地质灾害影响。
在西安地区,有很多房屋受到严重破坏,主要由于地质灾害而引发的地裂缝,这种灾害给房屋及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西安地裂缝鉴定及防治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大关注点。
地裂缝的鉴定,包括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以及建筑不稳定性的评估。
在地质灾害监测和评估,应采用地质技术、测量仪器和仪表,进行地形测量、地质工程测量分析、地质勘探测量分析、地质探查等,从而结合该地区的特点,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在建筑不稳定性评估中,应采用建筑规划、抗震设计、结构分析及恢复性维修等技术手段,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及抗震能力进行评估,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防治西安地裂缝影响带的房屋安全,应从经济杠杆、技术改造及建筑恢复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灾害危害房屋的鉴定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灾害风险,并给予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以有效增强抗震能力。
此外,西安市还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改造措施,加强灾害防治能力,如采用抗震支撑、抗震衬垫板等进行抗震装修,充分发挥抗震技术的作用,有效降低灾害风险;进行新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及时对受损房屋进行恢复性维修,从而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
另外,政府应增加对灾害危害房屋的重视,主动开展相关灾害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潜在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以降低损坏程度,保障房屋及居民的生命安全。
总之,西安地裂缝影响带房屋安全鉴定及防治,既需要政府加大监测监管力度,又要求房屋业主及早鉴定房屋是否受到地质灾害影响,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房屋灾害风险,保障房屋安全和居民生命安全。
西安地区地裂缝场地建设规划注意事项
西安地区地裂缝场地建设规划注意事项摘要:针对西安地区地裂缝场地建设的项目,介绍了西安地区地裂缝的概况及相关特征,阐述了地裂缝场地的建筑分类以及最小避让距离的相关要求。
总结了地裂缝场地建筑工程设计的相关措施,为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裂缝避让措施前言西安地裂缝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地质灾害,分布区域面积达150平方千米,总长度超过40km,已对西安城市建设构成危害,必须认真对待。
随着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愈益紧张,地裂缝的存在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贯穿工程建设前期规划、勘察设计、后期使用各个环节。
在地裂缝场地进行建设,应根据地裂缝的特征和工程重要性,采取以避让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裂缝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
1 西安地裂缝概述1.1 地裂缝概述“地裂缝”是地面裂缝的简称。
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西安市区已经发现有14条地裂缝和3条次裂缝,它们呈带状分布,上宽下窄,最大深度达三百余米。
西安是全国地裂缝最多、最典型的城市。
地裂缝主要以蠕动方式活动,表现为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垂直位移具有单向累积,随断距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特征[1]。
1.2 地裂缝活动特征西安地裂缝是西安市地表明显出露的地裂缝,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以下特征[2]:(1)地裂缝活动具有迁移性,南郊的地裂缝先开始活动,然后依次向北发展。
(2)活动时间具有周期性,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为第一次活动高潮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二活动高潮期,70年代中期为第三活动高潮期。
1985年以来,北郊和东北郊的地裂缝又出现较强的活动。
(3)活动性质为张裂并伴有垂直断陷和水平扭动,在高潮期中,垂直滑动速率可达几毫米至20mm/a。
(4)它们的活动对地面各类建筑物都有极大的破坏性。
它们的活动和发展在构造上受深部断裂的控制,又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密切相关。
西安地裂缝研究
西安地裂缝的研究地裂缝是一种地面开裂现象,它给建筑物、公路、地下设施和耕地带来重大损失。
其中西安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典型、最严重的城市。
自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的破坏现象以来,现在发现的地裂缝已达14条之多,它们似平行等间分布,将西安分割开来,成为危害西安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对西安地裂缝发育现状、剖面结构及活动性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仅是对西安地裂缝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较好的掌握西安地裂缝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乃至及时指导西安市的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与分布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区域性的地质灾害现象,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成带性、似等间距性、位错同步性和多级性及剖面上的结构组合形式多样性等展布规律,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大多是由主地裂缝和分支裂缝组成的,上盘发育大规模的次级裂缝;②主地裂缝总体走向北东,近似平行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南东,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相反,倾角约80°。
③地裂缝在走向上具断续延伸特征,每条地裂缝的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④地裂缝都发育在特定的构造地貌部位,即梁岗地貌的南侧陡坡上(梁间洼地北侧边缘)。
⑤地裂缝的活动方式是蠕动,主要表现为主地裂缝的南侧(上盘)相对下降,北侧(下盘)相对上升;次级地裂缝则表现为北侧(上盘)相对下降,南侧(下盘)相对上升。
⑥地裂缝的垂直位移具有单向累积的特征,断距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西安地裂缝是在西安正断层组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南而北在黄土梁洼之间有规律排列,均位于黄土梁的南侧,呈带状分布。
在平面上呈左行雁阵,主体走向为NE70°~80°。
它们一般都由主裂缝及其下降一侧的次级裂缝组成的次级裂缝带,带宽3~8m,局部可达20~30m。
各条地裂缝带大体呈等间距近似平行排列,间距为0.4~2.1km,平均约1km。
将14条西安地裂缝的平面展布分述如下:1 f1(辛家庙地裂缝)该地裂缝发育于广大门黄土梁南侧,西起孙家湾村东,向东穿越太华路至红22旗机械厂铁路专用线东侧的南康花园、温泉花园,经重型机械厂福利区、辛家庙育新小学,延伸至东二环和北二环转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区向南部 秦岭 山区增多 ,年 雨量差 约 20 m 0 m; 西 部 大于 东 部 ,年 雨 量 差 近 10 m 0 m。夏秋 雨 季 的
77万。按人 口密度结合 地貌类 型 ,西安可分为 3 2
区 : 胃 平原 人 口高 密度 区 ( 0 河 120人 以上/k 、 m ) 黄土 台塬 一山前 洪 积 扇 人 口 中密 度 区 (0 50~10 0 0 A/k 和 秦 岭 山地 人 口低 密 度 区 ( 于 10A/ m) 小 0
维普资讯
l 2
灾
害
学
2 3卷
流 速骤 减 ,泥 沙 大 量 沉 积 ,河 床 淤 高 ,形 成 地 上 河 ,给 两岸造 成洪 水威 胁 。
自第 三 纪 始 新 世 初 以来 ,区 内 堆 积 了 巨 厚 的
发带。这些城市 的非农业人 口、建成 区 面积、国
民生 产 总值 和工 业 总 产 值 分 别 占陕 西 全 省 城 市 的 7 . % 、6. % 、8 .% 和 9 . % 。 已成 为 陕 西 68 94 47 06 省对 外扩 大 开 放 、加 强 国 际 交 流 的 窗 口 ,具 有 辐 射带 动全 省经 济发 展 的重 要作用 。 西安位 于 渭 河 断 陷 盆 地 内 ,地 处 关 中平 原 中
维普资讯
第 2 卷增 刊 3
20 0 8年 9月
灾
害
学
V0. 3 S 12 O
S p2 0 e .0 8
J OURNAL OF CAT TROPHOLOGY AS
城 市 建 设 与 地 质 灾 害
— —
以 西 安 市 为例
索传 媚
流量 4 .7 i ,多年平均输 沙量 11 O8 亿 n .6亿 t ,径 流 年 际和 年 内变 化大 ,洪 峰最 大 流 量 达 770m。 0 /
s ,汛 期 洪水 泛 滥 常 造 成 漫滩 区 淹 没 灾 害 。渭 河 主
要支流共有 1 ,除北 岸的泾河 、石川河外 ,其 2条 余 灞 河 、泸 河 、沣 河 、皂 河 等 河 流 均 源 于 南 部 秦
(2 7 0m) 4 0~ 0 和秦 岭 山地 ( 0 200m) 1 0~ 0 。 2 西安 市政 辖 9区 4县 ,面 积 99 3k 8 m ,人 口
人类社会 发 展 ,特 别是 工业 现 代化 的必然 结 果。 目前 世 界 城 市 人 口 已 占人 口总 量 的 近 一 半 ,而 我 国城市化水平较低 ,仅为 3 %多。我 国经济持续 0 高速发展 和深入 的改革 开放 ,城市 化水平必将 迅 速提高。属于西部地 区的陕西省 除关 中平原 西安 等大 中 城 市 外 ,其 它 8 7个 县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仅 2 % ,随着西部大开发 ,城镇化步伐更要加快 ,城 1
k ) m 。
西安属于 暖温带半湿 润大陆性气 候 ,四季分 明 ,多年平均气温 1. ℃,多年平均降水量 59 2 36 3 . 72 9mT 3 . l l 降水量地域分 布不均 ,由北 部平 。年
~
市建设必将加速发展 。按 陕西省“ 十五” 城镇 化规 划 ,到 2 0 陕 西 省城 镇 化水 平 将 达 到 4 % ,西 0 8年 0
岭 山地 ,北 流入 渭 ,从 山 区 到 平 原 坡 降 由陡 变 缓 ,
作者简介 :索传 媚(99) 1 一,男 ,山东章丘人 ,教授级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 事地 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工作 4
E— i : s o h a me @ s h . o mal u c u n i o u c r n
降水量 352~ 3 . 9 . 52 8mm, 占全年 降水 量 的 6 . 80~ 7 . % ,且 多暴 雨 ,洪涝 灾 害和 滑坡 泥石 流灾 害也 51
汉、唐等 1 王朝在此 建都 ,历 时 110多年。 3个 8 西安是举世 闻名 的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著名 的“ 丝 绸之路” 的起点 。今 日的西安 ,又是新兴 的现代化 工业和高科技 的年青城市 ,是 西北 的金融商 贸信 息中心,也是著名 的 国际旅 游城市 。以西 安为 中
心的 陇海 沿线 大 中城 市 群 是 关 中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开
均在此时段集中发生。例如 18 年 8 1 98 月 4日,蓝
田葛牌 西 沟 降水 11—33mn,其 中 1h最 大 达 0 6 l
1 3m 2 m,引发 一 场严 重 的泥石 流灾 害 。
西 安地 区 的 河 流 均 属 黄 河 流 域 渭 河 水 系 ,渭 河 自西 向 东 在 西 安 北 部 流 过 ,咸 阳站 多 年 平 均 径
( 陕西省地质环 境监测总站 ,陕西 西 安 7 0 6 ) 10 8
摘
要 :以西安市为例 ,论述 了在城市和城市化过程 中可能出现 的各 类地质 灾害 ;对 预防和 治理这些 地质灾 害提
பைடு நூலகம்
出了相应 的措施和对策 。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地质灾 害 ;防治对策 ;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 :P4 。 62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0—8 1 2 0 ) 0— 0 1— 5 1 X(0 8 s 0 1 0
部 ,区域 地形 地 貌差 异 大 ,总 的 地 势 是 南 高 北 低 ,
1 西 安 城 市 概 况
城 市是 人 类 历 史 进 步 的 重 要 标 志 。城 镇 化 是
依 山面水 。由北 向南 ,分布渭 河冲积平 原 (9 30~
4 8m 、黄 土台塬 ( 5 70m) 6 ) 4 0~ 6 、山前洪积平原